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主动性很强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习作为一项主观性很强的活动,对兴趣的需要更为强烈。
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学生能否学好这门学科。而对初一新生来说,这种影响就更大了。由此,培养初一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距离我第一次教初一语文,已经有五年时间了。今年,我再次拿到语文书,发现书中几个地方作了微调。如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书后探究练习第四题由原来的背诵课文第四小节,调整为熟读课文第四小节。同样,第二课,巴金先生的作品《繁星》,书后探究练习第四题,也由要求背诵调整为熟读课文。这两个地方的调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这看似细微的变化,背后实际上是我们的编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对不同阶段学生学习规律的探索。由背诵调整为熟读,无疑降低了难度和要求,这对于刚进中学校门的初一新生来说,却能大大提高他们的自信。还记得在书后的要求是背诵时,有一小部分学生,从学初中的第一篇课文开始就被这一段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话卡住了。而这不仅打击了他们的自信,更不利于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学习内容的难易只是影响学习兴趣的一个方面。下面我就对如何培养初一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谈一点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了解生况,宏观掌控
1、初一新生的特点
刚刚跨进初中校门的孩子,虽说身份已经是初中生了,其实在心智和综合能力方面,他们都还是小学生。但这种身份的变化,却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他们充满了喜悦、自豪和期待,毕竟,又向上进了一步,新的阶段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特别是很多在小学阶段成绩平平而又有上进心的同学,往往把新的阶段看成是自己进步的一个机会。另一方面,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老师,陌生的环境,孩子们在感受这些新鲜的同时,内心也隐隐地有些不安和焦虑。毕竟,这些“新”都需要孩子们自己去适应,适应能力强的同学还好,适应能力弱的同学,这的确是一个挑战。
而初一新生又似乎普遍存在恋旧倾向,对以前的学校,以前的同学和老师念念不忘,常常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之中。这样一来,新的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就非常大,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对这一门学科感兴趣。反之,也会因为排斥这个老师而对这一门学科失去兴趣。
2、班情、学情的了解
同样是初一学生,分到每个班的情况不尽相同。就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和特点一样,每个班级也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这主要和班级中学生自身的特点、男女生的比例、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不同性格的人,相处的方法不一样,不同性格的班级,授课的方法也不同。所以,对于初一新的班级,首先要了解这个班级的性格。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无论是成绩,还是认知能力都是良莠不齐的,这在公办学校中就更为突出了。就拿我今年所带的班级来说,班上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有的学科能相差一百多分。而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分数上的,更是能力方面的。同时,每个学生的性格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喜欢回答问题,而有些学生则习惯于听老师讲。充分了解和考虑这些客观存在的差距,熟悉这些学生的性格,对今后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二、降低难度,树立信心
1、信心的重要性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工作需要自信心,不相信自己,任何工作都做不好,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如果对学好语文失去自信心,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把学语文当作是任务,把背古诗当作是负担,毫无兴趣可言,那么成绩肯定不会理想。反之,如果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信心,就可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初一学生来生说信心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小学和初中还是有着显著区别的,拥有自信能也能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生活。
2、初中与小学的差异
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材、教法和学法等方面。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思维难度不大,大多是图文并茂,看上去也很漂亮;而初中教材,基本以文字为主,文章长了,道理深刻了,需要深入理解和品位的内容多了。小学老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会反复讲,反复练;但由于课时紧,中学老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在小学阶段,由于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所以,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但在初中阶段,由于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所以,仅仅凭着课堂上听来的一点知识,已很难应付考试了。
总之,这些变化如果适应不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都会渐渐消减。
3、适当降低难度,放慢脚步,实现完美过度
基于小学和初中存在的客观差异,我们初一的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特别是初一上学期这个过渡阶段,要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放慢讲课的进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适应初中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这更能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
三、因材施教,把握课堂
之前就提到了,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这个差别却是不得不考虑到的因素。课堂上,如果老师讲解的内容浅易,成绩好的学生会因为不耐烦而失去兴趣;但如果讲解的内容艰深,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又会因不理解而不想甚至害怕学语文。所以,课堂是一块阵地,教师要在这块阵地上既要吸引成绩好的学生,又要照顾到成绩差一点的学生。让他们在学语文的过程中都有成就感,都有自信心,都有兴趣。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法指导。由于是初一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大多还都是小学时候那种课堂上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但进入初中以后,这样的学法显然已经不适合了。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包括如何预习、怎样听课、如何复习等,让预习和复习成为一种习惯,同时,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好的习惯,好的方法会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兴趣浓厚。
2、课内课外,适当分层
其实,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都要兼顾两头,保护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课堂提问中,不同层次的问题交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决;作业的布置上,适当的分出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巩固和提高。
3、让多媒体使课堂充满生机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喜欢的学科往往是语文,可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初中、高中,喜欢语文的学生似乎越来越少,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我们语文老师能做的,就是让课堂更吸引学生。要做到这样,除了课堂上老师生动地讲解之外,现代的多媒体设备是一个不错的辅助手段。毕竟,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生动逼真的短片对于稚气未脱的初一
