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会计外部环境等三个方面对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 会计信息 规则性失真 成因 治理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问题,是会计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也是各国政府积极预防和治理的重大问题。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研究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入手,对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治理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提出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困扰着世界各国,前有美国的“安然”事件,后有我国的 “银广厦”事件等,触目惊心,危害严重。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从形成的原因来看,学术界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众说纷纭,观点很多。
一般是将其分为两类,如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差错和虚假、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等。有人独辟蹊径提出会计信息失真“三分法”,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三类。笔者同意这种观点。理由如下:会计信息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根据一定的会计规则生产出来的。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会计信息是根据会计规则生产出来的;第二,会计信息是会计规则执行人生产出来的,换句话说,会计信息是执行会计规则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首先与会计规则有关。会计规则包括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环境等。因会计规则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就是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其次,会计信息失真又与会计规则的执行有关。
二、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方面
1、会计学的属性。从会计学的属性看,它既是一门精确科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包含不确定的因素。会计核算是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的数据计算,结果是准确、真实的。但是会计核算依据的某些具体数据,却是主观估计和经验判断得来的,因此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假设理论。会计假设本身包含主观判断的因素,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如会计期间假设,是人为地划分时期,其结果必然与客观事实有差距。又如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一是这个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二是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是若干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汇总、抵销所形成的。这种汇总、抵销也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与问题。三是当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
3、会计信息中存在大量估计的因素。会计对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要借助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就会增加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如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等,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4、会计对未来事项的反映。会计是对过去事项的反映,但有些未来事项如果不反映,就不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未来事项的发展变化是不确定的,把未来事项引入会计领域,必然会增加会计信息中的不确定因素。
5、会计中的盲区。如许多该反映的事项,会计本身却无法反映。如自创商誉、技术等信息,没有被作为会计信息列入报表。
(二)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方面
1、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内在的局限性。一是已有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都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制定的,对于未来不可确知的情况,会计法规本身具有滞后性、不适应性的特点。二是因为制定者认识水平有限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国家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具有非普遍性的缺点,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适合所有的会计活动。
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完善、不规范。一是大量会计准则缺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的缺位使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有很大的弹性。二是信息披露准则和制度不完善。三是会计法规之间存在矛盾。四是会计准则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措辞。
3、会计政策的选择存在漏洞。因为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提供者可以通过选择会计政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人为操作会计政策,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4、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如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会计人员受本单位的控制,不能独立进行会计核算,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预防和治理途径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方面
1、正确认识会计本身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会计本身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但是可以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会计属性自身的缺陷,尽量防止和避免会计信息失真。
2、完善会计假设,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要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完善会计假设,规范会计基本概念,修正会计要素,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使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科学合理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对于谨慎性原则,应坚持确实需要为前提,以不会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导为限度。对于重要性原则,应尽量考虑到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多变,在法规中详细界定重要性的量和度。
(二)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方面
1、不断提高会计立法水平,克服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制定应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和稳定性,制定成员的组成应具有广泛代表性,会计准则应当与国际接轨并体现中国特色。
2、规范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一是修订和完善《会计法》。二是完善会计准则体系。三是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四是统筹规划会计立法,注意会计法规之间的衔接。五是尽量规范不确定性措辞的使用。六是制定和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3、堵塞会计政策选择的漏洞。一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兼顾多方利益,获得普遍认同。二是对于同一行业相类似的不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应有限制。三是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四是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现象。五是建立监督机制,预防和制止企业滥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4、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统一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的制度。被委派会计人员的考核、任免等由委派机关负责,使会计人员从企业中完全独立出来,保证会计核算的独立性,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参考文献:
1、吴联生 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J]. 会计研究,2003.1
2、尹勤英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N].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
3、涂晓凤 新时期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 科技风, 2008,(05)
4、袁锐 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J]. 财会通讯, 2009,(31) .
【关键词】 会计信息 规则性失真 成因 治理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问题,是会计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也是各国政府积极预防和治理的重大问题。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研究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入手,对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治理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提出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困扰着世界各国,前有美国的“安然”事件,后有我国的 “银广厦”事件等,触目惊心,危害严重。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从形成的原因来看,学术界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众说纷纭,观点很多。
一般是将其分为两类,如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差错和虚假、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等。有人独辟蹊径提出会计信息失真“三分法”,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三类。笔者同意这种观点。理由如下:会计信息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根据一定的会计规则生产出来的。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会计信息是根据会计规则生产出来的;第二,会计信息是会计规则执行人生产出来的,换句话说,会计信息是执行会计规则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首先与会计规则有关。会计规则包括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环境等。因会计规则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就是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其次,会计信息失真又与会计规则的执行有关。
二、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方面
1、会计学的属性。从会计学的属性看,它既是一门精确科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包含不确定的因素。会计核算是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的数据计算,结果是准确、真实的。但是会计核算依据的某些具体数据,却是主观估计和经验判断得来的,因此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假设理论。会计假设本身包含主观判断的因素,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如会计期间假设,是人为地划分时期,其结果必然与客观事实有差距。又如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一是这个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二是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是若干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汇总、抵销所形成的。这种汇总、抵销也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与问题。三是当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
3、会计信息中存在大量估计的因素。会计对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要借助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就会增加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如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等,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4、会计对未来事项的反映。会计是对过去事项的反映,但有些未来事项如果不反映,就不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未来事项的发展变化是不确定的,把未来事项引入会计领域,必然会增加会计信息中的不确定因素。
5、会计中的盲区。如许多该反映的事项,会计本身却无法反映。如自创商誉、技术等信息,没有被作为会计信息列入报表。
(二)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方面
1、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内在的局限性。一是已有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都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制定的,对于未来不可确知的情况,会计法规本身具有滞后性、不适应性的特点。二是因为制定者认识水平有限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国家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具有非普遍性的缺点,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适合所有的会计活动。
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完善、不规范。一是大量会计准则缺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的缺位使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有很大的弹性。二是信息披露准则和制度不完善。三是会计法规之间存在矛盾。四是会计准则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措辞。
3、会计政策的选择存在漏洞。因为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提供者可以通过选择会计政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人为操作会计政策,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4、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如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会计人员受本单位的控制,不能独立进行会计核算,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规则性会计信息失真预防和治理途径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方面
1、正确认识会计本身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会计本身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但是可以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会计属性自身的缺陷,尽量防止和避免会计信息失真。
2、完善会计假设,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要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完善会计假设,规范会计基本概念,修正会计要素,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使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科学合理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对于谨慎性原则,应坚持确实需要为前提,以不会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导为限度。对于重要性原则,应尽量考虑到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多变,在法规中详细界定重要性的量和度。
(二)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方面
1、不断提高会计立法水平,克服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制定应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和稳定性,制定成员的组成应具有广泛代表性,会计准则应当与国际接轨并体现中国特色。
2、规范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一是修订和完善《会计法》。二是完善会计准则体系。三是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四是统筹规划会计立法,注意会计法规之间的衔接。五是尽量规范不确定性措辞的使用。六是制定和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3、堵塞会计政策选择的漏洞。一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兼顾多方利益,获得普遍认同。二是对于同一行业相类似的不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应有限制。三是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四是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现象。五是建立监督机制,预防和制止企业滥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4、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统一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的制度。被委派会计人员的考核、任免等由委派机关负责,使会计人员从企业中完全独立出来,保证会计核算的独立性,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参考文献:
1、吴联生 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J]. 会计研究,2003.1
2、尹勤英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N].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
3、涂晓凤 新时期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 科技风, 2008,(05)
4、袁锐 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J]. 财会通讯, 200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