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变不惊的街市

来源 :天下美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yrab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林是苦的
  要说明的是,玉林不是一条街,不是一个地图上分化明确的行政区,它北起一环路,南临桐梓林,西靠永丰路,东抵人民南路,是一块相当成熟的居民社区,它不仅反应出了成都独有的安然的生活态度,还蕴含了整个城市的酸甜苦辣咸。
  如果要选五味之一来形容玉林,应该是“苦”。
  “饭趄(成都方言,“去”的意思)哪儿吃?”
  “玉林嘛。”
  “吃撒子(成都方言:吃什么)?”“趄了再说。”
  玉林吃饭选择的苦,辐射了一大群成都市民:到底是去霸气十足,横占了一条街的老码头火锅,还是选择它对面低桌低椅的玉林串串香总店?是去满庭芳这样高端宴请之地奢侈一把,还是坐进路边天添饭店点两个家常菜且小酌几杯?到底王妈的手撕兔更吸引你还是蚂蚁揸的甜品今天合你的胃口八字?哎,未入此地的人哪里能体会这种选择困难症爆发的苦衷……时间在选择中飞驰之后,要是还没有明确目的地,只有力排众议,就近选择。
  


  金满堂钵钵鸡是很多人的第二食堂。在这里吃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当你左手握着鸭舌、凤爪和虾饺,右手捉着青笋、藕片、土豆的时候,还要企图集中注意力去瞟老板的鹅肠、月君肝是否穿好。当你听见隔壁桌的美女叫了一碗蛋炒饭的时候,请千万抓住时机给自己喊上一份,不然,下一轮蛋炒饭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了。
  人在玉林,身不由己。选择之苦,顿顿伴随。
  人在他乡,口舌寂寥。思念之苦,如影随形。
  选择虽苦,但对于成都人而言,玉林是片广阔的天地,毕竟在那里是可以大有所为的。思念虽苦,但成都人却继承了它的安然,因为知道,出来混的一定会回去的。
  暧昧的锦里
  照理来说,成都人满意的饮食安排是这样的:早上排队取了太升路的红糖锅盔,路过青石桥拿两串糖油果子、去文庙后街“整”几个蛋烘糕后一路杀去双流白家吃一碗肥肠粉,晚上回来以肖家河的烧烤作为夜宵结束一天的战斗……因为作为成都本地的饕餮之徒,可以依仗着天时地利,有充裕的时间走街窜巷探求各路小吃的“正宗”血统,不会选择小吃集中地“轻易就范”。锦里不必选某一家坐下来踏踏实实吃,因为走马观花逡巡个一圈下来光是小吃就能吃得腹饱了。锦里的饮食之于成都,定位和那里酒吧的灯光一样,比较暧昧。对于有些食物,要选择可吃、可不吃,正如对待一些事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科华路上的选修课
  吃遍科华北路是一门吃遍成都美味必修的选修课。不仅是川大学子,来来往往各路人马也都挖空心思地想选上这门选修课,尽其所能地在这门课上有所作为。毗邻着高校学府,科华北路不负众望地以一种热情、开放性的姿态欢迎各地各档次的美食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汇川鱼馆老板只看人数定量配菜的独门绝技让人叹为观止、锅锅香的鸭唇排骨虾干锅以一种此锅一出谁与争锋的气场“香压群锅”、打知青牌的“广阔天地”不仅让老辈重温上山下乡的旧时情怀还能让小辈忆苦思甜……
  


  科华路上随便进一家馆子吃饭,都不会出错。整条街上,人气最旺的是“自贡好吃客”。四川人爱吃辣全国闻名,成都人刁钻的口味要求食物辣出层次感,而这家店只丢出简单的两个选项:微辣、中辣,还没人敢挑战重辣。虽然只是微辣,就能够让你就下两碗白饭,把大家辣得叫,辣得跳,辣得笑,辣到足以让初来乍到之人的肠胃有反应,因此只有在成都待到足够久,肠胃经过了考验的朋友们才能一睹其芳容,探求辛辣新境界。
  散淡的市井魅力
  在锦里的小吃街,能找到大部分的成都名小吃,不过千万不要从入口的第一家就开始吃过去,延绵一公里多的店铺一定要是心头好才入口,否则就会让人十足担忧胃的容量(图1)。街头吹糖人的小摊总是被孩子和游客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并不是糖人有多美味,而是吹糖人的过程就像是一部美好的童话,孩子们被吸引,让大人们也捡起了童心(图2)。宽窄巷子的巷边,有位老人自己做手工烟斗、烟具,还有手工卷烟,有路人或游客去问价,他总是客气地先让客人拿一根卷烟试试味道,对老人来说,生意不是最重要,能与人分享他的手艺才是最大的乐趣(图3)。成都的街头就是这样的所在,悠闲得让人顿生爱意。
其他文献
  
