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德育的新角度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441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优秀成果,在大学生德育层面具有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价值。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念认同,课堂教学渗透、社会实践、塑造校园文化等路径方面,实现其育人效果,从而切实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价值意蕴 实现路径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冲突日益加剧,这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影响了高校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给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了新的困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理性认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其育人方法,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的切入点。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通过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知识结构、伦理规范、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题形式体现,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深深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社会观念中,是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它主要具有以下核心内容:
  1、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各民族情感维系的纽带,是民族强盛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身份证”。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积极进取、宽厚仁爱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精神;“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不屈不挠精神”;“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开拓进取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写照。中华民族精神孕育了民族共有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感和克己奉公的美德。它引导中华儿女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号召他们要宽厚仁爱、勤学奋进。
  2、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在“修身”“齐家”“治国”三个层面体现。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个人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律己修身;家庭要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才能实现为社会服务、治理国家。在当代高校中,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认真履行责任和义务,积极主动的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二、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角度进行高校德育的价值意蕴
  文化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条件。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认为:“文化具有天然的历史积淀性和代际传承性,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家园的根基,是文化认同的纽带,也是我们面向未来,解决现代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品德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德国哲学家赫尔德提出:“文化乃是一个社会向善论的概念,它意味着人的完善。” 儒、墨、道、法各学派在中华民族的道德实践活动中进行总结探讨,形成了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是一个文化植入与内化的过程,即人的品德修养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文化个体化的结果。高校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接受主流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通过接受、理解、消化等环节,借助情绪感染和情绪共鸣两个情景,扩展视野,拓宽思路,当其在犹豫迷惑时,可以得到理性启迪、情感慰藉与正能量的教育,从而使自身品德修养提升,人格健全发展。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思想,如 “杀身以成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是因为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具有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下社会,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生活方式复杂多变,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对社会和其他人关爱意识不足,社会责任感缺乏,民族感情不够强烈。这一定程度上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教会学生要心存善念,关爱社会、尊重自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自立、自尊意识,引导每一位大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新时代的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其思想营养,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民族品格的塑造都是及其有利的。
  (三)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校德育体系、授课模式仅限于教师单方面的传授和灌输,即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机械吸收,缺乏思考,大多学生都处于上课记笔记,考试之前背笔记的状态,学生很难讲德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与行。这种机械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所以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人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关系,他们要处理与自身、与父母、与老师、与社会、与民族、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所以,学生需要灵活多样,能够全面指导其现实生活,注重自身发展的德育方法和德育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包含修身之道、尊敬师长之情、为人之德、为民之责等具体内容,蕴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关怀、对人和生命的理解。我们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做高校德育工作,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媒介所具有的较强的渗透力、广泛的影响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感染生动形象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增长生活智慧。   三、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角度进行高校德育的实现路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优化作用显而易见。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切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作用,是我们要重点探讨的工作。
  (一)理性认同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
  在多元文化格局的当下,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地在观念、思想、文化方面进行渗透,企图“西化”我国,这致使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民族文化自信心缺乏。精彩纷呈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光彩夺目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女的骄傲,面对它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没有理由产生民族文化自卑感,反而要理性认同优秀传统文化。
  理性认同是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思考、判断达到的一种全面、深层次的认同。 大学生理性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是指通过自己理性的思考,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真了解,评价和创新,科学对待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理性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前提和实质内容。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发展母体,应当礼敬自豪地了解学习。每一位大学生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在对我国琴棋书画、诗词曲赋、经典文学作品等文化的接触、学习中,深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其次,科学对待、理性评价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囿于所处时代、环境的局限性,部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符合现时代的发展,并不能真正反映出现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个人以及国家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理性评价其作品,不能一味盲从。最后,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有宽广的胸怀,开阔的眼界,做到有鉴别地分析,有扬弃的继承,在东西方文化精华融合的基础上、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感,实现现时代下中华文化向现代形态的发展,满足我们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德育的广泛性
  现时代的德育工作不单单是德育老师的工作,应该实现全员育人,全院育人。各学科老师不应该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承担者,还应该承担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的任务。目前,各高校开设的人文以及德育课程结构单一,加之学时数少的原因,德育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是增强德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教师要做到学高为师,身高为范。所有老师都要具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替身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培养德性,在自觉的课堂教学中跟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寓优秀传统文化于各学科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引导。另一方面,每一位大学生,在课堂中都应该积极主动融入课堂,积极与老师良性互动,善于学习,勇于参与,在领悟学科教学中的文化要素,学习老师良好的德性和渊博的知识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在实践中践行。能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受益终生。
