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二战时期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女记者,也是在苏德两军交战前线采访时间最久的中国记者。此外,她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共秘密党员。
胡济邦年轻时,风姿绰约、仪态万方,用句今天时髦的话讲,那就是美女外交官、美女记者。但她的名气,并非来源于她的美貌。她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曾这样评价她说:“胡济邦女士是中国唯一的驻苏战地记者。苏德战争的结局会是什么?我看中国武官的分析是错误的。而胡济邦女士所说的胜利一定属于苏军,才是正确的。”这位《西行漫记》的作者,曾把她的照片和毛泽东的照片一起印在了书的扉页上。
唯一和“五巨头”都笑谈过国际风云的女记者
斯诺是1941年,作为《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记者,前往苏联采访时,在莫斯科的外国记者圈子里与胡济邦相识的。“胡济邦女士绝对是一位语言大师。她在跟苏联元帅斯大林在一起时,说的是俄语;在跟美国总统罗斯福、杜鲁门和英国首相张伯伦、丘吉尔在一起时,说的是英语;在跟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一起时,说的是法语。她还能用流利的匈牙利语采访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匈牙利总书记卡达尔。同时她还会日语、拉丁语……据我所知,她是唯一和‘五巨头’都笑谈过国际风云的女记者。”
从1936年起,到1949年离开,胡济邦在莫斯科待了整整13年,目睹了苏德战争的全过程,写了无数篇战地报道,拍摄了大景珍貴的历史照片,发表在国民政府情报司英文版的《自由论坛》和《中苏文化》上。凭借其卓越的才能,胡济邦成为了莫斯科新闻、外交圈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1941年6月22日,德军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那是一个宁静的星期天,清晨,当广播里传出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时,正在莫斯科的旧使馆寓所洗头的胡济邦呆若木鸡。广播里奠洛托夫激昂的声调不容置疑,当时正在莫斯科计划经济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的胡济邦终于相信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并非是仲夏之梦而是严酷的现实!
“战争初期,苏军退却得比较厉害,这有很多原因。”胡济邦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一是斯大林中了希特勒的奸计,误杀了许多苏军卓越的领导人。二是斯大林轻敌了,他不相信丘吉尔提供的德军将进攻苏联的重要情报,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样,战争初期,在德军蓄谋已久的大举进攻面前,苏军遭遇了惨败。”
局势危急,苏共中央和国防委员会决定将部分中央机关和外交使团紧急疏散到古比雪夫,莫斯科人心惶惶,有人开始烧毁党证,武官们纷纷作出判断,莫斯科守不住了,苏联完了。但是,胡济邦在《莫斯科保卫战》一文中写道:“我忘不了莫斯科大战;我永远忘不了德军集中百万精锐部队对莫斯科实施的‘台风’行动,飞机狂轰滥炸,扔下的炸弹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多!……上千架飞机,每天有200架轮番攻击和轰炸莫斯科。但莫斯科上空有6道防空网,德军飞机能钻进来的极少。扔下的炸弹都是燃烧弹,敌人企图用燃烧的火焰来吓唬莫斯科人。开始几天,飞机一来,我和城中居民部躲进地铁,不久也习惯了,谁也不躲空袭了,大家都参加了灭火战斗。莫斯科城仅防御内线就有25万人参加,苏军派了无数新兵和志愿者,甚至一个妇女营投入战斗。侵略者遭到顽强抵抗。首都保卫者的口号是‘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希特勒准备在11月7日十月革命节那天攻下莫斯科,在红场检阅纳粹军队。大雪纷飞,11月7日,红场上的阅兵式照常进行,但受阅部队是一往无前的苏联红军,而且从列宁墓前直接开向了前线,斯大林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说。很多人听到斯大林的声音,顿时热泪盈眶……1941年12月5日,朱可夫带领苏军发动了大规模反击,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最终在莫斯科破灭了!”