期刊
传统公园是一种历史的延续  说到公园,在四川省内外影响最大的可能要数人民公园。清晨6时左右,这里便有晨练的人群,习太极的,学武当的,然后有晨跑的人从他们中间穿过,遛鸟的踱着悠闲的步子缓缓地走向水边与树丛,当阳光穿透密密的树林,喝早茶的人开始出现,茶水中浸泡的幸福时光开始了,这是成都公园永恒的主旋律。与喝茶的静相比,老年人合唱团或者秧歌舞就热闹多了……只要不下雨,这里就是重复的闲适生活。追寻人民公园
期刊
成都的小吃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从腌卤到凉拌凉食,从蒸煮烘烤到油酥油炸。琳琅满目,风味各异,囊括了成都人的各种心情。  招牌写成都小吃的都别进  早些年红火的钟水饺、赖汤圆、龙招手、韩包子,这些打着“成都小吃”招牌的名店,如今已成了只有外地人才光顾的餐馆。正宗的成都美食,它们像隐士一样藏匿于街头巷尾之中,位于居民区或街边上,店名往往是老板的姓打头的,例如,王大爷烧烤、张老五凉粉等。当然,这些只有生活在
期刊
盖碗茶泡出来的悠闲  各国各地都有“茶文化”,英国茶讲究的是高贵与精致,广东福建喜欢“功夫茶”。成都的茶文化,更加市井和平民。一碗盖碗茶,千载蜀留香。  木桌子、竹椅子,写着斗大“茶”字的布帘子,构成了成都茶馆的清淡图画。老成都,像这样的茶馆无处不在。哪怕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如何迅猛,这种老式的茶馆还是顽强并见缝插针地生存着。因为,成都人需要茶馆,悠闲城市文化的积淀,不是那么容易消失在钢筋森林之中的。
期刊
别国风味的餐厅,带来的一定不止是美食,还有彼端的文化与风情,让食客们在走进餐厅的时候,感到自己已经身处异乡,才能更深切地体验到美食的乐趣。上海有很多异国风情餐厅,店主们在细心打造菜单的时候,也绞尽脑汁地把餐厅的环境变得与众不同,人未入座,先感受到浓浓的异域风。  IncaRose  多种设计风格的交集  用海鲜壳来迎宾  走进IncaRose所在的大楼,上电梯到三层,餐厅的大门口并没有人站着迎接,
期刊
酒吧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产物,成都虽然是座内陆城市,但一向得风气之先,最早的酒吧大约是“蓝吧”,开在城中心的人民公园那里。开业之初,在市民之间和媒体上,都引起过一阵争论。现在看来,那些争论都非常可笑,但蓝吧开风气之先,值得提一笔。  后来,人民公园拆除围墙,蓝吧的主人早就出国,据说响应号召,干脆宣布退出,也就悄无声息了。  接下来是回归和零点这些大型酒吧的天下,礼堂那么大的场子,人山人海,多少老哥和小
期刊
从子夜到凌晨这段时间的饭局,成都话叫“鬼饮食”:给昼伏夜出过鬼日子的人们提供昏暗的抚慰,鬼饮食都是热汤热面,因为“鬼”最需要的是温暖。成都人喜欢鬼饮食,算得上是一种夜宵文化。三五朋友围坐在街头院坝,点两瓶冰啤酒,啃点卤翅膀兔头,再来两盘毛豆和花生,慢慢剥来吃。可以喝碗清稀饭,也能撩起膀子吹几瓶“雪花”,这是成都人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夜游神,冷啖杯  对于一个常年在北上广工作的苦逼有为青年来说,
期刊
有人说,成都人是吃饱了、吃安逸了才睡的。到过成都来,几乎没有人不为它的夜食而流连忘返的。因为,浸润在成都美食生活中的,不仅是一种美食滋味的浪漫主义享受,更是成都人对于人生在世的痴迷,是成都人与生活的心心相印,是成都人在现实与梦想之间,为至今仍然在生存意义面前迷惘的世界,诠释着热爱、美丽、快乐和诗意。  这成都夜食里,火锅自然不能略过。成都人爱火锅,一年四季常吃不厌,隔个三五天没吃火锅,便会浑身不舒
期刊
高速发展的大城市模样越趋相同,只有街头餐馆巷尾厨房飘出来的阵阵饭菜之香,在提醒着我们何处是故乡。  代表成都的味道有哪些呢?是弥漫于空气中的麻辣火锅香味,还是厨房里飘散出来的回锅肉香?博大精深的川菜,又岂是一两个菜能代表。  万福桥头陈兴盛饭铺的熊熊炉火前,映红了陈氏那有几颗大麻子的脸。她正用挑油脚夫油篓底倒出的菜油烹制豆腐,一碗碗红亮的豆腐端在挑夫们面前,那麻辣鲜香烫的味道让他们大呼过瘾。陈氏和
期刊
每到入夜,大部分成都人就不知如何是好,不知道去哪里吃饭,不是选择太少,而是选择太多。没有串串香的夜晚总觉得不完整,没有红油兔丁、麻辣兔头的夜晚也有欠缺,没有吆三喝四没有摆龙门阵吃烧烤喝啤酒的晚上,更是遗憾。迟疑着,天色愈晚,只能随处找一处苍蝇馆坐下,先吃一顿串串再说。好在成都的串串就像成都的粉子一样多。  玉林一带,是成都平民美食的集中地,总免不了去一次玉林串串香。事实上,串串香的起源地是在重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