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这个阅读版里,记下的都是个人式的阅读体验。我们不承担推荐之责,只描录读书之趣。也因为如此,我可以用“失控”的方式,零星地记下这本七百多页的大厚书带来的阅读之趣。
《失控》起始写作于1990年。4年后出版,迄今已近20年。可惜,语言的壁垒形成了KK所说的封闭系统。时隔接近20年,中文版得见,也可理解为语言闭锁系统的失控。
KK自己把《失控》称为“思想之书”, 相关的书评更赞它仿若“神谕”,说KK是“未来布道者”,在20年前就准确地预告了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比如:云计算、虚拟现实、网络经济等等。我个人对预言式的东西向来不置可否难有热情,全在于个体生命之无力以及生命本身的变幻,难以预测。
说到这儿,就切入了《失控》予我之趣的核心:生命。
看来看去,我怎么也觉得《失控》是一本生命之著,而非IT,技术,网络等等等等。《失控》通篇都是KK对生命的关注。
生命的奇妙:“正如人类灵魂脱离人体,通过飞行的蜂群,你可以真实地看到人类灵魂分离的影像。”
生命的状态:“生命是生成的循环,是自身催化的迷局。点火自燃,自我养育更多生命,更多野生,更多生成力。生命是无条件的,无时无刻不在瞬间生成多于自身之物。”
生命的本质:“我们都需要其他生命。”
然后,才是技术。技术的意义与价值也仍在于与生命的连接,并因此赋予生命更活泛的意义。即使是机器,也可以借助技术之力陡然间有了生命的意义。比如,通过网络技术的改变,冰箱不再是家里那个自命不凡的家伙,只知道自己的存在,而成为某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中(KK也称之为有机体)的一环。
的确,这本书有一半的内容在讲技术,它甚至细致到以一个章节专门讲“带电荷的东西就可用于电子货币充值”。但这仍然改变不了我的阅读感觉。如果KK认为这本书的中心是技术,那我的阅读恰恰是一个失控的例证。
这符合KK的哲学。他热情地赞美老子的无为而治,认为“老子的睿智完全可以作为21世纪饱含热忱的硅谷创业公司的座右铭”。
当看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被翻译成“智能控制体现为无控制或自由,因此它是不折不扣的智能控制”,我不由得乐了。本书中文译本历时两年,由多人通过网络合作完成,所谓“众包”。这也算是对KK的理论的身体力行。20年前,他就已经在书中描述了渐成燎原之势的去中心化的“外包”。世界就是如此奇妙。
我个人推测,本书中关于生命和技术的不同章节的译文,一定是由不同的人完成的。因为他们的风格那么的迥异,摇曳生姿,溢满变化之趣。“耶和华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想象一下,你曾在这个类别的书籍里读到过这种风格的文字吗?
KK最近有一次中国之行,采访的记者发现,他甚至没有,也不用手提电脑。技术于他,早已脱离机器的控制。所以,我还是喜欢这个KK:
这个KK说:发白的黑麦草高及胸口,在风中喃喃低语。
这个KK说:要想赢,先放手。
这个KK说: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这简直就是哲学了。它再次证实,KK关注的仍然是生命本身,以及它的进化。
KK是本书的作者,凯文·凯利。它的英文书名本来是: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中文把它改成了: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好生宏大。
我们的阅读记录
《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
作者:爱德华·卢斯译者: 张淑芳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记录者:晚华(媒体中层)
小时候对我们的邻居——印度的理解是从它的电影里,那些长得都很像的载歌载舞的略黑的俊男靓女,即便现在还有一部《三宝大闹宝来坞》在网上“热看”,但是且住,那里不只有滥情的歌舞,不只是唐僧取经的地方,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的那一边,也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开放、经济腾飞、腐败、民主、外来文化入侵、身份等级、民族主义,还有,那里有那么多本土的神。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会告诉诸位:所有的邻居,都是相似的。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作者:韩寒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社
记录者: 邵咏贤(IT公司中层)
荒诞疯狂的情节,真实的人生。韩寒用有异于杂文针砭时弊的文风来写,但语言犀利依然。“其实温水煮不了青蛙,不管火多小,它总会跳出来的。”但当盖子盖上,火调大,青蛙始终无法逃脱出被煮的命运。一如在社会高压下挣扎的你我。曾经踌躇满志地要和世界谈谈,最后是独善其身改变命运?还是屈服在潮流之下,理想与梦想碾成一地碎花哀悼年华?地上有我们来过的脚印,空气回荡着年青曾经声嘶的叫嚣。孩子,世界依然还有希望。
