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三“读”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446395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科书编者只是在第三学段中安排了3篇文言文的课文,分别是第十册的《杨氏之子》、第十一册的《伯牙绝弦》和第十二册的《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相对于现代文的出现频率,教材中这些文言文的数量是很少的,但是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文言文,不仅要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并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也就是说,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落脚点应在“学生的记诵积累”上,应让学生在“读”好文言文上下功夫,“读”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根本”。因此,对于“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遵循着小学高段语文文言文的三“读”指导策略。
  一、范读——榜样感染,激发兴趣
  文言文,或文质兼美,或言简意赅,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而且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普遍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读之有味。然而,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而言,文言文的朗读一般会比现代文遇到更多的困难。但是,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或精心范读,或录音示范,就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从而激发朗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首先是录音示范,学生听读。教师在教学伊始可充分利用磁带、光盘等教学辅助工具进行示范性朗读。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会粗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大体的文意。如教学《杨氏之子》一文,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文言文这种崭新的文体,所以对听录音示范读特别感兴趣,对录音机中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听罢,便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可见,对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而言,听录音范读可直接获得对文章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有效激发起自己的朗读欲望,进而去理解文章内容及体会思想感情。
  其次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我们知道,朗读对学生的感染除了文字和声音外,还有很大部分来自于体态语言——朗读者丰富生动的表情,这样的朗读是录音示范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笔者教学每篇文言文时都坚持声情并茂的现场范读。范读时全身心地情感投入,“沉郁处还它个沉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榜样示范作用。而且,教师如痴如醉的范读,学生摇头晃脑的跟读,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教师、文本的距离,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敢于和乐于高声而有感情地朗读的风气和习惯,让他们感觉到“原来文言文的朗读这么有趣”!当然,笔者在坚持全篇范读的同时,特别注意在文章的关键处、朗读的难点处进行有针对性地重点范读。如教学《伯牙绝弦》时,“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句的重音、停顿及语气语调相对难把握,为此,教师要进行重点范读,学生亦在准确的、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也逐渐形成文言文的语感。
  二、通读——正确流利,抑扬顿挫
  通读,就是要求学生把文言文读通顺,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在范读指引下,明确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并按目标进行朗读训练,变各种错读、破读和唱读为正确流利、抑扬顿挫的朗读,从而进一步增强语感,理解内容,掌握不同的语言规律。然而,文言文的朗读有何要求,又有什么样的朗读方法呢?
  首先是读正确,避免错读。这是文言文朗读的起码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现代文一样,文言文朗读也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要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找出准确的读法,不要想当然,读错字。我们知道,文言文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读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通读文言文。例如,教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文言文两则》之《两小儿辩日》)其中“知”字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很快就知道它读“zhì”,且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其次是读流利,避免破读。其关键是做到停顿得当。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学生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表明了其对语句层次和大意有了正确理解。当然,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停顿掌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停顿准确了,就不会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了。例如,教学“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文言文两则》之《学弈》),其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课文中易读破的句子还有“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等。针对停顿不当问题,教师应予以正面引导,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再次是抑扬顿挫,避免唱读。要做到“抑扬顿挫’,就要读出重音,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与现代文一样,文言文也是用语言表达感情色彩的,同样是带语气的。因此,朗读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表达,要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如果都用一字一顿的声调、千篇一律的语气来读,那就是味如嚼蜡的唱读。如朗读《伯牙绝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句时,重音定要落在“必”字,以强调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能听懂伯牙所弹奏一切乐曲,能理解伯牙心中一切情思。再如,朗读《学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一句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要读出肯定的语气。情文并茂的文言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它需要学生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来体察它的语气,理解它的文意,进而来揣摩、体会字面之后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诵读——情境合适,方法多样
  诵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那些经典的文言文名篇烂熟于心,做到“腹中贮书一万卷”,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然而对于现行文言文诵读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强调的: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所以,对文言文的诵读,仅靠一遍又一遍的、机械性的诵读是没有效果的,也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设诵读的合适情境,并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法,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同时提高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
