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 推陈出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ms2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无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一直孜孜以求,探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一、以趣激情,以情蕴新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却忽略了数学的生活特性,只顾纸上谈兵,造成学生听课如同嚼蜡。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善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出发,将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将他们平时不留心的生活场景变得神秘,用司空见惯的现象解读数学知识,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生活源头开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争当学习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不断开拓创新。
  例如,教学“认识负数”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负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直观感性地认识负数和了解负数的意义,我先从生活中各种相反的现象入手,如站起与坐下、上车与下车、买与卖、输与赢等等,然后又引入了一系列的生活实例:某商场去年盈利130万,而今年亏损了100万;六年级一班上学期转来3名学生,而本学期又转走了2名学生;小明的体重超过标准体重3kg,可小华的体重却低于标准体重1kg……这些学生早已烂熟于胸的生活现象进入课堂后便换了一副神秘的面孔,他们急切地想知道在这些最为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到底孕育着怎样的数学奥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为创新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胆质疑,以惑导新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说的就是在学习中质疑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首先要转变学生的认识,消除对教材和教师的迷信心理,让学生明白权威就是用来挑战和打破的,任何人、任何书都可能出错,要自己独立思考,学会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其次,教师要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让他们能够有勇气质疑,保护学生质疑的火花,哪怕是错的也要在肯定质疑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纠正,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大胆质疑,学会创新。
  例如,在教学“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时,我采用了教材的方法,即在上下底取对称的两点,并用线段连接两点,将圆柱的侧面沿此线段展开成一个正方形。在大部分学生都按照我说的方法理解时,有一位学生大胆举起了手,提出质疑:“这样的方法只是一个特殊情况,不具普遍意义。可以在圆柱的上下底任意取两点,将这两个点连接成线段,沿此线段展开便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圆的侧面积。”这个质疑不仅表明了该学生已经深刻理解了这种方法的含义,而且将它扩展到了更普遍的范围。我对学生表示了赞赏后,请学生按照他的方法再操作一遍,看一看得到的结果是否相同。学生仿佛发现了另一方新天地一般惊喜,都觉得后来的这个方法更好。
  三、创设悬念,探中求新
  小学生好奇心很强,对知识和生活都有着成人无法企及的热情,内心也总是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法和怪诞的疑问,同时潜藏着勇敢探索并解决问题的勇气和精神。小学数学教师绝不能只会列算式、读课本,而是要改变教学方法,实施悬念式教学,利用课堂知识巧妙创设教学情境,融悬念与趣味于一体,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有兴趣、有信心探索下去,真正实现在“探”中求“新”。
  例如,进行“比例尺”的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将比例尺的定义告诉学生,而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幅中国地图,将北京和广州两座城市分别用红星标识出来,然后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老师要从北京出差到广州,决定坐飞机旅行,现在只知道老师所搭乘的这班航班时速是730km,那么你能不能利用这幅地图,帮老师计算一下,我从中午12︰30出发,到达广州是几点?”这个问题看似只是简单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关系的问题,但是学生也很快发现,题目并没有明确给出路程,于是他们困惑了:没有路程,只知道速度,怎么可能算出时间呢?而我再次强调要利用这张地图才能算出时间,此时学生心里的困惑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纷纷认真观察地图,想找出其中的玄机所在。这个时候,我用红色方框将地图上的比例尺框了出来,告诉学生所有的玄机都在这儿,顺势在黑板上写下了“比例尺”这三个字,也将地图的比例一起写了上去,随后一堂以探索答案、解决悬念为目的的数学课开始了。学生在悬念的刺激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个个全神贯注地跟随老师一起探寻答案,不仅很快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还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利用小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学习兴趣为先导,鼓励大胆质疑,巧用悬念,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领学生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一步步走向创新。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新课程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标准》的颁布,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以及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真正发
案例 “十几减9”的教学片断。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兔过生日,一共邀请了15位客人,现在已经来了9位,还有多少位客人没有来?  2.列出算式后,学生独立解答。  3.展示学生不同的算法。  生1:我是用小棒摆出来的,先摆15根小棒,再拿掉9根小棒,还剩下6根小棒,所以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生2:我是数出来的,10、11、12、13、14、15,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生3:15-10
王敏勤在《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文中指出:“和谐教学倡导整体建构,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和谐教学强调引导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强调对教材基本结构的整体把握,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强调问题解决方法与规律的获得。整体建构和谐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
数学学习是学生不断发现规律、触摸事物本质的探索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心意相通、共生共长、层层递进的过程,还是学生感受简约、享受思维的审美过程。我努力追求着这样的数学课堂——充盈着浓郁的数学味,涌动着智慧的火花,充满着激情和快乐。  然而,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是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有深度就会充盈着数学味;有深度一定充满思维的流光溢彩,一定涌动着智慧;有深度必定是师生双方潜能的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
积累并分析教学案例,是了解新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独立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交流”流程的一课一反思式的课例研究活动,这次是由一位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老教师执教,课堂上只有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些教具、一些学具,没用多媒体设备,却把数学活动目标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交流中引发思考  课后,我与这位老教师进行反思性交谈,有两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问:你怎么会想到这样设计的?  吕老师:多年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徐老师执教“烙饼问题”一课,以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富有创意的设计与极富魅力的教风以及高超的教学艺术,生动地诠释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育内涵。下面,我对这节课中的一些教学片断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反思,与大家共赏。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那么如何将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甚至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呢?  一、“将信将疑”→“顺水推舟”  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四种长度的小棒,分别是10cm、6cm、5cm、4cm,让学生从中
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一项重要能力。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受到学生的兴趣、情感、注意力、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采取大量机械、重复练习的方法,使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从而使计算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无论课堂还是作业,学生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可能是我们再三强调的,有的可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面对学生暴露的错误,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些可能会成为教学资源呢?如我教学“圆环的面积”时,课堂上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插曲。  教学片断:  学校要在直径10米的圆形花坛外铺一条水泥路,水泥路的宽为1米,水泥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我行间巡视。学生们都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所谓数感,就是对数的意义和数与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敏锐的感悟和驾驭能力。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作探究性的思考。  一、通过生活体验培养数感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这说明数感的培养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