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白”与“隐晦”之间的张力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y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童小说的表意策略一直保留着“古典叙事姿态”,尤其是在他“先锋”后的小说创作中,通过设置文本隐喻,充分挖掘物象“显白”与“隐晦”的意义张力,呈现出深邃、开阔、空灵、大气的美学品格。
  关键词:苏童 “显白” “隐晦”
  苏童虽然一直被视为先锋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家,但他的叙事方式始终是先锋作家中的“异类”,因为他不过分强调叙述的实验性,不背离故事、人物、情节等传统小说基本叙事元素,仍在文本中注重生活中的现实逻辑、因果关系与小说结构的必要关联,并进行合理化的有叙事情境的想象,其中不乏传奇性和戏剧性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他的表意策略一直保留着“古典叙事姿态”。而这种叙事姿态是苏童一贯秉持的叙事立场。但他的小说并没有形成密不透风的情节和板滞僵硬的故事结构。相反,苏童却善于通过设置文本隐喻,充分挖掘物象“显白”与“隐晦”的意义张力,形成象征性的意蕴空间,使质实的叙事肌理呈现出深邃、开阔、空灵、大气的美学品格。这在他“先锋”后的小说文本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蛇为什么会飞》虽然是苏童的第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但文本中频频出现的神秘的“蛇”的意象形成一个巨大的隐喻,给整个作品带来了一层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负载着狡诈、阴毒与罪恶的价值内涵。在西方宗教文化中,“蛇”因为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树的果实而被判定终生用肚子行走,并因此被赋予魅惑、冷酷等文化象征。苏童就是充分利用人类文化中“蛇”的原型涵义,通过叙事点染形成文本的叙事隐喻。按照苏童自己的说法,“蛇在小说中逐渐演变,变成一种重要的符号。其光滑的形状,象征着人对社会的无从把握,也可以说是一种冷酷的人心,一种变异的人性”。小说中竭力渲染千禧年来临之际“蛇”文化的流行,人们吃蛇肉、看蛇、穿蛇皮,到处都是由霓虹灯构成的消费的诱惑。蛇文化的流行说明了整个时代正是以魅惑为主要文化表征,到处充满了欲壑难填、泛滥成灾的欲望。而单纯为欲望所支配的时代必然会成为一个冷酷无情、毁灭人性的时代。而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生活经历或性格特点都和蛇的隐喻有关,比如男主人公克渊的日常工作就是按照索债公司老板的布置,以杀蛇和生吃蛇肉来恐吓别人。“蛇”在这里隐喻着人的贪吃无厌的食欲和人性中的残酷与冷血。再比如另一女性人物冷燕,作者详细渲染了她在蛇餐馆里与大蟒蛇相拥共舞的刺激场景,这分明隐喻着人的金钱欲望与人性的彻底沉沦与变异。在文本的结尾,主人公克渊在闯入上流社会的梦想被彻底击碎后,在世纪之夜亡命奔逃,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在这种绝望的境遇中作者居然还让他看到了一条飞起的蛇。本来只能“贴地而行”的“蛇”居然有了“飞翔”的姿势,这种纯粹想象的奇观,使得“蛇”的隐喻有了更多阐释的空间,那是沉沦后的飞越,还是绝望后的希望,还只是暗示着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正是“蛇”的隐喻,使小说在承载了厚重的现实之后,有了绮丽而虚幻的飞腾。
  《碧奴》是苏童对于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重写。苏童以自己瑰丽的文学想象赋予这个“老去”的传说以新生和活力。他将前文本的抽象的“苦情”具体化为碧奴的“泪水”,并在充分渲染之后成为笼罩全文的隐喻,使得这个干瘪的传说有了奇幻的形而上的色彩。碧奴来自一个被虚化了历史背景的乱世,一个不允许哭泣的村庄,这一“眼泪的戒条”,隐喻了个体生命的压抑。她千里寻夫的旅程苦难到无以复加,她孤独地找寻着、艰难地跋涉着,一路上无尽的嘲讽和伤害包围着她。她只能用泪水释放自我的情感,击溃“一切缺乏美好心性和灵性皈依的精神城墙”,直到最后,伴着漫天飞来白色的金线蝴蝶,她在长城上用泪水表达震天撼地的悲情与苦楚。这部“眼泪的传奇”,就是“她要用眼泪向现实发问,用眼泪摆脱自己的命运”的生存寓言。而正是全篇“泪水”的隐喻,也使原文本的那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在小说中有了乐观的色彩,因为“即使像碧奴这样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女子,即使这样贫贱的生命,也会因为眼泪而有了力量,无疑她对自己是有信心的。眼泪哭倒长城,可以理解成她对不幸命运的一种解脱,是极大的安慰”。
