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吗?不如怀疑吧!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dagjc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
  如果皑皑白雪在此时阻挡了你拉开门环,使你不能继续探索的习惯,那么,我想告诉你的是:“你没有必要离开屋子。待在桌边听着就行。甚至听也不必听,等着就行;甚至等也不必等,只要保持沉默和孤独就行。大千世界会主动走来,由你揭去面具。它是非这样不可的。它会在你面前狂喜地扭摆。”
  卡夫卡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他在城堡里探索,他在城堡里揭去世界的面具,一个,接一个。当面具掉落一地的时候,我猜想,他大概、至少有一部分是怀着孩子般的恶作剧心理,捡起它们中的一些,重新涂画,又给世界戴了回去。
  因而我揣度,文学,乃至所有的艺术,是否都可如是观之为艺术家与世界之间的一场自由而个人化的智力游戏?当然,艺术家的智力在此并不着力于建构合乎逻辑与真理的概念,而是,赋予感觉、情绪、记忆等各种无以名状之物以形式,并在这些形式之中显现可能之外的可能。
  世界之所以“狂喜”,正因为它对此了然于心啊。在不断剥离与重置面具的过程中,艺术家完成他对世界的探索,或者,他的历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的动力,来自于何处?这种强大的、足以建立一个王国的力量,来自于何处?
  卡夫卡说得好:“揭去面具”。
  这个动作揭示了秘密。揭去,而不是膜拜,那意味着,怀疑,而不是信仰。
  怀疑,对大千世界的怀疑,对现实事物的怀疑,对真实和真理的怀疑,这一切的、不容置疑的怀疑,构成了艺术强大的驱动力。因为怀疑,才会去体验、去思索、去批判、才会对一切表象保持警惕,对一切喧嚣保持冷静,才会借助一件艺术品发声质问,以独立的姿态,而艺术品才不至沦为装饰品。
  所以,当我那天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某当红艺术家声称“艺术是一种信仰”时,不由得满腹怀疑。这个像上帝一般高尚的论调仿佛摄影界也出现了—“摄影是一种信仰”,真的么?
  信仰,最简单地说,是全身心地相信、跟随、不计任何得失,将其奉为思想和行动的准则。第一个称“艺术是一种信仰”的人,应该是强调艺术的纯粹性、超越性和永恒性—和时下追求即时生效、变现的市场貌似无关;相信和怀疑,的确是两种最基本的思想模式—正是它们的矛盾和联系编织出了人类思想的锦绣图景。正因如此,“信仰”不可轻言,而“摄影是一种信仰”,落脚到“摄影”二字,更不可轻言。
  我相信,出此言者一定是爱摄影深之又深,性情中人,颇为之感动,但,H,我还是忍不住想问:“真的么?”摄影何来成为一种主义或是宗教?摄影何苦又何必成为一种主义或宗教?摄影师是来为“摄影教”献身殉道的么?若摄影果真可以成为一种信仰,夺目的圣光照耀之下,摄影的本义是得到了彰显还是实际被进一步遮蔽?
  摄影,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而独立存在的特质在于它与现实与当下天生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并不是简单的“曝光成像”和“机械复制”,而是包含着“真实”与“非真”无解而又充满魅力的矛盾。摄影,曾被认为是对现实世界最真实、最客观、最不容怀疑的记录;而后,随着对摄影主体与主观的认识,和二者自身的发展变化,摄影又被发现是最虚伪、最主观、最可随意篡改的文本;甚至,当它的“非真实”为虎,它的“真实”可以是最有力的“伥”,反之,同样成立。这二者同时存在于摄影之中。尽管艺术都可源自于怀疑,但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像摄影这样对“真实”的终极命题提出如此复杂、深刻而又无法回答的追问—摄影在最大程度地使人相信现实的同时,又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人们对现实的怀疑。特别注意的是:没有怀疑,摄影的矛盾就无法成立。而这个矛盾,恰恰是摄影最本质的特点和它最强大的力量,它也是摄影的再现、表达、乃至是否为艺术等一系列问题的起点。最重要的是,这个矛盾是如此显而易见,却又时常被视若无睹。
  长久以来,我们非常习惯、乐意、甚至大张旗鼓地用摄影去“相信”,相信了一次又一次,相信了一个又一个,相信到最后、到现在,我们把摄影都相信成了“信仰”!
  我们有没有试图用摄影去“怀疑”过什么?至少,提醒我们自己,摄影,是可以怀疑的;世界,是值得怀疑的。尤其在当下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怀疑,比相信,更需要勇气和能力。
  一个从不被怀疑,或是从不曾怀疑过的人或事物,实在是太可疑了!
  不以摄影作品为例了,我们仅观照国内几个以著名摄影家命名的摄影奖项,其遭遇的尴尬,或可从另一个角度佐证我的偏见。
  无论是沙飞摄影奖,还是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近年每一届揭晓的结果总被评论为获奖者与立奖者的精神并无多少关系。沙飞与侯登科,都是已载入中国摄影史册的摄影家,获奖者,也称得上是国中后起之秀,但为什么出现这种不对接的情形?很简单,对一个摄影家、一种摄影形态、以至一种摄影精神的理解,不是将其树为偶像再从者甚众就是真的理解了,正如一位摄影家所言:“不能批判侯登科,那么侯对中国摄影的贡献就少了一半。”不批判,是因为不怀疑,不曾、不便、甚至不敢,那么,如何理解侯登科?侯登科的摄影精神又如何传承?
