胡济邦:活跃在苏德战场上的中国女记者(上)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6293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二战时期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女记者,也是在苏德两军交战前线采访时间最久的中国记者。此外,她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共秘密党员。
  胡济邦年轻时,风姿绰约、仪态万方,用句今天时髦的话讲,那就是美女外交官、美女记者。但她的名气,并非来源于她的美貌。她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曾这样评价她说:“胡济邦女士是中国唯一的驻苏战地记者。苏德战争的结局会是什么?我看中国武官的分析是错误的。而胡济邦女士所说的胜利一定属于苏军,才是正确的。”这位《西行漫记》的作者,曾把她的照片和毛泽东的照片一起印在了书的扉页上。
  唯一和“五巨头”都笑谈过国际风云的女记者
  斯诺是1941年,作为《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记者,前往苏联采访时,在莫斯科的外国记者圈子里与胡济邦相识的。“胡济邦女士绝对是一位语言大师。她在跟苏联元帅斯大林在一起时,说的是俄语;在跟美国总统罗斯福、杜鲁门和英国首相张伯伦、丘吉尔在一起时,说的是英语;在跟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一起时,说的是法语。她还能用流利的匈牙利语采访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匈牙利总书记卡达尔。同时她还会日语、拉丁语……据我所知,她是唯一和‘五巨头’都笑谈过国际风云的女记者。”
  从1936年起,到1949年离开,胡济邦在莫斯科待了整整13年,目睹了苏德战争的全过程,写了无数篇战地报道,拍摄了大景珍貴的历史照片,发表在国民政府情报司英文版的《自由论坛》和《中苏文化》上。凭借其卓越的才能,胡济邦成为了莫斯科新闻、外交圈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1941年6月22日,德军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那是一个宁静的星期天,清晨,当广播里传出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时,正在莫斯科的旧使馆寓所洗头的胡济邦呆若木鸡。广播里奠洛托夫激昂的声调不容置疑,当时正在莫斯科计划经济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的胡济邦终于相信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并非是仲夏之梦而是严酷的现实!
  “战争初期,苏军退却得比较厉害,这有很多原因。”胡济邦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一是斯大林中了希特勒的奸计,误杀了许多苏军卓越的领导人。二是斯大林轻敌了,他不相信丘吉尔提供的德军将进攻苏联的重要情报,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样,战争初期,在德军蓄谋已久的大举进攻面前,苏军遭遇了惨败。”
  局势危急,苏共中央和国防委员会决定将部分中央机关和外交使团紧急疏散到古比雪夫,莫斯科人心惶惶,有人开始烧毁党证,武官们纷纷作出判断,莫斯科守不住了,苏联完了。但是,胡济邦在《莫斯科保卫战》一文中写道:“我忘不了莫斯科大战;我永远忘不了德军集中百万精锐部队对莫斯科实施的‘台风’行动,飞机狂轰滥炸,扔下的炸弹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多!……上千架飞机,每天有200架轮番攻击和轰炸莫斯科。但莫斯科上空有6道防空网,德军飞机能钻进来的极少。扔下的炸弹都是燃烧弹,敌人企图用燃烧的火焰来吓唬莫斯科人。开始几天,飞机一来,我和城中居民部躲进地铁,不久也习惯了,谁也不躲空袭了,大家都参加了灭火战斗。莫斯科城仅防御内线就有25万人参加,苏军派了无数新兵和志愿者,甚至一个妇女营投入战斗。侵略者遭到顽强抵抗。首都保卫者的口号是‘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希特勒准备在11月7日十月革命节那天攻下莫斯科,在红场检阅纳粹军队。大雪纷飞,11月7日,红场上的阅兵式照常进行,但受阅部队是一往无前的苏联红军,而且从列宁墓前直接开向了前线,斯大林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说。很多人听到斯大林的声音,顿时热泪盈眶……1941年12月5日,朱可夫带领苏军发动了大规模反击,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最终在莫斯科破灭了!”
