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将海洋作为重大安全领域的首位,对海军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指出中国海军将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由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结合型转变。
空中力量
从1990年代末开始,中国海军国产新型装备得到快速发展,一系列具备远海作战能力的新型舰艇成批列装。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海军远海作战能力已不是由单一舰种、单一机种、单一兵种所构成的,而是由从太空到水下,并包含网络的多维领域的作战装备和作战方式构成。单艘舰艇或单个编队作战能力再强,也很难夺取海上综合控制权。海军航空兵以高速机动、突击猛烈、作战灵活等特性在现代海战中异军突起,既可对海上目标,又可对岛岸各种目标采取行动,既可遂行突击、压制等任务,还可遂行反潜、布雷、空降等多种攻势战斗任务,是夺取海上综合控制权的重要力量。
长期以来,我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近海海域,水面舰艇和潜艇在近海海域执行任务能得到岸基航空兵及时有效的支援,再加上舰载直升机的近距离支援,缺乏空中力量掩护的弊端还不是十分突出。一旦走向远海,超出岸基航空兵的支援范围,不论是实施对陆打击、对海攻击等作战任务,还是遂行侦察、预警、探测等情报支援任务,都将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即使是遂行远海护航、撤侨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也颇为不利。
作战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海军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一旦走出近海,依托岸基建立的作战保障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加强作战保障成为海军走向远海亟待破解的重大瓶颈。
情报侦察 一是海上侦察力量薄弱,缺乏续航力大和适航性强的综合侦察船,另一方面现役舰艇情报保障主要依靠舰艇自身的雷达、电子侦察设备、光学探测器材等战术侦察手段,作用距离有限、判情效率不高,尤其难以准确识别复杂环境下的海上快速小目标;二是空中侦察手段薄弱,在远海由于舰载直升机缺少专用侦察装备,编队没有空中战役侦察手段,岸基情报体系不能及时提供远方情报支援,编队难以直接运用战略卫星情报,不能全面掌控任务海区整体态势;三是全球重点和热点海区情报缺乏,对任务海区周边国家信息搜集不够,现有资料滞后;四是缺少能够实现对全球大部分海域有效监控的海洋监视卫星。
通信 一是军用卫星通信保障能力较弱,目前军用通信卫星数量少,覆盖范围非常有限,不能保障全球通信,亚丁湾海区已经达到了距离的极限,再远至红海就难以保障;二是水面舰艇与潜艇通信手段有限,无法满足作战需要;三是海军单兵特种通信装备还有待改进,现行特种通信装备,主要使用全军通用单兵通信装备,其体积、重量等技术指标无法满足海上任务时使用需求;四是涉外通信能力较弱,现役舰艇涉外通信手段少、通信速率低、涉外通信训练水平不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预警探测 一是准确判别各类目标难度大,现役舰艇具备多种观察预警手段,但获取目标直观信息手段少,准确判别各类目标难度大;二是信息融合不够,海军舰艇现装备的指挥信息系统只能有效融合处理军内的往来信息,无法自动引接气象、航管、AIS等外部信息,只能通过人工手段组织信息融合处理,指挥信息系统容量大、处理速度快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对海区态势掌握不够,由于缺乏远方情报支援,空中预警手段有限,舰艇自身观察范围小、判情能力弱,难以可靠掌控任务海区大范围目标态势。
航海保障 一是缺乏具有自主权的全球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北斗”系统目前还不能实现全球覆盖,且运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远海海洋环境监视能力尚属空白,在远海执行任务,缺乏航经海区全面、准确的海洋地理环境和水文气象信息;三是任务海洋环境信息和地理资料匮乏,比如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航海图书仍然依靠英文版资料,护航区域海流、潮汐、海温等仅有定性描述,难以做到精确定量分析,护航舰艇缺乏专业的测量调查设备,实测资料积累不够。
海外基地