  中国摄影一向繁花似锦—我们从不曾怀疑这一点,而在摄影都成为信仰的时代,摄影的发展似乎并不如它的信仰那般让人乐观。你,怀疑这一点吗?
  怀疑,不是退缩,而是逼近。
  你逼近了你想要的世界了吗?你想要得到它吗?那么,怀疑它吧!
  正如著名策展人侯瀚如先生在他策展的《怀疑的力量》当代艺术展前言中所说:“正是在这种共同怀疑中,我们才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受那偶然闪现的启蒙之光的激励……我们将继续怀疑……一切。”
  怀疑……一切!
  祝好!
  P.
其他文献
消失在地平线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冬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大海封冻结冰。夏季,气温上升到冰点以上,北冰洋的边缘地带融化,太阳连续几个星期都挂在天空。当我们在2月末3月初跨入北极圈内的北欧3国,白天太阳一直低低地挂在天边,不会升高,哪怕在正午也保持着差不多的角度。一天的时光,太阳沿着地平线平移,然后消失。一天的光线都仿佛傍晚时的角度,这给拍摄带来了很多戏剧化的
期刊
南北极地一直是摄影人向往的圣地,她没有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发而损失殆尽。  中国属于东方古国,对于世界有着自己的理解,而易经则是中国人了解宇宙万物最早的哲学思想,虽然易经出现距今已有两三千年,那时人类还未曾知道南北极,甚至未曾弄清世界板块,但是圣人们已经展示了自己的超强智慧,将宇宙万物囊括为“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南极与北极则可以
期刊
一提起南极大多数朋友眼前的画面一定是南极企鹅、冰山、海豹,但我们很少会将人类自己放在整个南极的被观察角色,1911年12月14日,自挪威探险家阿蒙森首次在南极极点踏上人类崭新的脚印后,南极真正迎来了新的朋友——人类。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由南极大陆和周围岛屿组成,占地球总面积的9.4%,比大洋洲、欧洲还要大。南极大陆不隶属于任何国家,是一块没有被分割的大陆,南极大陆更像是一个逗号,它被横贯南极山脉分
期刊
摄影包?三脚架?还是手拖车?这是笔者看到吉尼佛车架互换装置的第一感受。让摄影旅途更加轻松自如,一直是人们的强烈愿望,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即便在设备方面再三“精打细算”,甚至将镜头精简到“一头走天涯”, 摄影包也免不了沉重不堪——因为除了摄影器材外,还要携带三脚架以及其他各种必带物品。笔者虽然也用过不少名牌的摄影包与三脚架,但在拿到这款“先行者”后,就像小孩子看到变形金刚一样,还是充满了兴奋与好奇。 
期刊
摄影史写作中有没有“唬人派”?如果没有,泰瑞·贝内特先生(下面简称“贝先生”)的《中国摄影史 1842—1860》可算开山之作了。  贝先生是一个买进卖出老照片的英国生意人,前些年入手一些19世纪来华的西方人在中国拍的照片。为了出货,他给这些老照片的作者配了个简历(此乃行规,相当于卖商品带的商品简介),这些东西用于做简易图录是够的,但贝先生有史癖,给弄了个唬人的名字:《中国摄影史 1842—186
期刊
“五”是一个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数字,五行、五时、五方、五音、五色……“五”代表中心也代表完满。2011年“尼康杯”第五届全国公安民警摄影大展在北京完美落幕,影展仍如往届按公安纪实类和艺术类分别进行评选。入展作品包括挥汗如雨的训练场、惊心动魄的抓捕现场、奋不顾身的救援现场,拍摄者透过镜头用纪实的手法尽显公安民警英勇无畏、忠于职守的刚毅一面;同时,秀美的风光、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又表现出铁
期刊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凯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聚焦黔东南 · 相约甘囊香”中国 · 凯里全国摄影大展现已圆满结束,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人的热烈关注和积极参与,大展共收到近1000位作者的12000余幅(组)作品。入围作品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凯里和黔东南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以及经济社会建设成就、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
期刊
对戈尔的最初印象便是各种户外服装、鞋、帽上随处可见的小吊牌。后来戈尔进驻中国,伴随着中国户外产业的成长,几乎曾一度成为“户外”的代名词。  戈尔特斯?面料所具有的防风防水透气功能是真的吗?戈尔特斯?面料“保证使您干爽”的承诺又是如何得到保障的呢?对于这样一家进驻中国已经10个年头,能制造出如此神奇面料的企业,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充满好奇。  这次,在戈尔深圳工厂建厂10周年之际,《中国摄影》有幸受
期刊
提到中国的摄影家,陈长芬是个不能绕过的名字。  陈长芬早在1965年就航拍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1985年,陈长芬就拍摄完成了那幅著名的《日月》,不但在摄影界引起反响,整个艺术界也有所关注;1987年陈长芬的作品被美国摄影史学家罗森布拉姆收入其编撰的《世界摄影史》,被评述为“陈长芬对摄影美学潜力的领会,在他航拍的《大地》《日月》等作品中,把现代美学观念和古老的哲学思想融合起来”,1989年,美国
期刊
2011年末,寇德卡的著名摄影集《吉普赛人》(Gypsies)新版问世,不知他心情如何。1975年,这本书在巴黎出第一版时,寇大叔心里很是不爽:“以前,这些照片只有我自己、朋友和选择过的人才能看到,现在你只要有钱,就随便看了。拿着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和一个妓女在一起。”  当时的寇大叔还没有名动江湖,一个人当“巴漂”(漂在北京叫“北漂”,漂在巴黎当可称“巴漂”),那些吉普赛人的照片于他情若女友,与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