  首先是情境合适。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学生们创设一种合适的诵读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背诵。诸如学生角色模拟、教师情感渲染、简笔画辅助、音乐配合等情境创设手段都是不错的选择。鉴于选入教材的3篇文言文课文都是短小、浅显的叙事性文章,笔者教学时均采取随堂编演的形式,让学生模拟人物角色,再反复诵读。例如,诵读《杨氏之子》时,笔者采用随堂编演故事的形式,把学生按3人一组进行分组(1人诵读旁白,1人诵读杨氏之子,1人诵读孔君平),让他们现场诵读,并进行表演比赛。学生兴趣高涨,角色演绎无不活灵活现,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因此,创设一种合适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情境,能有效促使学生更好地朗读以及背诵,使学生更喜欢文言文。
  其次是方法多样。方法的单一呆板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恶乃至抵制情绪,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学生诵读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立足学生的发展,不能只要求学生单一齐读或是自读,而应该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法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兴奋感中愉快又亢奋地诵读,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文句的理解,加快学生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多种多样,一般说来,可分为领读、齐读、分组读、自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如诵读《文言文两则》之《两小儿辩日》一文时,笔者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要求学生想象两小儿争辩时的表情、动作,并要求在诵读时展现出来。这样的诵读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语言积累及运用能力的提高。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宋朝朱熹也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朗读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非练不可的一种基本能力。文言文的教学更应该重视朗读。因为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它不仅能丰富词汇,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还能增强传统文化修养。同时,在朗读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将文言文存储于大脑,使之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并演变为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这样的素养若一旦被激活,不但能给学生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而且会成为学生重要的人生素材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一系列的综合效应。
  (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P92-9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简单的推理、分析和判断,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游戏、操作、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而这“动”,强调的便是“思考”。有所思,才能有所得,才能有话可说。所以,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便成为为人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数学教学中,生动具体的情境构建,巧妙的问题设置,能够启发学生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应用就更是将知识本身进化为一种思维,启迪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创新,也体现所谓数学涵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途径    数学教学的
2009年9月,笔者担任了一个班的语文老师,我首先对全班进行了一次关于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从调查数据看,该班学生阅读状况很不乐观,27.27%的家庭藏书量不足10本,34.09%的家长很少带孩子买书,40.91%的孩子对阅读“不太感兴趣”或者“很不喜欢”,45%的孩子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56.82%的孩子把自己的空闲时间给了电视。这一系列数字提醒我:该班学生的阅读工程还没有起步,必须从最底层开始奠
(总分13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22分)  1.根据拼音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南通市,具有丰厚的文化j ī diàn _______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社会经济全面kuàyuè _______和腾飞的浪潮中,她以其江海交汇的壮观、花园城市的幽雅和长寿健身的神奇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不断地pǔxiě _______着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无锡宏源技师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企业元素的学校,建校50多年来,学校几代人始终以企业经营者的理念和教育管理者的思维,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企中有校、校中有企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产品、经营、科研、教学”四位一体的办学形式,走出了一条校企融合、产训互通、自我循环、同步促进、校企共赢的办学之路,形成了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宏源模式”。  一、基本情况  无锡宏源技师学院隶属于无锡宏源集团,是一所具有现
摘要:如果把英语教学局限在为了学习而学习,只会让学生觉得英语成为了一种负担和压力,而忽略了其作为一种“生活工具”的本质。我们应该把英语和生活更多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和应用英语的机会,让英语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学;家庭环境;生活化    “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离。教育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被等同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则被
新课程高考命题从2007年开始经历了四年光景,在这四年中,各省市在继承原来高考命题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形成了一些新的命题套路和范例。下面主要谈谈以2010年江苏卷第21题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现象切入类材料题的命题实践,兼论此题所体现的新课程高考命题趋势及我们的对策。  这条题目原文如下:  21 (10分)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
摘 要:新一轮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期望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参与者与实施者,更是课程的主动开发者、创造者。可是新教材使用以来,对此不太适应的教师还大有人在,就新教材使用以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教材二度开发应基于理解与尊重,勇于超越与重构。  关键词:教材;二度开发;重构    小学科学教材的二度开发,即对小学科学教材的适度重组,改造。新课程下的小学科学教材具有开放性,这为教师对教材作二度开发创造了可能
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天真可爱的小学生非常看重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评价语,来打动每个孩子的心灵,产生心与心的交流,创设出一个个优化的“教育、教学”氛围,从而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呢?    一、评价语应简洁、准确,让学生听得明白    [案例一]  师:请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  生:我
提问是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提问的好坏、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在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提问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寻找老师心里早已准备好的标准答案。这种提问完全囿于教师预设的环境来进行,制约了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的能力,大大降低启人心智的实效,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真正能问出“实效”呢?笔者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