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17-02
一个出生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孩子有什么内在的需求?作为单亲妈妈,有什么方法可以应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呢?本文作者通过深入了解个案,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尝试探究应对学习问题的家庭教育方法。
一案例背景
案例来源于笔者班上的一个学生。学生叫成成,八岁,出生于单亲家庭,爸爸在成成还是婴儿时期因交通意外去世。成成现在是一名二年级小学生。才读书两年,成成的妈妈就已经为他的学习伤透了脑筋:在学校,他上课不专心,不愿开动脑筋,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不开口朗读,回答问题时紧张退缩;在家里,孩子做作业磨蹭拖沓,依赖别人指教,自己却不独立思考,作业本上总是布满红叉叉。笔者隔三岔五帮他补习,可在班里,他的成绩仍然排在倒数,毫无进步。成成的问题让妈妈忧心忡忡。
二案例分析及方法探究
成成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干扰,坚持性较差;自卑,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耐挫力弱;学习动机较弱,缺乏学习自觉性;做事拖沓,缺乏时间观念和任务感;社会适应技能缺陷,凡事喜欢依赖别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
在跟成成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跟他谈话他羞答答的,眼神闪躲,声音很小,她妈妈说他在家里也不会大声说话,别说到外面作客,即使只是去奶奶家串门吃饭,他也一声不吭。问及他觉得自己现在的学习怎么样,他说自己“不好”“很差”。而成成妈妈也说他“笨”,“不专心”“不是读书的料”。
成成真的是“笨”,智力低下吗?不是的。和他玩游戏,他会出一些小点子来试图赢;看他的作业本,字体也是工工整整,一笔一划的。所以,他并非智力低下,而且能认真地做作业。成成的诸多表现,比如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常常害怕、退缩,学习上畏难散漫,自我评价低,原因在于成成缺乏自信心,缺乏应有的自我效能感和正确的自我评价。
孩子自尊心受到压抑打击,自我认识上出现偏差,自我效能感低等最终导致他的自信心低落。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也是学习、事业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在学生的心理素质中,自信心是他们发挥才能的动力,也是他们积极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因此,要帮助孩子克服学习问题,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他及时克服自卑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重新建立自信心。
三案例的相应对策
对于本案例,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1.孩子需要家长给予充分的支持,助其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
在给予孩子支持之前,成成妈妈应该抛却过分的忧虑,改变自身的观念。“小学是学习之始,学习之基,基础打不好,很难想象孩子以后怎么学下去。”成成妈妈如是说。其实,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小学作为学习的开端,其重要性在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信心和习惯。如果家长过分关注和操心,认为事情很严重乃至难以改变,将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孩子也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把目光放长远,坚定信心。
抛却不必要的忧虑后,成成妈妈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期待。成成妈妈认为孩子“笨”、“不是读书的料”,其实这是一个百害而无一利的想法。当我们有了“孩子很笨”的想法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把这孩子的毛病放大,并且会在内心产生一个“求证”过程,思维僵化地时时处处为这无益的观点找论据。心理作用是强大的,结果可能是母亲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孩子在母亲消极的心理暗示下自我认知发生偏差,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最后真的会如母亲所料地成为一个“笨”的、没出息的孩子。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母亲要在内心构建积极的想法——我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好孩子。一旦这种观念在母亲内心生根,她的想法就会从行为中流露出来,她能给孩子以内心的动力,即使孩子被老师批评、考试失败,也给孩子雕刻出一个优点,或者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的语言为孩子打气。这样就有利于引导孩子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并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给予孩子支持,最直接的方法是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地鼓励和赞赏,对其犯错讲明道理。家长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对孩子行为和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对自己的信心。这样,他的进步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和巩固。
2.孩子需要获得肯定、赞赏和鼓励的亲身经历,发挥长处,建立自尊自信。
亲身经历首先是亲身获得家长的接纳和肯定,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非常重要。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如能持有一个温暖的、接纳的态度,转移关注试图改变的缺点的视线,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孩子便能悦纳自我。这是孩子形成良好自我概念,建立自信的基础。然后,在孩子取得成绩或者某方面的进步时,家长应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许和肯定。孩子的基本尊严通过自己的努力、自主的行为来获得他人的认同时,孩子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即积极的自我概念——自信。
亲身经历的另一方面是,家长应善于发现并让孩子有机会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成功心理学家看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多留一个心眼,观察孩子做哪些事情是最有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做哪些事情是无师自通的,做哪些事情是特别用心特别高效的等等。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当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优势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努力使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建立在他的优势之上,这样孩子就容易成功,自信心也就容易建立起来了。
3.合理归因以及良好的支持与评价,讓孩子获得良好的自我诠释,在内心建立起自我效能感。
维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成败的原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内因包括人格、态度、能力、努力等。外因包括环境因素、运气、任务难度等。当一个人把成功归于内在能力时,他会增强自信心,会更加积极努力;当一个人把失败归于自己能力太弱时,他就会消沉、自卑、认为自己无可救药,从而不再努力。利用这一规律,家长若想增强孩子自信心,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事情:取得好成绩,家长应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明白“我有这种能力,这是我努力的结果”;成绩不理想,则帮助孩子分析是否有题目难度、环境因素等客观原因的影响,自己努力程度方面所占的比重又是多大等等。
合理的归因方法以及上述的家庭教育方法能给孩子充分的肯定,孩子有了良好的支持和评价,透过“镜中我”,孩子内心便形成了“我很棒”“我很勤奋”等自我认识和自我形象。这种良好的自我诠释,使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当中的需求是多层面的,除了家庭,还涉及到学校、社会等,大家齐来关心单亲孩子这个群体,让这一群体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怀和重视,让他们健康成长,有所作为。