海军要走向远海,如何进行补给是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海外军事基地作为支撑一国军队海外军事行动的“桥头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海外军事基地不仅具备兵力驻泊、后勤补给、装备维护等传统功能,在战略预警、通信指挥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大。此外,通过海外军事基地的存在,不仅可以维护地区的经济利益,密切双方的经济联系;而且可以发挥地区影响力,掌握地区话语权,影响地区的政治走向。随着我军承担的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人道救援、海外撤侨以及抢险救灾等境外军事行动日益增多,海军走向远海的规模、强度不断增大,境外驻泊和经停趋于常态化,后勤装备保障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迫切通过建立海外后勤装备保障基地。
军事理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世界军事强国崛起的历史一再表明:在对安全环境、战略需求做出正确分析后,在相应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的基礎上,发展新的军事理论将会对军队建设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我们必须趁此次国防和军队调整改革的有利时机抓紧时间创新相关军事理论,为海军走向远海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战略理论 早期的“近岸防御”已不能适应国家防卫的需要。1980年代中后期,海军及时提出了“近海防御”战略,将防御前沿前推至第一岛链附近。2000年底,根据确保21世纪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需要特别是国家海洋方向面临的威胁与挑战,明确指出:海军不但要努力提高近海作战能力,从长远说,还要注重提高远海防卫作战能力,首次提出了海军要从近海走向远海的战略构想。我们应借这次军队体制编制调整的机会,加紧相关战略理论研究,力争形成详细的远海护卫战略理论体系。
作战理论 当前,海军走向远海,作战理论方面亟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研究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和我国周边海上战略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制定出相应的海军战略方针,指明主要战略对手和方向,明确战略任务和可能的作战海区;研究应付未来信息化条件下远海作战和在敌近海、近岸作战的特点与规律,得出未来我海军进行远海作战的指导原则,提出作战理论;研究打赢未来远海战争的手段与方法;研究建立一支远海护卫作战部队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研究我远海护卫战略指导的海军武器装备体系;研究海军兵力的战略作战能力和战略运用;研究如何打赢战争和遏制战争的问题等。 (摘自《舰船知识》)
空中力量
从1990年代末开始,中国海军国产新型装备得到快速发展,一系列具备远海作战能力的新型舰艇成批列装。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海军远海作战能力已不是由单一舰种、单一机种、单一兵种所构成的,而是由从太空到水下,并包含网络的多维领域的作战装备和作战方式构成。单艘舰艇或单个编队作战能力再强,也很难夺取海上综合控制权。海军航空兵以高速机动、突击猛烈、作战灵活等特性在现代海战中异军突起,既可对海上目标,又可对岛岸各种目标采取行动,既可遂行突击、压制等任务,还可遂行反潜、布雷、空降等多种攻势战斗任务,是夺取海上综合控制权的重要力量。
长期以来,我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近海海域,水面舰艇和潜艇在近海海域执行任务能得到岸基航空兵及时有效的支援,再加上舰载直升机的近距离支援,缺乏空中力量掩护的弊端还不是十分突出。一旦走向远海,超出岸基航空兵的支援范围,不论是实施对陆打击、对海攻击等作战任务,还是遂行侦察、预警、探测等情报支援任务,都将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即使是遂行远海护航、撤侨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也颇为不利。
作战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海军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一旦走出近海,依托岸基建立的作战保障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加强作战保障成为海军走向远海亟待破解的重大瓶颈。
情报侦察 一是海上侦察力量薄弱,缺乏续航力大和适航性强的综合侦察船,另一方面现役舰艇情报保障主要依靠舰艇自身的雷达、电子侦察设备、光学探测器材等战术侦察手段,作用距离有限、判情效率不高,尤其难以准确识别复杂环境下的海上快速小目标;二是空中侦察手段薄弱,在远海由于舰载直升机缺少专用侦察装备,编队没有空中战役侦察手段,岸基情报体系不能及时提供远方情报支援,编队难以直接运用战略卫星情报,不能全面掌控任务海区整体态势;三是全球重点和热点海区情报缺乏,对任务海区周边国家信息搜集不够,现有资料滞后;四是缺少能够实现对全球大部分海域有效监控的海洋监视卫星。
