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5-000-01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方各面,包括教育。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表现在对体育教学课程、体育信息资料、体育网络资源和学生信息成绩的管理上,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让职高开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评价及管理。本文将探讨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化技术的利用与整合现状,并提出相应提升措施。
关键词 职高 体育课程教学 信息化技术 利用 整合
信息技术的利用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课程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做法,对教育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1]。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化技术的利用可以极大地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一、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化技术的利用与整合现状
(一)职高体育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现状
目前职高体育教学依然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露天、开放的教学场所,教学方法为老师言传身教,唯一重视的是对学生体育水平和技能的训练,几乎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每一届的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没有什么变化,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革新,并且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许多教师认为没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革新的必要性。
(二)職高体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资源
体育教学和其他教学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教学是在体育场或操场进行,体育老师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也没有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和影像设备的机会,同时职高重视的是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并不重视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和身体素质,因此对于体育教学也不够重视,不会积极购买体育教学软件和为体育老师配备专门办公电脑,缺乏体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资源。
二、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利用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
首先,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于它集中了先进的教师经验和规范正确的体育动作还有详细的体育运动解说及示范,熟练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对于职高体育教学大有裨益,在当前的职高体育教学中,老师是主体,老师传播知识和体育动作,学生只需接受,课堂互动少,这样的教学方式所收到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不高,因此就需要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与体育课堂教学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教学方式也会得到革新,进一步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教师也完成了对自我的教育,扩大了自身的知识内容[2];最后,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同时,学生耳濡目染,也会形成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习惯,在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创新了思维模式,扩大了知识维度。
三、提高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化技术利用的措施
据上文所说,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化技术的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教师不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资源的积累。根据问题的类别,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鼓励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
职高体育教学由教师、学生及教学方法三部分组成,其中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进行整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糅合体育课程与网络信息资源同时也应要求体育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关心信息技术的更新,重视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革新作用,除了鼓励教师利用并重视信息技术外,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监督机制,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利用的积极性,掌握先进信息技术。
(二)学校加强对信息技术资源的积累
目前,职高体育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为体育教师配备的信息设备极少,很多体育教师甚至没有办公室或者办公电脑,从这个方面出发,职高在加强体育教学信息技术资源积累上可以做出的改变有:为体育教师配备专门的办公室和办公电脑,积极购买教学软件和设备,添置体育教学所需的影像设备还有多媒体设备,同时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对卓有成效的创新型教学方法给予荣誉或物质奖励。
四、结束语
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先进的技术手段,学会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将大大造福于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发展[3]。在职高的体育教学中利用并整合信息化技术,从学生方面而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师生间的互动,逐步形成以学生为本位的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从老师方面而言,拓宽了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自身的知识内容也得到了更新,创新了教学方法,推动了体育课程的创新。最后,从整个教育而言,体育课程方面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与整合必将带动所有课程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利用,从而推动所有课程的创新改革甚至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卓倪,陆春桃.信息化技术与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建设[J].高教论坛.2015.01:113-116.
[2] 熊晓蔚.高校体育教学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下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32:132+134.
[3] 周碎平.论多媒体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整合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13.05:461-463.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方各面,包括教育。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表现在对体育教学课程、体育信息资料、体育网络资源和学生信息成绩的管理上,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让职高开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评价及管理。本文将探讨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化技术的利用与整合现状,并提出相应提升措施。
关键词 职高 体育课程教学 信息化技术 利用 整合
信息技术的利用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课程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做法,对教育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1]。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化技术的利用可以极大地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一、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化技术的利用与整合现状
(一)职高体育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现状
目前职高体育教学依然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露天、开放的教学场所,教学方法为老师言传身教,唯一重视的是对学生体育水平和技能的训练,几乎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每一届的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没有什么变化,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革新,并且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许多教师认为没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革新的必要性。
(二)職高体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资源
体育教学和其他教学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教学是在体育场或操场进行,体育老师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也没有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和影像设备的机会,同时职高重视的是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并不重视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和身体素质,因此对于体育教学也不够重视,不会积极购买体育教学软件和为体育老师配备专门办公电脑,缺乏体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资源。
二、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利用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
首先,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于它集中了先进的教师经验和规范正确的体育动作还有详细的体育运动解说及示范,熟练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对于职高体育教学大有裨益,在当前的职高体育教学中,老师是主体,老师传播知识和体育动作,学生只需接受,课堂互动少,这样的教学方式所收到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不高,因此就需要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与体育课堂教学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教学方式也会得到革新,进一步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教师也完成了对自我的教育,扩大了自身的知识内容[2];最后,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同时,学生耳濡目染,也会形成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习惯,在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创新了思维模式,扩大了知识维度。
三、提高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化技术利用的措施
据上文所说,职高体育课程教学对信息化技术的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教师不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资源的积累。根据问题的类别,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鼓励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
职高体育教学由教师、学生及教学方法三部分组成,其中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进行整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糅合体育课程与网络信息资源同时也应要求体育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关心信息技术的更新,重视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革新作用,除了鼓励教师利用并重视信息技术外,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监督机制,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利用的积极性,掌握先进信息技术。
(二)学校加强对信息技术资源的积累
目前,职高体育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为体育教师配备的信息设备极少,很多体育教师甚至没有办公室或者办公电脑,从这个方面出发,职高在加强体育教学信息技术资源积累上可以做出的改变有:为体育教师配备专门的办公室和办公电脑,积极购买教学软件和设备,添置体育教学所需的影像设备还有多媒体设备,同时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对卓有成效的创新型教学方法给予荣誉或物质奖励。
四、结束语
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先进的技术手段,学会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将大大造福于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发展[3]。在职高的体育教学中利用并整合信息化技术,从学生方面而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师生间的互动,逐步形成以学生为本位的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从老师方面而言,拓宽了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自身的知识内容也得到了更新,创新了教学方法,推动了体育课程的创新。最后,从整个教育而言,体育课程方面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与整合必将带动所有课程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利用,从而推动所有课程的创新改革甚至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卓倪,陆春桃.信息化技术与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建设[J].高教论坛.2015.01:113-116.
[2] 熊晓蔚.高校体育教学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下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32:132+134.
[3] 周碎平.论多媒体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整合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13.05:46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