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视的生命景观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amoniu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末,曾为申伟光的抽象绘画写过一篇评论,并把他的那些理性的“大管道”定义为“超验绘画”。此后的数年中,申伟光的画发生很大变化,抽象中充满了感性表现的因素,于是,我在2004年为他写的第二篇评论中把这些作品看做是他修炼中“漫长艰难的精神苦旅的见证”。一晃又七八年过去,伟光又一批作品呈现在我的面前,这些作品较之于过去又有全新的进展,色彩明丽光艳,线条飞动畅达,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些作品预示着画家内心的精神修炼全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与新世纪最初几年的作品几近天壤之别。我曾这样描写那些作品:“这些神秘图像为什么总让我感到潜隐着一种伤痛?这些抽象的生命意象为何会给我一种被撕裂、被扭曲、被刨切、被伤害的感觉?画家为何要把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肢解、刨切开来加以呈现?他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他的这些神秘图像和他的精神修炼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但在近年的作品中,这种感觉在画面上已是荡然无存,代之以呈现的画面是轻松的、令人愉悦的和充满活力的。体现了他所说的“性情”经过调整后的“自然表达”:“一个人真正往光明磊落走的时候,你的心情才没有烦恼,你整个人才有正气……”这时,他的画也显出一种壮观的景象,它们仿佛来自画家那幻觉般的超验世界,仿佛是在对这个超验世界的内视中出现的生命景观:它时而像散射着一种强大的正能量的精神现象—一种被视觉化的五光四射的精神发射场;时而又像似一种从中枢神经扩展开来的密集的神经网;而在另一些画面中又演绎为一种多触须的浮游物,抑或图案化的花团锦簇的类似微观世界的图像结构,令人目不暇接。
  除了上述这些线条密集、色彩艳丽的作品,画家还有一批色彩单纯、以表达复杂多变的生命体和生命现象的画作。这些作品,或侧重于单体惊人的裂变—无限地增殖和无穷地繁衍,或侧重于表达生命的多重多变,生生不息,无止无境。
  伟光近年的新作盛丰,而且渐入佳境,这与他调整心态,参禅打坐,静心修佛直接相关。这些年,他除了与众弟子交流,几近与世隔绝,谢绝了一切社会交往,将全部精力用于精神的修炼,而这些艺术劳作,作为他一种“精神修炼方式”,一种“悟道的媒介”,体现为一种“修真的过程”。通过这种修炼过程,使其精神得以升华,这些作品,就是其精神升华的一个见证。如果说,伟光在此之前曾经历过一段带着伤痛的精神历练,那么这些年,他的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样式,显然成为一盏光照“心灵黑暗”的灯,不仅照亮他自己,也照亮他的众弟子和认同于他所持守的价值观的人。
其他文献
陈文令的艺术作品中的一般特征,就是非常具有想象力,这是和他本人很多痛楚的生命历程密切相关的。同时他作品中幽默和想象杂糅的因素,又和他生长的闽南地区的民俗特征有联系。可以说他的作品中有西方2 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语言探索的共同特征,但更重要的是他取自乡土的、民间的个人语言的转换,这种转换也构成他作品中不断涌现的奇思妙想,时常给人以陌生化的惊喜和意外感。陈文令的艺术应该说在二十多年来有变化的方面也有不变
期刊
作為中国当代艺坛一位著名艺术家,陈文令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但是他的艺术却一直难以被归类。人们通常将陈文令当作雕塑家,而实际上他的雕塑已经逐渐装置化了,他甚至利用现成品创作大型综合艺术作品,实际上他的大部分作品应该算作“雕塑-装置艺术”。陈文令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他的作品大多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关切,这使得他的艺术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品质,然而,他又总是通过非再现性的形象塑造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超现
期刊
