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具身认知范式的音乐表演教学研究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及其相应的音乐表演教学新法,力图从对音乐材料(文本)的具身体验出发,启发学习者的联觉与想象心理机制,在“感同身受”中将知识图式加以内化,通过表演实践将音乐情绪具象地传达出来。本文以《肖邦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教学及舞台实践为例,挖掘并探索具身性音乐表演教学的特点,建构基于具身认知视野下的音乐表演教学心理机制与理论模型。
  【关键词】具身认知;身心合一;音乐表演教学及舞台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144-02
  【本文著录格式】唐昊亮,吴格妮.基于具身认知范式的音乐表演教学研究——以肖邦《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教学及舞台实践为例[J].北方音乐,2020,06(12):144-145.
  一、“具身认知”理论概述——从“离身”到“具身”的范式转变
  通过梳理整个西方教育发展史(及教育心理学演化史),不难发现,在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哲理思潮的影响下,教育学者对人类的学习过程进行的系统剖析,虽鞭辟入里,却未面面俱到。其理论架构——即人类的学习(认知)过程就是知识图式的输入—储存—提取(抑或替换为普通心理学的术语表达,即意识—感知觉—记忆—信息处理—输出)之整体流程,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大获成功(符号加工过程之模拟),一举奠定了第一代“离身”认知科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教育(教学)理念上的主导地位(时至今日,建立在此基础上传统“课程与教学法”仍被广泛采纳和使用)。
  但是,其忽略了教与学过程中的外部因素,如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教学的外部环境以及对于身体(动作、姿态)在图式内化过程中的能动参与性等,也是不可辩驳的事实。近年来,愈加受到学界的关注与质疑,并直接地催化出第二代“具身认知”科学及其相关教学理念和方法论的发展与转变。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强调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强烈联系(即身体运动状态在认知过程中对情绪的影响),认为人之认知的本质,是大脑、身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止于“认知学派”所强调的,仅是“脖子以上部位”的功能)。我们对于世界(事物)的看法,受我们的行为(活动方式)、身体(姿态)感觉和运动体验左右。比如,我们内心愉快,所以面露微笑;反之,当我们微笑的时候,则代表我们高兴的心理状态。这对于强调情感体验(感性认知)、注重情绪表达的音乐表演(及美育)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二、“具身认知”范式对“音乐表演”教学的积极影响——音乐情境下“身心关系”的有机整合
  从音乐表演学科教学层面来看,具身认知理论有助于我辈跳出原有的二元对立(身体与心智、环境与头脑的分离)的惯性思维。传统的音乐表演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在课堂上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的传递,忽略了学生的身体认知功能,割裂了原本统一的“身心关系”。
  比如,声乐老师往往较多地强调学生的发声技巧、共鸣位置,而对于其所演唱曲目的人文—历史背景(他律性)以及表演中身体—情感传达(具身性)关注不够,其后果就是学生在舞台实践中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身体一动不动地僵在原地,双手紧紧握拳,感觉心跳声都大过了钢琴伴奏的音量。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更为看重学生手指的独立性和跑动能力(以及音色的弹跳性和颗粒感),这些弹奏基本能力通常被划分为各自封闭的小单元来加以训练,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单个乐音或音乐片段中。而对于演奏中最为重要的、整体的乐句感和歌唱性,却因为学生身体与头脑之间的分离(即身体僵化而致使体态律动与内心情绪体验不相吻合甚于背离),而导致音乐情绪传达上存在障碍。
  于是,积极吸纳来自于“具身認知”范式中,对于身与心、教与学、体验与认知、环境与行为等交互关系的解读与阐释,重视身体(感官的直觉体验)的运动体验以及身体自然的发展规律(体态律动的动能效应),最大程度上发挥身体与思维在音乐表演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继而建构基于具身认知范式的本科音乐表演教学理论,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与检验,应为学界同仁顺应科学发展观的共识之举。
  三、音乐表演教学及舞台实践过程中的具身体验——以肖邦《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为例
  在具身性音乐表演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创设一系列有利于学生身体感知、身体动作、身体体验与身体想象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及参与热情。笔者将以肖邦《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教学及舞台实践为例,具体地分析“具身认知”理论及其教学理念是如何启发学生用身体动作(运动)体验来建构起知识、技能和情感之间的交互联系(身心合一),以此来实现“有意义学习”。
