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育文:民营团长的戏剧情缘

来源 :南岛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高,是海南岛中部偏西的一座城市。地理位置和方言不同,使其戏剧艺术应世俗娱乐而生。它以平民化的目光审视现实人生,传达着广大民众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理想,在大俗中可以窥见大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势头,临高人偶戏也跟其他戏曲一样,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市场萎缩,人才青黄不接,生存环境困难......
  在传统戏曲普遍堪忧、传承困难的形势之下,临高县有这样一个民营剧团,历经三十多年风风雨雨依旧生机勃勃。这个剧团每年演出超200场,几乎临高的每个乡镇都有他们的足迹,声名远播。这个戏团叫新风人偶剧团,团长是临高人偶戏著名表演艺术家许育文。
  成长:从学徒到团长
  一般的木偶表演,观众只看到木偶而看不到演员,临高人偶戏则是演员手持木偶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同扮一个角色,以人的唱腔、移动配合偶的简单动作来表演,演员以自己的唱腔和动作弥补木偶的呆板,临高人偶戏唱腔上优雅动听,表演上人偶同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自成体系的风格,是我国木偶戏中的稀有剧种,也是海南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
  临高人偶戏由来已久,远可追溯到康熙年代,这个产生于平民百姓的戏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被传承发展着。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偶戏曾一度停演。直至1978年后,人偶戏才迎来新的春天,人偶戏艺术表演团体开始复苏,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人偶剧得以传承和发展。彼时二十出头的许育文为了生计,开始接触和学习人偶剧。
  当时对人偶戏完全不了解的许育文,开始了跟班学习的日子。他从最底层做起,剧团里的苦力活他都抢着去做,不久后,他学了一些皮毛,饰演一些小角色。80年代初期,他一晚上的酬劳仅3毛钱。那时候的3毛钱能做什么?够买一块“飞机牌”香皂。不过,相对于酬劳,许育文更加注重学习,每当演员上台表演的时候,他就会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和本,把好的唱词和桥段记录下来,然后去琢磨如何把角色演绎得更好。就这样,他凭借着好学的冲劲和日渐精湛的表演,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取得了非凡的进步。他的表演也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演出酬劳也由之前的每晚3毛钱,上升到每晚2元,在那个年代,每晚2元的收入算是非常可观了。
  许育文并没有就此满足。1981年,他成立了新风剧团,开始承接各种人偶戏演出。人偶戏最开始的表演 “白肚戏”、“公式戏”,都是没有剧本的,戏剧内容由艺人代代口头传授故事梗概和主要唱段,有一些固定的场次或套式,艺人在表演时自行创作。这样的演出随意性太大,且不易控制。细心的许育文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人偶戏的演出更加系统化。
  出于对临高人偶剧的热爱也出于生存压力,许育文开始致力于挖掘、整理和撰写人偶剧剧本。晚上照常带着剧团成员开始到各地演出,白天的时候,许育文就专门请人偶戏的一些老艺术家到茶馆喝茶,用茶水“贿赂”他们,让这些老艺人讲述人偶戏的各种经典桥段和戏本,许育文则在一旁认真的记录下来。同时,他阅读大量历史典故,弄清楚朝代英雄人物故事,再结合老艺人的口述,编写成连贯的剧本,并把这些剧本搬到舞台上,得到很大的反响。
  “很多戏因为常年不演或其他原因,已经找不到了。我就大量的阅读相关历史,了解人物故事,平常生活也从演员的口述中注意积累,有一些桥段是演员们也不清楚的,我就去请教老艺术家,结合我在书本上看到的知识,慢慢把剧本整理出来。”到现在,他总共整理和编写的剧本已经超过700本。很多经典的、已经失传的人偶剧剧目在许育文的笔下成型,并呈现到观众眼前,成为了人偶戏最活色生香的文化载体。
  经营:留人才、创新剧、讲信誉
  许育文在介绍临高人偶戏发展现状时,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
  “一个剧团一晚上只能演出一场,一年当中至少要有半年时间是在演出,才能勉强生存下来。要演出200场以上才能实现盈利。”大多数民营剧人偶团都像许育文的新风剧团一样,常游走于乡村小镇忙着演出。当被问及新风剧团一年大概演出多少场时,许育文抿嘴一笑,说:“除去一些外部原因,如暴雨、台风等天气,剧团一般都在演出,大概有两百多场吧。”
