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中诞生的伟大定理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5074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达哥拉斯定理,是几何学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被称为“几何学的基石”,在现今的高等数学和其他学科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已经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证明,璀璨的古巴比伦文明早在3000-4000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这一问题的解答。除此之外,世界上其它几大文明古国,诸如古埃及、中国和古希腊均各自发现并提出了毕达哥拉斯定理的理论原型。
  中国是发现和研究这一定理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在中国,我国古代数学家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另一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到1世纪的数学名著《周髀算经》,曾记载了周朝初年数学家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约公元前1120年)答周公曰“………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商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径隅(就是弦)则为5。以后人们把这个事实简化成“勾三股四弦五”。这就是中国著名的勾股定理,又称“商高定理”。
  虽然古代东方对这一定理的开创性发现要远远早于西方,但为何这一定理会以“毕达哥拉斯定理”之名著称于世呢?原来,在公元前6-5世纪,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在发现这一定理的同时,最早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此后,公元前3世纪的另一位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ld)在编著《几何原本》一书时,认定此定理由毕氏发明,并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这一名称也随之流传开来。据历史学家普鲁塔克记载,为了庆祝这一突破性的发现,毕达哥拉斯学派祭杀了一百头牛酬谢供奉神灵,因此这个定理又叫做“百牛定理”。
  那么生活在2500年前的毕达哥拉斯是怎样发现这一蕴含于直角三角形中奇妙的数理关系的呢?
  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这样评价毕达哥拉斯:“无论就他的聪明而论或是就他的不聪明而论,毕达哥拉斯都是自有生民以来在思想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这位出生于爱琴海萨摩斯岛(今希腊东部小岛)的古希腊人在数学和哲学方面是当之无愧的思想巨匠。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信奉万事万物的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无论是解说外在物质世界,还是描写内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没有数学!”
  自幼家境富有又聪明好学的毕达哥拉斯,曾在名师门下学习几何学、自然科学和哲学。长大后因向往东方的智慧,经过万水千山来到巴比伦、印度和埃及求学游历,广泛汲取古代东方文明的精华。大约在公元前530年,他返回萨摩斯岛。后来又迁居意大利南部的克罗顿,创建了声名远播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一边从事教育,一边从事数学研究。
  一天,毕达哥拉斯应邀参加一位富有政要的餐会。这位主人豪华宫殿般的餐厅铺着赏心悦目的正方形大理石地砖。由于丰盛的餐宴迟迟未能上桌,一些饥肠辘辘的贵宾在一旁颇有微词,但唯有毕达哥拉斯略显得与众不同。这位善于观察和探索的数学家正在专心致志、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脚下这些排列规整、华丽肃穆的方形瓷砖。然而,吸引毕达哥拉斯的不只是欣赏美丽瓷砖所产生的愉悦感,各块瓷砖的组合与“数”之间的奇妙关系更吸引了他的注意。只见毕达哥拉斯迅速拿起画笔,蹲在地上,选了一块瓷砖,以它的对角线AB为边画出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恰好等于两块瓷砖的面积之和。这一发现令他更加好奇……于是当他再以两块瓷砖拼成的矩形之对角线作另一个正方形时,他发现这个新正方形的面积恰好等于5块瓷砖的面积,也就是以两股为边作正方形的面积之和。至此,经过认真求证的毕达哥拉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任何直角三角形,其斜边的平方恰好等于另两边平方之和。一顿饭期间,这位古希腊数学大师的视线都一直没有离开地面……
  一条几何学的基本定理就这样在一顿饭局中孕育而生。从而也就有了前文杀百牛以示庆贺的场面。遗憾的是,毕达哥拉斯的证明方法早已失传。但毕达哥拉斯定理作为世界上“十个最重要的数学公式”,千百年来,魅力不减。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骛,其中不乏著名的科学家、权贵和政要。18岁的爱因斯坦、美国的前总统加菲尔德均对这一定理的证明做出了积极地探索。而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帕索斯,则通过该定理进一步发现了数学界的又一重要概念——无理数。虽然这一发现打破了毕达哥拉斯宇宙万物皆为整数与整数之比的信条,并导致希帕索斯悲惨地死去,但无理数的发现却直接引发了数学史上第一次危机。
  闻名于世的毕达哥拉斯定理诞生于一场姗姗来迟的餐宴,催生于美丽的大理石方砖组合。这一定理在后世极其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性似乎更加反衬出它产生背景的荒诞不经。然而,历史跳动的脉搏并不是无章可循的,科学探索发现的道路并不由幸运女神来主宰。毕达哥拉斯的成功不仅仅是命运的偶然垂青和历史机遇的巧合,更重要的是作为智者,他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时时刻刻勇于思考的进取精神。毕达哥拉斯定理无言地印证着那句古老的智慧箴言:科学不会舍弃真诚爱它的人们。
