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检测反馈”也色彩缤纷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教学朝气蓬勃地成长着。“活动单”是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方案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活动单”导学是以“活动单”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检测反馈”练习,是“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实施活动方案后的延伸和继续,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一种必须的直观体验。因此,检测练习内容的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挑选,同时采取分层反馈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乐学、乐做。
  检测练习层次分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进行检测练习设计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全体学生要达成的基本学习目标,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发展,又要关注个体,尊重个体差异,使练习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模式,即基础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下面,笔者结合“加法运算律”的练习设计,谈谈如何做到层次分明。
  第一层次(基础性练习):简便计算下列各题。
  295 37 63 47 58 42 86 (14 79)
  (18 159) (82 41) (175 47) (153 25)
  本层次的练习是对新知的同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以及简单的运用。一般学生只要课堂中认真参与了小组的活动都能够完成,这样可让学生都能产生学习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二层次(综合性练习):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75 217 354 102 (97 45) 163 (83 47) (56 128)
  这一层次的练习,是在学生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有些题目可以简便计算,但需要将原数进行拆分;有些题目是不能简算的,不能一味地套用运算律,为简便而简便。通过本层次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当堂课学习的知识点和相关技能,同时使探究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第三层次(拓展性练习):你会计算吗?
  1 2-3 4-5 6-7 8-9 10-11 12-13 14-15 16
  该层次的练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有慧眼、有创造才能,“跳一跳”才能摘到成功的果子。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挑战的习惯具有较大的价值。
  三个层次的练习,要求基础生必须完成第一层次的练习,鼓励探究第二层次的练习;中等生完成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练习,积极挑战第三层次的练习;优秀生要求完成三个层次的所有练习。这样,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行,品尝探究的快乐和挑战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反馈评价多元分层
  作为检测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方法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技巧的载体——检测练习,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为进一步开展学习活动、改进教学方式提供着不可或缺的依据。因此,检测练习后的反馈评价就显得较为重要。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在评价时也要注意分层,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1.教师评价,引导激励
  教师检查和评价学生的练习作业,不仅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同时也提供了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评点学生的练习作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
  在上面三个层次的练习中,评价时可以不遵循同一个尺度。对于基础生只要做对第一层次的基础练习,就能得到良好以上;做对第二层次的综合练习,就可以得到优秀以上;做对第三层次的拓展练习,额外以星级评价。中等生做对前两个层次的练习可以得到优秀,做对第三层次可以酌情加星。优秀生必须做对三个层次的练习,才能得到优秀。
  2.自我评价,学会反思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检测练习后,学生对自己的练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而反思不足的成因,并加以改进。学生可以用自己带有个性色彩的语言、符号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能从学生的自我评价中无声地体验到他们练习时的心理,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导航。
  3.小组互评,共同进步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评价主体的多样化,除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还有学生互评。在“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中,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评的过程也是他们彼此互相学习的过程,在互评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别人不同于自己的解题方法,发掘别人的优秀之处,反思自己的不足,在不足中求进步。同时也可以发现别人存在的问题,提醒自己以此为鉴,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总之,“检测反馈”的分层设计和分层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个性都能有所发展。相信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检测反馈”也能色彩缤纷。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数学学习是学生不断发现规律、触摸事物本质的探索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心意相通、共生共长、层层递进的过程,还是学生感受简约、享受思维的审美过程。我努力追求着这样的数学课堂——充盈着浓郁的数学味,涌动着智慧的火花,充满着激情和快乐。  然而,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是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有深度就会充盈着数学味;有深度一定充满思维的流光溢彩,一定涌动着智慧;有深度必定是师生双方潜能的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
积累并分析教学案例,是了解新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独立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交流”流程的一课一反思式的课例研究活动,这次是由一位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老教师执教,课堂上只有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些教具、一些学具,没用多媒体设备,却把数学活动目标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交流中引发思考  课后,我与这位老教师进行反思性交谈,有两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问:你怎么会想到这样设计的?  吕老师:多年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徐老师执教“烙饼问题”一课,以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富有创意的设计与极富魅力的教风以及高超的教学艺术,生动地诠释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育内涵。下面,我对这节课中的一些教学片断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反思,与大家共赏。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那么如何将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甚至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呢?  一、“将信将疑”→“顺水推舟”  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四种长度的小棒,分别是10cm、6cm、5cm、4cm,让学生从中
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一项重要能力。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受到学生的兴趣、情感、注意力、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采取大量机械、重复练习的方法,使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从而使计算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无论课堂还是作业,学生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可能是我们再三强调的,有的可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面对学生暴露的错误,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些可能会成为教学资源呢?如我教学“圆环的面积”时,课堂上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插曲。  教学片断:  学校要在直径10米的圆形花坛外铺一条水泥路,水泥路的宽为1米,水泥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我行间巡视。学生们都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所谓数感,就是对数的意义和数与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敏锐的感悟和驾驭能力。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作探究性的思考。  一、通过生活体验培养数感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这说明数感的培养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在教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无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一直孜孜以求,探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一、以趣激情,以情蕴新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却忽略了数学的生活特性,只顾纸上谈兵,造成学生听课如同嚼蜡。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善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场
随着课程改革的理性推进,一线教师在实践反思中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简洁、朴实、智慧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在扎实、有效上下工夫。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在引领学生探索知识、丰富心灵、提升思维含量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创境激思,引领数学思考  教学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材料和背景信息。教师要创
瑜伽是使心灵、肉体和精神和谐统一的一种运动方式,即使身心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瑜伽是梵文“yoga”的译音,有和谐、统一、相应、结合之意。瑜伽通过内省,自控身心,外观世界,与万事万物相协调,以取得精神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瑜伽修习包含3个层次“静、净、境”:静——平静、平和、平等(静定的心思);净——洁净、清净(洁净的身体);境——入境、适境、立境(身心合一的过程)。瑜伽的真谛是净思,是一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