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新课程标准 提高教学有效性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融合了社会、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法学以及哲学和伦理道德等多学科知识,使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新课程标准,采用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下面,笔者就如何依据课程标准,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须恰当且贯穿始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另外还提出三项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这在以往颁布的所有各科《教学大纲》是没有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通过选取多种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说说我们的学校》的教学目标是:①指导学生了解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并能做简单介绍;②通过交流,使学生对学校产生亲近感,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兴趣。教学时,让学生观看学校外景的录相片,引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生在认识学校设施的同时懂得各个专用教室的使用规则(行为与习惯目标);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区、活动区、学习区的设施及使用(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以探密、调查、参观等方式进行探究活动(过程与方法目标),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具体、明确,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二、教学活动应贴近儿童生活,指导儿童生活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儿童的生活中,实际上存在一个儿童的世界,这是一个与成人世界不同的世界,儿童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我们成人虽然也经历过这一世界,在这一世界里曾经有过与儿童同样的感受或想象,但一旦离开这个世界,就认为儿童世界里儿童的行为或想象幼稚、好笑,甚至感到荒诞离奇、不可思议,于是便以我们成人的想法、规则去要求他们、训练他们,甚至是束缚他们。老师和家长成了儿童世界的管家或皇帝。教师和家长只有了解这个世界,才能真正进入这个世界,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尊重他们喜、怒、哀、乐的心理感受,尊重他们在儿童世界的主人地位,才能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才能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教学活动才能有效、高效,我们才能成为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要想真正贴近儿童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这就为我们指出两条途径:一是从内容上选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二是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且富有生活情趣和艺术性,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还要适当组织课后延伸活动,真正使课程成为对儿童有意义的生活,成为对儿童生活的有效指导,既丰富了儿童生活体验的过程,又促进了儿童积极主动的发展,体现了贴近儿童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课程理念。
  
  三、教学过程注重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全新课题。因为走进新课程的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鉴别者、开发者和利用者。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复制教材、再现教材,而要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教材进行筛选、整合与重组,开发出大量的课程资源,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因此,可以在如下三个方面努力:
  1.生活资源。“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儿童只有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捕捉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所爱所恨、所思所想,提取和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反思,逐步发展儿童对自己生活的认识,引导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育人实效。
  2.教师资源。一方面,教师在上课时可把自己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如在教学《困难是什么》时,教师可描述自己在生活中胆小的事件,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唤醒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共同融入课堂,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作为活动的启发者、合作者、引导者,不断地引发儿童的活动兴趣,为儿童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给儿童活动提出必要的建议,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质量。让学生能在活动中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共同体验,获得成功的愉悦,充分体现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共赢理念,使课堂更加富有吸引力。
  3.媒体资源。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文字、表格、图形、图象和动画的能力,具有图文声像并茂,动静快慢结合的优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学习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思路。如在教学《插上科技的翅膀》一课时,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展示长城烽火台、古骑馬接力、信鸽传信、马拉松与通信、邮政与电话等图片或动画,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形成了以境促情,以情化境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四、调动主体意识,注重“三个维度”培养
  
  人本主义理论的学生观告诉我们:“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受教育者”。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学改革不仅要注意改革教师教的过程与教的方法,而且更要注意改变学生学的过程与学的方法。只有注重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1.凸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必须始终处于突出的显性状态,从游戏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合作伙伴的自由组合,都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并不断激励、启发学生,教师始终以一位激励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伙伴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游戏活动中,对学生的辩析导行发表意见;教师始终以宽容的态度,认真倾听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
