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课堂,是指师生在一种和顺、协调、融洽的氛围中,教师完美达成教学目标,践行教育理念,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个性得以发展,思维得到提升,师生互促互动、共生共长的课堂教学状态。综观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上仍有许多不和谐的音符:有的教学设计呆板,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权威意识过重,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有的教学缺乏创意,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有的教师素养欠缺,以致学生不能“亲其师,信其道”……笔者近期在区内上了一节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公开课,与校内教师进行了多次集体教研。下面以该课为例,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有效实施教学评价的角度,谈谈对数学和谐课堂创设的几点体会。
一、情境创设,为和谐课堂构建氛围
新课程提倡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初始上课,我直接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物体的排列规律,学生虽然能回答,但是学习的积极性未被调动,课堂气氛也不活跃。考虑到儿童天生对童话世界有亲近感,再次上课时,我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动物王国游历一番,并且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一些难题,大家愿意吗?
生大声:愿意。(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
师出示两种不同的运动会场设计方案。(一种与教材中主题图相同,另一种杂乱无章)
师:动物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小兔和大象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的会场布置方案,你认为哪一种设计方案动了脑筋?为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后,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揭示课题:有规律的排列不仅让人感觉到整齐美观,而且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
改变后的设计让学生在童话世界的情境中,以帮助小动物解决困难为诱导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对比中自主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排放的物体,感受到有规律排列的物体给人以整齐美观的感受,接着通过教师的衔接语“这里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实际运用,都由这一情境串联,在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一个个难题后层层推进,创设了整节课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二、板块设计,为和谐课堂架构基石
板块设计就是把整节课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教学目标明确,呈逐层铺展、逐步递进的趋势,学生的数学思考也逐步深入,最终实现新课改中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从本质意义上来讲,真正的和谐课堂首先必须完美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教学思路不清晰,学生学得杂乱无章,又怎能谈和谐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而要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出层层推进、重点突出的有效教学方案。
本节课的设计我分为五个大的板块:
1.情景引入,发现规律
2.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3.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策略
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回顾反思,总结学习方法
这样的设计目标定位准确,重点突出了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经历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五个板块的设计层层递进:第一板块通过比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二板块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第三板块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优化解题策略;第四板块通过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练习,提高学生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板块使学生在默默回味解题策略、独立整理思绪的过程中,深化对解题策略的认识。学生通过整节课尝试—优化—总结—巩固运用的学习过程,有效地发现了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培养,教学效果良好。可以说,板块设计的教学理念是数学和谐课堂实现的基本保证。
三、开放探索,为和谐课堂注入活力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引领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如果教师直接讲解知识点,剥夺了学生探索的机会,学生没有经历尝试、验证、修改、顿悟等探索过程,思维得不到发展,课堂教学必定死气沉沉,又怎么会和谐而充满活力呢?
在新授讲解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出示(教材中例1的盆花图):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
2.出示自学要求
(1)理解题意;(下转第38页)
(上接第36页)(2)独自尝试,把想出的方法写下来;
(3)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方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尝试、讨论的方法。
3.全班交流。
教师对学生想出的方法尽可能地一一呈现,(方法类似的进行整合)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方法。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体现在又知道了什么方法,而是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否主动运用相关的策略,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解决例1问题时,我没有给予学生任何提示,仅仅出示自学要求,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思考解题策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直接让学生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我在课前充分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方法,课中对学生想出的各种方法予以呈现、整合、点评,并及时给予提示和指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全班交流时,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处处闪现思维碰撞的火花,课堂气氛和谐而活跃。
四、有效评价,为和谐课堂增添动力
数学教学中的评价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俗话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激励性评价对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至关重要。它能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常常给予简单的否定,不能通过分析发现错误中蕴含的有效学习资源,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思考过程的关注,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以下的教学片段:
教学例1时,学生自主学习后全班交流:
生:我用的是计算的方法:2×7=14(盆)15-14=1(盆)答:左起第15盆是蓝花。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共有15盆花,2×7=14(盆)前面一组一组的一共有14盆花,还剩1盆,就是蓝花。
师:7是怎么来的?
生回答不出。
师提示:是大概估计出来的吗?
生表示同意。
师:你的方法表示这道题你已经理解了,非常好。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同学的计算方法,最后再请大家比较一下,究竟哪种方法更有效?
