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清音的发展困境与传承保护路径探索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uan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太和清音起源于佛教音乐,距今已有数年历史,主要流行于安徽太和、阜阳、亳州等地。但由于流传时间久远,它也与一众非物质文化遗产命运类似,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发展困境。尤其是近百年来,大批太和清音传承人相继离世,而又后继无人,导致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成为当前亟须拯救和传承保护的重要文化。
  【关键词】 太和清音;传承发展;曲目创作;区域艺术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91-0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太和清音保护及传承研究》,项目编号:SK2020A0839。
  清音曲调婉转缠绵、悠扬清雅,但由于唱腔复杂,导致最初发展缓慢。直到清朝中期,才渐渐从阜阳流传到太和,成为当地民众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一经传入,太和县就出现了大批类似“清音会”的组织,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太和清音艺术价值的提升与进一步发展。但受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和影响,这一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地方性小戏曲却濒临灭绝。直到2006年,它成功申请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再次进入了大众视野,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太和清音概述
  太和清音结构完整,与我国传统曲艺创作风格一致。其中包含了引子、慢板、快板、结尾四个部分,这正好是我国戏剧最传统的创作和演奏方式,奠定了其相应的曲艺地位。引子部分应用有大量倚音、滑音、长音,同时还有一定的强弱比对,使作品张力更强,可以更好地调动观众情绪,同时也决定了整个曲目的情感基调;慢板则速度有所放缓,旋律更加深沉和婉转,可以起到渲染作品主体的效果,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使作品更加华美,为后续的情感发展做出铺垫;快板则具体依照速度和情绪上的变化确定;结尾部分整个乐曲会渐渐放缓,所有调动起来的情绪也变得更加平静,直至最终曲目结束[1]。一直以来,清音都是老艺人口口相传,并不记谱。后来为便于传唱,在曲子谱写方面,开始采用工尺谱五声调式。进入现代后,大部分艺术开始用简谱记录清音,同时为表现现代情感,甚至有艺人在原先唱腔的基础上专门创造了新的唱腔。
  二、太和清音的发展困境
  (一)创作曲目匮乏。当前太和清音传承下来的曲目包含了《白蛇传》《雪梅教子》《永乐观灯》《赏雪》《追舟》等剧目当中的选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光好艳阳天清明节到》《自知雪梅命不强》《莫笑穷人穿破衣》《闵史公府门外上了车》与《少年夫妻多欢畅》等。清音主要以“四句腔”为主曲调,并不断循环和变化每一上下句,从而形成一个小乐段,并把“煞板”作为终止式,组成一个完整唱段。但从当下主流审美来看,这种“四句腔”的形式无法达到大众的审美要求。此外,在各种演出中,演唱者普遍只会表演传统剧,新戏创编难以推进。虽然近几年太和清音也出现了不少新的乐曲,比如张洪奎的《清音一曲赞盛世》以及《让座》等曲目,但由于受到地域限制,这些曲目仍然无法走进大众视野,传唱度依旧比较低。作为一个重要的地方剧种,想要继续发展壮大,只依靠这些极为有限的创新曲目还远远不够。同时,长期单一化的曲目表演,极易使观众出现审美疲劳,拉远了和观众间的距离,不利于清音艺术发展。另外,目前传统作品也比较稀少,主要在于原先曲艺传承为“口传心授”,并不记谱,致使一些经典作品失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旧曲创新的可能性。
  (二)大众缺乏对传统曲艺文化的关注。传统曲艺艺术历史久远,博大精深,深受群众喜爱,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因此群众性就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该类艺术发展必须依靠广大群众。但在当前社会中,智能手机、电脑等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交流与沟通工具,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传播速度日渐加快,使得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接触现代流行音乐后迅速被其吸引,学习音乐时也基本以钢琴、吉他、流行唱法等为主要方向,渐渐摒弃了国内的传统音乐艺术,对各类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剧种更是嗤之以鼻[2]。在风流风尚的不断变化下,大众的娱乐休闲活动日益丰富,越来越少人愿意主动走进剧场听一场清音演唱,原本热闹非凡的清音剧场如今越来越冷清。同时,太和清音在当代的传承发展中无法博得大众喜爱,更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及生活需求。比如传统清音中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这类陈旧的故事已经和现代生活严重脱节,不能反映当下。