《不负如来不负卿》
作者:姚敏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记录人:袁丽娜(设计界中层)
年少的我是个愤青,自豪于独立的思维主见与方式,当与年长者讨论宗教时,总是不屑,认为宗教信仰只是为软弱的人寻找生存的借口。然而年岁渐长,历经的世事让我感到生命无常。遇到仓央的诗集,初看似一首美丽吟游,细嚼却包含了佛家的要义,使我开始反省以往种种。世上万物皆有缘,即使人类也要遵守大自然规律,它让我明白了遇事处之泰然,不加不减,心怀世界的弘毅。从此常将书本放在袋中随身携带,学着以仓央的角度去观看这个世界,我庆幸有缘遇见,这世上最美的景色。
Weibo
@互联网的那点事:
乔布斯在斯坦福曾经有个著名的演讲:“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判断重大决定时,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誉、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全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
@谭山山:
《坦白说,亲爱的》,如果要开列读者最期待的港台作家名单,迈克肯定可以占一席之地。梁文道说他是“当今华文世界最bitchy的男作家”,而所谓bitchy,是“魅力、性感、淫荡、三八、刻薄、绝,还有贱”。北京贝贝特拿下舒国治之后,又拿下了迈克,给力啊。老男人是有范儿的。
@怪胎党魏米子:
毕加索的妻子季诺(Francoise Gilot)写了本《我与毕加索》,里面有个小故事,儿子在她画室外敲门“我能进来么?”“不可以,我在画画。”“妈妈我爱你。”“宝贝我也爱你。”她继续作画。“妈妈我喜欢你的画。”“谢谢你我的宝贝。”还是继续作画。“妈妈,比起爸爸的画,我更喜欢你的画。”这回她打开门了。
@文冤阁大学士:
学好粤语是必须的:“英方海关人员眼睛瞟过来,看看你的皮肤、长相,判断一下像不像广东人。然后问你:‘嗨丙到?’如果你能答得上:‘嗨烘公。’那就是广东人,让你过去。”(《大逃港》第13页)当然,“嗨丙到/嗨烘公”这种发音,在现实中根本无法蒙混过关,会被拉回到桥那边去“学习一个”。
@无事乱翻书:
周作人的文字可看作时间的木纹,不同年龄阅读,有不同的光泽感受。许多年前读《雨天的书》,觉其寡淡而已。前天拿到新版,翻开一看,竟放不下来,其内心波澜,文字起承转合,每每让我惊叹。这是不是自己也开始老了呢?要不然,怎可以读出他的体贴来?
《失控》起始写作于1990年。4年后出版,迄今已近20年。可惜,语言的壁垒形成了KK所说的封闭系统。时隔接近20年,中文版得见,也可理解为语言闭锁系统的失控。
KK自己把《失控》称为“思想之书”, 相关的书评更赞它仿若“神谕”,说KK是“未来布道者”,在20年前就准确地预告了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比如:云计算、虚拟现实、网络经济等等。我个人对预言式的东西向来不置可否难有热情,全在于个体生命之无力以及生命本身的变幻,难以预测。
说到这儿,就切入了《失控》予我之趣的核心:生命。
看来看去,我怎么也觉得《失控》是一本生命之著,而非IT,技术,网络等等等等。《失控》通篇都是KK对生命的关注。
生命的奇妙:“正如人类灵魂脱离人体,通过飞行的蜂群,你可以真实地看到人类灵魂分离的影像。”
生命的状态:“生命是生成的循环,是自身催化的迷局。点火自燃,自我养育更多生命,更多野生,更多生成力。生命是无条件的,无时无刻不在瞬间生成多于自身之物。”
生命的本质:“我们都需要其他生命。”
然后,才是技术。技术的意义与价值也仍在于与生命的连接,并因此赋予生命更活泛的意义。即使是机器,也可以借助技术之力陡然间有了生命的意义。比如,通过网络技术的改变,冰箱不再是家里那个自命不凡的家伙,只知道自己的存在,而成为某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中(KK也称之为有机体)的一环。
的确,这本书有一半的内容在讲技术,它甚至细致到以一个章节专门讲“带电荷的东西就可用于电子货币充值”。但这仍然改变不了我的阅读感觉。如果KK认为这本书的中心是技术,那我的阅读恰恰是一个失控的例证。
这符合KK的哲学。他热情地赞美老子的无为而治,认为“老子的睿智完全可以作为21世纪饱含热忱的硅谷创业公司的座右铭”。
当看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被翻译成“智能控制体现为无控制或自由,因此它是不折不扣的智能控制”,我不由得乐了。本书中文译本历时两年,由多人通过网络合作完成,所谓“众包”。这也算是对KK的理论的身体力行。20年前,他就已经在书中描述了渐成燎原之势的去中心化的“外包”。世界就是如此奇妙。
我个人推测,本书中关于生命和技术的不同章节的译文,一定是由不同的人完成的。因为他们的风格那么的迥异,摇曳生姿,溢满变化之趣。“耶和华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想象一下,你曾在这个类别的书籍里读到过这种风格的文字吗?
