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摄影者走得更轻松吉尼佛“先行者”车架互换装置评测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cks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包?三脚架?还是手拖车?这是笔者看到吉尼佛车架互换装置的第一感受。让摄影旅途更加轻松自如,一直是人们的强烈愿望,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即便在设备方面再三“精打细算”,甚至将镜头精简到“一头走天涯”, 摄影包也免不了沉重不堪——因为除了摄影器材外,还要携带三脚架以及其他各种必带物品。笔者虽然也用过不少名牌的摄影包与三脚架,但在拿到这款“先行者”后,就像小孩子看到变形金刚一样,还是充满了兴奋与好奇。
  “先行者”的参数特点
  “先行者”三脚架的高度是1490mm,最低为350mm,脚架管粗的直径为28mm,最细的直径为19mm,由4节管组成,最大负载为18kg。笔者自己称了一下三脚架重量,大致为2kg,虽然不算轻,但考虑到各种扎实的用料以及其拖车特性,应该属于可接受的重量范围了。
  此次拿到的摄影包型号为11316,采用600D高密度尼龙面料,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仓内除了可以放置一台带镜头的单反相机及配件以外,还有一个有背带的内套,它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单肩包使用。下层仓里可以放一台带电池座的单反相机和两个备用镜头。里面的活动式内套可以放置衣物和食品,还可以放一台14英寸的笔记本电脑。而后开仓的方式给人以安全感,作为拖箱使用时,放取器材也很方便。
  摄影包的两边有隐藏式的网袋,需要使用时可以拉开拉链使用。包上配备活动式的外挂脚架袋,在不使用“拖车”形态的三脚架时可以将其挂在包上快速行走。随包配备的防水罩在下雨时可以把箱包罩上起到防水作用。多功能的防潮垫上还创新性地印着整个器材的使用说明,详细介绍了脚架与包每一步的操作方法。笔者同样称了一下包的重量,约为2.5kg,很轻。原来,包的底部是耐磨而设计的硬质塑料底座,以及为支撑整个在拖车形态下的装置的支架。
  图解“先行者”的设计特色
  这款三脚架上端的基座上有一个可转动的转接平台,它用来固定和调节(图1),可以适用不同口径的云台。而基座上的角度盘在周边一圈分别印上了五种不同位置的提示(1.收拢、2.正常、3.低角度位置、4.反向角度位置、5.空挡位置),通过松动黑色的螺盘,转动基座就可以调节你需要的脚架跨度。使用时将脚杆合拢,便能轻松转动角度盘,而且不拆装中心管就能改变拍摄角度或者是进行较低位置的倒拍功能。
  从基座往下,是三根相对粗壮的黑色铝合金脚杆,其中套在硬质海绵护套里面那一支脚杆担当着“变形”拖车后拖杆的功能,在其末端也使用了同样的硬质海绵套设计(图2),它可以转变为把手使用。首先通过基座上的红色小拉柄调整里面的铜质活动键,将整个脚杆翻上去,然后通过拧松把手下端的铜质螺丝圈(图3)使之90度转向,再将螺丝圈拧紧,便成为一个结实且握持舒适的拉杆了。松开两个装有车轮的脚杆管下端旋钮并拉出内部套杆,会看到藏在管里的活动按扭,推动按钮可以使箱包的横杆支架自动弹出,成为可以负载摄影包的承载架。从说明书里看到,轴承是从日本进口的,脚轮的材质看上去属于耐磨的那一种(图4)。
  “先行者”的使用体验
  笔者出行时一般携带两个相机、三个镜头以及闪光灯及配件等,与全部背在肩膀上相比,使用包架拖行显得异常方便轻松。从颐和园到故宫,从山海关到秦皇岛,吉尼佛“先行者”让笔者免除了腰酸背痛之苦,而且一路上的回头率还真不少。到目的地以后,松开管钩扣,支起三脚架并安上云台和相机,转动基座上的角度盘使三脚架的脚管均置在正常角度的位置上,旋紧上盖螺帽,整个过程很方便。中心杆调节可以转动红色的小旋钮来固定,稳定性很强,杆的下面有个挂钩还可以把包挂在上面。当熟悉了整个变形过程后,从脚架形态转为拖车,十几秒的时间便可完成。
  吉尼佛车架互换装置在“拖车”形态下,较为适宜在相对平缓的道路上拖行,连续三四天的使用,滚轮上的磨损很小,即便通过不平的石子路,整体车架也不会有松垮的噪声发出,与之前描述的一样,依旧是一种坚固耐用的感觉。当然在爬山的时候还是建议尽量背行。在包的设计与制作上,吉尼佛一直有较好的用户体验,虽然整体负载较重,但有舒适背垫的肩带和腰带的配合,能够较好地传递和减轻重量。
  综合评价
  通过一段时间的试用,笔者对吉尼佛“先行者”车架互换装置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创新的车架互换装置设计实现了车、架、包三位一体的概念,较为难得的是这个装置除了其独到的设计外,还采用了大量各种优质材料,保证其长期外出使用中的可靠性,让摄影者能够安心走更远的路,有更充沛的精力搞好摄影创作——创新与可靠,也许便是吉尼佛设计者所推崇的经营理念吧。
其他文献
将东南西北和上下左右所有的景物全部容纳到一个画面之中,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事情。数码影像给了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利用接片软件可以轻松制作出俗称“小行星”的360°×180°全景影像。我从前使用16mm的广角镜头进行前期拍摄,但是为了拼接出“小行星”,每次最少需要拍摄30多幅素材。由于在整个拍摄过长中花费拍摄时间较长,前后光线变化太大,所以容易导致拍摄失败。自从有了鱼眼镜头后,“小行星”的拍摄就简单