从1941年到1946年,胡济邦在《中苏文化》杂志上陆续发表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战地报道:《列宁格勒的九百个日日夜夜》、《解围前的列宁格勒》、《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大会战》、《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她还实地拍摄了大景珍贵的照片并参加了战斗,甚至对扑上来的德军开枪。
在苏德战场上,她带着爱,带着恨,记录下了许多真实的情况
皮衣皮帽的胡济邦精神抖擞地驾驶着军用吉普车,在茫茫雪原上奔驰,这是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胡济邦生活的缩影。
那些难忘的峥嵘岁月在胡济邦心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迹痕,打开记忆的闸门,她深情地回忆道:1941年冬,德军入侵了斯摩棱斯克,乡下一个个村庄被毁灭,老人和儿童都被甩到了旷野上,冻饿而死,斯城周围30英里内尸横遍野。幸存的人住在山洞里,用木屑做的面包充饥。潘亚是一个健壮的农村姑娘,她逃进了大森林,遇到了约查和亚琴。三个妙龄女郎竟然组成了一个游击队。我和埃德加·斯诺先生在斯摩棱斯克森林中遇到了她们。她们说:“我们无法容忍德国鬼子,现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在森林里当猎人。”我问:“猎物多吗?”她们笑了:“德国人就是猎物呀!”这个姑娘说得好凶险。我问她杀过人吗?她说她开枪打倒过德国鬼子。但那不是人,是纳粹!看见如此英勇不屈的人民,我对斯诺说:苏联必胜,德国必败。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刚刚结束,嘹亮的军号还在战地上回荡,城下硝烟未散,胡济邦即和斯诺,还有英国记者夏庇若一同获准前往斯大林格勒采访。
那是1943年初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胡济邦带着烟酒和自己懈的饺子乘坐军用飞机来到了斯大林格勒。一路上,她亲眼看见城市被德军炸成了一片废墟。德国向斯大林格勒倾泻了100万枚重型炸弹,城内满目疮痍,断壁残垣。苏军第62集团军司令崔可夫将军领着记者穿过遍地瓦砾的战场,雪野上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德军埋下的地雷、没有爆炸的炸弹正被苏军工兵引爆,振耳欲聋的爆破声此起彼伏。崔可夫将军举行了丰盛的晚宴,招待记者,并单独接见了胡济邦。他说:“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到过中国,担任苏联驻华使馆武官,和中国人民有特别的感情,现在身边还留着一支中国制造的大手电筒。今天我能在斯大林格勒前线见到漂亮的中国女记者,感到特别的高兴。”
崔可夫将军热情地向胡济邦举杯敬酒。胡济邦深知,将军的酒是敬给抗战中的中国人民的。她也向将军举杯,说:“中国妇女和中国人民为将军和他的军队的胜利而干杯!”
胡济邦还在一间小屋里采访了被俘的德军元帅鲍卢斯。鲍卢斯沮丧地在她面前低下了头,“我叫腓特烈·鲍卢斯,52岁。”在斯大林格勒大捷的第四天,胡济邦就向国内发回了一万多字的斯大林格勒专电《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现在看来,该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若胡济邦不亲临斯大林格勒,就无法让后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那天,在北京一个干净整洁、充满花香的小院里,胡济邦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认为,记者是一种很崇高的职业。当记者对我的工作来说,就好像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触角要敏锐,要关心政治,要有正义感,要坚持真理。要真实、要准确,不能浮夸。更不能当‘客里空’(‘客里空’是苏联作家柯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一部话剧《前线》中的一个特派记者的名字。此人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他从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就坐在指挥部里写稿。‘客里空’是俄语的音译,其意译为‘乱嚷乱叫的人’或‘喧嚣的人’,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新闻中虚构报道的代名词)。要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要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要准要快。准是属于质量问题,快是属于数量问题。准比快更重要,既准又快当然是最好了。要当好一个记者,还要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比如,在苏联,你不知道普希金,就很难与这个国家的文学艺术家交往。当记者的应该成为百事通,不然,工作就很难开展。”她说。
