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来源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echao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免疫表型与AML患者的化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至今未达成共识.该文分析儿童AML免疫表型与FAB形态学分型以及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评价儿童AML免疫表型与治疗相关因素及预后的临床重要性.方法 自1998年1月1日至2003年5月31日进入AML-XH-99治疗方案的所有在我院新诊治的AML患儿,诊断采用MICM分型诊断,治疗按AML-XH-99危险度分类标准进行分层治疗.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表犁分析,将免疫表型结果分为5组,髓系免疫标志CD13 CD33,MPO(自2001年9月采用单抗胞浆内标记);髓系相关抗原CD14CD15;系性特异抗原一红系免疫标志GlyA,巨核系细胞标志CD41;淋系相关抗原CD19,CD7,;非系列特异性抗原CD34,HLA-DR.分别计算各免疫表型在FAB形态学分型及染色体核型中表达的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各免疫表型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生存之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各免疫表型患儿一疗程缓解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双尾);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分析单独各免疫表型进入回归方程中是否为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①74例患儿中有72例(97.3%)患儿争少有CD13 CD33,、MPO中的一种或两种抗原阳性表达;45例(60.8%)患儿有两个或两个以卜髓系抗原表达,伴有淋系相关抗原表达的为18例,占24.3%.在M2患儿中,常伴有淋系抗原CD19.的表达,阳性预测值(PPV)为75%;FAB分型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患儿,缺乏HLA-DR及淋系相关抗原(CD19,或CD7)的表达,阴性预测值(NPV)为100%;CD41.阳性表达与M7相关,PPV为66.7%;②单冈素分析显示各免疫表型与AML患儿的一疗程缓解率及长期无事件生存(EFS)率无关;③多因素分析显示各免疫表型均无独立的预后价值.结论 儿童AML患儿的免疫表型对预后无明显影响,不能单独用于治疗前危险度的评估,但可帮助识别某些特殊类犁的AML患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21℃海水浸泡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犬血气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及规律.方法:健康成年犬21条,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平原休克组( n=10) ,海水浸泡休克组(n= 11).单侧
目的:探讨菌黄鳖甲汤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效果.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菌黄鳖甲汤150ml保留灌肠,每日一次,疗程10d ~20d.结果:治疗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再灌注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s ,OFR) 导致脏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家兔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地塞米松保护组 (II组)
目的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早产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RDS主要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该研究调查了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在减少早产儿死亡率中的作用,并评估了表面活性物质
期刊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LA)是儿童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其范畴是指起病年龄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内局部硬度和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的组织肿块,是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患者无明显症状,常由偶然触及或在体检时发现.甲状腺结节按性状可分为增生、囊肿、腺瘤、囊腺瘤、癌等.在未明确其性质以前统称为甲状腺结节.一般人群中触诊法检查甲状腺结节检出率约为4%,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检出率约为20%~70%[1].因此,正确认识甲状腺结节及其危险因素对甲状腺结节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甲
目的 观察酪蛋白摄入对高碘小鼠机体和甲状腺碘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2×3析因设计将小鼠分成6组,每组8只.饮水分为适碘(50 μg/L)、高碘(600 μg/L)2个水平;饲料分为3个水平:Ⅰ为普通饲料,Ⅱ、Ⅲ分别为加入酪蛋白10%、20%的普通饲料.喂养6、12个月后,酸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鼠血清、尿液和甲状腺组织的含碘量.结果 6个月时,50Ⅰ、50Ⅱ、50Ⅲ、6001、600Ⅱ、
人类的大多数疾病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个体对同一疾病的易感性存在差异.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间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也存在显著差别.现有研究表明,人类基因多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及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
地方性砷中毒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环境地球化学性疾病.台湾西南沿海地区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最早发现的地方性砷中毒病区;1964年在贵州织金县小纳雍乡坝子村,发现由敞灶燃烧高砷煤引起的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1980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乌苏县北部地区发现了由深层地下水含砷量过高引起的饮水型砷中毒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