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食俗有“三怪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c2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镇江是座历史文化名城,三千多年厚重文化的底蕴,同时造就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内容,极富地域特色。流传数百年的“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就是民众熟悉的镇江“三怪” 饮食民谚。它已经成为古城镇江充满神奇和魅力的“城市名片”。肴肉为何不当菜?香醋为何摆不坏?面锅里为何煮锅盖?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究其中原委……
  一怪:肴肉不当菜
  肴肉,是用猪之前蹄肉加入适量盐和硝腌渍烹制而成的菜肴,大江南北许多地方都加工制做,许多人都爱食用,偏偏到了镇江就出现“肴肉不当菜” 的怪事,其实这是古城镇江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现象。据《清稗类钞·饮食类》里记载:“镇江人之啜茶,必佐以肴。肴以猪豚为之,先渍以盐,使其味略咸,色白如水晶,切之成块,于饮茗时佐之,甚可口,不觉之有脂肪也。”所谓“啜茶”, 是指镇江人有晨起上茶馆吃早茶的习惯,一壶清茶、一盘肴肉、一碟香醋,再加些许姜丝,一边品茶,一边醮着香醋,佐以姜丝吃肴肉,这茶、醋、姜、肴肉四香齐入口,独特的美味,独特的口感,美不胜收,回味无穷,享受的是一种口福,全然忘记肴肉是一道菜了。
  据镇江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应王母娘娘邀请,倒骑毛驴去瑶池赴蟠桃会。路经镇江时,闻到肴肉的香味,连忙下驴,变成一老者,来到凡间吃肴肉,竟忘了赴蟠桃会,由此可见其美味。
  “肴肉不当菜”说它是一怪,其实是一种精彩,是极具镇江地方饮食文化的精道。镇江肴肉用料讲究,经过大小十三道工序精工细作,具有“香、鲜、酥、嫩、美” 五大特色,精肉香酥,食不塞牙;肥肉去脂,食之不腻;香气独特,鲜味诱人;皮白肉红,卤冻透明,光滑晶莹,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因而赢得“水晶肴蹄” 的美称。食用时,可以按照肴蹄的不同部位,切成不同的形状。前蹄爪上部的两块肉,切成片状,形如眼镜,食之筋纤柔软,鲜香味美,名曰“眼镜肴”;前蹄爪旁的肉,切下来弯如玉带,其肉极嫩,入口即化,清香可口,名曰“玉带肴”; 前蹄爪上的走瓜肉,肥瘦兼有,鲜美爽口,名曰“东坡肴”;那一块连着一根细骨的净瘦肉,口感特好,名曰“玉棒肴”。不同部位的肴肉,有着不同的口感和不同的美味,难怪有位名士品尝了镇江肴肉后留下一首诗:“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江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二怪:香醋摆不坏
  我国有四大名醋之说,除了镇江香醋之外,还有山西老陈醋、四川保宁醋和福建永春老醋。四大名醋各有特色,各展其长。镇江醋何以称为“香醋”?它从酸醋、老醋、陈醋中脱颖而出,创新了我国醋生产门类。早在2600年前,镇江就有酿造醋的作坊了,据民间传说,镇江香醋是杜康的儿子酿造出来的。那年,杜康造成酒后就领着一家老小来到镇江,在小鱼巷开了一爿前店后作小糟坊。糟坊紧靠长江边,直对江中的“龙窝”。相传,龙窝水下有条小白龙,因此水质醇厚甘甜。杜康造酒就用龙窝里的水,每天由他的儿子黑塔担水,平时黑塔还干些养马之类的杂活。一天,马跑到院里吃酒糟,黑塔见马吃得很香,就洗净三只大缸,装了大半缸酒糟,又在每只缸里倒了两担龙窝水,把酒糟泡在水里,以此喂马,并不时用扁担在缸内搅拌。半个月过去了,马吃得又肥又壮。这天,时值盛夏,天气闷热,黑塔喝了酒昏昏入睡,一声闷雷惊动了他,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眼前,笑眯眯地说:“黑塔,你制作的调味琼浆,赐一点给我尝尝好吗?”黑塔迷迷糊糊地说:“仙翁,我随父造酒,干些粗活,哪里造什么调味琼浆!”白发老翁指了指旁边大缸说:“你造了二十一日,今日酉时就好吃啦!”说完不见了。黑塔醒来,将梦中之事告诉父亲,杜康觉得神奇,便在酉时亲口尝了缸中“琼浆”,果然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的,味美无比,顿觉神清气爽,乐坏了杜康。可这“琼浆”叫什么名字呢?黑塔想了想说:“酒糟泡二十一日,到酉时成功,二十一日加酉不是醋字吗?就叫‘醋’吧。就这样,“杜康造酒儿造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镇江香醋具有“酸而不涩,香而微甜,醇厚鲜美,色泽透明,愈存愈香”的特点,绽放了“醋酸飘香” 的异彩。北宋著名诗人、美食家苏轼曾十一次到镇江,他在焦山品尝鲥鱼之余,激情书写了“芽姜紫醋炙银鱼(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的诗篇,道出了他对镇江香醋和鲥鱼的钟爱。
  镇江香醋为什么摆不坏?由于精选了粒大、浑圆、晶莹润白的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独特严格的生产工艺,历经酿酒、制醋醅、淋醋三大过程、40多道工序、60多天的精心酿制而成。镇江香醋融“色、香、酸、醇、鲜、浓” 六大特色于一体,始终保持了夏日不霉,冬日不冻,久摆不腐,越陈越香的奇特品质。因此《中国医药大典》早有定说:“醋产浙江杭绍为最佳,实则以江苏镇江为最。”