  被后世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1810-1849),一生共创作了四首谐谑曲,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其呈示部第一主题包含有两个既对比强烈,又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以sotto voce(低声)奏出的三连音动机(motive),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作曲家内心的怀疑,但配合Presto(急板)的速度提示,这种疑虑或又透出了某种必然的“坚定”。紧接着就是第二动机,以fortissimo的力度予以果敢回应——肖邦仅仅用了9个小节,便给全曲定下了“阴霾”与“勇气”的音乐基调。
  将重点投射到“如何利用身体的运动体验”来实现sotto voce的“犹豫感”上面。F音作为第一动机中的最高音及节奏重音(第2小节的起拍音),通常情况下应作强化处理,这也符合我们对于乐音走向的一般认知(即从低到高的旋律往往伴随着某种程度上的渐强趋势);但在这里,F音是整个“疑虑”乐句的结束音,为了准确地传达作曲家想要营造之音乐意境,它是需要做出减弱效果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身体自然的运动(姿态)体验来启发学生更好地把握整个句子的乐音走向,充分理解如此渐弱处理的“身心”缘由——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或怀疑、或焦虑、或困惑、或沮丧),心理状态的波动总是由高至低的,身体也会由“向外伸展”朝“向内聚拢”姿态转变(人类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机制启动效应)——牢牢把握身体自然的运动规律对于如实构建作品中的音乐形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落实到实践中,学生在准备弹奏这一乐句的时候,原本处于键盘中心位置的自然重心,一开始应适度地偏向身体左侧,手指的触键和离键结合手腕的外旋技巧,身体的高度(height of body)可以随着手指跑动及手腕旋转(A-bB-bD-F)作自然起伏(由高至低),并伴随重心转移(从左至右)。同时,注意在Presto的速度下以sotto voce的力度触键,整个肢体系统的肌肉力与“疑虑”动机所需求的音乐张力要相匹配,让乐句感、演奏者情绪、体态(律动)三方因素在快速中能够保持高度的协调统一。经过这种“音乐情绪与身体运动相融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认知将更为深刻,实践中的音乐表达也会更为准确。
  再来看呈示部的第二“勇气”动机——其力度既克制又充满戏剧性,是对第一动机之“阴霾”的有力回应。多数学生在练习时很难正确掌握乐句起伏——往往眼见最后的顿音记号(标于结束音降b小调属和弦上),就自然而然地把它处理为强音,由于身体(运动)的“惯性”肌肉记忆,“条件反射”般地将最后一个属和弦弹得很响,甚至于“炸裂”——这就同音乐本所追求的克制的强弱对比背道而驰了。按具身论教学法,教师在此处应该先强调身体肌肉力的“阶梯式释放”,使整体的弹奏动作符合该乐句所要求的“减弱”效果。
  在舞台实践中,学生最容易失误的通常集中在再现部最后65小节的Coda段落。究其缘由,按传统的说法,“临场紧张”“天生机能”(如手的大小)、“难度过大”等,或是其影响因素但绝不是全部!最为根本的问题,是“具身性”的矛盾未能得到充分解决。
  结束部(Coda)的开头部分,是由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的连接乐句,为4+4的方整性结构。学生很容易将这两个重复乐句的基本力度(ff)作“简单化”处理(即保持整个乐句的音量强度不变)。于是,当弹到“渐强”部分时,失误往往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具身性分析,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合理解释:开头乐句的机体能量如滚雪球般积累且无法得到有效的释放(未作出力度变化),当下一乐句需要以平和力度开场的时候,演奏者的姿态体验还停留在强烈的能量蓄积状态之中,然力度“骤变”打乱了机体正常的运转规律(持续的上升趋势),前臂肌肉显得尤为不适,由小肌肉群带引的手指跑动的准确性也就失去了保障。 当学生能够充分注意到结束部开头两个乐句中的力度变化,循序渐进地將ff之能量,通过多次起伏加以消耗之后,身体体验和音乐情绪才能完全契合。
  四、结语
  相比传统的“讲授型”音乐表演教学(即教师过于关注于知识的传递,忽略了学生的身体认知功能,造成学生某种程度上的“身心脱离”),“具身型”课堂教学从启发身体运动体验入手,在信息的输入、储存和输出过程中,有意突出并延长体验时间,引发并维持学习者感受、觉知、思维、联想等心理状态,激发其“触到”“听到”“看到”“闻到”等身体反应,在“感同身受”中将知识加以内化;辅以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策略,“具身化”的教学实践,能够让学生通过直觉把握与身体反应获取音乐体验(形象化的感性认知),由此提高其表演实践(迁移)的能力,在此过程中,音乐无明确“语义”的本质属性反而成为了一种天生优势。
  参考文献
  [1]Arnie Cox.Music and Embodied Cognition: Listening, Moving,Feeling, and Thinking[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6.
