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农村社会政策与收入差距

来源 :中国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uihe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以来中国农村社会政策在精准扶贫的推动下不断优化,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和2018年的农村住户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政策变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时代中国农村社会政策的大幅扩展使得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相比2013年之前有了明显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西部农村居民和脱贫县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发展相对更快,但人群之间和地区之间社会福利水平的差距依然存在.农村社会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和缓解相对贫困方面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但是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仍然有所扩大,社会福利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仍不足以完全抵消市场因素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在新发展阶段,要构建并完善科学有效的农村社会政策体系,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提高农村居民福祉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为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和顺应WTO规则,2014-2017年间中国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和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改革,并将补贴重点向生产者尤其是规模经营农户倾斜.本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4年与2017年两期农户面板数据考察了农业补贴改革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结果发现: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整体上提高了规模农户的补贴获得,促进了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但这一效果更多体现于粮食主产的东北和内蒙地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改革不仅明显增加了农户进行玉米适度规模经营的概率,还显著促进了规模农户进一步扩大玉米的经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畜牧业和农业相继发生三次分离,包括畜牧业与农户的分离、役畜与农业的分离以及畜牧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分离,由此撕裂了传统农业下农牧天然融合的关系,农牧之间出现了渐行渐远的趋势.农牧分离产生多重负面效应,诸如阻断了农牧之间的能量流动,排斥了农民就业,减少了农民收入渠道,加剧了环境污染等.现阶段,虽然大中型畜牧企业正在逐步解决粪污无害化处理问题,但尚无法实现大规模粪肥还田,耕地依然处于"饥饿"状态.以种植业家庭农场为载体,按照"以地定畜"的原则,构建农牧结合型的经营结构,是实现粪肥还
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语言影响个体决策的认知效应.本文研究语法结构中的将来时态标记(FTR)是否影响股东对未来收益时间的感知,进而影响公司的股利政策.研究发现:首先,在不强制要求区分现在和将来时态(弱FTR)的语言环境中,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率较低.其次,控制长期价值导向这一文化维度并未改变本文结论,而较高的股东受教育水平和机构持股比例通过提升股东整体理性程度、缓解时间信息的认知差异,削弱了FTR与股利支付的关系,说明FTR可以通过认知机制影响决策.再者,通过研究在美国发行ADRs的其他国家(地区)样本表明
中国的高等院校招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明显的“本地偏好”,为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教育部在2008年出台了一项强力的“均等化”政策,要求“部属高校”将本地招生比例逐步降低至30%以下.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准实验”来观察中国高校中存在的本地偏好及其后果.本文首次利用中国2005-2015年1189所高等院校的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分析“均等化”对高校生源质量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均等化”使得“部属高校”的招生分数大幅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所在高校的生源质量,并且,这种生源质量提升效应在本省和外省均显
产权和生产率的关系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而中国新一轮的农地确权为探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生自然实验.本文利用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库(CFD)2015年和2017年的数据,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农地确权政策是否、多大程度上以及如何影响农地生产率.研究结论显示,农地确权会显著提高农地生产率(3.7%),且其效应存在时间异质性.对确权1年以内的农户没有影响,但能显著提高确权1年以上农户的农地生产率(5%).进一步的机制探究发现,稳定的产权能增加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资,同时加速农户的农地流转行
识别和区分家庭住房需求和资产配置受生命周期、代际和时间的不同影响,对于准确把握房地产和金融资产需求的长期趋势,推进相关市场的长效机制建设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房产在家庭资产配置中起主导作用,房产拥有率高、占比大,而其它金融资产比例较低;首套房购买者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住房拥有率在40岁前后达到高点;房价对不同代际和户籍身份的家庭有不同影响,年轻人和新移民的购房支出高、房贷压力大.基于上述事实,本文构建了包含人力资本和禀赋异质性的分析住房需求决策的生命周期模型,研究发现:更好的人力资本和初始禀赋对住房拥有和
本文旨在探究电子商务独特的产品展示机制和声誉激励机制能否促进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并提高消费者的溢价支付.本文基于京东商城红富士苹果的12631个实际交易数据,采用特征价格法实证分析消费者对农产品属性的溢价支付,以及产品展示机制和声誉激励机制对绿色农产品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认证、满分好评、地理标志、大果、礼盒包装、京东自营等属性信息对消费者的溢价支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溢价支付有赖于电子商务独特的产品展示机制和声誉激励机制,如果没有视频展示和良好的声誉,即使苹果获得了绿色认证,消费者
因假定同边用户是同质的,现有双边市场文献无法解释现实中广泛存在的平台市场分层运行的现象.本文通过引入同边用户的异质性假定,把Roth提出的市场设计三个关键要素(市场稠密性、拥堵性和安全性)引入Tirole所开创的双边市场理论,为分层运行提供了合理的经济解释.具体地,本文刻画了一个包含同边异质性的平台用户效用函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平台企业分层设计的决策模型,得出了平台企业的最优分层设计.本文发现,平台市场的最优分层设计与市场拥堵性、安全性成正相关,与市场稠密性成负相关,并且平台利润最大化时的分层数要小于社
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行为的视角出发,本文分析了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是否能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的问题.本文将2010-2016年村镇银行设立数据与1020家县域农信法人机构数据进行匹配,基于“准自然实验”的思路和渐进性双重差分方法,对因果效应和中介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第一,设立村镇银行能够激励农信机构提高涉农贷款比重,表明村镇银行产生了“鲶鱼效应”,此时农信机构倾向于采取“掐尖”的策略,导致涉农企业与组织的信贷可得性提升,而普通农户未从中获益;第二,设立村镇银行会增强县域金融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第二十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仍然于2020年12月19-20日在中山大学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杂志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主办,论坛主题是“新时代、新起点、新希望”.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的投稿论文430篇,其中英文论文48篇.经过两轮评审,119篇中文论文、9篇英文论文入选了本届论坛.来自国内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200位经济学者齐聚一堂,就新时代如何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