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真的很高明,皇帝真的不愚蠢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b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安徒生童话之中,《皇帝的新装》因具有浓厚的寓言色彩与哲学意味,历来备受重视。对其解读,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纵观各种解读,它们几乎都认定:骗子很狡猾,很贪婪,同时认为皇帝不称职,也很愚蠢。而笔者更想用“高明”来形容骗子,用“不愚蠢”来为皇帝正名。
  关键词:《皇帝的新装》;高明;愚蠢;逻辑;人性
  经过反复阅读和教学《皇帝的新装》,笔者认为用“高明”来形容骗子,用“不愚蠢”形容皇帝,或许更为合适。这并不是对二者进行褒奖,而仅是从文本角度去客观理解,尽可能贴近作者本意。即便要说骗子狡猾,笔者也希望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经由文字去还原本真,而不是将其特点抽象为一个常见的形容词,贴上似是而非的简单标签。
  一、 骗子真的很高明
  古往今来,骗子几乎算得上是最古老的职业之一。骗子得手,离不开许多因素,比如说洞察力、逻辑力、合作力,这些必须在常人能力之上。
  (一) 高明的洞察力
  安徒生设置了两个骗子的角色。首先,他们很直观地发现,有个纵情享受的皇帝喜欢华丽的新衣服,这表现出角色期待与实际存在的错位感:他有乱世中花花公子的样子,还有显著的孩子气,俨然异化为物之奴隶——说得好听点,倒像是个生活美学家或者行为艺术家。拥有精明头脑的骗子,本质是商人。他们发现了巨大“商机”,就在幕后精心策划骗局。行骗成功,一方面是利用具体的人的弱点,如皇帝沉迷于漂亮的新装,到了病态地步。他实在是异乎寻常的痴人,是活脱脱一大怪人。另一方面,也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比如说虚伪、胆怯、猜忌、自私、纵欲、盲从,它们普遍存在于人的身上,成年人表现尤为突出,位高权重者更是暴露无遗。骗子是“杰出”的心理学家,料定皇帝难以克服自己的弱点,也深知人们怯于承认自己的缺点。骗子还洞察到,这里的人不仅严加掩饰自己的不足,还急于揭穿他人的缺点,并将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利用的前提是洞察,洞察为进一步利用作好铺垫。
  (二)高明的逻辑力
  骗子得手也并不那么容易。妙就妙在骗子自称“织工”,显然是冲着皇帝而来,投其所好。他们宣称能织出最好的布,还特别夸耀说用这样的布缝制的衣服有奇怪的特性,即“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就为故事展开,准备了最核心的逻辑起点。而另一个逻輯起点是开头对皇帝过分迷恋新装的描述。
  在信仰上帝的西方,人们对未知事物宁愿保持几分敬畏,而不轻易去否定,更何况在一百多年以前。这样的衣服,我们似乎不能去证明它绝对不存在——倘若你身处故事情境中,你也很容易陷入骗子的逻辑陷阱,不能自拔:事物是否存在,岂能仅仅凭借我们有限的感知能力去判断呢?詹丹教授认为:“子虚乌有的‘新装’,就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被清晰呈现了出来。‘新装’的真相在语言的反复指涉中,反倒被层层遮蔽起来。”[1]从逻辑上来说,这套逻辑已经符合自洽原理。骗子运用的是演绎思维,引导别人只去证明,而不去证伪。人们几乎不会站出来与骗子争论,而会毫无例外地违心承认自己是看得见的,并且还装模作样地用些空洞而复杂的词语去赞美。当皇帝派出他最信得过的老大臣前往现场一探虚实时,骗子继续按照预先准备好的剧本去演。老大臣首先被问及“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这是选择性提问,故意诱导,进行心理暗示,形同催眠术,使对方沿着自己设定的轨道进退,不由自主。骗子在一步步构建自己的逻辑体系。骗子追问:“哎,你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吗?”简直是逼着人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表明态度。即便阅人无数,见过大世面的老大臣,也不得不陷入骗子的逻辑圈套之内。第二位官员也难逃同样的命运。后来,几乎所有在皇帝周围的人都陷入骗子设定的逻辑怪圈,这还包括广大成年的市民在内。
  站在文本之外,作为局外人,我们可能会说骗子不过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而在一个逻辑思辨能力整体不足的国度,我们很容易低估由高明的骗子制造的逻辑困境。骗子掌控着最高阐释权,俨然成了上帝化身——只能供人由衷地信仰与膜拜。
  (三)高明的合作力
  两个骗子配合默契,让人觉得他们简直就是同一个人: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织工齐声说。
  “你看这段布美不美?”两个骗子问。
  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而原文中只有一次是写其中一个骗子在说:
  “哎,您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问。