  (三)社会实践中体验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篇》)要想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果,重在践行。内化于心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只有通过大学生外化为具体的社会实践,才真正实现了其育人价值。
  首先,在社会实践中养成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自觉中的人都明白其所处的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对其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 我们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QQ、微信、微博等新形式颇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高校要开发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建立QQ群,微信群,在空间、朋友圈以及微博里经常性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吸引力。同时,也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展专题报告和讲座,使学生通过文化大师的世界来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其次,组织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化。90 后大学生年轻有朝气,对生活富有热情,因此,高校可以在校园内组织一批思想进步、电脑技术高等方面合适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制作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古迹,组织学生走入社会献爱心,使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扬仁爱、礼让等中华民族的美德。最后,注重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习惯养成,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与内化的统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达到育人效果。
  (四)营造具有传统文化要素的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
  墨子曾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所染》)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校园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校园文化,真正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效果。
  一方面,在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层面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内,树立名人雕塑、历史纪念碑,悬挂先贤画像,镌刻传统经典格言,确立相关方面的校训等,充分发挥校园宣传栏等宣传媒体的作用,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气息,为校园带来正能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和塑造。另一方面,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层面。在高校的教育理念、规章制度、校风、学风的建设与校园建筑、教学设施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使大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小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优秀成果,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梦想,影响着中华儿女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优化作用显而易见,因此,新时代的高校德育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把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纪宝成.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N].光明日报,2011-5-6(7).
  [3][美]菲利普·巴格比,夏克等.文化:历史的投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88.
  [4]黄 翠,郭 峰.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探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4(2)
  [5]王丽慧.文化自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角度,学术探讨,2015.02.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新形势下,建构、完善、创新高职辅导员管理机制已经势在必行。笔者首先明确了高职辅导员管理的原则,其次就如何建构辅导员管理机制提出了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管理机制建构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职业性或准
期刊
摘要:构成设计运用到学龄儿童中会有利于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培养。在构成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之更适合儿童群体,增强新年龄段的孩子的动手能力,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  关键词:构成设计;学龄初期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  项目名称:构成设计对学龄初期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探索  项目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一、研究现状分析及已有的成果:  自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课程改革到现在已有近一
期刊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现代中国社会越来越注重语言教学,尤其是运用国家最多的语种---英语最受欢迎。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英语教学,影响英语教学涉及到哪些因素都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关键就从英语国家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入手对英语国家文化与英语教学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英语国家文化;英语教学;关系  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与普及,国际交流成为必然,在这种趋势影响下,越来越多
期刊
小学特色班级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建设只有起始点却永无终结点,它是一个持续创新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要想保障小学特色班级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与自我完善,有效性的保障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特色班级建设永远充满活力,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建立一种相对客观的评估方法就是一个有效性的保障机制,它可以使小学特色班级建设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通过评估可以促进建设主体的自我
期刊
摘要:企业档案是记载企业发展过程的重要信息资源,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它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历史经验,还为其提供科学研究、生产生活、文化建设等资源,记载着该企业的创业史;因此,在新形势的发展下,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我们很有必要探讨与研究档案工作中所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并制定一些措施来改进石油企业的档案工作。  关键词:石油企业,提供资源,改进  引言:就石油企业而言,企
期刊
Abstract: The topic on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has been discussed for a long time. Different people has different opinions. A lot of people hold the concept that women speak a
期刊
摘要:相对于巨大的潜在保险需求,我国保险供给能力缺口较大,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给约束型特征,使得巨大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表现为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服务质量较低、定价机制不灵活、销售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浅显的探讨下提高保险供给能力、实现保险供求良性互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保险市场 供给 需求 约束  在现如今的
期刊
摘要:学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培养人才的特色,标志人才培养的素质,反映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风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志,也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和灵魂所在,狠抓学风一直是各高校的一项中心工作。本文着重分析了高职院校学风的意义及特点,并针对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 学风 学风建设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学风从狭义上讲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是教师的治学作
期刊
摘 要: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分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二者之间可以有更多的借鉴和联系。视听艺术的有机转换可以为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视听艺术的有机转换注重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与融通,意在充分利用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各自内部的特性来促进彼此的发展与创新,这种艺术教育新的方法应该在河北高校的艺术教育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河北省;视听艺术;艺术教育;有机转换  视觉艺术与听
期刊
摘要:数控人才主要集中在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在沿海发达地区具有数控知识的模具技工薪资水平普遍较高。虽然数控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好,但是,目前数控专业的高职学生水平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却并不理想,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以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为背景,针对数控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提出独特的观点,试图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数控专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前言:  数控专业即数字控制专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