  同样,在苏童的新作《河岸》中,“河流”从一个具体的物象上升为一个永远不为语言之网打捞的隐喻,它巧妙地覆盖了故事的时空背景、主题内容的各个声部、章节结构的整体串联以及故事中所有精微的富有想象魅力的细部。在《河岸》中,“河流”不再仅仅指涉一个简单的空间背景,而是与“河岸”相互参照,形成一个繁复意旨的叙事空间。如果说“河岸”,指涉的是以“油坊镇”为中心的现实社会,是一个被政治彻底主宰的现实世界,那么“河流”则指涉以“向阳船队”为中心的、一个因“有罪”被政治无情边缘和放逐的世界;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河岸”以坚固稳定的陆地,承载着坚硬残酷的政治律令和世态炎凉的人情法则,是一个政治等级森严、以强凌弱的冰冷的世界。而“河流”则因其深沉、神秘和宽厚的气质容纳着历史的神秘和人性晦涩朦胧的欲望,是一个不带偏见的为放逐者提供家园的温情世界。《河岸》中的所有主人公受命运的驱使奔突于这两个空间,“河”与“岸”成为个体命运陷落与突围的场所。另外,河流还隐喻了无法还原真相的神秘的历史。小说中多次描写了库东亮的幻觉,历史的鬼魂“邓少香”从河流里升上来爬到船上,虽然每次形态各异,有时甚至温情脉脉,但除了留下像喻历史蛛丝马迹的“水迹”和“红莲花”等之外,始终沉默不语,像河流一般拒绝透露内心的任何秘密。历史的真相也如同河流的真相一样,任凭编织什么样的网都无从打捞。同时,河流的水是不可束缚的,它必须要奔腾而下,这隐喻着人的生命欲望与生命活力。《河岸》中的主人公库东亮,他的青春成长就像水流一样充满了奔涌的欲望。然而,这种生命欲望的涌动是备受压抑的,这使得他的成长成为一个无处奔逃无以救赎的青春梦魇。在小说《河岸》中,苏童通过深邃丰富的“河流”的隐喻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诡异、现实的荒诞、成长的无奈、人性的幽秘。
  在先锋文学的浪潮之后,苏童还一直保持着对短篇小说的热情。这一时期他的短篇小说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在文本中设置一些“物象”,或者是一些客观世界中实际存在之物,或者是被虚幻之光笼罩住的“谜”一般的事物,或者是纯粹漂浮于人意识中的幻想之物。这些物象不仅作为全文的叙事焦点,而且还超出了“物”的本义,上升为一种富含象征意蕴的隐喻。如《伞》中的主人公锦红因为一把花雨伞而遭受了梦魇般的命运,而二十年后锦红打着一把玫瑰红的雨伞试图重新找回自己生活的时候却被彻底拒绝。这把曾经寄托少女梦想的花伞隐喻了命运的无常以及少女生命的脆弱。而《U形铁》中冼铁匠临终前留下的那件未完成的U形铁成为横贯全篇的一个隐喻。这块形态奇特的未完成之作,本身就像一个等待具体意义来填充的空白。它隐喻着人生不可理解的一面,以及一些偶然事件就能改变人生轨迹的非理性的、宿命的力量。而《拾婴记》中,围绕神秘弃婴的归属,始终有个“羊”的隐喻。这个隐喻既暗示了美丽安静如羊羔的女婴是一个无辜而娇弱的、需要被保护的生命,同时也隐喻了弃婴的身世是某种伤风败德行为的产物,而女婴本身也成为某种带有耻辱“原罪”的“替罪羊”。《骑兵》中的罗圈腿左林经常在幻觉中看到的那匹白色的长鬃骏马,也成为一个关于梦想的隐喻,它代表了有形体缺陷的孩子幻想自由驰骋的那不可磨灭的梦想。虽然这个梦想遭遇了现实的残酷嘲讽,但这个梦想毕竟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抹了一层希望而美好的诗意。
  苏童曾说:“我喜欢在小说中讲究一种紧张与舒缓的有机结合,不爱笔笔直一气写到底。就像画画中的一个空白,一个背景。”① 而这个“空白”正是苏童在遵循“古典叙述形态”的同时所追求的具有现代审美形式感的文化个性。它使得苏童不满足于创造一个个曲折多姿的故事、一幅幅逼真形象的社会图景。他希望通过情节缝隙处的一片片“空白”,把故事从单纯“模仿现实”的魔咒中解放出来,把小说变成一个可以深思可以玩味的魔幻的存在。而隐喻作为一种以此言彼的话语方式,涉及意义的转换与生成,它所创造的“显白”与“隐晦”之间的意义张力,恰好会从最完美的角度成就追求完美的苏童。
  ① 徐颖、苏童:《过去的我太商标化》,《南方都市报》2002年4月4日。
其他文献
作者(左二)与班主任闵菊生(左三)、贾德生(左一)伉俪、同学王英伟(右一)  1985年,我考上了淮安县中学读高中。坐在高一(2)班第一排,我凝望着不同的任课老师,从教室的前門,夹着课本走上讲台。  班主任闵菊生老师教代数和几何。闵老师人美如菊,适中身材,卷发,鹅蛋脸,眼神能言,右嘴角有一粒小痣。她亲手制作教具,把数学课教得出神入化,开阖有度,板书起演算来,那个清楚漂亮,不亚于数学界的书法杰作!就
期刊
摘 要: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文学评论家特里林、蔡司等人经过对19世纪的美国罗曼司写作的整理和研究逐渐发展出了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罗曼司传统,形成了罗曼司理论派。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罗曼司理论派对美国罗曼司传统脱离社会历史因素的讨论,受到了各路评论家的质疑和批判。在新历史主义的“回到历史”的启发下,新一代的美国罗曼司研究发现美国罗曼司不管是在描写主体上,还是在叙事策略上或者在主题表现上都体现出
