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辩证思维 发展言语思维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9ywc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许多课文蕴含了辩证思维规律,这些课文的教学,适合采用品读课文中与之对应的言语形式的策略,渗透辩证思维教育。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蕴含着量变质变的辩证思维规律,它表现在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的言语形式之中。对此进行品读,就抓住了言语和思维的二重结构。
   关键词:辩证思维;言语思维;教学策略;《走一步,再走一步》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许多课文蕴含了辩证思维规律,如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包含了“苦”与“乐”的对立统一规律,纪昀的《河中石兽》告诉读者要用联系的运动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阐述了“怀疑”与“学问”的辩证因果联系,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思想意识与自身地位的矛盾构成了情节发展的动力,《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观点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的辩证思想。这些课文的教学都适合渗透辩证思维教育。七年级上册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叙述了自己八九岁时的一次悬崖冒险、遇险、脱险经历。生动的故事蕴含着量变质变的辩证道理。文章先写孩子们在酷热的七月里,厌倦了游戏,于是去爬悬崖。然而“我”虽然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8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这为下文写“我”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爬上悬崖,以及遇险时的极度恐惧作了铺垫。在遇险中,文章从多种角度,形象、生动、细致地描写了“我”极度脆弱、恐惧、绝望的心理。后来在爸爸的引导下,“我”终于一步一步地走下了悬崖。在此过程中,“我”的恐惧心理逐渐缓解,信心逐步增强。最后,当“我”突然间迈出最后一步,踩到悬崖底部的岩石时,產生了令人惊讶的“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课文讲述的故事是作者形象思维的理性化,是作者从印象中加工提炼出来的意象,也就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对表象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处理,使印象转化为具有理性意义的、典型化的形象,从而由原先的感性经验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其中蕴含着量变质变的抽象哲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小处着手,点滴积累,可以实现大的目标,或战胜大的困难;其二,脆弱的或者失望的,甚至绝望的心理,经过多次小的成功体验,可以逐渐获得自信,获得坚强,最终实现心理蜕变,变得内心强大。
  这也就是课文蕴含的辩证思维规律,它表现在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的言语形式之中:一是对“我” 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所进行的多角度、多方法的生动形象的描写;二是对父亲引导“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所进行的具有鲜明反复性的充满智慧的语言描写。教学中品析这种言语形式,就抓住了言语和思维的二重结构,通过品言得意、言意兼得,渗透辩证思维,就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所谓“言语思维”,即言语和思维的融合,其心理机能主要是通过思维提取语言,生成一定语境下可供阅读的言语形式,从而实现交际目的。渗透辩证思维,发展言语思维的重要教学策略,就是品读课文与之对应的言语形式,实现语用建构和思维发展的统一。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笔者根据教材单元编撰意图和课后“阅读提示”,提炼出两条教学目标:一是默读课文,勾画文中标志事情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二是抓住课文人物描写,品析“我”的心理变化和文中爸爸帮助“我”一步一步脱险的智慧,从中获得哲理启迪。导入课文之后,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然后复述课文。接下来的教学主要分为如下四个环节:
  一、品味“我”的恐惧心理
  1.学生默读“我”遇险后的第16~22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品味“我”的恐惧心理。如:
  ①我往下看,但是却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这太远,也太危险了。
  “阵阵晕眩”“逼迫我掉下去”“天旋地转”,这是“我”向下看时感觉“太远,太危险”而产生的十分难受而恐惧的心理。“紧贴”也反映出“我”当时的极度紧张,非常害怕会掉下去。“我绝对回不去”,则写出了“我”没有信心走下悬崖,进退两难。
  ②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
  写“我”在危险之中产生的幻想,想到“掉下去摔死”,衬托了“我”的极度恐惧。
  ③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
  四个“更”,还有“肯定”,突出了“我”完全没有信心、进退两难的窘迫心理。
  ④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我”居然对自己的哭泣失去了注意,这种错觉说明“我”沉浸在极度的恐惧之中。
  ⑤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
  用环境描写烘托“我”的恐惧,两个“慢慢”,写时间漫长的感觉,衬托“我”经受恐惧煎熬的心理;“夜幕开始降临”,更增添了“我”内心的恐惧。
  ⑥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趴”,说明“我”已经全身无力;“麻木”“一动不动”“无法思考”,说明“我”的筋疲力尽,恐惧心理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
  ⑦“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两个“不行”,两个“我会”,两个“太”,运用反复写出了“我”的恐惧、绝望,完全丧失信心。句中连用6个感叹号表现“我”当时的情绪异常激动,几近失控,突出了“我”的极度恐慌。
  2.笔者引导学生总结:
