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新闻的同期声是指伴随画面形象而存在的声音。包括记者在现场的解说,新闻人物的谈话,录制画面时同时录下的现场各种声音。电视之所以成为现代社会强势媒体之一,除了具备其他媒体所具有的及时准确传播外,还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现场同期声,它让人们能真切感受到事件的真实可信和增强受众感,也成了电视媒体优于其他媒体的长处之一。
关键词:新闻;广播;运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54-01
电视新闻的同期声是指伴随画面形象而存在的声音。包括记者在现场的解说,新闻人物的谈话,录制画面时同时录下的现场各种声音。电视之所以成为现代社会强势媒体之一,除了具备其他媒体所具有的及时准确传播外,还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现场同期声,它让人们能真切感受到事件的真实可信和增强受众感,也成了电视媒体优于其他媒体的长处之一。
由于電视新闻的同期声不仅能使观众观其形,还能同时闻其声,更易激发观众的认同和参与意识。因此,电视新闻同期声无论在发挥电视新闻优势,还是在展示新闻报道的个性魅力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电视新闻同期声如果运用不当,到处滥用,效果常常是适得其反。
以下从我有限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出发,就六个方面对电视新闻同期声的合理运用发表拙见,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一是对正在发生的现场新闻事件,采取记者在现场出“头”,中间插一些现场同期声的报道效果较好。所谓现场出“头”,是指在许多动态性事件的现场,记者先现场解说一段,以增强现场感。像重大会议、重要庆典、大型运动会或突发事件等等,这些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现场性非常强,采取记者在现场出“头”,中间插一些现场同期声的形式来报道,不但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也容易让新闻“出彩”。例如,每年本县的“两会”,都是百姓关注的焦点,我台在历年“两会”的新闻报道中,都采用了记者在现场出“头”和代表们大量的同期声,信息量很丰富,这样的人物同期声效果,为节目增色加彩,播出后,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如何把记者现场看到的这一切真实地表现在画面上,给观众感受这一切呢?这时,通过记者现场出镜介绍,让观众跟着镜头来看,真切感受到灾难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是多么惨痛,也让人们牢记了安全防火,防患于未然。
二是不同人物的同期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采访同期声要因人而论。如前两年全省关注的“两基迎国检”新闻内容,事件要反映的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提高巩固率等,做好迎接国务院的检查指导。记者采访可能会请分管教育的副县长谈一谈,再请某个乡镇的乡镇长谈一谈,再请某个学校的校长谈一谈,以此将新闻做“活”,但往往事与愿违,观众并不爱看。因为谈话的对象具有极大地不确定性,甲乡镇的乡镇长可以谈,乙乡镇的乡镇长自然也可以谈;甲校的校长可以谈,乙校的校长自然也可以谈,从而在结构上决定了片子里的人物同期声可有可无。结果势必造成声画两张皮,观众不爱看。遇到这样的问题,最好是找准切入点和事件的亮点,选取全县较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和学校,具体谈一谈他们“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经验和做法。
三是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要重视对多信源的表达及平衡。所谓多信源,是指来自民间、专家、知情人、政府等不同角度的信息;平衡,即是要兼顾到男女老少、工人、农民、学生的不同声音。不同意见并不是批评,有异议更会说明事件的受关注程度,更客观的评价,更公正的立场,能够更立体更全面地展现事件的真实情况,有利于积累媒体的公信度。多视角多层面的不同声音的表达,有助于将记者的主观倾向客观化,使媒体站在了一个隐性的立场,说的更实际一点,它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媒体的风险。
四是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要“好为人师”。同期声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是它的生动性。同期声在展示被采访人物的情绪、性格等方面更有其独特的作用,让被采访者直接面对观众,把他的感受、观点、经历等通过麦克风直接陈述给观众,使观众不但见其人,而且闻其声。观众通过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声调、表情、神态、举止,感受到一种立体的、生动的信息。但由于一些县级台处于少数民族地区,许多被采访者不能有条理的将事情陈述清楚,于是在采访中我们很常用的一个方法便是教被采访者怎样说,然后让其面对镜头复述一遍。这类通过授意、准备、引导、预演而采制的同期声,常常因为笨拙的表演,照本宣科的呆板而令人生厌,也使新闻价值黯然失色。
五是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要避开冗长、简洁精练。在新闻采访中,提问占有重要位置,很多记者都把掌握提问的技巧看作记者最重要的业务能力。这是因为,提问是打开采访对象心灵的钥匙,是了解事实真相的渠道。正是通过对采访对象的提问,才能使枯燥的材料完美起来,才能使干瘪的素材丰富起来。然而现在许多记者提起问来,往往问不到点上,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无目的,无秩序,有的还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结果弄回一堆杂乱的东西,一点有用的信息分散在冗长的讲话中,这样的同期声,要么不用,一用就只能拖沓了。这样,记者在提问前就思考好所问的内容,心里有所准备,所提的问题应围绕中心,层层挖掘,有次序地展开,这样才能让对方的回答不至于偏离主题。
六是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要避免出现只见话筒不见人。即记者在采访时,画面里只有拿着话筒的手,而没有记者的形象,这样会使采访的同期声缺乏双向交流感,显得很突兀,失去了应有的生机。所以,在出去采访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安排两个记者出去,同期声的画面里有了被采访人出现,也要插进去记者的现场交流镜头,这样就让观众看了也很具有真实感。
同期声的合理运用,并不是一件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它有赖于记者在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同期声的合理运用,包括该用不该用,如何用,都需要记者的准确把握,它需要记者采访前的精心准备,采访过程中清晰的逻辑思维和一针见血的采访能力,随机应变的捕捉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后期剪辑时合理的取舍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记者使用同期声才能得心应手,精到恰当,最终通过合理运用同期声,使节目生辉,促进电视新闻整体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新闻;广播;运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54-01