期刊
没想到吧,汤圆竟是一只猫。它是我朋友家的一只猫。  一次,我去朋友李梓榆家玩。一进屋,她便带我去卧室,说要给我看一个惊喜。卧室里有一个衣柜,她打开那个衣柜,里面竟冲出来一只猫。  我心想:妈呀,这哪里是惊喜,分明是惊吓!  李梓榆抱起猫,笑着说道:“我要隆重地介绍一下,这是我们家的猫,名叫汤圆,别名胖圆子、小圆子、懒圆子和贪吃鬼。”  汤圆的毛色灰白相间,身上还有黑色的花纹。眼睛是绿色的,两个前腿
期刊
摘 要:“特懋克”是基诺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记载着其历史和文化。本文主要介绍“特懋克”,概述基诺族的传统饮食、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对基诺族历史文化底蕴等方面做了分析与探究,并试图以民俗学、人类学等研究理论,探索基诺族刀耕火种的自然生态文化对当今汉族文化具有的借鉴意义,也对今后社会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基诺族 特懋克 饮食文化 刀耕火种 自然生态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
期刊
《青春之歌》  杨沫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小说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对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把一切献给党》  吴运铎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编辑推荐:
期刊
我相信你  对孩子来说,一句鼓励的话,胜过一堆糖果的甜。得到了肯定和鼓励,他会不断尝试,带给你更多惊喜。你今天过得怎么样  在回家的路上,或者睡前时间里,可以和孩子聊聊,问问孩子今天过得怎么样,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聆听他们的声音,这样可以增进亲子情感,同时还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一直在你身边  孩子也会有沮丧和难过的时候,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关怀和安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一直在你身边,
期刊
校园里的桂花开了,很香。最旺的时候,枝头就像缀满了密密麻麻的金子。每天清晨,总能看到落下的桂花在地上铺展开来,黄灿灿一片,真美。  這两天观察,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落桂虽美,但为桂停留者寥寥无几。第二天,我特地请阿姨不扫落桂,很多学生一走进校园,看到一地金黄,便情不自禁靠近那棵桂树,并用手轻轻抚摸那些散落于地的桂花。  看到这现象,一个计划在心中形成。  值周巡逻早读时经过两个班级,孩子们书声琅琅,
期刊
新学期来了。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上学?1  我还记得我第一天上学的情景。  那时,开学不像现在这般隆重。当然,父母也对我们充满了期望,但没有浩浩荡荡的送学队伍,上学是自己去的,记忆中还搬着一张凳子。  一路跌跌撞撞,觉得从家到学校的路好长,路旁有一大片白杨树林,树叶被风吹得哗哗响。  登记姓名时,我胆小,又表达不清楚,结果名字中的“书”被登记成了“淑”。  这个名字陪伴我到现
期刊
第二单元所有内容全部结束,为检测一下学习效果,我组织了一次小测验,出成绩前,我让孩子们先预测自己的分数。  由于复习时间充裕,各小组报上来的预测成绩大多在85分以上。再看看学生,一个个都是胸有成竹、志在必得的样子。  突然,一张紙上赫然出现了这样一行字:王鹏0。王鹏居然堂而皇之地预测考“0”分,这不是对测试的莫大嘲讽吗?  一股怒气油然而生。怎么办?大发雷霆?以前我也这样做过,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期刊
摘 要: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黑骏马》描述了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之间一段令人伤感的爱情,同时讲述了他在草原和城市、传统与现代之间充满痛苦和迷惘的选择,他们最终在美丽的大草原怀抱中重新找寻到了精神上的寄托,理解了生活的真谛,走向了精神的强大和成熟。  关键词:张承志 《黑骏马》 苦难 理想  意大利著名短篇小说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曾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