  (三)传承人数量不足。太和清音其传承方式和其他传统艺术基本一致,即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口口相传”。过去太和清音被当作一种职业技能,学习者多,因此被代代传承下来。但现代社会中大众生存方式变得多样化,社会节奏日渐加快,太和清音作为一种需要从小就投入大量功夫的艺术形式,整体培养演员的成本高、周期长,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动态,致使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清音传承工作,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在曲目创新方面,当前太和清音传统作品十分有限,且难以被年轻人所接受。另外,同时掌握清音唱腔和时代发展动向的年轻清音传承者数量极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职业,只能在工作之余进行作品创新与普及,所以想要在短时间之内进行曲目创新依旧极为艰难。
  在传承者教育方面,虽然太和县部分学校都引入了清音课程,但由于清音本身难唱难学,对嗓音有着极高要求,对于接受能力有限的中小學生来说,很难可以真正掌握清音唱腔。即便是一些资质比较好的学生能够掌握,但未来愿意投身清音传承事业的人却少之又少。
  三、太和清音传承保护路径
  (一)加大优秀清音作品创作力度。曲艺曲目创新在其发展中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创新编排出更多新的曲目,才可以促进艺术价值提升,给未来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太和清音作品大多数节奏缓慢,语言简洁,唱腔传统,很多年轻人难以接受,认为其过于呆板。对此,清音艺人在实际进行曲目创新和普及时应特别注意对年轻人审美要求的参考,在保持原有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时尚元素,从而引起更多年轻人的注意[3]。比如可以重点丰富语言内容、增加伴奏织体,或对清音曲目体裁进行拓展等。最终在传承传统清音艺术核心的同时实现创新改革,既有效丰富了唱腔,还强化了曲目的艺术感染力,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到清音传承中。   (二)政府部门加强宣传与重视。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当地政府的帮助与扶持,因此为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太和清音的传承保护工作,当地政府则应成立专门的保护领导小组,设定专项保护和传承结构,制定详细严格的传承保护制度,并由政府主管宣传工作。比如详细编制每年清音艺术的演出计划和方案;积极拨款购置清音伴奏乐器以及演出需要使用的音响;制定年度定额定向招收学员的培训计划;建设一定规模的清音剧院,使所有清音爱好者都可以有专门的场地学习并演出。同时积极开展各项群众演唱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展示平台。政府文化部门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扶持当地的群众文化社团,积极组织和辅导编排新的曲目,并在当地重大节庆综艺晚会中,将太和清音演唱作为重点节目进行安排。唯有如此,才可以切实推动清音艺术实现重构发展,进一步优化当前的文化生态。
  例如,太和县政府早在2013年就颁发了各种针对太和清音传承发展的支持计划,积极响应国家扶植传统曲艺的号召。其中不仅大力推进清音剧场、清音教室、清音展室的建设,还组织编写校本教材,积极开展清音进课堂的教学研究工作,并且制定了五年教育传习计划。2013年太和县太和清音非遗传承培训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正式将清音列入课程表,走进了校园与课堂。2015年,太和清音协会专门选送了《清音一曲赞盛世》参加比赛。
  (三)通过对多元化方式培养传承人。当前,太和清音发展面临的人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承人数量不足;二是曲目创作者不足。
  在学生方面,当地高校、职业技术学校、中小学等都可以开设专门的艺术实践或音乐课,把太和清音艺术作为选修课添加到音乐舞蹈学习或者声乐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中,从而在强化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促进太和清音传播[4][5]。比如太和县第二职业高中就开设了清音班,所有上课的学生都是幼师班的学生,也具有一定音乐基础,所以整体教学效果比较显著。为激发学生兴趣,实际授课时可以专门采取理实结合的形式,先系统讲授太和清音的历史沿革、唱腔板式、艺术特点,再进行示范演唱。当所有学生都充分理解之后再一板一眼地進行教唱,确保学习结束后,学生都能基本掌握其唱腔,甚至可以登台演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专门设立太和清音教室,每周保证一定的课时量。
  在教师方面,可以在各大高校选拔优秀的毕业生,通过与高校的紧密联合培养清音人才,以此壮大师资力量。或在空余时间,开展文化传习班,使新一代的年轻人都可以在闲余时间学习唱清音,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使其主动承担起保护清音的责任。或邀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者老艺人进入课堂,在引导学生了解清音艺术的同时,培养出更多“种子”教师,后续可以更好地接替老艺人授课。由于后续清音艺术还会继续向着戏曲的方向发展,所以还需重点培养一些编、导、音乐、舞美、演等多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加强导演和编剧队伍的强化,给整个清音的发展壮大注入力量。
  四、结语
  太和清音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通过它可以了解太和县的历史发展,明确民众的生产生活经历。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下,太和清音渐渐脱离时代,陷入发展困境。放眼其未来,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大传承人才培养、创新曲目、加强地方支持,还要处理好保护和创新、维护地方特色和现代化发展的关系,实现优秀文化继承发扬。
  参考文献:
  [1]江黛骐.试论四川清音唱腔流派的形成与流变[J].四川戏剧,2015,(03):39-42.