  从1978年临高人偶戏恢复到现在,临高曾出现大大小小几十个剧团,活跃在临高县的各个乡镇村庄。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推进,喜欢看传统戏曲的人越来越少,不少剧团因经营或者其他各种原因,最终被市场淘汰,如今只剩下十几家人偶戏剧团。而新风剧团历经三十多年风风雨雨如今风采依旧,一年200多场的演出足以撑起他们在临高人偶戏界的地位。
  在临高人偶戏界,剧团的成员并不是固定的,一般每年八月十五时会散团,十五以后有再重新组团。所以如何抓住人心、留住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演员才是舞台上的最后完成者。”许育文说。也是秉承着这样的想法,许育文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剧团成员要是有谁家庭困难,许育文都会伸出援手,逢年过节,还会给成员发福利。“都在一个剧团,能做的就是相互交心,你跟他们交心了,他们也会尽心尽力帮你做好。”许育文如是说。
  留住人才是一个重要方面,另一面,许育文尤其注重剧本的创新。许育文是个编剧“高手”,在不断收集和完善传统剧本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写一些适合时代潮流的剧本,诸如反腐、家庭伦理等剧目。“那些不健康的、消极的题材,我们要摒弃,积极、健康的才是我们所提倡的。丰富题材,让题材多样化,才会有更多人喜欢看我的人偶剧。”许育文言辞间难掩对人偶戏的痴迷与执着。   “做人要讲信誉,做剧团也是一样道理。你一定要有群众基础,所以讲信誉显得更加重要,群众一旦失去,你就没有了市场。”许育文在经营剧团时有自己的原则,如果有人来剧团预定剧团(俗称“绑戏”),那么演出当天,就算别人出的钱再高也不去其他地方演出,约定好的事情就要进行,讲信誉的团队才能树品牌。
  我想,新风剧团历经以三十多年不衰,自是有它的道理。
  传承:只要有人看 就会演下去
  临高人偶戏是一种平民艺术,长期生存在民间,演出于乡村戏台。人偶戏的艺人也并非科班出身,他们大部分都是农民,为了生计,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上台演出,后来才慢慢有了专门以演出为生计的人偶戏艺人。但直到现在,依旧有很多人偶艺人半艺半农,出则为艺,归则为农。这样的生存环境,促成了人偶戏所形成的表演风格庄重与诙谐并存,粗放与婉约兼顾。人偶剧本就植根于平民百姓,在市井乡村中成长起来的,带着与生俱来的浓郁乡土气息。
  临高人偶戏从产生开始,全都是乡村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戏班,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了县人偶剧团及十几家民间人偶剧团。因此说,人偶戏得以薪火相传下来,跟民间人偶剧团这一特殊组织形式是分不开的。2006年,临高人偶剧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许育文介绍,人偶戏发展最好的时机是最近十年八年,人们生活日益的改善,人偶剧的舞台布景、木偶服装、人员装扮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绑戏”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多年的演出经验,也造就了“全能型”的许育文,搭得了舞台,修得了木偶,装得了音响,唱得了大戏。人偶戏中的每个角色,许育文基本上都能扮演,以至于剧团成员有什么突发状况不能登台表演,他会立即顶上,完全不会影响到演出效果。用许育文的话来说:无论遇到多大的事,一定要保证演出的圆满。
  临高人偶戏在农村有着广泛的基础,文化需求也很旺盛,节庆、婚嫁、升学、寿宴等文化消费强劲。看戏,成为临高人在这些好日子里的必需品。每当有人“绑戏”,下午四五点,许育文的演出队伍就启程前往演出地点。剧团有大巴车,人员和道具、服装、音响等都装在大巴车里。而每当有剧团演出,附近的人们都会早早吃完饭,搬着自己的凳子守在戏台前,等着人偶戏的开场,小孩子们则围在台前,好奇的睁大双眼,等着看演出。
  “临高人偶戏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是由世世代代人偶戏艺人共同努力得来的荣誉,我们要把它新薪火不断地传承下去。”许育文表示,只要有人看,有人关注,这富有浓郁地方气息的人偶戏演出,就会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进行下去。
  八音悠扬,唱腔婉转,村人渐渐从四方聚来。演戏的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开始,一年一年地重复。人偶戏艺人用精湛的表演艺术和唱腔,让那些过往的英雄、经典的故事,在舞台上展现人偶戏的魅力。
其他文献
人偶戏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1978年的中国百事待举,这股风同样也刮到了小县城临高。这一年,广东省木偶戏学会会长林堃受邀到临高考察人偶戏,在文化部门工作的全德亮陪他一起去看戏,第一场就在临高加来镇的一个村庄。  海南人常说,琼剧重在“看”,人偶戏重在“听”。由于人偶戏中的木偶动作简单,演员藏在木偶背后总是没完没了地唱,全德亮一度觉得人偶戏缺少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应有的舞台表演美感,甚至非常“土”,因此
期刊
