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两年真人秀节目火爆银屏,且有愈发火爆之势。最近热播的真人秀节目有《爸爸去哪儿第四季》、《真正男子汉第二季》、《头号惊喜》。站在公众的角度,观众收看真人秀节目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化趋势,明显偏爱几个特定真人秀节目的收视,使几个节目脱颖而出成为收视率较高的热播节目。就此现象,本文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沉默的螺旋理论来解释公众收看电视真人秀节目呈现集中化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受众;集中化;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的假说是德国学者E.诺依曼最先提出的。在她的观点里,基本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的前提下,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公众收看电视节目真人秀呈现集中化趋势的诠释
正如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所提到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三个理论基础:害怕孤立、意见气候、准感官统计。本文着重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公众收看电视真人秀节目呈现集中化现象的原因。
众所周知,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和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相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而“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重要前提,这反应了大众传播中“从众心理”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看来,引发人类社会行为的最强烈的动力之一就是“不被孤立”,个人会因为害怕孤立而改变自己的行动。当今社会,孤独感是现代人的心理符号。由于现代社会提供了太多实现个性的途径,作为大众传播的电视节目也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生活,但同时也导致了身处其中的人们被异化而缺乏归属感。现代的人们总体表现出浮躁的情绪,端坐在电视机前的受众不停地摇晃着手中的遥控器,深陷其中的焦躁和不安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试图摆脱这种孤独、焦躁和不安,以此寻找到所属的群体符号。此时,被周围群体或者大环境推选出的少数几个真人秀电视节目就成为他们的首选,而大家普遍追捧的这几个热播节目正可以让人在众多的差异化事物面前找到一种心理的平衡。特别是在精神层面,大家对热播节目的共同收看,使人们的孤独感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导致受众观看的节目出现集中化的现象。就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几个节目成为多数受众热捧的节目,而少数人看的那些节目自然受到冷落,而且会有部分人转而选择受多数人热捧的节目,而放弃原来的节目。这个过程不断把受热捧的节目强化抬高、确立为大众喜爱的优势节目,而原来就被少数人收视的节目更加受冷落。
其次,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巨大舆论场中,个体意见的表达总要不自觉参考周围或大环境的舆论场。但总的来看,这个舆论场是在一定的主流文化控制之中的。对个体来说,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意见分布情况,包括现有意见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意见都是在主流文化控制范围之内的。然而,一个电视节目的收看归根结底是一种电视文化的大众化传播。电视是一种媒介,一种大众媒介。“传媒即信息”,而电视文化又以传媒为主要形式,所以电视节目的集合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在一个社会或一段时期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就是主流文化,占据强势地位,相反就是非主流文化,占据弱势地位。毋庸置疑,占据强势地位的主流文化是最具话语权的,它所具有的影响会更大程度上影响和它拥有相同和相似观点的人们,对占据弱势地位的非主流文化有很明显的同化作用。同化的原因从整体上来看是由于人们在社交中为了避免孤独和被排斥所产生的求同心理的本能反应,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电视节目作为电视文化的一种大众化传播,有一种灌输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起主导作用文化的作用,表现为审美、娱乐和消遣功能,融思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寓教于乐,达到影响和鼓舞人们的作用。也就是说,受众在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其实是不知不觉中接受融入在节目中的思想和主流文化的过程。所以受众在收看节目时有一种集中化的现象,整体表现为对几个热播节目的追捧。一方面是受众对电视节目发自内心的泛娱乐化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社交时避免孤独和寻求谈资的目的。但这两种情况深层次的原因几乎皆因受众对主流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使接受非主流文化的受众不得不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和同化。这样,过去接受非主流文化的受众避免了被周围的人们所孤立的可能性,找到了群体认同感和自我存在感。这也就是所谓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所说的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