  [2]温丽君.新媒体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J].戏剧文学,2016,(08):74-76.
  [3]刘翠翠.新媒体环境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9,(02):65-66.
  [4]张明.中国民族音乐在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思想下的传承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5):99-102.
  [5]张旭东,董子铭.新时代传统曲艺焕发现代活力的三个维度[J].四川戏剧,2017,(12):111-113.
  作者简介:
  朱晓慧,女,汉族,安徽阜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其他文献
【摘要】 通过对旅游文创产品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旅游文创产品发展的有利时机,并且找到了旅游文创市场的现存问题。运用旅游文创产品与旅游业互相带动、相互促进的发展思路,展开对旅游文创改革方案以及对旅游文创的设计。  【关键词】 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市场需求;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68-03  基金项目:
期刊
【摘要】 理论自始至终都是指挥实践活动的先导,在探索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前瞻性的,这一论断在音乐领域也同样适用。本文把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当作切入点,探究二者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共同性,探讨二者合作发展的具体路径,希望能够给相关创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内在联系;融合发展探究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中外文化交流实践,被诸多学者称为是“中国文化与印欧文明完美结合的展现”。禅宗作为中国化最为彻底的宗教学派,其自身的萌芽期与鼎盛期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经历了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转变,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哲学思想由本体论向心性论的转化,同时禅宗在后期发展到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之后,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无神论倾向的发展。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
期刊
【摘要】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新媒体无疑给传统的生活带来了更多冲击与改变,在此期间,我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而营销策略在电影产业中所占的比例无疑是巨大的。本文选取了2018年上映的两部电影《爱情公寓》与《我不是药神》,旨在透过两部影片带来的反响与效应,探讨现今国产商业电影在营销策略方面的新特征。  【关键词】 电影营销策略;新特征;《爱情公寓》;《我不是药神》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近年来我国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修养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党中央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点管理和修建公共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促进文化创造的转型和文明素质的进步。通过公共文化图书馆的建设可以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更加鲜活的生命力。社会大众之间进行文化交流能够在未来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蓬勃发展,公共图书馆可以为市民提供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公共信息互联网等社会服务,在图书馆的文化传播过程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
期刊
【摘要】 俄罗斯有着丰厚民间音乐素材,一直以来都是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及源泉,作为二十世纪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在其管弦乐作品中大量地借鉴了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并将其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管弦乐作品风格和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特点的配器手法,同时也为俄罗斯古典乐派形成具有传承性的音乐体系开辟了道路。本文以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中的“复调思维”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普罗科菲耶夫管弦乐作
期刊
【摘要】 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文创产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浪潮,在国家有关文化和旅游消费相关政策的指导之下,如何能够从供给侧做好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显得极为重要。随着新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势必需要极为丰富而又优质的旅游产品作为后期的支撑来进一步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由此,本文通过极具特殊性的陶土艺术衍生品作为研究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进一步推动新疆旅游文创产品的创新与设计
期刊
【摘要】 庙会文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文化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方性、娱乐性与世俗性特征。湘北地区庙会文化非常兴盛,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表演特点丰富多彩,地方特色非常鲜明,时代特征非常显著。湘北庙会还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性特征,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社会功能和经济价值,也非常强大与可观。  【关键词】 湘北;庙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在数字媒体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工业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机械化生产导致很多民间手工技艺逐渐没落。紫金砚制作技艺既是安徽寿县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紫金砚为中国名砚之一,开端于东晋时期,兴盛于唐宋。长久以来紫金砚传统制作技艺一直薪火不断。但由于古寿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导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度失传。本文基于此,围绕紫金砚的影像传承展开研究。  【关键词】 紫金砚
期刊
【摘要】 目前学界关于何为马克思正义论的探讨热度已逐渐消退,如何建构马克思正义论开始成为理论研究重点。基于事实维度的描述性建构、强调价值维度的规范性建构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总体性建构这三种进路大致构成了马克思正义论研究图景中的三条重构主线。相关建构拓展了分析公平正义问题的视野,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备性,然而这些尝试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初语境,尚处于广泛的争论之中。对不同的建构思路进行梳理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