  他们的言语节奏高度一致,合作化程度特别高。这说明,他们在行骗之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认真彩排过的。于是,文本中还多次出现了两个人在织布机前装模作样的滑稽场面:
  “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
  “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
  “不过他们还是照常继续在空机架上工作。”
  “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
  “头一天夜晚,两个骗子整夜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
  他们之所以“认认真真走过场”,假戏真演。一是因为他们贪婪,想获取更多的好处,二是不想露出任何破绽。骗子能够得逞,仅仅靠自身力量远远不够,臣僚在事实上已成为骗子的同伙、帮凶、仆从、代言人。老大臣回去复命前,很专注地听骗子说话,竟然是为了回去以后能“照样背出来”。另一位官员也只是重复着老大臣的腔调与言辞。后来,皇帝周围的人,一直扩散到广大市民,都在为骗子背书。他们都在夸赞衣服美、好,或者赞颂皇帝穿了神奇的衣服如何得体。骗子好像是个厉害的“瘟神”,很快使这个王国里“瘟疫”流行。在权势面前,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人格易于萎缩。骗子成为总导演,一个个表面理性、体面的人都成了他的木偶。所有的大人,都在其无形的指挥棒下,十分配合地演下去。一幕幕闹剧让人吃惊,啼笑皆非。人世的真情形,常常与此相近,极幻却极实。   二、皇帝真的不愚蠢
  任何人粗读文本,就很容易形成基本印象:这个皇帝实在怪异、奢侈、荒唐、可笑、虚伪、疯狂、浅薄、愚蠢、不称职……后面还可以连接着许许多多的负面评价语。皇帝真的不称职吗?这点值得认真商榷。笔者在这里单单想说:皇帝并不愚蠢。
  (一)表现在皇帝亲自看布料前
  在原文中第三段,皇帝听说了这神奇的布料与特别的衣服,第一反应是自己穿上后能辨别王国内谁不称职,说白了想要去判明贤愚,以便做到知人善任,更好地治理国家。反观市民,他们只想测验邻人有多傻。皇帝的出发点与目的,相比高尚多了。回头再细看,这与第一段对他的描述形成奇怪的反差。他不再惊异于服饰之美,而是有理性的要求,即通过衣服去判断人心。我们能说他愚蠢吗?当然,这里有一个逻辑上的漏洞:皇帝恰恰没有想到自己是否称职,是否愚蠢。到了第五段,则意识到这一点:心里有些不大自然。因此,他先后派两位大臣下去试探。将别人推向了前台,自己则在幕后观察与掂量。此举能极大地降低风险。骗子大概也会发问:他咋还没有上钩呢?我们还可以用一系列有些矛盾的词语去描述皇帝的复杂性:好奇、谨慎、急切、担心、狡诈。皇帝,其实是王国之内最想一睹“新装”风采的人,或确切而言是最想一探真相的人,他偏偏能有效地克制自己,先不去蹚水,而是隔岸静观其变。原本狂热的皇帝表现出了几分冷静。皇帝先后派的两人,无疑是他的亲信,也是在他心里称得上“诚实”的人,借此证明他用人并不糊涂,甚至还有驭臣之术。他治理下的王城,百姓生活轻松愉快,每天还有很多外国人来。这些也从侧面反映皇帝虽然嗜好华美外衣,但是治国还是有自己的一套。人民生活得不错,国家也是开放的,能吸引外国人不断地涌来。试问:一个愚蠢的皇帝,能做到这一步吗?答案是否定的。准确地说,皇帝有性格缺陷,而且挺严重,但是并不愚蠢。皇帝是人类典型性格的缩影。
  (二)表现在从皇帝看布料到他游行前
  皇帝亲自去看布料前,全城都在谈论着布料,这暗示着众人已经开始滑向非理性的深渊。而非理性,在一部分西方哲学家那里,这恰恰是人的本质。以此为背景,皇帝带了些随从,这些人是被特别圈定的,还包括那两名官员。显然,他想彻底掌控整个局面,不想因失控而丢脸。皇帝可能还保留着高于众人的理性,因为他见到织布机时的反应,与两位臣子相比,更为强烈。他觉得“骇人听闻”,认为“我什么也没有看见”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如果皇帝真的愚蠢,他就直接说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内心震动。正因为他是个聪明人,所以才担心,才心虚。作为一国之君,他遭受的损失会比臣民更大。如果被臣民视为“愚蠢”与“不称职”,这将会直接危及自己的统治,其统治的合法性将会遭遇空前的挑战。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认为:“做君王的如果总是善良,就肯定会灭亡,他必须狡猾如狐狸,凶猛如狮子。”这个皇帝,不敢说他凶猛如狮子,毕竟他并非暴君,但是至少敢说他狡猾如狐狸。
  第二十二段这么写:“‘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皇帝也是个好演员,善于应变与伪装,其演技丝毫不比骗子逊色,远远胜过两位臣子。或许,连骗子也感到惊讶,并在内心暗暗称奇。
  接下去,皇帝点头表示满意,还故意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以至于所有随员言行也与其保持高度一致。连随员们也说美极了。没有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人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这多多少少反映皇帝在其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相当成功,他能很好地左右舆情,至少是身边的舆论。一个愚蠢的皇帝,能做到这一点吗?
