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oy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状况及服务对象服务需求的变化,从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角度,探讨了利用“以人为本”理念管理后勤工作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后勤;人力管理;以人为本
  高校后勤工作直接服务于学校师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服务保障作用。高校后勤员工的劳动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其能否高质量和高效率地完成本职工作,关系到整个后勤部门服务保障功能能否优质及时实现。采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管理后勤职工,突出人本,能激发员工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后勤工作为高校发展进一步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学生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学校对后勤的服务保障功能也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后勤服务由传统简单的被动型服务变化为主动型服务,即主动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的全方位服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其实质就是以“以人为本”理念来为学生开展服务活动。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提高后勤员工劳动积极性及其服务保障水平。
  一、掌握高校后勤服务队伍现状
  掌握高校后勤服务队伍现状,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首先要掌握后勤服务队伍现状,此为知己。当前,高校合同聘任(2014年7月前称为“在编”,下同)的后勤队伍主要由老后勤职工和转岗而来职工组成,其中普通工人占多数,学历层次偏低。由于高校后勤合同聘任人员的补充受到控制,目前高校后勤合同聘任职工明显不足,后勤各服务岗位员工不足,且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对于需要有一定专业水平或具有上岗资格的人员才能承担的工作岗位,如水电工、大客车驾驶员、预算员和会计等,高校后勤普遍采取与劳务派遣公司合作、采用劳务派遣获取劳务用工方式,来提高其服务保障能力。
  因此,从整个学校层面看,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分为两大部分:本单位合同聘任的后勤部门职工和劳务派遣员工。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以“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用好现有后勤职工,管理好劳务派遣用工,为学生和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及时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
  二、分析、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
  分析、了解后勤服务对象的自然情况及其人性化服务需求,此为知彼。高校后勤服务对象是一个特殊的消费市场,其大多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学生中有来自农村的、城市的;有来自南方的、北方的;有来自较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地区的;还有来自不同宗教信仰和国度的。另外,不同学习阶段学生要求的服务内容也不同。因此,学生的消费需求天然存在差异,并且有些学生对学校后勤服务有特殊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消费观念的转变,满足学生的这种差异性需求和特殊需求是后勤服务保障的新方向。与此相适应,学校对后勤的服务保障功能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后勤服务由传统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型服务,提倡个性化服务。所谓“个性化”服务,就是在做好规范化服务的基础上,主动开展满足学生差异需求和特殊需求的服务,其实质就是以“以人为本”理念开展健康和谐的高校后勤服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优质服务。
  三、加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实现主动型服务
  在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传统中,人的因素一直以来被认为最重要的。后勤人力资源的管理同样也是如此。
  1.采用“以人为本”理念管理合同聘任后勤员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要做好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首先需要管理好高校后勤现有的合同聘任职工:第一,主观上,要使其认识到后勤保障的服务性质及其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后勤合同聘任职工应认真践行教育部提出的高校后勤要“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三服务两育人”的后勤工作宗旨。学校后勤“不后”,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后勤实际上处于先行的地位。其次,由于后勤工作的服务性质,应使后勤合同聘任职工牢固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为此,需要按照“市场竞争”机制来激发合同聘任职工的潜能,提高其的竞争意识,促进后勤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另外,要关心合同聘任后勤职工的工作条件,为其提供发展空间。在高校这个“象牙塔”内,后勤职工的学历等层次较低,面对的是苦、脏、累的服务性质工作,因此,合同聘任后勤职工在其个人提升和发展空间方面会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这会影响到其服务积极性。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把合同聘任后勤职工也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尊重人才的角度出发,善用后勤合同聘任人才,才能使其始终保持服务积极性。
  2.采用“以人为本”理念管理派遣员工,树立其主人翁意识
