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写意画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5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上特有的画种,全国只有山东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被誉为“中国一绝”。
  高密古称夷安,秦时置县,西汉时为高密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坐落在山东半岛东部,因文化遗存深厚、民间艺术丰富,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高密有三绝,剪纸、扑灰年画和泥塑。其中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上特有的画种,全国只有山东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被誉为“中国一绝”。扑灰年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木版雕版刻印,而是依靠炭条描线形成底稿和母本,再用白纸覆盖进行拓印(所谓扑灰)。一张母本可拓印六七张画稿,然后再依此稿本进行彩绘。
  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朝
  相传在明朝,一户住在高密北乡公婆庙的王姓人家,因善画庙宇壁画,一时闻名乡里,很有市场。为了多卖一些绘画作品,就将用于画庙画的纸上炭线再拓扑上墙的技法尝试用来画画—从纸上炭条再到纸上扑灰,这样一张底稿可拓扑好几张纸稿,效率大增。这些画在年集上售卖,就成为早期的扑灰年画。从此,用烧制的柳枝炭条起灰稿的高密扑灰年画盛行开来。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公婆庙王氏开收徒之先河,收本村张氏的四个儿子为徒学画。后因生活所迫,张氏四兄弟便仿学师傅,作墨屏花卉画于街市变卖,体现了扑灰年画的商品性质,扩大了它的行销范围及在人们中间的影响,促进了扑灰年画的兴起与传播。到乾隆末期,高密李家庄的胡玉显、赵家圈的赵大伦、杜家官庄的杜万等,慕名投奔公婆庙张氏,拜师学艺,三人艺成归乡,公开办作坊、收徒弟,开起了画店。
  清嘉庆、道光年间,高密年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半印半画。据传,当时天津杨柳青画店刻板的学徒胡三,因生计所迫,从杨柳青辗转到高密李家庄,投靠在“增顺”胡玉显门下。胡三师从胡玉显后,融会贯通,很快把杨柳青年画的长处糅进了扑灰年画中,形成了高密半印半画制作技术,摆脱了纯手工绘制约束,大大提高了年画生产效率,也促进了刻版业的发展。
  独具特色的“民间写意画”
  高密扑灰年画是用烧制的柳枝炭条起灰稿,就是说,别的地方是雕刻木版、印刷底稿来实现批量复制的功能,这里用的是扑灰法。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扑灰复制也包含着批量化的技术思想。同时,它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白描手法,在手绘线稿母本时,对技法的要求更高。
  扑灰年画分为“老抹画”和“红货”两大流派,“老抹画”继承传统画法,以画墨屏为主,画风典雅。“红货”借鉴天津杨柳青年画对色彩的运用,向大红大绿靠拢,使作品显出艳丽红火、对比强烈的特色,为多数人所喜爱。
  扑灰年画的体裁主要有中堂、条屏、对联、窗旁、灶画等,内容大都表现喜庆,以“万事如意”、“富贵平安”等为代表作品,堪称高密农村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观园。
  这些年画每年被用来布置厅堂、居室、炕头等不同地方,所以高密扑灰年画依其悬挂、张贴的位置及反映的民俗不同,大致可分为九类。门画,即门上张贴的画,根据门的位置和居住人的不同身份,张贴不同的门画。窗顶、窗旁,把窗子周围用花卉画装饰起来,民间常用“东莲花、西牡丹”年画。桌围子,节日里在供奉祖先、财神的桌子前,把画有吉祥图案的年画挡在前面,显得屋里整齐美观。大挂子,是约为三尺长带画轴的年画,多挂在妇女房中,题材以老婆孩儿系列为多,如《母子识字》、《母子夺魁》、《舞童》等。炕头画,即贴在炕头上的画,主要有胖娃娃、戏曲故事,如《年年有余》、《穆桂英》等。桌子头,是在闲屋里挂的年画,起装饰作用,如《凤栖牡丹》。轴子,又叫家堂,为新年祭祀祖宗用的。轴子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叫“大影”。配轴,又叫大花,两幅一套,是挂在轴子两边做装饰的。神像,主要是新年祭祀、祈祷之用,有财神、神码、灶马。财神分为二堂财神、武财神、文财神三种;神码也叫“甲马”、“纸马”;灶马是画面上方有一小马,过小年时将小马剪下焚烧,表示送神上天。
  获得新生的扑灰年画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各地的年画都进入衰败、毁灭的灾难性历史时期,当前的现代化大潮,也使这种农耕文明的图典加速土崩瓦解。21世纪以来,民间文化界和各地政府、百姓、民间艺人一起开始大力抢救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
  近年来,文化部门相继成立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等组织,对扑灰年画等艺术品种进行挖掘、抢救,扑灰年画业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在2003 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首个项目便是《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的普查、整理、出版。当其时,各个年画产地无不一片衰败景象,许多已经活态不存,更多的是只有一两人、一两家人在保存或保有着年画技艺。
  2006年5月,高密扑灰年画被列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4月,高密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扑灰年画之乡”,并设立了“中国扑灰年画保护基地”。目前,民间艺人队伍日益壮大,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前来参观、学习。购画者络绎不绝,高密扑灰年画制作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群众文艺团队以其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文化传递的普遍性及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成为广大民众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化支点,也成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基层群众文艺团队主要以示范性中心团队和普及性文艺团队两种反映其社会功能与作用。在不了解情况的人们眼里,看似可有可无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发挥着其强大的社会功能,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幸福生活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关键词]示范性中