期刊
扬州,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它幽邃迷人、风景如画,精致且曼妙。4月14日至16日,第二届“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光影周”活动在扬州市江都区成功举办。活动期间,著名摄影家石广智、梁达明分别带来了《多重曝光》、《风光创作》讲座,《中国摄影》杂志社资深编辑郑浓则讲述了《准备在拍摄之先》,三个不同类型的讲座得到了影友们的广泛好评。活动中,石广智、梁达明和郑浓老师还带领影友们进行了采风创作:大桥镇、
期刊
中=中国摄影 杜=杜艳芳  中:你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和摄影有关吗?为什么会将绘画和摄影结合起来做这样一组作品?  杜:我是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毕业的。我在白杜谣度过的儿时时光很美好,留下很深刻的回忆。家乡的一草一木,儿时的一举一动一直萦绕在我心间,让我在繁华而冰冷的城市里奋斗时感到心灵的温暖。进入摄影系以来一直想把这种情感以影像的方式表达出来,可是照相机这种机械记录的客观性,决定了它不能呈现我脑中
期刊
中=中国摄影  李=李克君  中:你为什么采用“大头娃娃”这种方式处理影像?  李:在中国,拍农村题材的人很多,他们多年来以不同的摄影理念和不同的摄影语言关注着乡村,关注着农民,但拍来拍去,已经渐渐形成了一定的固有的拍摄模式,鲜有新意。为了寻求新的表达方式,本人决定用PS的“造相”的方法来改变画面,试图给人带来一种新的视觉刺激。具体操作方法,便是放大画面里人物的头部,以传统年画风格的形式进行表现,
期刊
拿到《非洲的一扇窗:埃塞俄比亚肖像集》(A Window on Africa—Ethiopian Portraits)的时候,正好本刊编辑李欣先生从非洲出差回来。这两年他常带创作团行走非洲大地,已经成为编辑部的“非洲通”.请他过目,老兄眼光果然厉害,一语中的:更像是早期西方拍摄的非洲人类学影像的现代版,照片中有很多的想象成分,使用了类型学的拍摄方式和编辑方式,虽然在摄影史上谈不上创新,但现在中国摄
期刊
中=中国摄影  黄=黄磊  中:为什么将这一组静物命名为“一天:照片和画笔”?  黄:这一组作品用摄影、绘画的两种方式结合完成。“一天:照片和画笔”是那次展览的主题,由策展人张离策划命名。  中:从动物园系列开始,你就一直在尝试将自己拍摄的黑白照片着色,直到这组静物,这样的做法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黄:我一直拍摄黑白胶片,黑白摄影是用光造型,胶片有特殊的气息和质感。有时候感觉一些黑白照片其中
期刊
拍摄室内自行车比赛我认为最好的位置是主席台左右两边低层看台。站在主席台左侧拍摄目标是冲刺前最后一个弯道,运动员动作摇摆剧烈,弯道会出现队形变化,意外事故也容易在这一赛段发生;主席台右侧便于抓拍终点冲刺,可以捕捉到比赛胜负结果。另外在这两个位置拍摄横向追随的片子能出现很好效果,因为比赛结尾冲刺时车速较快,拍出的影像动感十分强烈。  我两次前往北京老山自行车赛场,一次带的佳能“大马三”和7D,第二次是
期刊
消失在地平线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冬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大海封冻结冰。夏季,气温上升到冰点以上,北冰洋的边缘地带融化,太阳连续几个星期都挂在天空。当我们在2月末3月初跨入北极圈内的北欧3国,白天太阳一直低低地挂在天边,不会升高,哪怕在正午也保持着差不多的角度。一天的时光,太阳沿着地平线平移,然后消失。一天的光线都仿佛傍晚时的角度,这给拍摄带来了很多戏剧化的
期刊
南北极地一直是摄影人向往的圣地,她没有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发而损失殆尽。  中国属于东方古国,对于世界有着自己的理解,而易经则是中国人了解宇宙万物最早的哲学思想,虽然易经出现距今已有两三千年,那时人类还未曾知道南北极,甚至未曾弄清世界板块,但是圣人们已经展示了自己的超强智慧,将宇宙万物囊括为“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南极与北极则可以
期刊
一提起南极大多数朋友眼前的画面一定是南极企鹅、冰山、海豹,但我们很少会将人类自己放在整个南极的被观察角色,1911年12月14日,自挪威探险家阿蒙森首次在南极极点踏上人类崭新的脚印后,南极真正迎来了新的朋友——人类。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由南极大陆和周围岛屿组成,占地球总面积的9.4%,比大洋洲、欧洲还要大。南极大陆不隶属于任何国家,是一块没有被分割的大陆,南极大陆更像是一个逗号,它被横贯南极山脉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