相较于他人和大环境中舆论场的影响,个体本身也都具有“准感官统计”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判断“意见气候”的状况,判断什么样的行为和观点被他们所处的环境认同或不认同,什么样的行为正在得以强化和弱化。同样,在收看电视节目时,个体会本能的考虑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每个人都有一个“准统计器官”,一种第六感,不用民意测验,他们也能知道哪个节目会是大家追捧的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电视节目。这种第六感还来源于人们有一种被隔离的恐惧,而且知道哪些行为可能被社会隔离。如果自己的选择和大家不同,他们就会感到被周围所排斥,没有共同的话题和大家沟通交流。所以,他们在一开始选择时就凭借第六感去选择了和周围大多数人相同的电视节目。即便开始和大家不同,为了防止被隔离,他们也会转而选择大众喜欢的热播节目,继而冷落那些少数人选择的节目。
基于以上的分析,公眾收看电视真人秀节目呈现集中化现象的原因就是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电视节目,在它播出的过程中,对受众来说就形成了一种关于电视节目的舆论场——受众无意识中所形成的意见气候,而这种意见气候又具有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所以这种意见气候形成了压倒性意见环境。而且“意见环境”形成的信息的两个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和个人所处的社会群体环境共同作用于深陷其中的每个个体,所以最终大家的选择呈现出一种集中化现象。这里“意见环境”的形成是建立在主流文化舆论场基础之上的,主流文化舆论场正是大众媒介在信息传播中逐渐灌输给公众的一种无意识意见的表达。同时,作为一种心理过程,生活在“拟态环境”中的个人,其行为不仅参考所生存的大环境,还受到自己心理过程的制约。但人本身的趋利避害和人生来畏惧孤独的本性又驱使人们去选择被那些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节目。
三、小结
当今时代,新媒体异军突起,但是仍不可否认“沉默的螺旋”理论发挥的这些作用。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然后用完善后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去解释公众收看电视真人秀节目呈现集中化现象时,我们不仅要关照大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意见的影响,更要注重个体内在行为的作用。特别是新媒体时代已经来到,公众虽然表达多样化,沉默的大多数也开始发声,但是最终都还没能逃脱大环境的束缚。大众主流媒介仍然掌握着最高话语权,即使自媒体实现了大众传播媒介和公众个体之间信息传播和接受信息的移位,但最终的话语权基本还掌握在大众官方媒介手中。而且社会主义弘扬主流价值观也不会改变,这就意味着主流文化还占上风。另外,人的本性不变——人生而畏惧孤独,所以公众受大众媒介传播所塑造的舆论场的影响还将一直存在。
参考文献:
[1]张玉洁.新媒体莫要草率反“沉默的螺旋”[J].科技传播,2016(8):126-127
[2]廖媌婧.电视节目“扎堆”现象分析与解困思路[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4(9):37
[3]吴国娟,刘瑜.趋同心理和沉默螺旋下的第三人效应[J].新闻世界,2011(8):12-13
[4]张贝.“沉默的螺旋”对舆论引导工作的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16 (5):103
[5]陈媛.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4):242
【关键词】:受众;集中化;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的假说是德国学者E.诺依曼最先提出的。在她的观点里,基本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的前提下,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对公众收看电视节目真人秀呈现集中化趋势的诠释
正如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所提到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三个理论基础:害怕孤立、意见气候、准感官统计。本文着重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公众收看电视真人秀节目呈现集中化现象的原因。
众所周知,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和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相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而“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重要前提,这反应了大众传播中“从众心理”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看来,引发人类社会行为的最强烈的动力之一就是“不被孤立”,个人会因为害怕孤立而改变自己的行动。当今社会,孤独感是现代人的心理符号。由于现代社会提供了太多实现个性的途径,作为大众传播的电视节目也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生活,但同时也导致了身处其中的人们被异化而缺乏归属感。现代的人们总体表现出浮躁的情绪,端坐在电视机前的受众不停地摇晃着手中的遥控器,深陷其中的焦躁和不安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试图摆脱这种孤独、焦躁和不安,以此寻找到所属的群体符号。此时,被周围群体或者大环境推选出的少数几个真人秀电视节目就成为他们的首选,而大家普遍追捧的这几个热播节目正可以让人在众多的差异化事物面前找到一种心理的平衡。特别是在精神层面,大家对热播节目的共同收看,使人们的孤独感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导致受众观看的节目出现集中化的现象。就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几个节目成为多数受众热捧的节目,而少数人看的那些节目自然受到冷落,而且会有部分人转而选择受多数人热捧的节目,而放弃原来的节目。这个过程不断把受热捧的节目强化抬高、确立为大众喜爱的优势节目,而原来就被少数人收视的节目更加受冷落。