计算这一类找规律的问题,常规的方法是用总数除以每组的个数,最后看余数来确定。这个学生的计算方法与常规的方法不一样。教学时,我没有轻易地给予否定,而是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我从他的思维角度出发,及时给予提示,并对他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肯定,鼓励他继续认真思考,加强比较,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后来,他主动发言评价自己的方法在总数较多时不太适用,而且用两步计算比较麻烦。
新课改十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教师合理科学的评价对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至关重要。以尊重平等为前提的有效评价,能帮助学生滋生起学习的动力,从而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课堂,不仅是一种课堂教学状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课堂教学境界。它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尝试,勤于反思,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个人修养,以教师的和谐发展,促进和谐课堂的创设,最终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情境创设,为和谐课堂构建氛围
新课程提倡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初始上课,我直接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物体的排列规律,学生虽然能回答,但是学习的积极性未被调动,课堂气氛也不活跃。考虑到儿童天生对童话世界有亲近感,再次上课时,我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动物王国游历一番,并且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一些难题,大家愿意吗?
生大声:愿意。(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
师出示两种不同的运动会场设计方案。(一种与教材中主题图相同,另一种杂乱无章)
师:动物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小兔和大象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的会场布置方案,你认为哪一种设计方案动了脑筋?为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后,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揭示课题:有规律的排列不仅让人感觉到整齐美观,而且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
改变后的设计让学生在童话世界的情境中,以帮助小动物解决困难为诱导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对比中自主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排放的物体,感受到有规律排列的物体给人以整齐美观的感受,接着通过教师的衔接语“这里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实际运用,都由这一情境串联,在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一个个难题后层层推进,创设了整节课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二、板块设计,为和谐课堂架构基石
板块设计就是把整节课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教学目标明确,呈逐层铺展、逐步递进的趋势,学生的数学思考也逐步深入,最终实现新课改中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从本质意义上来讲,真正的和谐课堂首先必须完美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教学思路不清晰,学生学得杂乱无章,又怎能谈和谐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而要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出层层推进、重点突出的有效教学方案。
本节课的设计我分为五个大的板块:
1.情景引入,发现规律
2.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3.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策略
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回顾反思,总结学习方法
这样的设计目标定位准确,重点突出了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经历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五个板块的设计层层递进:第一板块通过比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二板块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第三板块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优化解题策略;第四板块通过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练习,提高学生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板块使学生在默默回味解题策略、独立整理思绪的过程中,深化对解题策略的认识。学生通过整节课尝试—优化—总结—巩固运用的学习过程,有效地发现了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培养,教学效果良好。可以说,板块设计的教学理念是数学和谐课堂实现的基本保证。
三、开放探索,为和谐课堂注入活力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引领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如果教师直接讲解知识点,剥夺了学生探索的机会,学生没有经历尝试、验证、修改、顿悟等探索过程,思维得不到发展,课堂教学必定死气沉沉,又怎么会和谐而充满活力呢?
在新授讲解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出示(教材中例1的盆花图):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
2.出示自学要求
(1)理解题意;(下转第38页)
(上接第36页)(2)独自尝试,把想出的方法写下来;
(3)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方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尝试、讨论的方法。
3.全班交流。
教师对学生想出的方法尽可能地一一呈现,(方法类似的进行整合)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方法。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体现在又知道了什么方法,而是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否主动运用相关的策略,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解决例1问题时,我没有给予学生任何提示,仅仅出示自学要求,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思考解题策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直接让学生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我在课前充分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方法,课中对学生想出的各种方法予以呈现、整合、点评,并及时给予提示和指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全班交流时,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处处闪现思维碰撞的火花,课堂气氛和谐而活跃。
四、有效评价,为和谐课堂增添动力
数学教学中的评价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俗话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激励性评价对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至关重要。它能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常常给予简单的否定,不能通过分析发现错误中蕴含的有效学习资源,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思考过程的关注,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以下的教学片段:
教学例1时,学生自主学习后全班交流:
生:我用的是计算的方法:2×7=14(盆)15-14=1(盆)答:左起第15盆是蓝花。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共有15盆花,2×7=14(盆)前面一组一组的一共有14盆花,还剩1盆,就是蓝花。
师:7是怎么来的?
生回答不出。
师提示:是大概估计出来的吗?
生表示同意。
师:你的方法表示这道题你已经理解了,非常好。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同学的计算方法,最后再请大家比较一下,究竟哪种方法更有效?
计算这一类找规律的问题,常规的方法是用总数除以每组的个数,最后看余数来确定。这个学生的计算方法与常规的方法不一样。教学时,我没有轻易地给予否定,而是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我从他的思维角度出发,及时给予提示,并对他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肯定,鼓励他继续认真思考,加强比较,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后来,他主动发言评价自己的方法在总数较多时不太适用,而且用两步计算比较麻烦。
新课改十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教师合理科学的评价对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至关重要。以尊重平等为前提的有效评价,能帮助学生滋生起学习的动力,从而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课堂,不仅是一种课堂教学状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课堂教学境界。它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尝试,勤于反思,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个人修养,以教师的和谐发展,促进和谐课堂的创设,最终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