  (1)课文描写“我”恐惧心理的方法:直接描写、动作表现、幻想和错觉体现、环境烘托。   (2)让“我”产生恐惧心理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太远,太危险,太困难。
  二、品析爸爸的引导智慧
  1.笔者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23~28自然段,分别画出一些反复出现且意思相近的短语,说说爸爸是如何巧妙地帮助“我”走下悬崖的。如:
  ①“迈一小步”“先走好第一步”“接下来的这一步”“一次一步”“迈出了最后一步”等。
  这些短语反复照应课题,强调让“我”先迈出第一步,接着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走下悬崖。这样可以逐步增强“我”的信心,化解“我”的恐惧感。
  ②“迈一小步”“就在你下面一点儿”“往右边下面一点儿”“就几英寸远”等。
  这些短语反复强调每一步都很小,迈出去很容易,是“我”能做得到的。这样可以不断树立“我”的信心。
  ③“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不要担心”“不要往下看”“不要想别的”。
  这些短语反复告诫“我”不要只是想着很困难,很危险。这是引导“我”控制恐惧、绝望的心理。
  ④“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就是你要做的”“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一步”“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等。
  这些短语反复强调“我”要想、要做的,引导“我”放下恐惧,集中注意力,专心走好每一小步。
  ⑤“这个你能做到”“你能做到”“他一直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这些短语反复强调,走好每一小步都是“我”能做到的。这样可以不断鼓励“我”的信心,消除“我”绝望的心理。
  三、品读“我”的心理变化
  笔者引导学生:
  1.结合语境想象、猜度“我”的心理变化,仿照下面的格式,簡要概括“我”的心理状态,填在括号中。
  【示例】“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恐惧、绝望)
  2.根据语境猜度人物心理,完成如下练习:
  ①“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如“恐惧感得到了缓解”)
  ②这看起来我能做到。(如“有了一点信心”“信心萌发”)
  ③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如“信心增强了”)
  ④“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如“信心增强,恐惧感减轻”)
  ⑤“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如“信心大增,有了成功感,恐惧感进一步减轻”)
   ⑥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如“信心不断增强,成功感也不断增加,恐惧绝望的心理逐渐消除”)
  ⑦突然间,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如“产生巨大的成就感,有了骄傲的感觉”)
  四、探索故事蕴含的人生启示
  笔者引导学生:
  1.默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语句中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有何不同?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自己的目标。
  [脱险时的“一小步”是指自己迈出的小的脚步,而这里的“一小步”是比喻小的任务,小的目标,或者小的困难。]
  2.本文原题是“悬崖上的一课”,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你从这一课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①每当遇到一个感觉难以实现的目标,或者令人畏惧的困境,不要惊慌失措,而要保持冷静,充满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信心。②做事情要善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③要善于分解困难、分解目标,不断战胜小的困难、获得小的成功,最后战胜大的困难,实现大的目标。④要朝着目标,专心致志,不懈努力。]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课文还能给你什么启示。
  【链接材料】二战期间,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胆量,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几乎无法完成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次悬崖脱险经历的启示。”
  【练习】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表达自己获得的启示:
  悬崖脱险的经历中,“我”通过完成一步一步小的任务,战胜一个一个小的困难,最终不仅战胜了恐惧、绝望,成功脱险,还获得“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正是因为这次经历的影响,“我”后来居然在战争中成为孤胆英雄。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历经困难的考验,拥有战胜困难的经验,可以让______的心理变得______。
  [①可以让失望的心理变得充满自信;②可以让绝望的心理变得充满希望;③可以让恐惧的心理变得充满胆量;④可以让懦弱的心理变得充满力量。]
  综上所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重点分为四个主要环节。第一个环节透过形象化的描写,品味“我”的恐惧心理,这就是还原作者言语思维的内容。同时,提炼通过动作、幻想、错觉等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即通过相应的言语形式习得言语思维的方法。第二个环节品析爸爸帮“我”脱险的智慧,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蕴含了主题内涵,熔铸了作者的辩证思维。与之相关的课文内容,有很多意思相近的短语反复出现,通过品析其语用意图,实现言意转换,就是抓住相对应的言语形式,渗透辩证思维过程。第三个环节通过想象和猜度,品味“我”的心理变化,就是深入课文的意脉,感受“我”的心路历程,感悟“我”的心理成长。这同样是抓住相对应的言语形式,从成长的角度感受“我”的心理蜕变,渗透辩证思维过程,是更具深度的教学。第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索故事蕴含的人生启示,就是感悟课文深刻的哲理内涵,走进课文的底蕴,走进作者言语思维的隐喻世界。这四个教学环节相互联系,逐渐深化,通过品读表层言语形式,深入言语思维规律,实现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的统一,这是发展学生言语思维的重要策略。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习任务群“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1]进行设计。学生的学科素养不只是静态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无法全部直接传递。同时,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采用任务群编排体例,教材由不同的学习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又由一篇篇独立的文章组成,每篇文章又承载了该单元不同的知识点。因而,教师在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时需建立与知识点、文