一个出生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孩子有什么内在的需求?作为单亲妈妈,有什么方法可以应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呢?本文作者通过深入了解个案,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尝试探究应对学习问题的家庭教育方法。
一案例背景
案例来源于笔者班上的一个学生。学生叫成成,八岁,出生于单亲家庭,爸爸在成成还是婴儿时期因交通意外去世。成成现在是一名二年级小学生。才读书两年,成成的妈妈就已经为他的学习伤透了脑筋:在学校,他上课不专心,不愿开动脑筋,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不开口朗读,回答问题时紧张退缩;在家里,孩子做作业磨蹭拖沓,依赖别人指教,自己却不独立思考,作业本上总是布满红叉叉。笔者隔三岔五帮他补习,可在班里,他的成绩仍然排在倒数,毫无进步。成成的问题让妈妈忧心忡忡。
二案例分析及方法探究
成成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干扰,坚持性较差;自卑,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耐挫力弱;学习动机较弱,缺乏学习自觉性;做事拖沓,缺乏时间观念和任务感;社会适应技能缺陷,凡事喜欢依赖别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
在跟成成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跟他谈话他羞答答的,眼神闪躲,声音很小,她妈妈说他在家里也不会大声说话,别说到外面作客,即使只是去奶奶家串门吃饭,他也一声不吭。问及他觉得自己现在的学习怎么样,他说自己“不好”“很差”。而成成妈妈也说他“笨”,“不专心”“不是读书的料”。
成成真的是“笨”,智力低下吗?不是的。和他玩游戏,他会出一些小点子来试图赢;看他的作业本,字体也是工工整整,一笔一划的。所以,他并非智力低下,而且能认真地做作业。成成的诸多表现,比如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常常害怕、退缩,学习上畏难散漫,自我评价低,原因在于成成缺乏自信心,缺乏应有的自我效能感和正确的自我评价。
孩子自尊心受到压抑打击,自我认识上出现偏差,自我效能感低等最终导致他的自信心低落。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也是学习、事业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在学生的心理素质中,自信心是他们发挥才能的动力,也是他们积极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因此,要帮助孩子克服学习问题,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他及时克服自卑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重新建立自信心。
三案例的相应对策
对于本案例,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1.孩子需要家长给予充分的支持,助其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
在给予孩子支持之前,成成妈妈应该抛却过分的忧虑,改变自身的观念。“小学是学习之始,学习之基,基础打不好,很难想象孩子以后怎么学下去。”成成妈妈如是说。其实,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小学作为学习的开端,其重要性在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信心和习惯。如果家长过分关注和操心,认为事情很严重乃至难以改变,将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孩子也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把目光放长远,坚定信心。
抛却不必要的忧虑后,成成妈妈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期待。成成妈妈认为孩子“笨”、“不是读书的料”,其实这是一个百害而无一利的想法。当我们有了“孩子很笨”的想法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把这孩子的毛病放大,并且会在内心产生一个“求证”过程,思维僵化地时时处处为这无益的观点找论据。心理作用是强大的,结果可能是母亲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孩子在母亲消极的心理暗示下自我认知发生偏差,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最后真的会如母亲所料地成为一个“笨”的、没出息的孩子。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母亲要在内心构建积极的想法——我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好孩子。一旦这种观念在母亲内心生根,她的想法就会从行为中流露出来,她能给孩子以内心的动力,即使孩子被老师批评、考试失败,也给孩子雕刻出一个优点,或者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的语言为孩子打气。这样就有利于引导孩子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并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给予孩子支持,最直接的方法是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地鼓励和赞赏,对其犯错讲明道理。家长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对孩子行为和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对自己的信心。这样,他的进步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和巩固。
2.孩子需要获得肯定、赞赏和鼓励的亲身经历,发挥长处,建立自尊自信。
亲身经历首先是亲身获得家长的接纳和肯定,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非常重要。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如能持有一个温暖的、接纳的态度,转移关注试图改变的缺点的视线,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孩子便能悦纳自我。这是孩子形成良好自我概念,建立自信的基础。然后,在孩子取得成绩或者某方面的进步时,家长应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许和肯定。孩子的基本尊严通过自己的努力、自主的行为来获得他人的认同时,孩子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即积极的自我概念——自信。
亲身经历的另一方面是,家长应善于发现并让孩子有机会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成功心理学家看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多留一个心眼,观察孩子做哪些事情是最有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做哪些事情是无师自通的,做哪些事情是特别用心特别高效的等等。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当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优势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努力使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建立在他的优势之上,这样孩子就容易成功,自信心也就容易建立起来了。
3.合理归因以及良好的支持与评价,讓孩子获得良好的自我诠释,在内心建立起自我效能感。
维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成败的原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内因包括人格、态度、能力、努力等。外因包括环境因素、运气、任务难度等。当一个人把成功归于内在能力时,他会增强自信心,会更加积极努力;当一个人把失败归于自己能力太弱时,他就会消沉、自卑、认为自己无可救药,从而不再努力。利用这一规律,家长若想增强孩子自信心,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事情:取得好成绩,家长应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明白“我有这种能力,这是我努力的结果”;成绩不理想,则帮助孩子分析是否有题目难度、环境因素等客观原因的影响,自己努力程度方面所占的比重又是多大等等。
合理的归因方法以及上述的家庭教育方法能给孩子充分的肯定,孩子有了良好的支持和评价,透过“镜中我”,孩子内心便形成了“我很棒”“我很勤奋”等自我认识和自我形象。这种良好的自我诠释,使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当中的需求是多层面的,除了家庭,还涉及到学校、社会等,大家齐来关心单亲孩子这个群体,让这一群体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怀和重视,让他们健康成长,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