(未完待续)
据新华网
胡济邦年轻时,风姿绰约、仪态万方,用句今天时髦的话讲,那就是美女外交官、美女记者。但她的名气,并非来源于她的美貌。她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曾这样评价她说:“胡济邦女士是中国唯一的驻苏战地记者。苏德战争的结局会是什么?我看中国武官的分析是错误的。而胡济邦女士所说的胜利一定属于苏军,才是正确的。”这位《西行漫记》的作者,曾把她的照片和毛泽东的照片一起印在了书的扉页上。
唯一和“五巨头”都笑谈过国际风云的女记者
斯诺是1941年,作为《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记者,前往苏联采访时,在莫斯科的外国记者圈子里与胡济邦相识的。“胡济邦女士绝对是一位语言大师。她在跟苏联元帅斯大林在一起时,说的是俄语;在跟美国总统罗斯福、杜鲁门和英国首相张伯伦、丘吉尔在一起时,说的是英语;在跟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一起时,说的是法语。她还能用流利的匈牙利语采访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匈牙利总书记卡达尔。同时她还会日语、拉丁语……据我所知,她是唯一和‘五巨头’都笑谈过国际风云的女记者。”
从1936年起,到1949年离开,胡济邦在莫斯科待了整整13年,目睹了苏德战争的全过程,写了无数篇战地报道,拍摄了大景珍貴的历史照片,发表在国民政府情报司英文版的《自由论坛》和《中苏文化》上。凭借其卓越的才能,胡济邦成为了莫斯科新闻、外交圈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1941年6月22日,德军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那是一个宁静的星期天,清晨,当广播里传出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时,正在莫斯科的旧使馆寓所洗头的胡济邦呆若木鸡。广播里奠洛托夫激昂的声调不容置疑,当时正在莫斯科计划经济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的胡济邦终于相信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并非是仲夏之梦而是严酷的现实!
“战争初期,苏军退却得比较厉害,这有很多原因。”胡济邦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一是斯大林中了希特勒的奸计,误杀了许多苏军卓越的领导人。二是斯大林轻敌了,他不相信丘吉尔提供的德军将进攻苏联的重要情报,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样,战争初期,在德军蓄谋已久的大举进攻面前,苏军遭遇了惨败。”
局势危急,苏共中央和国防委员会决定将部分中央机关和外交使团紧急疏散到古比雪夫,莫斯科人心惶惶,有人开始烧毁党证,武官们纷纷作出判断,莫斯科守不住了,苏联完了。但是,胡济邦在《莫斯科保卫战》一文中写道:“我忘不了莫斯科大战;我永远忘不了德军集中百万精锐部队对莫斯科实施的‘台风’行动,飞机狂轰滥炸,扔下的炸弹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多!……上千架飞机,每天有200架轮番攻击和轰炸莫斯科。但莫斯科上空有6道防空网,德军飞机能钻进来的极少。扔下的炸弹都是燃烧弹,敌人企图用燃烧的火焰来吓唬莫斯科人。开始几天,飞机一来,我和城中居民部躲进地铁,不久也习惯了,谁也不躲空袭了,大家都参加了灭火战斗。莫斯科城仅防御内线就有25万人参加,苏军派了无数新兵和志愿者,甚至一个妇女营投入战斗。侵略者遭到顽强抵抗。首都保卫者的口号是‘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希特勒准备在11月7日十月革命节那天攻下莫斯科,在红场检阅纳粹军队。大雪纷飞,11月7日,红场上的阅兵式照常进行,但受阅部队是一往无前的苏联红军,而且从列宁墓前直接开向了前线,斯大林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说。很多人听到斯大林的声音,顿时热泪盈眶……1941年12月5日,朱可夫带领苏军发动了大规模反击,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最终在莫斯科破灭了!”