  从1941年到1946年,胡济邦在《中苏文化》杂志上陆续发表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战地报道:《列宁格勒的九百个日日夜夜》、《解围前的列宁格勒》、《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大会战》、《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她还实地拍摄了大景珍贵的照片并参加了战斗,甚至对扑上来的德军开枪。
  在苏德战场上,她带着爱,带着恨,记录下了许多真实的情况
  皮衣皮帽的胡济邦精神抖擞地驾驶着军用吉普车,在茫茫雪原上奔驰,这是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胡济邦生活的缩影。
  那些难忘的峥嵘岁月在胡济邦心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迹痕,打开记忆的闸门,她深情地回忆道:1941年冬,德军入侵了斯摩棱斯克,乡下一个个村庄被毁灭,老人和儿童都被甩到了旷野上,冻饿而死,斯城周围30英里内尸横遍野。幸存的人住在山洞里,用木屑做的面包充饥。潘亚是一个健壮的农村姑娘,她逃进了大森林,遇到了约查和亚琴。三个妙龄女郎竟然组成了一个游击队。我和埃德加·斯诺先生在斯摩棱斯克森林中遇到了她们。她们说:“我们无法容忍德国鬼子,现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在森林里当猎人。”我问:“猎物多吗?”她们笑了:“德国人就是猎物呀!”这个姑娘说得好凶险。我问她杀过人吗?她说她开枪打倒过德国鬼子。但那不是人,是纳粹!看见如此英勇不屈的人民,我对斯诺说:苏联必胜,德国必败。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刚刚结束,嘹亮的军号还在战地上回荡,城下硝烟未散,胡济邦即和斯诺,还有英国记者夏庇若一同获准前往斯大林格勒采访。
  那是1943年初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胡济邦带着烟酒和自己懈的饺子乘坐军用飞机来到了斯大林格勒。一路上,她亲眼看见城市被德军炸成了一片废墟。德国向斯大林格勒倾泻了100万枚重型炸弹,城内满目疮痍,断壁残垣。苏军第62集团军司令崔可夫将军领着记者穿过遍地瓦砾的战场,雪野上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德军埋下的地雷、没有爆炸的炸弹正被苏军工兵引爆,振耳欲聋的爆破声此起彼伏。崔可夫将军举行了丰盛的晚宴,招待记者,并单独接见了胡济邦。他说:“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到过中国,担任苏联驻华使馆武官,和中国人民有特别的感情,现在身边还留着一支中国制造的大手电筒。今天我能在斯大林格勒前线见到漂亮的中国女记者,感到特别的高兴。”
  崔可夫将军热情地向胡济邦举杯敬酒。胡济邦深知,将军的酒是敬给抗战中的中国人民的。她也向将军举杯,说:“中国妇女和中国人民为将军和他的军队的胜利而干杯!”
  胡济邦还在一间小屋里采访了被俘的德军元帅鲍卢斯。鲍卢斯沮丧地在她面前低下了头,“我叫腓特烈·鲍卢斯,52岁。”在斯大林格勒大捷的第四天,胡济邦就向国内发回了一万多字的斯大林格勒专电《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现在看来,该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若胡济邦不亲临斯大林格勒,就无法让后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那天,在北京一个干净整洁、充满花香的小院里,胡济邦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认为,记者是一种很崇高的职业。当记者对我的工作来说,就好像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触角要敏锐,要关心政治,要有正义感,要坚持真理。要真实、要准确,不能浮夸。更不能当‘客里空’(‘客里空’是苏联作家柯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一部话剧《前线》中的一个特派记者的名字。此人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他从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就坐在指挥部里写稿。‘客里空’是俄语的音译,其意译为‘乱嚷乱叫的人’或‘喧嚣的人’,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新闻中虚构报道的代名词)。要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要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要准要快。准是属于质量问题,快是属于数量问题。准比快更重要,既准又快当然是最好了。要当好一个记者,还要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比如,在苏联,你不知道普希金,就很难与这个国家的文学艺术家交往。当记者的应该成为百事通,不然,工作就很难开展。”她说。
  (未完待续)
  据新华网
其他文献