期刊
摘 要:2011—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语文核心素养”主题的文献共有2479条,通过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功能对这些文献加以分析,可以观察到:从发文数量看,该领域研究在2011—2015年处于萌芽阶段,在2016—2017年处于快速起步阶段,在2018—2019年则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同时中小学一线教师发文数量不多;就研究层次来看,核心期刊发文数量较少。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学者间的合
期刊
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打破了传统的篇章组元方式,它以能力为旨归,以任务为引导,以活动为路径,将听说读写做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动态系统。  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编排在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包括课文《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同时包含了“文本借鉴:阅读与思考”“实践体验:准备与排练”“表演呈现:演出与评议”三个学习任务。  在西方国家,戏剧是特别重要的课程,其集合了创
期刊
摘 要:对“叙述视角”的认识与运用是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在写叙述类文章时面临的问题。《婴宁》作为《聊斋志异》这朵桂冠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多元性立体化的叙述视角取得了“在限制中寻求突破”的效果,为这颗明珠增色不少,可作为学生写作叙述类文章的典范。   关键词:写作教学;叙述视角;《婴宁》  如何叙述能够更生动?怎样呈现主题才能更突出?这是高一学生在叙述类写作中面临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期刊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该任务群主旨是: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分析,学习写景抒情类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讨,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并在学习中重新建构自己的人生观。  第七单元选取的五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体现了编者的匠心:一是选材丰富——有
期刊
孙老师这堂课主要以《鸿门宴》和《项羽本纪》四个节选片段及古今多首评价诗歌为内容,围绕项羽形象,让学生展开 “群诗文阅读”。  首先,我想到的是:群文閱读“群”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它肯定不是让学生“读了一篇”“再读一篇”,而是要让“群文”形成“群体大于个体之和”的学习意义,那么,文本之间必然要有一个或多个“关联点”,这个“关联点”能够“串起”众多文本。另一方面,这些文本的观点、内容、风格不应该“同
期刊
摘 要:准确理解文言虚词,是学生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而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契合高中文言虚词教学的实际。高中文言虚词的教学,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个维度出发,设计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模式。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言虚词;精准教学  一、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契合高中文言虚词教学的实际  准确理解文言虚词,是学生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这一方面由于虚词类型众多,基本功能在于语法和语气,学
期刊
摘 要: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在统编教材尚无明确例文类型设计的前提下,确定选文可以作为例文教学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弥补教材不足,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相应地,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本特质与所例知识、策略、技能的吻合度,并通过拓展教学素材,使得所例知识、策略、技能形成系统,以有利于培养适应汉语思维特点的成熟读者。   关键词:选文类型
期刊
摘 要:“实用性”“思辨性”“情境化”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比较突出的特点,写作时评文备考高考写作应时而热。从课改趋势看,鉴于新课标写作要求、高考命题趋势,我们要对时评文写作保持审势借鉴的态度;从学情看,不辨情境的泛化的文艺性感性写作仍然存在,时评文内容新鲜接地气、写法实用重思辨,作文备考可以取长补短;从作文评价看,方法、技巧、策略的泛滥使用,可能导致作文呈现万人一面的局面,进而产生审美疲劳,对此,
期刊
摘 要:从叙事的角度而言,《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以记录人物的语言为主,故事情节相对简略,呈现出“行简言丰,以言行事”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烛之武出征的话语准备——赢得信任,出使有名;烛之武游说的话语策略——陈述利弊,請君入瓮;晋文公退兵的话语效果——权衡利弊,假借仁义。   关键词:语用;叙事;《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左丘明为《春秋》再作传。《春秋》微言大义,语言极其简略。《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