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作为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评析教材内容;用“活”教材;对于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品德教学 自主活动 教学效率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92-01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如何优化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去探索和思考。
现行的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特点是生活化、情境化。以思想教育为主,知识的接纳为辅,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选择生活化,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但教材的变化永远赶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材也必须及时补充鲜活的、有价值的新的信息。
要想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根据想要达成的目标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和优化,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研究教材,评析教材内容
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编写的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览教材一般是在开学初,教师通读教材,即初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整体上了解掌握教材的内部结构层次,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特点,从宏观角度把握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和基本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精读教材是在授课前对每一课教材进行详细的解读,首先,要仔细阅读,抓住特点,领会实质。教师要把握住教材的主动脉,即要理解每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课与课之间的关系;明白编写每一课的意图,要做到这些就要从研究教材中的课题、图画、文字、问题、注释等入手,逐字逐句地细细体味,反复推敲,相互印证。
其次,要设疑自答,调整充实,找准重点。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在市品德与生活优质课评选中,我就把《可爱的祖国》这课主要内容地域辽阔、风景如画、资源丰富、人才辈出、科技发达,这五点拉出来,然后让孩子们去搜集资料,他们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在课堂上经过汇报,对教材就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二、用“活”教材
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例如:泰山出版社的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的《粒粒皆辛苦》,现在的孩子没有经历过这些,就要用多媒体短片、画面来让孩子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
三、精心设计与实施
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关。怎样才是有效的教学,首先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是如何实现这些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才能收到实效,我认为主要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课程目标的落实。品德与社会三维目标是相互作用的、是一个整体,必须全方位地把握。而教学目标又是教师教学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加强目标意识,在建立课标理念的基础上,把握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活动、情境、教学内容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设定来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楚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所设计的每一个活动的作用是什么?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这对我们的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是非常重要的。
2、采用开放有效的教学形式。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转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3、全面关注学生。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感受成长的喜悦,释放个性与潜能,生动活泼地发展。
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
[2]梁清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品德教学 自主活动 教学效率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92-01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如何优化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去探索和思考。
现行的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特点是生活化、情境化。以思想教育为主,知识的接纳为辅,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选择生活化,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但教材的变化永远赶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材也必须及时补充鲜活的、有价值的新的信息。
要想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根据想要达成的目标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和优化,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研究教材,评析教材内容
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编写的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览教材一般是在开学初,教师通读教材,即初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整体上了解掌握教材的内部结构层次,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特点,从宏观角度把握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和基本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精读教材是在授课前对每一课教材进行详细的解读,首先,要仔细阅读,抓住特点,领会实质。教师要把握住教材的主动脉,即要理解每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课与课之间的关系;明白编写每一课的意图,要做到这些就要从研究教材中的课题、图画、文字、问题、注释等入手,逐字逐句地细细体味,反复推敲,相互印证。
其次,要设疑自答,调整充实,找准重点。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在市品德与生活优质课评选中,我就把《可爱的祖国》这课主要内容地域辽阔、风景如画、资源丰富、人才辈出、科技发达,这五点拉出来,然后让孩子们去搜集资料,他们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在课堂上经过汇报,对教材就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二、用“活”教材
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例如:泰山出版社的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的《粒粒皆辛苦》,现在的孩子没有经历过这些,就要用多媒体短片、画面来让孩子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
三、精心设计与实施
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关。怎样才是有效的教学,首先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是如何实现这些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才能收到实效,我认为主要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课程目标的落实。品德与社会三维目标是相互作用的、是一个整体,必须全方位地把握。而教学目标又是教师教学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加强目标意识,在建立课标理念的基础上,把握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活动、情境、教学内容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设定来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楚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所设计的每一个活动的作用是什么?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这对我们的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是非常重要的。
2、采用开放有效的教学形式。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转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3、全面关注学生。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感受成长的喜悦,释放个性与潜能,生动活泼地发展。
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
[2]梁清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