谈及陈文令的雕塑,自二十一世纪初“红色记忆”系列以露天展出的方式在厦门珍珠湾海滩的碧海银沙间初次亮相后,在惊艳了众人的同时,也与“公共性”这一概念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现象。在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力的共生”當代艺术装置展上,陈文令的不锈钢巨型雕塑《万物皆牛》被一位学者型领导(时任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誉为中国2 01 5年最好的城市雕塑,陈文令的雕塑还在2 0 1 1年丹麦奥胡斯市国际
期刊
东方艺术·大家:您怎样理解“未来”?  陈文令:未来不可知,它是无常的摇摆与变数,不可设计却又令人充满想象。  东方艺术·大家:您认为艺术的未来必然是新媒体和数字化创作吗?  陈文令:新媒体和数字化是未来很重要的媒介,但也不可能一统天下。新媒体和数字化的艺术能产生更有当代感的语言,但也容易被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取代。批评家早宣布绘画死亡了,现在不还是活得好好的吗?我认为艺术最核心的价值是艺术家注入何种
期刊
东方艺术·大家:第一次让您感觉很受伤害的事情是什么?  陈文令:解放前,我爷爷是家乡的富户地主,家里有很多地,还经营着多家店铺,父亲也受过较好的教育。“土改”后,家道一落千丈,变得家徒四壁,由于“出身”问题,儿时遭人歧视,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感觉最受伤害的事。  孩提时父亲教导我:一个人要拥有好的道德修养和一技之长,这是不会被人夺走的才能。我很小的时候就决心一定要把画学好,并且养成爱动脑筋、爱阅读的习
期刊
我上小学时,那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病得很重”的阶段。当时还盛行“家庭成份论”—也就是越穷越光荣,越富越耻辱的论调。在班上,你长得矮黑瘦是正常的,但高白胖就不正常了,还不时会惹来同学们的耻笑和嘲讽:就如一个正常人在一群精神病患者之中,反倒成了精神病人似的……  苦涩而压抑的童年  土改时期,我爷爷被划为地主阶级,不仅家庭“成分”从此“确立”,更在一夜间家徒四壁。那年,我父亲正好于厦门集美高中毕业
期刊
剥削的分析定义在多大程度上可适用于无偿但能生成价值的参与形式(参与性平台的操控者挪用了价值)?霍尔斯特姆(Holmstrom)清楚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剥削概念:“根据马克思理论,剩余的、无偿的强制劳动创造了资本家的利润,生产者无法控制的剩余产物。”该叙述的重点在于所谓的自由选择的构成关系暗含了强迫性。换言之,强迫不需要有人用枪或者用其他武力威胁工人。更深一步讲,剥削不仅与利润而且还与异化有关。霍尔斯
期刊
肖像画好如族谱,专属血脉相承。人物画善演故事,更便于拥有。  —著名写实画家夏星  最早的肖像作品出现在为埃及法老绘制的壁画及雕塑中,为的是记录埃及法老及其家族的体貌特征。到了中世纪的欧洲,皇室成员及宗教权贵开始争相聘用优秀的画师,选用昂贵的矿物原料为自己及家人量身定制肖像肖像作品。  很多旷世名作都是当时的肖像定制作品,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伦勃朗的《皮毛商人》,克拉姆斯科依的(无名女郎)等等皆
期刊
“肖像画”的来龙去脉,留给史家科考,我只由四点说说操作者的心得:  (一) “看”与“具象”  “看”~使视线接触人或物,“具象”~是人类独有的高度凝缩的形象。由“看”而始,至“具象”而终的传达过程,产生了视觉艺术中的一个门类。  每一门艺术都是其根本形式决定的 。无论是交响曲还是嘻哈说唱 ,其内在的音乐形式使其成为音乐 ,而不是噪音 。无论是具象绘画还是抽象绘画 ,视觉艺术的基本原理使一幅油画成
期刊
东方艺术·大家:从童年到现在,您觉得自己的人生可以分几个阶段?  陈文令:我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童年:艰涩而又快乐;第二个阶段是青年:求知求学、勇于探索;第三个阶段是中年:不断挑战、不断收获。  东方艺术·大家:如果用颜色来概括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您想到的是什么?  陈文令:童年,对我来说就是红色记忆。那时的物质很匮乏,却是我今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为什么成人们总在追求一种童心未泯的状态?后来我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