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应对新冠疫情全球经济冲击的中国方案

来源 :经济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先后对中国及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困境。本质来看,是由于重大流行疾病爆发导致世界各国封锁边境、限制人员流动造成全球需求萎缩和供应链中断引发的流动性危机。在当前疫情全球大流行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交叉融合背景下,任何一国无法靠"单打独斗"遏制住疫情并重拾经济增长。为有效控制疫情,化解全球经济衰退风险,需要世界各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惯有"傲慢与偏见",通过加强信息沟通、经验互享、携手合作,尽最大努力巩固全球化成果,稳定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才能共同应对此次公共卫生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当前,中国采取的严格防控疫情、稳定经济秩序、加强国际合作等一系列举措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案。
其他文献
《经济学家》杂志主要刊登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文章,着重刊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中国持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以及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等方面的文章。感谢作者和读者长期以来对本刊的支持与厚爱,本刊将继续秉承"前沿性、前瞻性、开拓性、科学性"的学术精神,竭诚欢迎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踊跃投稿。
当前,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条件下,我国以出口增长为表现的"稳外贸"面临巨大压力。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在有效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因素条件下,科学评估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口促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中国对沿线参与国的出口增长,并且上述结论在经过政策唯一性检验中仍表现出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向沿线参与国出口增长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一带"和"一路"沿线国、是否与中国具有接壤关系的沿线国之间,其出口促进效应具有显著差异性。
本文对2019年我国19本样本中文权威期刊上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按专题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了2019年中国经济研究前20大热点排名,并用论文关键词的频次加以验证,参照2003-2018年的热点排名,分析了2019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的排名变化及其规律,揭示出2019年中国经济研究主要围绕总结新中国70年发展经验,明确新时代需要坚持什么、完善什么、发展什么而展开的,并由此决定了2019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变化的主要动因及其表现出的十大特点,最后以中国经济研究的已有成果为起点,探讨了中国经济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要义,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避免马克思指出的"经济人"的缺陷的基础上,在遵循他关于"人的一般本性"的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在对马克思考察的"变化的人的本性"的变化趋势的深刻把握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对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做出回答。从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间,存在着运用、发展与创新关系。证明"以人民为中
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方程,结合200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在地方政府去工业化过程中的驱动作用,并考察产业政策与供给侧的要素配置协同路径以及需求侧的市场竞争协同路径对地区去工业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和抑制制造业空心化,总体上具有良性去工业化效应。(2)中西部地区产业政策将会引起当地去工业化进程明显加速。(3)产业政策的去工业化效应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表现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更倾向于与服务业融合,尤其是与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融合。(4)产业政策对去工业
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贫困治理将迎来历史阶段性转轨,扶贫开发的重心将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瞄准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的多维性与动态性决定了治理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也将导致治理思路在价值内涵、衡量标准、瞄准对象、战略目标、路径策略等方面产生重大变革。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立足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转型机制、动力机制、衔接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机制等关键点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既是我国贫困治理历史阶段性转轨的现实需求,又是切实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必然选择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个人就业决策的影响。考虑内生性问题的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非农就业,特别是受雇型非正规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创业者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进一步实证考察了人口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源以及金融资源禀赋等多个具体维度下数字经济对个人就业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红利偏向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并且有助于缓解个体创业的借贷约束以及社会关系资源不足的制约,能够显著促进他们的就业决策。结合疫情发生之后的数字经济表现,我们认为,当前应充分认识数字经济对就
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劳动力追踪调查(CLDS)匹配数据,通过构建城乡居民家庭信贷门槛模型与使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MM分解方法,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红利"显著,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在低分位点处其边际效应更大。其次,对城乡家庭收入差距的MM方法分解结果显示,城乡家庭的收入差距主要源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等变量本身的特征差异;城乡两组家庭间的回报差异存在,但主要影响低分位点处的收入差
本文在梳理农村土地制度公私争辩的基础上,以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治权"二分关系为分析框架,探讨了中国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缘由。研究表明,伴随着渐进式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农户家庭层次,现阶段农户享有较为完整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等核心权能和包括入股与抵押融资在内的他项权能,已经可以满足他们土地合理使用的基本需求。与此同时,在农民集体层次,土地集体所有制凸显更为优越的制度优势:一是延续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非正式制度嵌入的自治传统,节约了科层组织的设置成本,降低了农地制度的运行成本;二是照顾了集体化时期遗留的
在全球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构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刻不容缓。本文采用世界银行WDI数据库2001-2017年99个国家的数据,在"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基础上,加入稳定发展指标,构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研究发现: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欧洲国家明显优于非洲国家;某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与各分系统水平表现不一致:中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上表现相对最优,但协调发展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表现相对较差;创新发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