  骗子“缝好了”新衣服,皇帝也带着最高贵的骑士来了。作为国主,他十分想要有尊严地活着,极度注重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其后,骗子为皇帝换上所谓的新衣服。骗子在装模作样地摆弄着,皇帝也装模作样地在镜子面前转身子扭腰肢。大家说这是丑态,也对。大家说这是皇帝任由骗子摆布,也能说得通。然而,笔者还是始终不相信:一个愚蠢的皇帝居然能够配合骗子,一起将戏演得这般好。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这个皇帝聪明绝顶,其人实乃天才,而且是个彻头彻尾的喜剧天才,只可惜不幸生在了帝王之家,喜欢换上各种各样的新衣服,不断变角色,去“演戏”。
  (三)表现在皇帝游行时
  孙绍振先生指出:“皇帝对真理也没有特别的抵御的感觉,他立即得知,自己身上没有任何衣服,他甚至有点儿‘发抖’。”[2]发抖,这无疑是身体的正常反应,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结果。“似乎”一词,妙。这个皇帝从头到尾其实都保留几分清醒,但是又确实有被迷惑的一面。面对游行这种极端场面,反倒是真正精明老练的人,在史無前例的游行中,能做到若无其事,甚至“更骄傲”地维护脸面——即便已经颜面尽失。越是内心虚弱,越是表面上装得强大。皇帝的行为与心理,看似矛盾,其实这恰恰是居高位者所特有的逻辑,并非底层的生存智慧所能完全理解的。皇帝到最后,丢尽了丑,而看客也看足了热闹。整个社会,关于此事,究竟获得了怎样的正面意义呢?或许只是警示价值吧。正如刘再复所言:“有些文学作品并不能安慰人,也不是想让人解脱,而是给人敲警钟,甚至让人带来某些恐惧,并由此反省自己的行为,警惕自己的堕落,这叫作‘警示’功能。”[3]西哲有言:“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好在这个皇帝还没有达到疯狂的地步,虽然原文留白,但是我们很难直接下结论:皇帝的统治一定会崩溃,皇帝将身败名裂。我们很容易低估在西方基督教语境中宽容的意义,也很容易无视西方旺盛的游乐精神,而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异端的零容忍态度,来一个隔靴搔痒般的解读。
  皇帝、骗子、大臣,以及全城老百姓,他们身上体现了人的复杂性,而不光是单一劣根性。只有天真无邪、言语无忌的小孩子,因为年龄小,入世未深,尚不具备完整意义上的人性,所以能一针见血地、痛痛快快地说真话。我们不难发现,文中几乎每个角色都呈现出莫名的荒诞感,最荒诞的非皇帝莫属。荒诞的背后,应该是我们的沉思与反省,而非一笑而过。
  【参考资料】
  [1]詹丹.《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刘再复.《文学常识二十二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摘要:名著教学中实施学教评一体化,一是要基于学的需求设计名著阅读的教学内容,二是教师的教要对学生的学进行帮助与补充,三是评价要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教学;学教评一体化   名著阅读教学与评价分离不利于发挥评价对教和学的促进作用,学教评一体化理念的提出,有利于改变名著阅读教学的这一状况。本文拟以一节《儒林外史》女性形象专题阅读展示课为例,谈谈如何在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中实施学
1923 年,臧克家进了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开始了他的中学生活。  那时,统治山东的军阀——“狗肉将军”张宗昌,对人民实行文化统治和武力镇压。臧克家所在学校的校长王祝晨先生是一个开明进步的知识分子,学校成了新生力量的滋生地。学校里有“书报介绍社”,不管学生穿的是布袜子、老土鞋,《创造》《洪水》《语丝》《沉钟》,每人都总有一份。而在臧克家的手里除雜志、新书之外,还有很多诗集。  臧克家这时期新诗读
基本信息:  作 者:孙德鹏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沈从文与近代中国  出版年:2021年5月  页 数:508  定 价:88.00元  装 帧:精装  ISBN:978-7-5598-3709-7  无论贫苦出身、小学文凭,还是“接地气”的创作方向,沈从文都算得上一个实实在在的“乡下人”。沈从文本人也如此自称。作者孙德鹏在近作《乡下人:沈从文与近代中国》一书中,从“乡下人”的