《许三观卖血》讲的是许三观以一笼小笼包子勾引了许玉兰,“一个月以后,许玉兰嫁给了许三观”,很快,又生了儿子,一个、两个、三个。许三观分别给三个儿子起名:一乐、二乐、三乐。许玉兰问他:“我在产房里疼了一次、二次、三次,你就在外面乐了一次、二次、三次,是不是?”  这个小说的经线是许三观40年的卖血记,他靠卖血,支撑着这个家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卖血卖的其实是力气,小说一开始,阿方告诉许三观:“力气
期刊
34集海军军旅巨制《深海利剑》已于7月27日在北京卫视品质剧场“起航”,“掌舵者”是导演赵宝刚。这位被称作中国电视剧行业“一代宗师”的人,已在影视行业摸爬滚打了三十余年,他不仅作品丰富,而且在不同时期都有精品问世。他执导过二十多部电视剧,无论是早年堪称经典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还是之后风靡全国的《永不瞑目》、《像雾像雨又像风》,抑或是影响了新一代年轻人的“青春三部曲”(《奋斗》、《我的青春
期刊
“等娃大一些了再出去旅游吧,这么小,哪里都去不了。”这样的话新妈妈想必并不陌生。然而,南京辣妈——皮皮妈妈却不仅带宝宝出去旅游了,而且选择的是高难度的户外爬山项目。从宝宝会坐之后,她就用登山背带,带宝宝爬山,现在已爬过无数山头,虽然也遭受过质疑与反对声,但她认为,小孩没有想象中那么娇气,最好的教育在路上,在爬山过程中,可以培养宝宝的多项能力,记忆力、智力发育、开放的心态以及适应能力,并且她认为,带
期刊
松潘草地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暴来去无常。2016年9月20日,是记者随松潘毛尔盖片区派出所骑警队巡山的第二天。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骑警队巡山时经常会遇到比盗马贼更凶险的沼泽暗布、饿狼潜伏,还有鸡蛋大的冰雹突然袭击。有时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大雪封死去路,骑警们在冰天雪地中承受着极度寒冷饥饿和荒野寂寞……正如队员陈明所说:“
期刊
钱理群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是鲁迅、周作人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等。本文摘自他最新出版的《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978年,我考上了北大研究生,离开了这批患难与共的朋友。但我们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直到今天。这本身就构成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到了北大,闭门读了七年书,直到1985年,正式开课
期刊
2017年2月,陈刚和黄桂英到重庆市涪陵区民政局登记结婚。十年前25岁的陈刚冒着暴雨去看未婚妻,发生车祸,将骑自行车的黄桂英丈夫王福撞伤送医不治,31岁的黄桂英成了寡妇,两个年幼的女娃没了爸爸。陈刚在卖掉婚房并举债赔偿黄桂英后,良心上仍受煎熬。起初,黄桂英总是把他当仇人一样,却无法让他那颗要“赎罪”的心冷却。为此,陈刚付出了婚姻、前途等一切。他去村里耕田种地,经历种种“苦役”后,他和黄桂英终于走到
期刊
她出生于中国东北,如今是日本第一“清洁匠人”。她曾靠清扫赖以生计,如今将清扫做成一份极致的事业。她是新津春子,靠清扫出了名。在2013、2014、2016、2017年四年被评为“全世界最清洁机场”的羽田机场,是她带领700多名清扫工精心“扫”出来的成就。  获清扫工技能大赛冠军  新津春子原名郭春艳,父亲是被收养在沈阳的日本孤儿,母亲是中国人。因为父亲要寻根,1987年,17岁的新津春子随父母举家
期刊
昏迷了16天的女孩终于醒了!她的身体还麻木着,感觉不到痛,她的眼睛看不懂家人躲闪的眼神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忧伤。  护士来换床单了,掀开被子的刹那,她惊呆了,盖在被子T的双腿,竟是两只布娃娃,那是妈妈放的。她本能地去捂眼睛,伸出的却只有一只右手。她一下子崩溃了……  这个女孩,是20年前的谢芳丽,当时,她在连云港市某大学读三年级。1997年1月29日,已放寒假,刚得了奖学金的她,喜滋滋地挤在站台上
期刊
叶永烈不仅是一位传记作家,更是一位资深科普作家。6月27日,他以科普作家的身份出现在了央视科普栏目《加油!向未来》第二季节目发布会上。而上一次他以“科普作家”的身份高调出席公开活动,还是在4年前,给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做签售活动时……  世界上有两个“写书的叶永烈”。一个是写科普文章的,一個是写传记文学的。很多人一度以为这是两个人。其实,这就是一个人。这次,叶永烈是作为科学顾问,加盟《加油!向未
期刊
1978年,当我准备报考美国伊利诺大学的戏剧电影系时,父亲十分反感,他给我列了一个资料:在美国百老汇,每年只有两百个角色,但却有五万人要一起争夺这少得可怜的角色。当时我一意孤行,决意登上了去美国的班机,父亲和我的关系从此恶化,近二十年间和我说的话不超过一百句!  但是,等我几年后从电影学院毕业,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所在。在美国电影界,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华人要想混出名堂来,谈何容易。从1983年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