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如何走出不“减”反“增”的怪圈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h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时间过去几年了,回过头来看实施的效果,我们发现,学生的负担不但没减,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君不见如雨后春笋般的各种兴趣班、辅导班遍布大街小巷,稚气的孩子们像赶场似的穿梭于各种培训机构,其疲惫不堪、忙于应付的神态,你能说孩子的负担减轻了吗?
  为什么一项具有美好愿望又有现实针对性的政策在实施中阻力重重、效果不彰?减负就是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在各地的“减负令”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对学生作业量和书包重量等的规定,这种简单化的思维可谓治标不治本,解决了这个问题,新的问题又会冒出来,按下葫芦浮起瓢,致使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这说明了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改革的合力,才能让改革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而不至于被架空。比如,减轻学生负担后,教育质量如何保证?学生作业时间减少后,剩余的时间怎么办?等等,都考验着我们的教育智慧。
  学校的减负,没得到家长的真心拥护,反而增加了家长的焦虑。多地教育局发出取消校内补课的“禁补令”后,受到家长的一致反对,认为学校不负责任。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把无形的压力施加在孩子身上。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传统文化影响下,你让孩子轻松学习,无疑就是对“苦读”思维定势的颠覆和挑战,家长怎么能接受?
  在不减反增的怪圈中,大家也把矛头指向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素质教育虽然推行多年,但高考的指挥棒不改,却要给孩子减负,家长是不会领情的,所以如果只是一味简单地喊减负,没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其实施的过程怎能不步履维艰。
  由此观之,减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不能就减负谈减负,应该调动各方的力量,推动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家长对减负要有正确的认识。人的成长是一次长跑,不要存在“起跑线”恐慌,孩子在成长的各个阶段承担相应的学习责任。兴趣、习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往往决定着孩子能走多远。过重的学业负担会让孩子不堪其重,泯灭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无益于终生的发展。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其发展的速度也不同,作为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当好孩子的导师,而不只是把孩子送往各种兴趣班、培训班而得到一时的心理安慰。
  全社会应该营造积极的教育文化氛围。我们不要把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从而让孩子从小背上沉重的包袱。社會用人制度上的“唯学历论”“唯名校论”也助推考试的甄别功能,让孩子从小感受到激烈的学习竞争压力。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才是真正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考指挥棒不变,唯分数论的评价观不变,减负就只能是“看上去很美”。普通家长很难跳出应试教育质量观的束缚,谁也不愿轻易拿自己的孩子当试验品。我们欣喜地看到,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导各地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逐步推进。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必将带来育人方式的变化,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道路上正稳步前进。
  我们不能以无限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作为代价来提高教育质量,在减负上要运用系统思维,树立教育发展新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不“减”反“增”的怪圈。