  目前,由于高校后勤合同聘任职工的补充受到控制,越来越多的劳务派遣员工加入到高校后勤服务队伍。许多后勤服务岗位工作都有派遣员工的身影,劳务派遣用工已占后勤用工的大部分。劳务派遣员工的人事档案不在高校,但其在校园内工作,他们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后勤,甚至代表着学校,因此,也需要以“以人为本”理念来管理派遣员工。为此,应加强与劳务派遣公司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为他们建立简单明了的人事台账,及时调整劳务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加强对派遣员工的专业培训、短期进修或文化补习,使其适应学校的服务和竞争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及业務素质,提高其服务保障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当派遣员工遇到困难时,及时送去关爱和温暖。通过这些“以人为本”的关怀,提升了派遣员工的归属感,加强其思想稳定性,不仅能使高校后勤保障队伍更加稳定,也逐步树立了派遣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以人为本”管理后勤人员,为后勤员工提供一个既温暖又和谐健康的工作氛围,就能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后勤基层员工从管理者或集体中得到的尊重、关爱,贴近学生开展服务时,就会充满激情和热情对待工作,微笑会传递给学生,服务内容会不断创新,服务效率会事半功倍,也就大大提高了高校后勤的服务保障能力。反之,后勤基层员工受到不公正待遇,就有可能粗暴地对待学生,后勤服务的“管理育人”职能也就无从谈起。
  3.实现主动型服务
  高校后勤应根据学生的服务消费需求差异及特殊的人性化服务要求,主动创新服务内容,尽可能提供满足学生需求的服务。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视需求区别对待,比如刚入学的新生重视的是校园环境,老生重视的是服务质量,而实习生和毕业生重视的是人文关怀等,要提前及时做好服务规划。对不同生源地或不同背景的学生,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尤其对少数民族学生,后勤部门应配置相应的适合他们生活习惯的服务。对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后勤部门采取特殊服务措施,既能实现服务目的,又能满足学生的被尊重需要。如为残疾学生提供方便服务,采取招聘方式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有尊严的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等。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可以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改进,并能及时化解可能产生的矛盾。
  高校后勤员工应从管理层面,引导学生健康理性消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管理育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机会,如聘请业余管理员、监督员,让学生体验后勤工作,加深对后勤工作的理解,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总之,高校后勤管理采用“以人为本”理念,就能收获和谐健康的后勤工作环境;后勤员工采用“以人为本”理念开展服务,就能高质量和高效率地完成本职服务工作,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就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周劲松.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
  [2]张银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J].怀化学院学报,2005,24(4):124-125.
  作者简介:焦兴明(1971- ),男,徐州医学院后勤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高教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直流电场强化采油技术在国际上是一项新技术,试验发现,直流电场能够提高产油量、降低产水量和提高油水比,不量越高效果越显著。该技术以圩提高油田高含水和特高含水开采期的原油
长庆石油勘探局在安塞油田塞平一井分段试油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中,自行设计研制了水平井自定位定向射孔装置,进行了裂缝数目和工艺参数优选,并研制了液体胶塞技术,成功地实现了井筒
期刊
辽河油田稠油水平井井身结构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经过几年工作,已基本掌握了稠油水平井结构的设计的基本思想,影响井身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和设计稠油水平井井身结的方法。通过
从井眼的力学稳定性着手,建立了井眼稳定性分析的力学模型。用川东地区的钻井资料、测井资料以及岩心试验结果,计算分析了大天池构造自流井群地层的平衡压力当量密度,同时还分析
一、企业培训投入产出评估研究现状$$在培训效果评估领域,基于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等理论和方法,通常采用的问卷调查、访谈座谈、观察判断等形式,只能掌握培训带来的定性效果,不能有
报纸
钻井实验表明,地层因素和钻头类型是影响钻井过程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以往建立的钻井模型一般都将这两个因素的作用融合在其它因素中或用一个系数来代替,而不论是什么地层和钻
学生宿舍是学生在大学的主要生活场所,具有休息、学习、交友、娱乐等多种功能。本文从大学生的宿舍制度、宿舍生活、舍友关系、矛盾处理四个方面展开调查,了解大学生宿舍的生
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针对大学生在公共体育课中的学习态度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优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摘 要:本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困境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探究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道路的发展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困境;对策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其工作开展效果直接决定了专业建设成效。规划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趋势。教育工作者要客观认识到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的困难,探究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