从1941年到1946年,胡济邦在《中苏文化》杂志上陆续发表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战地报道:《列宁格勒的九百个日日夜夜》、《解围前的列宁格勒》、《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大会战》、《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她还实地拍摄了大景珍贵的照片并参加了战斗,甚至对扑上来的德军开枪。
在苏德战场上,她带着爱,带着恨,记录下了许多真实的情况
皮衣皮帽的胡济邦精神抖擞地驾驶着军用吉普车,在茫茫雪原上奔驰,这是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胡济邦生活的缩影。
那些难忘的峥嵘岁月在胡济邦心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迹痕,打开记忆的闸门,她深情地回忆道:1941年冬,德军入侵了斯摩棱斯克,乡下一个个村庄被毁灭,老人和儿童都被甩到了旷野上,冻饿而死,斯城周围30英里内尸横遍野。幸存的人住在山洞里,用木屑做的面包充饥。潘亚是一个健壮的农村姑娘,她逃进了大森林,遇到了约查和亚琴。三个妙龄女郎竟然组成了一个游击队。我和埃德加·斯诺先生在斯摩棱斯克森林中遇到了她们。她们说:“我们无法容忍德国鬼子,现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在森林里当猎人。”我问:“猎物多吗?”她们笑了:“德国人就是猎物呀!”这个姑娘说得好凶险。我问她杀过人吗?她说她开枪打倒过德国鬼子。但那不是人,是纳粹!看见如此英勇不屈的人民,我对斯诺说:苏联必胜,德国必败。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刚刚结束,嘹亮的军号还在战地上回荡,城下硝烟未散,胡济邦即和斯诺,还有英国记者夏庇若一同获准前往斯大林格勒采访。
那是1943年初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胡济邦带着烟酒和自己懈的饺子乘坐军用飞机来到了斯大林格勒。一路上,她亲眼看见城市被德军炸成了一片废墟。德国向斯大林格勒倾泻了100万枚重型炸弹,城内满目疮痍,断壁残垣。苏军第62集团军司令崔可夫将军领着记者穿过遍地瓦砾的战场,雪野上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德军埋下的地雷、没有爆炸的炸弹正被苏军工兵引爆,振耳欲聋的爆破声此起彼伏。崔可夫将军举行了丰盛的晚宴,招待记者,并单独接见了胡济邦。他说:“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到过中国,担任苏联驻华使馆武官,和中国人民有特别的感情,现在身边还留着一支中国制造的大手电筒。今天我能在斯大林格勒前线见到漂亮的中国女记者,感到特别的高兴。”
崔可夫将军热情地向胡济邦举杯敬酒。胡济邦深知,将军的酒是敬给抗战中的中国人民的。她也向将军举杯,说:“中国妇女和中国人民为将军和他的军队的胜利而干杯!”
胡济邦还在一间小屋里采访了被俘的德军元帅鲍卢斯。鲍卢斯沮丧地在她面前低下了头,“我叫腓特烈·鲍卢斯,52岁。”在斯大林格勒大捷的第四天,胡济邦就向国内发回了一万多字的斯大林格勒专电《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现在看来,该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若胡济邦不亲临斯大林格勒,就无法让后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那天,在北京一个干净整洁、充满花香的小院里,胡济邦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认为,记者是一种很崇高的职业。当记者对我的工作来说,就好像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触角要敏锐,要关心政治,要有正义感,要坚持真理。要真实、要准确,不能浮夸。更不能当‘客里空’(‘客里空’是苏联作家柯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一部话剧《前线》中的一个特派记者的名字。此人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他从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就坐在指挥部里写稿。‘客里空’是俄语的音译,其意译为‘乱嚷乱叫的人’或‘喧嚣的人’,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新闻中虚构报道的代名词)。要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要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要准要快。准是属于质量问题,快是属于数量问题。准比快更重要,既准又快当然是最好了。要当好一个记者,还要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比如,在苏联,你不知道普希金,就很难与这个国家的文学艺术家交往。当记者的应该成为百事通,不然,工作就很难开展。”她说。
(未完待续)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