  镇江香醋不仅是绝佳的调味佐料,被古人誉为“食总管”,烧、炒、炸、熘、烤、扒、蒸、氽、拌时加入少许香醋,可解水产品腥味,促进肉质疏松和原料中的钙、铁、锌的溶解,保持果蔬颜色鲜艳和维生素C不受破坏。而且拌凉菜时少许入醋,可杀菌,增加菜肴的色香味。如今,镇江香醋怪中又出新“怪”,使醋的物质功能从调味走向药用、保健、养生等多元化,由镇江香醋延伸出的醋饮料、醋胶囊、醋糖、糖豆、醋消毒液等生活用品正走进千家万户。
  三怪:面锅里煮锅盖
  锅盖面,是一种在面锅里煮着锅盖的面条。待面锅里面汤沸腾翻滚时,投入一把把面条,小小的木质锅盖往面条上一盖,小锅盖飘浮在面汤上面,可谓是大锅小盖与面条同煮。这样的做法,水气圆,面汤不会溢出,既透气又散热,煮熟的面条不粘不黏,不散不乱,便于迅速准确地逐份捞入面碗。面汤上有浮沫时,清除起来方便,不会使面汤混浊,面条也易于成熟入味。待面汤再度翻滚,用凉水一激,便可取出锅盖,捞出面条。其后,再将荤的素的配料(或叫浇头)放入笊篱,入面锅氽熟,放于面条之上,随即加放各种调料,一碗色香诱人、味美可口的锅盖面便做好了。这种面条不硬不烂,滑润爽口,特别有筋道。如若汤面上配以鳝鱼丝或刀鱼羹、香干丝作浇头,更是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欲滴。有关锅盖面的起源,还有个故事。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镇江城里开了一爿伙面店,店主叫张嫂子,名气顶大。有一年,乾隆爷下江南到了镇江,微服私访,只带了一名随从太监,来到了张嫂子伙面店,也算慕名而来。
  二人一落座,随从就传下话,点了镇江伙面尝尝。不知是因为乾隆爷来得早,还是张嫂子营业迟,这边面锅里的水还未烧开,那边丈夫的面条也未擀好。随从见迟迟不上面条,就进来催促。张嫂子赶快催丈夫用刀切面,自己又给灶里添了一把柴。很快,面锅里的水开了,丈夫的面条也切好了,正抓起一把面条往锅里放。正赶上随从又进来催,张嫂子边回话边急忙盖锅盖。忙乱中,竟把灶上汤罐的小盖子放进面锅。小锅盖飘浮在面汤上,没等张嫂子放好调料,面锅里水又沸腾了,快溢出锅外。张嫂子一见,赶忙舀了两勺汤罐里的凉水一浇,面锅里平静下来。水再一开,张嫂子就小竹笊篱和长筷子将面条捞进碗里,配好了浇头。
  张嫂子正想将面条端出去,那随从一手接了过去。忙碌了一阵子的张嫂子倚在门旁,想听听外面顾客的反应,直听得那人连声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张嫂子正欲转身去锅边下面,哪知身着便服的乾隆爷踱步进来,走到灶台边看张嫂子下面。
  突然,乾隆爷一声惊叫:“呀,你怎么将锅盖放在面锅里煮起来了!”这一叫,张嫂子才发现自己手忙脚乱,错把小锅盖当成大锅盖了。正在这时,丈夫也过来说:“外面的顾客个个都说今天的面条味道特别好,你加了什么好调料了?”张嫂子指着那小锅盖说:“恐怕就是因为面锅里煮锅盖吧!”锅盖面的美名从此得下,其制作方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从此,这家面店把大锅盖换成了小锅盖,首创了面锅里煮锅盖的“锅盖面”。别的面店也纷纷效仿,锅盖面出了名,便成为镇江一“怪”。镇江锅盖面,自古以来平民百姓爱吃,达官显贵也爱吃,土生土长的镇江人爱吃,外地人也慕名寻访一饱口福。前不久,一部反映民国时期镇江百年老字号醋坊,为民族利益卓绝斗争的34集电视连续剧《血色沉香》在镇江拍摄,李亚鹏、许还山、毕彦君、赵立新等影视名星们除亲身感受了镇江香醋情怀和“城市山林”自然景观,给他们留下了美好印象外,镇江锅盖面最令他们流连忘返,他们常常不吃剧组提供的饭菜,跑到镇江老城区去吃慕名已久的锅盖面。
  镇江“三怪”, 出自民间,惠及百姓。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有“答、钗、胜、步摇、金钿、珠花、栉、勒子”八大发饰,梳蓖是其中的“栉”。《说文解字》云:“栉为梳篦之总名,从木节声。”齿稀的称“梳”,梳理头发时用;齿密的称“篦”,在清除发垢,驱灭蚤、虱等寄生虫时用。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所以中国古代历来很重视梳篦的制作。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梳篦是常州最负盛名的工艺品之一,相传它始于魏晋南北朝
期刊
诗经遗风、天籁之音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历史的活体见证和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客家民歌中影响最大也最为重要的一种,它用客家方言吟唱,上承《诗经》的传统风格,继受唐诗律绝及后世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自成体系,风格卓特,被称为是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因而是客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典型代表——梅州客家山歌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红楼梦》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事无巨细地告诉我们,200多年前的人,究竟是怎么生活的,其中的养生方法至今值得现代人学习,现在讲解红楼梦中的养生之道。  红楼养生方法之一:感冒采用饥饿疗法。  《红楼梦》中,从主子到丫环,一日三餐吃得都很少,感冒伤风时尤其如此,大夫不是开药方,而是让人先“清清净净地饿两顿”,或者要求饮食一定要清淡。  小病不吃药是古人的养生良方。所谓饥饿疗法,不是真的一点都不吃,而