KK最近有一次中国之行,采访的记者发现,他甚至没有,也不用手提电脑。技术于他,早已脱离机器的控制。所以,我还是喜欢这个KK:
这个KK说:发白的黑麦草高及胸口,在风中喃喃低语。
这个KK说:要想赢,先放手。
这个KK说: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这简直就是哲学了。它再次证实,KK关注的仍然是生命本身,以及它的进化。
KK是本书的作者,凯文·凯利。它的英文书名本来是: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中文把它改成了: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好生宏大。
我们的阅读记录
《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
作者:爱德华·卢斯译者: 张淑芳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记录者:晚华(媒体中层)
小时候对我们的邻居——印度的理解是从它的电影里,那些长得都很像的载歌载舞的略黑的俊男靓女,即便现在还有一部《三宝大闹宝来坞》在网上“热看”,但是且住,那里不只有滥情的歌舞,不只是唐僧取经的地方,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的那一边,也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开放、经济腾飞、腐败、民主、外来文化入侵、身份等级、民族主义,还有,那里有那么多本土的神。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会告诉诸位:所有的邻居,都是相似的。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作者:韩寒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社
记录者: 邵咏贤(IT公司中层)
荒诞疯狂的情节,真实的人生。韩寒用有异于杂文针砭时弊的文风来写,但语言犀利依然。“其实温水煮不了青蛙,不管火多小,它总会跳出来的。”但当盖子盖上,火调大,青蛙始终无法逃脱出被煮的命运。一如在社会高压下挣扎的你我。曾经踌躇满志地要和世界谈谈,最后是独善其身改变命运?还是屈服在潮流之下,理想与梦想碾成一地碎花哀悼年华?地上有我们来过的脚印,空气回荡着年青曾经声嘶的叫嚣。孩子,世界依然还有希望。
《不负如来不负卿》
作者:姚敏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记录人:袁丽娜(设计界中层)
年少的我是个愤青,自豪于独立的思维主见与方式,当与年长者讨论宗教时,总是不屑,认为宗教信仰只是为软弱的人寻找生存的借口。然而年岁渐长,历经的世事让我感到生命无常。遇到仓央的诗集,初看似一首美丽吟游,细嚼却包含了佛家的要义,使我开始反省以往种种。世上万物皆有缘,即使人类也要遵守大自然规律,它让我明白了遇事处之泰然,不加不减,心怀世界的弘毅。从此常将书本放在袋中随身携带,学着以仓央的角度去观看这个世界,我庆幸有缘遇见,这世上最美的景色。
@互联网的那点事:
乔布斯在斯坦福曾经有个著名的演讲:“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判断重大决定时,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誉、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全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
@谭山山:
《坦白说,亲爱的》,如果要开列读者最期待的港台作家名单,迈克肯定可以占一席之地。梁文道说他是“当今华文世界最bitchy的男作家”,而所谓bitchy,是“魅力、性感、淫荡、三八、刻薄、绝,还有贱”。北京贝贝特拿下舒国治之后,又拿下了迈克,给力啊。老男人是有范儿的。
@怪胎党魏米子:
毕加索的妻子季诺(Francoise Gilot)写了本《我与毕加索》,里面有个小故事,儿子在她画室外敲门“我能进来么?”“不可以,我在画画。”“妈妈我爱你。”“宝贝我也爱你。”她继续作画。“妈妈我喜欢你的画。”“谢谢你我的宝贝。”还是继续作画。“妈妈,比起爸爸的画,我更喜欢你的画。”这回她打开门了。
@文冤阁大学士:
学好粤语是必须的:“英方海关人员眼睛瞟过来,看看你的皮肤、长相,判断一下像不像广东人。然后问你:‘嗨丙到?’如果你能答得上:‘嗨烘公。’那就是广东人,让你过去。”(《大逃港》第13页)当然,“嗨丙到/嗨烘公”这种发音,在现实中根本无法蒙混过关,会被拉回到桥那边去“学习一个”。
@无事乱翻书:
周作人的文字可看作时间的木纹,不同年龄阅读,有不同的光泽感受。许多年前读《雨天的书》,觉其寡淡而已。前天拿到新版,翻开一看,竟放不下来,其内心波澜,文字起承转合,每每让我惊叹。这是不是自己也开始老了呢?要不然,怎可以读出他的体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