通信 一是军用卫星通信保障能力较弱,目前军用通信卫星数量少,覆盖范围非常有限,不能保障全球通信,亚丁湾海区已经达到了距离的极限,再远至红海就难以保障;二是水面舰艇与潜艇通信手段有限,无法满足作战需要;三是海军单兵特种通信装备还有待改进,现行特种通信装备,主要使用全军通用单兵通信装备,其体积、重量等技术指标无法满足海上任务时使用需求;四是涉外通信能力较弱,现役舰艇涉外通信手段少、通信速率低、涉外通信训练水平不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预警探测 一是准确判别各类目标难度大,现役舰艇具备多种观察预警手段,但获取目标直观信息手段少,准确判别各类目标难度大;二是信息融合不够,海军舰艇现装备的指挥信息系统只能有效融合处理军内的往来信息,无法自动引接气象、航管、AIS等外部信息,只能通过人工手段组织信息融合处理,指挥信息系统容量大、处理速度快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对海区态势掌握不够,由于缺乏远方情报支援,空中预警手段有限,舰艇自身观察范围小、判情能力弱,难以可靠掌控任务海区大范围目标态势。
航海保障 一是缺乏具有自主权的全球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北斗”系统目前还不能实现全球覆盖,且运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远海海洋环境监视能力尚属空白,在远海执行任务,缺乏航经海区全面、准确的海洋地理环境和水文气象信息;三是任务海洋环境信息和地理资料匮乏,比如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航海图书仍然依靠英文版资料,护航区域海流、潮汐、海温等仅有定性描述,难以做到精确定量分析,护航舰艇缺乏专业的测量调查设备,实测资料积累不够。
海外基地
海军要走向远海,如何进行补给是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海外军事基地作为支撑一国军队海外军事行动的“桥头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海外军事基地不仅具备兵力驻泊、后勤补给、装备维护等传统功能,在战略预警、通信指挥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大。此外,通过海外军事基地的存在,不仅可以维护地区的经济利益,密切双方的经济联系;而且可以发挥地区影响力,掌握地区话语权,影响地区的政治走向。随着我军承担的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人道救援、海外撤侨以及抢险救灾等境外军事行动日益增多,海军走向远海的规模、强度不断增大,境外驻泊和经停趋于常态化,后勤装备保障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迫切通过建立海外后勤装备保障基地。
军事理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世界军事强国崛起的历史一再表明:在对安全环境、战略需求做出正确分析后,在相应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的基礎上,发展新的军事理论将会对军队建设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我们必须趁此次国防和军队调整改革的有利时机抓紧时间创新相关军事理论,为海军走向远海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战略理论 早期的“近岸防御”已不能适应国家防卫的需要。1980年代中后期,海军及时提出了“近海防御”战略,将防御前沿前推至第一岛链附近。2000年底,根据确保21世纪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需要特别是国家海洋方向面临的威胁与挑战,明确指出:海军不但要努力提高近海作战能力,从长远说,还要注重提高远海防卫作战能力,首次提出了海军要从近海走向远海的战略构想。我们应借这次军队体制编制调整的机会,加紧相关战略理论研究,力争形成详细的远海护卫战略理论体系。
作战理论 当前,海军走向远海,作战理论方面亟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研究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和我国周边海上战略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制定出相应的海军战略方针,指明主要战略对手和方向,明确战略任务和可能的作战海区;研究应付未来信息化条件下远海作战和在敌近海、近岸作战的特点与规律,得出未来我海军进行远海作战的指导原则,提出作战理论;研究打赢未来远海战争的手段与方法;研究建立一支远海护卫作战部队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研究我远海护卫战略指导的海军武器装备体系;研究海军兵力的战略作战能力和战略运用;研究如何打赢战争和遏制战争的问题等。 (摘自《舰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