电视新闻的同期声是指伴随画面形象而存在的声音。包括记者在现场的解说,新闻人物的谈话,录制画面时同时录下的现场各种声音。电视之所以成为现代社会强势媒体之一,除了具备其他媒体所具有的及时准确传播外,还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现场同期声,它让人们能真切感受到事件的真实可信和增强受众感,也成了电视媒体优于其他媒体的长处之一。
由于電视新闻的同期声不仅能使观众观其形,还能同时闻其声,更易激发观众的认同和参与意识。因此,电视新闻同期声无论在发挥电视新闻优势,还是在展示新闻报道的个性魅力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电视新闻同期声如果运用不当,到处滥用,效果常常是适得其反。
以下从我有限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出发,就六个方面对电视新闻同期声的合理运用发表拙见,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一是对正在发生的现场新闻事件,采取记者在现场出“头”,中间插一些现场同期声的报道效果较好。所谓现场出“头”,是指在许多动态性事件的现场,记者先现场解说一段,以增强现场感。像重大会议、重要庆典、大型运动会或突发事件等等,这些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现场性非常强,采取记者在现场出“头”,中间插一些现场同期声的形式来报道,不但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也容易让新闻“出彩”。例如,每年本县的“两会”,都是百姓关注的焦点,我台在历年“两会”的新闻报道中,都采用了记者在现场出“头”和代表们大量的同期声,信息量很丰富,这样的人物同期声效果,为节目增色加彩,播出后,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如何把记者现场看到的这一切真实地表现在画面上,给观众感受这一切呢?这时,通过记者现场出镜介绍,让观众跟着镜头来看,真切感受到灾难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是多么惨痛,也让人们牢记了安全防火,防患于未然。
二是不同人物的同期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采访同期声要因人而论。如前两年全省关注的“两基迎国检”新闻内容,事件要反映的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提高巩固率等,做好迎接国务院的检查指导。记者采访可能会请分管教育的副县长谈一谈,再请某个乡镇的乡镇长谈一谈,再请某个学校的校长谈一谈,以此将新闻做“活”,但往往事与愿违,观众并不爱看。因为谈话的对象具有极大地不确定性,甲乡镇的乡镇长可以谈,乙乡镇的乡镇长自然也可以谈;甲校的校长可以谈,乙校的校长自然也可以谈,从而在结构上决定了片子里的人物同期声可有可无。结果势必造成声画两张皮,观众不爱看。遇到这样的问题,最好是找准切入点和事件的亮点,选取全县较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和学校,具体谈一谈他们“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经验和做法。
三是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要重视对多信源的表达及平衡。所谓多信源,是指来自民间、专家、知情人、政府等不同角度的信息;平衡,即是要兼顾到男女老少、工人、农民、学生的不同声音。不同意见并不是批评,有异议更会说明事件的受关注程度,更客观的评价,更公正的立场,能够更立体更全面地展现事件的真实情况,有利于积累媒体的公信度。多视角多层面的不同声音的表达,有助于将记者的主观倾向客观化,使媒体站在了一个隐性的立场,说的更实际一点,它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媒体的风险。
四是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要“好为人师”。同期声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是它的生动性。同期声在展示被采访人物的情绪、性格等方面更有其独特的作用,让被采访者直接面对观众,把他的感受、观点、经历等通过麦克风直接陈述给观众,使观众不但见其人,而且闻其声。观众通过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声调、表情、神态、举止,感受到一种立体的、生动的信息。但由于一些县级台处于少数民族地区,许多被采访者不能有条理的将事情陈述清楚,于是在采访中我们很常用的一个方法便是教被采访者怎样说,然后让其面对镜头复述一遍。这类通过授意、准备、引导、预演而采制的同期声,常常因为笨拙的表演,照本宣科的呆板而令人生厌,也使新闻价值黯然失色。
五是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要避开冗长、简洁精练。在新闻采访中,提问占有重要位置,很多记者都把掌握提问的技巧看作记者最重要的业务能力。这是因为,提问是打开采访对象心灵的钥匙,是了解事实真相的渠道。正是通过对采访对象的提问,才能使枯燥的材料完美起来,才能使干瘪的素材丰富起来。然而现在许多记者提起问来,往往问不到点上,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无目的,无秩序,有的还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结果弄回一堆杂乱的东西,一点有用的信息分散在冗长的讲话中,这样的同期声,要么不用,一用就只能拖沓了。这样,记者在提问前就思考好所问的内容,心里有所准备,所提的问题应围绕中心,层层挖掘,有次序地展开,这样才能让对方的回答不至于偏离主题。
六是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要避免出现只见话筒不见人。即记者在采访时,画面里只有拿着话筒的手,而没有记者的形象,这样会使采访的同期声缺乏双向交流感,显得很突兀,失去了应有的生机。所以,在出去采访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安排两个记者出去,同期声的画面里有了被采访人出现,也要插进去记者的现场交流镜头,这样就让观众看了也很具有真实感。
同期声的合理运用,并不是一件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它有赖于记者在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同期声的合理运用,包括该用不该用,如何用,都需要记者的准确把握,它需要记者采访前的精心准备,采访过程中清晰的逻辑思维和一针见血的采访能力,随机应变的捕捉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后期剪辑时合理的取舍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记者使用同期声才能得心应手,精到恰当,最终通过合理运用同期声,使节目生辉,促进电视新闻整体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