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肖邦钢琴作品与舞蹈艺术的融合r——以《在夜晚》为例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bxgb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艺术领域,各类型的艺术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联系和普遍的融通,音乐和舞蹈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证.一般来说舞蹈的表演离不开音乐,有舞蹈的地方就会有音乐,舞蹈编导们根据舞蹈作品选择合适的音乐,使音乐其中的内涵通过舞蹈表现出来,甚至通过舞蹈赋予其新的内涵.本文以杰罗姆·罗宾斯的芭蕾舞作品《在夜晚》为例,论证舞蹈和肖邦钢琴音乐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其他文献
在银保监成立,促进社会养老保险的大背景下,可以看出,社会关注在老年人身上不断提高.本文基于spss的方法,重点分析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与社会支持,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其中,将社会支持拆分为情感性与工具性支持,并通过一些个体特征,如性别,宗教频率进行分组,找出具有特征性的分析对象群体,从而找寻能对具体实践产生指导作用的结果.最终,得出结论:与幸福感影响相关的是互联网使用频率,而不是有无使用.在男性的房屋所有与幸福感有影响.针对宗教频率一周几次的群体,人际交往,即情感社会支持与幸福感提升相关.
工匠精神作为人类实践的成果,作为一种伦理道德精神,具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工匠精神是广大劳动人民精神风貌的体现.其所蕴含的勤奋务实,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一丝不苟,开拓进取的职业精神;物我俱成,以德修身的职业品质.工匠精神与职业信念不仅内涵相通,并且导向一致,对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具有重要教育功效.工匠精神是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前提,是培养坚定的职业信念的条件.面对变化急剧的时代,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信念培育不仅是社会发展需要,也是教育变化需要,更是人才成长需要.
每当人们的精神力量有所增长,艺术的力量就随之而增强.指挥——为达到崇高目的而服务于音乐的“仆人”,定要肩负与生俱来的使命,成为连接音乐与人民的纽带.交响乐——一切伟大灵魂之精髓所在,照耀着人类文明.作为舶来品的指挥,在中国的发展由举步维艰到如今的守得云开见月明.郑小瑛——中国第一位传奇女指挥家,动荡年代,为追求心中艺术理想走上指挥道路;30岁留学苏联,成为第一位在国外排演歌剧的中国指挥家;留苏归国,凭一己的余热融化中国交响乐市场的寒冰;70岁不忌重病只身南下,创办中国第一支地方性民办交响乐团,并引领之走向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秘书实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需要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引,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秘书人才.
为了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许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建立了由高校主导的众创空间.如何科学高效地运营是众创空间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本文在解读众创空间内涵的基础上,厘清了现阶段高校主导型众创空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古典诗词吟诵是国学经典大树上的一叶.当下不少饱学有识之士, 在基层, 尤其是在大中小学, 传承吟诵文化,这是弘扬国学传统文化, 功不唐捐的可喜现象.南通市文联退休老干部吴幼益先生, 为传承和弘扬吟诵文化, 作了许多探索和研究, 被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特聘为客座教授.
期刊
民歌作为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对我国各地区的风俗、语言与生活等多个方面的体现,当中蕴含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地方风格,而弥渡作为汉族、彝族与回族等多个民族的集居地,更是形成了独属于其本身的地方色彩与民族特色,堪称是兼收并蓄.本文通过对发源于当地的民歌《小河淌水》进行了包括结构、演唱与影响在内的深入分析,探寻其中包含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能够有效地加深我们对当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了解,也有助于歌手们更好地对这首歌曲进行演绎.
中国声乐艺术发轫至今已逾百年,声乐演唱形态由传统、典型化的本民族声乐演唱走向中西结合的发展路径.除社会形势与文化变革影响外,首批“海归派”声乐表演艺术家贡献尤为突出.他们“习西技、创新声”,以民族声乐之长结合西洋演唱技法之新,逐步完善并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背景的中国声乐,并效仿西方音乐教育手段,建立科学统一的中国音乐教育模式,为后世的音乐教育及声乐演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20世纪20—40年代“海归派”留学生代表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两位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张权为典型代表,对其个性化艺术经历、演唱
我国的歌剧发展能够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模仿阶段后,很快便鲜明地表现出自身全方位的民族气质与风格,在音乐风格、表演风格、语言风格三方面皆是如此.这在徐占海歌剧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作为歌者,我们在演唱当代中国歌剧唱段的时候,自我民族风格的彰显当然是核心所在.但同时,我们还要在民族风格文字与歌剧音乐的融合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这样才能使中国歌剧艺术取得更大的进步.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拥有着丰富的蒙古族与汉族传统音乐资源的地区,随着非遗工作的普及,高校作为传统音乐传承的重要一环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位于内蒙古西部的河套学院依托多种地方音乐资源在高校中进行如乌拉特民歌与爬山调等传统音乐的传承.本文以河套学院为例,对内蒙古地方音乐的高校传承路径进行探索,从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高校师生所进行的学术研究与相关机构的建立等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