  作者简介:唐昊亮(1982—),男,汉族,重庆,韩国国立全北大学音乐学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学、钢琴演奏及教学实践。
其他文献
【摘要】想象是一种很奇妙的力量,可以使心中的形象随着天马行空的想法千变万化,斑斓不绝,而“随想曲”便是音乐中自由表达想象的一种音乐体裁。随着作曲家的一念一想,展现在听众眼前的音乐形象也随之变幻万千。本文试以储望华的钢琴独奏曲《新疆随想曲》为例,浅析该曲演奏中所塑造的各种意象之形。  【关键词】新疆随想曲;音乐形象;意象之形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时期产生的一种兼具“诗歌”与“音乐”双重特征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内涵和独特性的审美价值,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作品旋律优美、词曲融合、和声丰富、伴奏效果突出,由此被称为是“艺术歌曲之王”。基于此,本文以优秀艺术歌曲《魔王》为例,在简要分析《魔王》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其艺术特征,继而结合个人经验总结了《魔王》的演唱方式,由此深化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特征的认识,为更好地处理和
期刊
【摘要】和声是德彪西音乐艺术中最有独创意义的部分,丰富色彩效果的和声显示了其发展和摆脱传统功能和声体系的迹象,是分析其作品风格特点、深入理解印象派音乐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本文以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的和声特点研究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其使用的和声材料、和弦结构、和声进行方式和调式调性几个方面的剖析,分析出其注重和声横向的游移变化,进一步归纳出和声几个主要的特点,并揭示了和声作为印象派作曲家创作中所使
期刊
【摘要】《霞光》是周文中先生受到中国人文画的影响所创作。作曲家用精湛的作曲技法描绘了一幅光影渐变的色彩。笔者将从多个角度简析周文中先生在作品当中的色彩变化与音乐表达。  【关键词】周文中;《霞光》;作曲技法  【中圖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103-02  【本文著录格式】杨佳祺树影霞光重叠深——周
期刊
【摘要】《阿莫尼惹》作为凉山彝族叙事长诗及哭嫁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反映了旧时期凉山彝族的婚姻制度、性别观念,更是凉山彝族人民生活的历史写照。各地区所传唱的歌词内容大同小异,但音乐旋律却有着明显的即兴性。本文主要从其文化背景着手,以云南小凉山地区的《阿莫尼惹》为举例对象对其进行音乐本体上的探析。  【关键词】凉山彝族;叙事长诗;《阿莫尼惹》;探析   【中图分类号】J607 【
期刊
【摘要】惠来渔歌是当地海岛渔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形成的独特民间歌谣文化,是揭阳市已近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遵循高职音乐课程教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等前提下,建设渔歌工作室,依托工作室的项目导引式、开放式、互动式、融合式等优势,通过对工作室精准定位、促进内部生成化学习、工作过程导向、动态运行机制等措施,推动渔歌文化融入到高职音乐课程教学中,在特色化教学的同时为保护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乡风文明建设做出
期刊
【摘要】二人转是具有代表性的东北民间艺术,文章从市场化角度梳理了二人转萌芽、发展、体制化、市场化四个历史时期,揭示了各个时期的市场化特征,在此基础是上以开原市某艺术学校为例,分析了该校以市场为导向的二人转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通过个案研究更好地传承二人转艺术。  【关键词】二人转;市场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线教育已经在我国有了蓬勃发展。从最开始的文化课在线教学到现在技能性课程也可以进行在线教学了。打开电脑、电视就能看到铺天盖地的在线钢琴教育广告,扫二维码还能免费送节试听课。这让诸多家长趋之若鹜,试想一个既能解放家长的空闲时间又能保证课后辅导不耽误的状态怎能不受欢迎呢?现在也不仅仅是在线教育机构单打独斗了,许多高校和在线教育机构联手合作,高校为在线教育机构提供优秀
期刊
【摘要】近年来,音乐教育改革凸显了对多元文化的重视,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学前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是幼儿接受学校教育的第一步,应重视幼儿文化启蒙教育,以幼儿为本,用带有民族音乐元素的动漫音乐开启幼儿学习民族音乐文化之旅。民族音乐教学三维目标,要从教学方法上探究适合幼儿的民族音乐教学,以确保民族音乐教育顺利进行。  【关键词】动漫音乐;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三维目标  【中图分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中重要教育内容。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丰富和创新形式,才可以提升教育效果。合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群体艺术,可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国庆七十周年广场合唱训练为例,从完善基本功训练、精细落实乐谱、建立审美体系、强化情感表达四个方面,阐释合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合唱;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