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学生能否学好这门学科。而对初一新生来说,这种影响就更大了。由此,培养初一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距离我第一次教初一语文,已经有五年时间了。今年,我再次拿到语文书,发现书中几个地方作了微调。如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书后探究练习第四题由原来的背诵课文第四小节,调整为熟读课文第四小节。同样,第二课,巴金先生的作品《繁星》,书后探究练习第四题,也由要求背诵调整为熟读课文。这两个地方的调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这看似细微的变化,背后实际上是我们的编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对不同阶段学生学习规律的探索。由背诵调整为熟读,无疑降低了难度和要求,这对于刚进中学校门的初一新生来说,却能大大提高他们的自信。还记得在书后的要求是背诵时,有一小部分学生,从学初中的第一篇课文开始就被这一段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话卡住了。而这不仅打击了他们的自信,更不利于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学习内容的难易只是影响学习兴趣的一个方面。下面我就对如何培养初一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谈一点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了解生况,宏观掌控
1、初一新生的特点
刚刚跨进初中校门的孩子,虽说身份已经是初中生了,其实在心智和综合能力方面,他们都还是小学生。但这种身份的变化,却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他们充满了喜悦、自豪和期待,毕竟,又向上进了一步,新的阶段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特别是很多在小学阶段成绩平平而又有上进心的同学,往往把新的阶段看成是自己进步的一个机会。另一方面,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老师,陌生的环境,孩子们在感受这些新鲜的同时,内心也隐隐地有些不安和焦虑。毕竟,这些“新”都需要孩子们自己去适应,适应能力强的同学还好,适应能力弱的同学,这的确是一个挑战。
而初一新生又似乎普遍存在恋旧倾向,对以前的学校,以前的同学和老师念念不忘,常常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之中。这样一来,新的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就非常大,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对这一门学科感兴趣。反之,也会因为排斥这个老师而对这一门学科失去兴趣。
2、班情、学情的了解
同样是初一学生,分到每个班的情况不尽相同。就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和特点一样,每个班级也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这主要和班级中学生自身的特点、男女生的比例、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不同性格的人,相处的方法不一样,不同性格的班级,授课的方法也不同。所以,对于初一新的班级,首先要了解这个班级的性格。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无论是成绩,还是认知能力都是良莠不齐的,这在公办学校中就更为突出了。就拿我今年所带的班级来说,班上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有的学科能相差一百多分。而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分数上的,更是能力方面的。同时,每个学生的性格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喜欢回答问题,而有些学生则习惯于听老师讲。充分了解和考虑这些客观存在的差距,熟悉这些学生的性格,对今后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二、降低难度,树立信心
1、信心的重要性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工作需要自信心,不相信自己,任何工作都做不好,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如果对学好语文失去自信心,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把学语文当作是任务,把背古诗当作是负担,毫无兴趣可言,那么成绩肯定不会理想。反之,如果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信心,就可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初一学生来生说信心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小学和初中还是有着显著区别的,拥有自信能也能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生活。
2、初中与小学的差异
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材、教法和学法等方面。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思维难度不大,大多是图文并茂,看上去也很漂亮;而初中教材,基本以文字为主,文章长了,道理深刻了,需要深入理解和品位的内容多了。小学老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会反复讲,反复练;但由于课时紧,中学老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在小学阶段,由于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所以,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但在初中阶段,由于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所以,仅仅凭着课堂上听来的一点知识,已很难应付考试了。
总之,这些变化如果适应不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都会渐渐消减。
3、适当降低难度,放慢脚步,实现完美过度
基于小学和初中存在的客观差异,我们初一的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特别是初一上学期这个过渡阶段,要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放慢讲课的进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适应初中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这更能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
三、因材施教,把握课堂
之前就提到了,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这个差别却是不得不考虑到的因素。课堂上,如果老师讲解的内容浅易,成绩好的学生会因为不耐烦而失去兴趣;但如果讲解的内容艰深,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又会因不理解而不想甚至害怕学语文。所以,课堂是一块阵地,教师要在这块阵地上既要吸引成绩好的学生,又要照顾到成绩差一点的学生。让他们在学语文的过程中都有成就感,都有自信心,都有兴趣。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法指导。由于是初一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大多还都是小学时候那种课堂上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但进入初中以后,这样的学法显然已经不适合了。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包括如何预习、怎样听课、如何复习等,让预习和复习成为一种习惯,同时,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好的习惯,好的方法会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兴趣浓厚。
2、课内课外,适当分层
其实,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都要兼顾两头,保护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课堂提问中,不同层次的问题交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决;作业的布置上,适当的分出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巩固和提高。
3、让多媒体使课堂充满生机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喜欢的学科往往是语文,可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初中、高中,喜欢语文的学生似乎越来越少,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我们语文老师能做的,就是让课堂更吸引学生。要做到这样,除了课堂上老师生动地讲解之外,现代的多媒体设备是一个不错的辅助手段。毕竟,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生动逼真的短片对于稚气未脱的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