摘要: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学生也对直观的图画比较感兴趣。在语文课堂中利用课本插图和再创作插图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利用课本插图,主要是对课本中的人物插图、景物插图、故事场景插图、示意图、单元页插图等不同类型插图的使用。再创作插图是根据不同内容、题材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插画进行补充、修改或替换。  关键字:插图;再创作插图;语文教学  教师比较关注对
众所周知,犹太人是出了名的聪明,单说世界顶级理论物理学家,十有八九都是犹太人。而爱因斯坦就是其中的翘楚。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估计连爱因斯坦本人都想不到,因为名声太响,他死后连大脑都被人偷了!   1955年4月18日凌晨,76岁的爱因斯坦病逝于普林斯顿医院。对于自己的身后事,他有明确的遗愿:火化,不要宏大的葬礼,骨灰撒在秘密地点,不想被“封神”,也不想被膜拜。他的子女也遵照遗愿将爱因斯坦进行火化
【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朗读·诗言志,歌永言   (师弹琴,生唱诗。)   师:我们从诗佛王维的“诗中有画”走过,又领略了杜甫浓郁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来走进另一位诗人李白,一起学习他的作品《行路难(其一)》。我们一起来试读,尝试读出古诗的节奏,《行路难(其一)》,起——   师:好,刚刚我们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大家是有犹豫的,欲渡黄河冰——   生:塞(sè)川。   师:这个字是个多音字,
【考点透视】   “语言运用之连贯、得体与衔接”主要考查同学们的语句运用能力,包括句子排序能力、语言使用恰当能力、语句之间呼应和衔接的能力。2019年各地中考题,大多考查具体情境中用语是否得体、句子排序、句子衔接等,其中口语表达是常考题型。  【真题解析】   一、情境用语题   (一)书面用语得体题   例1.(2019山东潍坊)   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
摘要:对审美特性和审美效果的自觉追求是文学语言的特点。基于此,文章通过关注“我”及“我的”,“听”及“听从”,“民族领袖”及“整个世界”等关键字词,对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教学篇目《散步》进行解读,阐述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表达在理解文章意蕴及情感层面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语言;陌生化表达;情感审美   英国著名学者伊格尔顿在其文学理论专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书中阐述:“文学的可以定义并不在于它
头顶上的太阳是那么刺眼,蝉聒噪地叫着唱着。天气是那么炙热,我坐在跑道上,饱满的汗珠滴落在地面。我有些失神,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喜悦。   这个夏天,我终于战胜了自己。   体育课上,老师板着脸,手里拿着计时器和登分表。大家就知道了,这节课迎接我们的不再是悠闲的活动,而是那令人厌恶的长跑测试,顿时发出一片哀叹声……   我的长跑从未合格,我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我再努力又能怎样呢?   可是昨天的体育课后
透白瓷身,冰清玉洁,海般蔚蓝自瓶底蜿蜒而上,恣意泼洒,雾气一般裹住大半个瓶身,又有火般殷红交杂其间,时隐时现。红蓝白三色互相冲击,抵死缠绕,最后交互相融,大器已成——釉里红。   我赞叹不已地盯着玻璃柜中清绝孤傲的瓷瓶,惊异于一件瓷器竟能如此冷艷动人,能如此摄人心魄。既是江南佳人骨,又何能经受如此强烈的色彩碰撞?它应该白得透彻蓝得沁人,却不该红得夺目。   我倒想知道,这样美得绝伦的瓷器,是怎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