临高是个独特之地。语言独特,有别于海南话、儋州话等方言;民间艺术独特,有温婉柔美的临高渔歌“哩哩美”和“世界少有,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戏;临高人讲义气,出门在外,只要讲临高话的都是兄弟;临高才女庞妚燕,一首《哭夫词》,360句,句句不相同;还有临高独特的渔家文化等……透过唐凯简单到位的总结,我们了解了临高于2003年荣获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的原因,了解了临高之独特;而透过他作为一名亲
期刊
1.开演前祭拜“祖宗”  戏班在乡村搭台唱戏时,要把戏台搭建在村里的宗庙对面,而且不出33米远。按照村里的说法,请戏班来唱戏,不仅演给人看,也演给“祖宗”看,以达到“人神共乐”。开演之前,由本村的“道公”在庙里代表全村烧香、拜祭,告知“祖宗”请戏班演戏这件事,让“祖宗”与“子孙”同乐,戏班在开演前会拿着木偶说上吉利的、道喜的话,方能开演。   2.火光师傅不进当地学堂  传说,临高人偶戏的祖师爷是
期刊
子承母业入行,也曾有过迷茫  很多时候,结缘并非偶然,而是命中注定。就像林翔,他与人偶戏的缘分早在孩童时期就已结下。那时候,林翔的母亲饰演人偶戏中的旦角,也就是女一号,因此他从小就跟着母亲、跟着剧团到处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后台睡着长大的”。而幼年的林翔虽然爱好文艺,但对耳濡目染的人偶戏却提不起兴趣。至于原因,林翔笑着解释为“少不更事”。虽然兴趣缺缺,他还是子承母业,正式进入了人偶戏这行。
期刊
只能说自己用心了  这一时期,正是因为有了全德亮等一批有着大胆创新意识的文化人全情投入,积极参与理论研究并创作剧本,终使人偶戏在中国戏曲之林大放异彩。1981年,临高县人偶剧团带着两出戏前往北京参加首届全国木偶皮影观摩汇演,其中一出名为《闹钟爷爷》即为全德亮与人一起创作。1984年,全德亮引进剧本《花灯仙子》,在不改变人偶同演的前提下,于部分场景中积极创新,实现了人偶同演内涵的拓展。同年,海南电视
期刊
摘要:契约婚姻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流行的观念,然而婚姻和契约有本质的区别,婚姻并非契约。通过分析和比较黑格尔关于契约和婚姻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处于意志自由的不同实现阶段,后者是对前者的扬弃。契约的缔结出于任意性,而婚姻则从实体出发,是对任意性的扬弃。契约中的共同意志相对于婚姻中的普遍意志而言只是特殊形态的特殊意志。契约的客体只是外在物,而婚姻的客体则是伦理实体。这决定了契约关系是人际关系,而
期刊
一部人偶戏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按琼剧唱腔来唱,中间穿插一段“啊罗哈”唱腔,以表明自己还是有唱人偶戏。临高人偶戏正在丢失它的独特性和纯洁性,而且近十年来,这种现象越来越泛滥,情况越来越严重。  在有限的条件下,政府会竭尽全力保护临高人偶戏的独特性与纯洁性,同时引导人偶戏寻求积极恰当的发展与创新。  ——临高县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 唐凯  同一台戏,同一角色,不同的人来演,就有不同的味道。这就是为什么同一
期刊
南方地区产甘蔗,对于适合甘蔗种植的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来说,其古法制糖工艺是一段与甘蔗紧密联系的历史。据《广东通志》、《正德琼台志》载:传统制糖业在遵谭镇有六百多年历史,是一项古老的手工业技艺。  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三百年的印度《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公元前
期刊
夜行十里去看戏  傍晚时分,劳累一天的人们如归巢之燕纷纷或扛或挑回到家里。刚洗了一把脸,就听远远飘来一阵阵锣鼓声,这是人偶戏剧团发出的演出信号。一看晚上有人偶戏演出,大人们速速洗澡、做饭,孩子们也高兴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吵嚷着晚上要父母给他们买油炸的韭菜饼、芋头片。  匆忙料理清楚家里的事,全家老少就着一只手电筒发出的微光,肩上搭了毯子,又随手拿起一张草席或几张椅凳,欢欢喜喜加入赶路看戏的队伍。站
期刊
6月2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民企商机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来自省内外政、企、商界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侨华人企业家近50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给民营企业带来的广阔商机为题,畅谈“新丝路”,共话新机遇,共谋新发展。  会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保铭,省委副书记、省长刘赐贵,省委副书记李军,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孙新阳,省委常委、秘书长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