  2.学生体验感悟,注重“三个维度”的培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如在教学《大家都是好朋友》一课时,教师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课堂上通过“课堂游戏、激发兴趣——实践活动、情感体验——创设情境、辨析导行”等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辨析中、评判中,体验并初步形成了“和同学在一起是十分愉快有趣的,和同学在一起能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的道德认识,培养了学生愿意并喜欢和同学在一起的情感态度。整个教学过程,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3.重视实践,奠定学生适应社会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成长。教学中,可让学生走上街头、走进社会,参与一些公益劳动,体验各行各业的辛劳。可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实地调查等方法了解衣食的来源,水的重要性,生活中的工业品与我们的关系……让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在家庭生活中、在社会环境中去了解、去调查、去体验、去感受。通过实践活动,他们的道德情感会不断加深、各种能力会不断提高、社会知识会不断积累,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得到提升,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正确把握和理解其内涵的教育理念,让实践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社会,才能真正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落实,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国,高校德育任务主要是由《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来承担,作为一项系统而正规的教育活动,这门课为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确立和巩固道德价值观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德育工作者对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做出了较大的改革与尝试,但我们工作的实效并不十分理想。近几年,社会上的各种思潮都冲进了高校校园,不少学生受其中不良思潮的影响,政治意识淡薄,道德
期刊
审美和艺术素质是人整体素质中的重要方面。在我国,美育思想和美育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诗和乐是君子修身成仁的重要途径。美育与智育、德育是同一个层次上的三种教育形态,是完善人格的三个必要方面。上个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在培养健全的人格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者一样重要,不可偏废的观点。真、善、美是人类价值系统的三大目标,三者相辅相成,是相得益彰的统一整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在中学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它在绝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并没有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所以各学科学生的平均分成了一个“紧箍咒”, 把教师和学生死死地卡在教室里。 因此,如何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要效率,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从题海中走出来,真正做到轻负高效,本文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关健词:效率兴趣源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在中学实
期刊
锅中无米,巧妇难为炊;胸中无墨,秀才难为文;学习写作,难关之一就是没有“活水”。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农夫和书童,要帮助学生铺就开源引流的渠道,建立一个较为丰富、完善和系统的信息资料网站,随时可以搜索和访问。渠道的原理很简单,那就是观察和积累,但观察和积累却是个大话题,名目五花八门,方法包罗万象,往往会“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一气,不得要领,最后变成走过场而已。鉴于观察和积累的对象不外乎人、事、景,我主
期刊
中国加入WTO后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提高了,英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也给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英语?笔者认为:英语学习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即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总结了以下几
期刊
摘要:“师生共写日记”有助于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策略是:倡导形式的多样化;关注内容的真实化;重视过程的双向化;追求评价的多元化。  关键词:共写日记 师生关系 策略    常常听到老师喟叹: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我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曾听学生抱怨:现在的老师怎么了?怎么高高在上难以接近?师生之间仿佛隔着一层墙,如何拉近师生距离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沟通感情,师生共写日记不失
期刊
记得刚登上三尺讲台的时候,学着从前老师上课的样子,课堂上严格遵守教学三步曲:组织教学——讲课——作业。课余时间就改学生们画的画。可我发现,学生们脸上那种“义务式”的表情一如我当年,而作业也只是草草了事,没有半点“创作”的痕迹。于是后来的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与探索,期间参加过几次新课程改革培训,也看了不少新课程方面的书。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与形式,并取了不错的效果。下面就将我的几点尝试与同行们交
期刊
摘要:学生作文不能当成语文作业来看,要看作是学生创作的作品。学生创作出作品来,也是千辛万苦的,就要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愉悦补偿。最好的补偿莫过于替他们找到读者,得到反馈。作文上墙评改不失为一种改良方法。  关键词:作文 评改 上墙 激励 创新 小技巧    一、作文写作与批改现状概述    1.作文写作是件苦差事。52%的学生写作文时颇感紧张害怕,62%的学生提笔时要冥思苦想,46%的学生不喜欢写作
期刊
英语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当今世界,英语已被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我国很重视英语的普及教育,可是许多学生却感到学英语很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学了而没有适用的环境。生活在一个说汉浯的氛围中,尽管英语教师有父母教婴儿说话一样的耐心,学生却不具备像婴儿一样的练习环境,所以不久又忘了。因而教师教的知识如同将种子播在了“荒芜”的土地上,很难有收获。  中学教学中大量的事实也告诉我们,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
期刊
摘要:如何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如何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如何凸现文本中的语文价值点,如何让语文课回归本色,做到扎实有效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当前语文教师提得最多,也最想解决的问题。的确,无论语文教学如何改革,简约、扎实、有效永远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本文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从找准切入点、挖掘训练点、埋好插入点三方面来阐述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切入点训练点插入点简约扎实有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