其他文献
这幅画创作于1926年,当时28岁的马格里特正处于创作的转折点。这一变化已体现在这幅画中,可以说这幅画对他画风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这幅画中,马格里特独特的空间表现一点儿也找不到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痕迹。他在这里呈现了三层空间,它们各自独立。画中的海滩和树林地面好像被锯子锯过一样,呈现出锯齿状的曲线,而且边缘有一种木头的质感,使人联想到三种风景犹如被装在一个魔法盒子里,锯开盒子就呈现出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1924——)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以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饮誉文坛,随后又发表了长篇小说《未列入名册》和中篇小说《后来发生了战争》等战争题材的小说,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    长篇小说《不要射击白天鹅》以保护生态为主题,作品塑造了一位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坚定地从事生态保护事业的英雄叶戈尔的形象,他逆来顺受、任劳任怨、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却有一颗善于忍耐、宽厚、慈
今年七月上旬的一天,我们随团参观游览了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赫氏巧克力博物馆。下了旅游公司的大巴车,就看见好多穿着统一校服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完了出来,十分热闹。博物馆外面的环境十分优雅,下车就可看到迎面醒目的广告牌——赫氏巧克力世界,花树丛中还立着六块各色各样的广告牌,诸如“赫氏巧克力之旅”“赫氏工厂的产品”“逼真的大3D展示”等等。  进博物馆以后先是观看赫氏的有关介绍,然后坐上了游览车
一项来自美国的最新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三的美国人具有一边开车、一边打手机的习惯。  美国全国保险公司上个月通过对1503 名美国开车者所进行的调查发现,在16到30岁年龄层的美国手机用户当中,40%承认在开车时有打手机和发送短信的习惯。  调查人员说,当前的社交和职业常规是,没有马上对来电或电子邮件做出回应,那是无法令人接受的,因此,开车时分心的行为是常有的事。  据美国交通部公路安全管理局的数据显
2018年比利时科学家在卫星数据的帮助下,建立了全球氨地图,揭示了全球各地氨排放的热点地区。据2018年最新研究,全球空氣可吸入颗粒(霾)中绝大部分组成部分是硝酸铵,而其中的氨主要来自化肥和动物粪便,同时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也是部分来源。  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气体,氨一旦进入大气很容易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反应,产生硝酸铵等二次污染物。由于这些硝酸铵颗粒非常小,往往不到2.5微米,因此它们在空气中
满天的雾霭,灰白色的雾霭,时而遮天蔽日,令人压抑,时而不安地翻卷,露出隐隐的天际。迷雾之中有多少真相被遮蔽在历史的深处?  一座铁路桥上,逃难的波兰人拥挤着匆匆赶路,德国人的炮弹追逼着他们。不料桥的另一端也出现了逃难者,“苏联人打过来了”,“华沙不存在了”。这些惊慌失措、恐惧万分的老人、妇女和孩子必须要逃却又无路可逃。波兰历史影片《卡廷惨案》以极富象征意义的开头,预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灾多难的波
岛田雅彦被誉為与村上春树齐名的“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旗手”,是日本纯文学界有名的“儿童派”作家,也是颇受争议的“另类”作家,因為长相俊朗,风度儒雅,有着“文坛王子”的美誉。  1961年岛田雅彦出生于东京,父亲是共产党系的机关报记者。1965年举家移居神奈川县川崎市,他自幼兴趣广泛,曾经迷恋绘画,后来改迷写小说的快感。大学时正逢美苏冷战,岛田雅彦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同龄人对美国马首是瞻疯狂学英语,而
记忆有温度吗?过去未曾想过。但当我读过蓬生同志的这本《泰晤士河上那座蓝桥》的《自序:远游无处不消魂》中的这段话:“走向远方的景致,不是简单世俗地用眼睛看看而已,最好要用身心去感受与触摸,这样,积淀在你灵魂深处的是鲜活生动、带着温度的记忆。”和读了这本书之后,始信记忆确实有温度,这本书正是一本“带着温度的记忆”的书。  蓬生,本名苗鹏生,江苏沭阳人,由于家乡老宅前有一条名叫六塘的河,故亦用过六塘人的
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位于苏格兰东海岸入海口,雄踞于绵延的火山灰和岩石峭壁上,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秀丽的自然风景。它是苏格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苏格兰和英格兰的交流枢纽。然而,爱丁堡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还是它的古老和沧桑。这座城市见证了太多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铁血过去和恩怨故事,在两者征战、联姻的漫长历史中,爱丁堡总是扮演一个中心角色,爱丁堡人威武不屈的精神,象征了整个苏格兰追求
我和你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  那一天,  永远铭记心中。  像语言  钟情于双唇。  像水  钟情于焦渴的喉咙。我们一见钟情,  像鸟儿钟情于天空。像大地,  与久盼的瑞雪  一见钟情  在初冬,  我和你  就这样一见钟情。我们一见钟情,  当我们对于善恶  还一无所知,  懵懵懂懂……  日历上的这个时刻,永远和我们  一见钟情。  译 谷羽  罗伯特·伊万诺维奇·罗日杰斯特文斯基(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