其次,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巨大舆论场中,个体意见的表达总要不自觉参考周围或大环境的舆论场。但总的来看,这个舆论场是在一定的主流文化控制之中的。对个体来说,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意见分布情况,包括现有意见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意见都是在主流文化控制范围之内的。然而,一个电视节目的收看归根结底是一种电视文化的大众化传播。电视是一种媒介,一种大众媒介。“传媒即信息”,而电视文化又以传媒为主要形式,所以电视节目的集合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在一个社会或一段时期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就是主流文化,占据强势地位,相反就是非主流文化,占据弱势地位。毋庸置疑,占据强势地位的主流文化是最具话语权的,它所具有的影响会更大程度上影响和它拥有相同和相似观点的人们,对占据弱势地位的非主流文化有很明显的同化作用。同化的原因从整体上来看是由于人们在社交中为了避免孤独和被排斥所产生的求同心理的本能反应,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电视节目作为电视文化的一种大众化传播,有一种灌输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起主导作用文化的作用,表现为审美、娱乐和消遣功能,融思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寓教于乐,达到影响和鼓舞人们的作用。也就是说,受众在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其实是不知不觉中接受融入在节目中的思想和主流文化的过程。所以受众在收看节目时有一种集中化的现象,整体表现为对几个热播节目的追捧。一方面是受众对电视节目发自内心的泛娱乐化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社交时避免孤独和寻求谈资的目的。但这两种情况深层次的原因几乎皆因受众对主流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使接受非主流文化的受众不得不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和同化。这样,过去接受非主流文化的受众避免了被周围的人们所孤立的可能性,找到了群体认同感和自我存在感。这也就是所谓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所说的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
相较于他人和大环境中舆论场的影响,个体本身也都具有“准感官统计”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判断“意见气候”的状况,判断什么样的行为和观点被他们所处的环境认同或不认同,什么样的行为正在得以强化和弱化。同样,在收看电视节目时,个体会本能的考虑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每个人都有一个“准统计器官”,一种第六感,不用民意测验,他们也能知道哪个节目会是大家追捧的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电视节目。这种第六感还来源于人们有一种被隔离的恐惧,而且知道哪些行为可能被社会隔离。如果自己的选择和大家不同,他们就会感到被周围所排斥,没有共同的话题和大家沟通交流。所以,他们在一开始选择时就凭借第六感去选择了和周围大多数人相同的电视节目。即便开始和大家不同,为了防止被隔离,他们也会转而选择大众喜欢的热播节目,继而冷落那些少数人选择的节目。
基于以上的分析,公眾收看电视真人秀节目呈现集中化现象的原因就是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电视节目,在它播出的过程中,对受众来说就形成了一种关于电视节目的舆论场——受众无意识中所形成的意见气候,而这种意见气候又具有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所以这种意见气候形成了压倒性意见环境。而且“意见环境”形成的信息的两个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和个人所处的社会群体环境共同作用于深陷其中的每个个体,所以最终大家的选择呈现出一种集中化现象。这里“意见环境”的形成是建立在主流文化舆论场基础之上的,主流文化舆论场正是大众媒介在信息传播中逐渐灌输给公众的一种无意识意见的表达。同时,作为一种心理过程,生活在“拟态环境”中的个人,其行为不仅参考所生存的大环境,还受到自己心理过程的制约。但人本身的趋利避害和人生来畏惧孤独的本性又驱使人们去选择被那些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节目。
三、小结
当今时代,新媒体异军突起,但是仍不可否认“沉默的螺旋”理论发挥的这些作用。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然后用完善后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去解释公众收看电视真人秀节目呈现集中化现象时,我们不仅要关照大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意见的影响,更要注重个体内在行为的作用。特别是新媒体时代已经来到,公众虽然表达多样化,沉默的大多数也开始发声,但是最终都还没能逃脱大环境的束缚。大众主流媒介仍然掌握着最高话语权,即使自媒体实现了大众传播媒介和公众个体之间信息传播和接受信息的移位,但最终的话语权基本还掌握在大众官方媒介手中。而且社会主义弘扬主流价值观也不会改变,这就意味着主流文化还占上风。另外,人的本性不变——人生而畏惧孤独,所以公众受大众媒介传播所塑造的舆论场的影响还将一直存在。
参考文献:
[1]张玉洁.新媒体莫要草率反“沉默的螺旋”[J].科技传播,2016(8):126-127
[2]廖媌婧.电视节目“扎堆”现象分析与解困思路[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4(9):37
[3]吴国娟,刘瑜.趋同心理和沉默螺旋下的第三人效应[J].新闻世界,2011(8):12-13
[4]张贝.“沉默的螺旋”对舆论引导工作的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16 (5):103
[5]陈媛.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