其他文献
“一身粉笔灰,桃李满天下”。这是即将退休的教师张红侠对父亲张柏堂的形容,张柏堂如今年过八旬,依然神采奕奕,是学生口中敬爱的“张公”。“张公”出生在战争年代,家中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二,经历过洪水、饥饿、动荡,无论面对什么苦难,他都始终坚持读书,成为家乡远近闻名的一名教师。  自幼受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张红侠姊妹四人中便有三人从教,循着父亲的足迹,她们成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奉献者。令张红侠自豪的是,一
这位老师,你私下和他交谈,他回答得很简短,还毫无道理地停顿——你明明感觉他没说完,他却一直沉默。停顿时间也毫无道理——你等急了想说点什么了,他又开始细一些的讲解了。  交谈的过程中,你看不到他的眼睛,如果也听不到声音的话,那么站在他的身边的感觉,就好像孤身一人站在深山的某个角落,眼看着身边树的枝叶越来越模糊,抬起头才发现,对面山头火红的太阳,已经一点一点沉没了。  他有一个邮箱,叫作xuexiba
卞扬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她的父亲卞广玉和母亲杨淑云分别来自两个教师家庭。卞广玉的母亲,也就是卞扬眉的奶奶,是从教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而卞扬眉的三位姥爷,也在讲台上站了几十载。母亲常常跟她讲起姥爷杨建军的故事:“在参加工作的整整41年里,姥爷一直坚守在教育一线。家里的老照片,无不在讲述他们那一辈人对教育的坚持。”  大约三十年前,年轻时候的卞广玉与杨淑云被分配到同一所学校,坐在同一间办公室,二人因
作 者: (美)查尔斯·蒂利  出 版 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9  理由是原因吗?是问题的答案吗?  我们都觉得理由在解答问题,但实际上,更多的时候理由只是安放了问题,不一定解答了问题,只是在情感层面形成了闭环,并不是逻辑上的闭环。很多时候理由不是为了说明原因,它的作用大多是定义关系。作者将理由分為四个类型,即惯例、故事、准则和技术性说明。人们会根据所面对的对象和所处的场合的
他是喝着草原的水、听着马头琴长大的蒙古大汉,却只身来到海滨辽宁俯首与学生为伍;跨界教育、党办、纪检等多个部门后,他又回归教育,只为“教育似盐,只有溶入水中,才会慢慢扩散!”的细细品味;“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让他一步步成功!“忘痛苦忘忧愁忘掉不快”令他一节节成熟!也让他治下的老师及学生感受不一样的教育幸福。  “丑小鸭”的升华  出生在北方的王国柱是典型的蒙古大汉。20世纪90年代,当大多数人都以
李仁强的办公室很有特点,一条大的会议长方桌,学校的校级领导都集中在这一张桌子办公,与其说这是校长办公室,不如说是领导们的办公室兼行政会议室。“这是新时代延安精神的体现。既能腾出地方让老师们舒适地办公,也能减少许多无效的管理过程,很多事情都能在桌子上当面部署落实,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李仁强笑着说。  由于是新分设的学校,李仁强并没有自己单独的办公室,办公也基本在随手不离的平板电脑上完成。他每天至少
2016年3月25日,來自毕节官田中学的张巧荣获“贵州省首批省级乡村名师”称号,7月,省教育厅颁给她一块“贵州省初中英语张巧乡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牌子,伴随而来的是帮助更多乡村教师成长的责任和担子。  “自己还不够强大,还没足够的能力带动一个团队”此类的自否的念头在她脑中萦绕,她想推掉这个担子。念头的转变发生不久后的10月,在“马云乡村教师奖”的昆明终场评审现场, 来自全国各地乡村教师的故事感染
老郭啃着一把青梅干爬上楼来,身后窗口里玫瑰金色的霞光镶在楼梯的金属扶手上。她见我站在门口,顺手把剩下的梅干塞进了我的嘴里,笑着说了一句“上课去吧”。  昔日含笑弄青梅,花沉敛思草葳蕤。  桑田故地变沧海,游子踟躇不敢归。  忆里恩师仍笑靥,梦外难留篆字灰。  山郭中道霞飞日,江海扬帆向边陲。  ——题记  今年是2018年,我高二,离开潍坊文华国际学校已经整整一年半了。  距离我离开家,已经整整一
我爱跳舞,喜欢用肢体语言描述音乐的动感。  小时候,只要是有音乐,我就能随时随地动起来,完全不在乎地点、观众,配合着节奏,“动次打次”扭起来,母上大人见状,便把我塞给了舞蹈老师,就此,我开启了漫漫舞蹈求学之路。现在回想起,仿佛还能听到舞蹈教室里,我练基本功时的哀嚎声。  2003年上小学,开始参加各种文艺汇演,尤其喜欢舞蹈、歌唱类活动,听见音乐就自来嗨。小学时主要学习跳民族舞,傣族孔雀舞、新疆舞、
时间如白驹过隙,人生总会有几许困苦和彷徨。在李继兵成长的过程中,郭继刚老师是他始终不曾忘却的引路人。参加工作之初,李继兵所在的学校不但地域边远、条件艰苦,而且人际关系复杂、工作氛围懒散,这让一腔热血而又年轻气盛的他内心十分苦闷。进退维谷之际,他给郭老师写了一封信,怨怼同事,发泄不满。  没有想到的是,郭老师读到他的满腹牢骚之后,立马挤坐班车、跋山涉水来到学校看望正处在苦闷之中的他。至今,李继兵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