期刊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但为了打到一只狼真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吗?原来,这句俗语的本来面目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由于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读音有了变化,才导致了“鞋子”被误传为“孩子”。  我们常说的俗语里,还有哪些与原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下面就给您展示如下10个被误解的民间俗语。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处是《卖油郎独占花魁》,
期刊
方位代词“东、南、西、北”最初的本意当然是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或者方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字词大多会往别的意义上衍生。究其原因在于字词,而事物总在增多,于是先前的语言词语便不够用,旧的词语便衍生新的意义了。方位代词“东南西北”也不例外,其单字组合,可变幻出今天看似稀松平常,其实细究起来却颇为玩味的词汇来。  例如日常所用的词汇当中,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东西”一词了吧?天下谁人不言“东西”,
期刊
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上特有的画种,全国只有山东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被誉为“中国一绝”。  高密古称夷安,秦时置县,西汉时为高密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坐落在山东半岛东部,因文化遗存深厚、民间艺术丰富,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高密有三绝,剪纸、扑灰年画和泥塑。其中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上特有的画种,全国只有山东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
期刊
在巴塞罗那、瓦伦西亚、马德里、塞戈维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和塞维利亚等城市,端着相机穿街过巷,多元的地域情调扑面而来,满目尽是精美的建筑、古堡、教堂、广场和雕塑等等,布局稳重、协调。这些以前只有在电影中才能见到的场景,竟然一个接一个跃入眼帘,我努力拍下美丽的瞬间。我觉得,用心感悟以后应该写点东西,否则记忆就会慢慢被时间淡忘了。  在欧洲的城市中,一般都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广场。在这里,特别值得一
期刊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选举运动是边区政权建设中最具民主特色和优势的一部分。尤其对于乡选*,边区政府更是完全从边区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开展了扎实到位的宣传工作,采取了灵活有效的选举办法,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又颇具特色的选举模式。同时,边区的乡选积累了丰富的选举经验。因此,对边区乡选运动进行历史的考察和研究,对完善我国基层选举制度,解决选举中形式主义问题和各种腐败现象启示
期刊
植物与花卉不仅仅只有食用与观赏的价值而已,它们亦象征着生命与心灵的成长与繁荣。它们可以降低你的压力,提供你自然的屏障,让你免受空气与噪音的污染。  风水最原始的目的是在加强人与自然世界的联系,而植物藉由产生生生不息的自然气氛,编造了这一座重要的联系桥梁。它们可以预防气在阴暗的角落渐渐沉滞,也可以平缓刚流通过回廊而波动较大的气。  在风水领域里,植物是最为吸引人且较为实用的治疗方式之一。不论在任何地
期刊
一到腊月就闻到了年的味道,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到处都是忙着置办年货的人们。那色泽明亮,味道特香,口感柔软的新合豆条无疑是人们首选年货。在九江一带,老百姓过年置办年货是一定要买豆条的,否则年货就等于没办齐。在我的记忆里逢年过节总是少不了豆条这道老少皆宜的美食,从小到大直到现在,我对豆条还是无法割舍。  九江县新合镇盛产豆条,以体形圆满、绵软如絮、清香可口、味鲜独特、富含营养而远近闻名。新合的豆条色彩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