期刊
[摘 要]挂职锻炼学习是将干部挂靠到本单位之外的部门进行为期一段时间任职工作的做法,对开拓干部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干部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际,对山区文化干部进行挂职锻炼学习的作用和做法进行了探讨,期望能为当前进一步提高山区文化干部综合素质工作尽一点微薄之力。  [关键词]挂职锻炼 文化干部 综合素质  挂职锻炼学习是将干部挂靠到本单位之外的部门进行为期一段时间任职工作的做法
期刊
手杖,俗称“拐杖”,古时称为“扶老”。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写道:“策扶老以流憩”。从古至今,手杖既是老年人行动的伴侣,又是旅行家出游的手足。  在我国,手杖的制作历史非常悠久。古时因形式、取材的不同,分别被人们称为藜杖、鸠杖、龙凤杖、筇杖、拐子杖等。1974年,我国的考古专家在广西平乐县的一座西汉墓中就出土了一件鸠杖,它表明我国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有了手杖。到唐宋时期,手杖在民间十分盛行
期刊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说起百家姓,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话。而在今年的中国百家姓排行榜中,“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是王、李、张三大姓氏。  而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对照排名榜寻找自己姓氏的排名,成了一件有趣的事。但也有人提出疑问:按理说,赵姓并不是人口最多的姓氏,它为什么会排在第一位?原来排名第一的姓氏,为什么从赵姓一下
期刊
萨满,亦称叉玛。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辽、金时代进入鼎盛,以后亦有继承和发展。  萨满文化与“萨满教”  萨满文化起源于原始渔猎时代。在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萨满教几乎独占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坛。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它是女真语,意指巫师一类的人。远古时代,人们把这里各种捉摸不定的自然物体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人
期刊
中国古代有“答、钗、胜、步摇、金钿、珠花、栉、勒子”八大发饰,梳蓖是其中的“栉”。《说文解字》云:“栉为梳篦之总名,从木节声。”齿稀的称“梳”,梳理头发时用;齿密的称“篦”,在清除发垢,驱灭蚤、虱等寄生虫时用。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所以中国古代历来很重视梳篦的制作。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梳篦是常州最负盛名的工艺品之一,相传它始于魏晋南北朝
期刊
诗经遗风、天籁之音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历史的活体见证和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客家民歌中影响最大也最为重要的一种,它用客家方言吟唱,上承《诗经》的传统风格,继受唐诗律绝及后世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自成体系,风格卓特,被称为是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因而是客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典型代表——梅州客家山歌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红楼梦》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事无巨细地告诉我们,200多年前的人,究竟是怎么生活的,其中的养生方法至今值得现代人学习,现在讲解红楼梦中的养生之道。  红楼养生方法之一:感冒采用饥饿疗法。  《红楼梦》中,从主子到丫环,一日三餐吃得都很少,感冒伤风时尤其如此,大夫不是开药方,而是让人先“清清净净地饿两顿”,或者要求饮食一定要清淡。  小病不吃药是古人的养生良方。所谓饥饿疗法,不是真的一点都不吃,而
期刊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但为了打到一只狼真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吗?原来,这句俗语的本来面目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由于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读音有了变化,才导致了“鞋子”被误传为“孩子”。  我们常说的俗语里,还有哪些与原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下面就给您展示如下10个被误解的民间俗语。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处是《卖油郎独占花魁》,
期刊
方位代词“东、南、西、北”最初的本意当然是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或者方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字词大多会往别的意义上衍生。究其原因在于字词,而事物总在增多,于是先前的语言词语便不够用,旧的词语便衍生新的意义了。方位代词“东南西北”也不例外,其单字组合,可变幻出今天看似稀松平常,其实细究起来却颇为玩味的词汇来。  例如日常所用的词汇当中,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东西”一词了吧?天下谁人不言“东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