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来源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t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2年2月中共中央首次颁布的《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和2010年颁布的《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两个文件为包括民主党派队伍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新世纪多党合作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铺平了前进的道路,更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在多党合作制度框架下进一步发展和发挥重要作用创造了制度条件和平台。从组织体系的角度加强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组织建设是搞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民主政治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2)04002605
  2012年2月中共中央首次颁布了《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为新世纪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加上2010年颁布的《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两个文件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新世纪多党合作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铺平了前进的道路,更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在多党合作制度框架下进一步发展和发挥重要作用创造了制度条件和平台,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民主党派队伍建设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和重大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民主党派为核心的党外代表人士的数量和质量是党外代表人士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的关键,也是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层面生存发展的基础。以民主党派为核心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健康有序发展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本保证,是多党合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进一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程。无论从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对参政党作用发挥的客观和现实要求来看,还是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新形势下以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为重点的中国民主政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从组织建设入手建设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大而迫切的现实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目前民主党派队伍组织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民主党派组织构成现状
  1民主党派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逐渐丧失,后备干部队伍严重不足
  从民主党派的数量看,从新中国成立初1万多人发展到改革开放初的6万多人,目前已达84万人[1];从其成员构成看,中国民主党派成员主要来自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或一部分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中上层代表人士,其成员主体是中高级知识分子,基本涵盖了目前我国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此外,除了中共和八个民主党派之外,还有一个具有党派性而无党派名的数量众多的能够吸收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难以覆盖的部分社会阶层人士的“无党派人士”群体。中国民主党派是中国“社会精英聚合体”,他们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或政党联盟,而是中国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爱国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虽然民主党派绝对数量增加很多,但只有执政党党员的1%,从政党的角度比较,它是没有多少数量优势的,更不必说中共还有共青团这个更大的后备军队伍。在人才储备方面,根据中央外宣办2011年6月公布的数据,在中共80269万名党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29775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71%,每年发展的高学历和大学生党员、青年党员数量超过50%,而且45岁以下党员占党员总数的45%,再加上民主党派成员,包括其精英分子还可以加入中共,造成民主党派人才的流失,因此,民主党派的人才优势是越来越不明显,特别是目前民主党派还面临人才队伍的不稳定性,甚至缺失的危险,也没有稳定的后备军队伍,包括后备人才和干部队伍等。这与新世纪新时代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质量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也使民主党派参政党作用的发挥与时代的新要求也不相适应,这是加强以民主党派为核心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原因。
  2组织系统不完善,覆盖面窄,纪律性不够,组织较松散,凝聚力和吸引力不足
  一个政党的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党的发展壮大,也关系到政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政党力量的强弱。政党的组织完备,组织动员能力强,则政党的力量就强大,发挥政党的作用就较充分,社会政治影响就大。反之,如果政党组织不完善,组织松懈或涣散,其动员和组织能力就弱,其作为政党的力量也相对较弱,发挥政党作用必然不充分,社会政治影响力相对而言则较弱,其发展壮大必然成问题,即使有相当的数量也如此。政党组织从纵向来看,有中央、地方、基层三级,其上下级的权利义务关系必须明确,上下级之间联系、支持、帮助和服从的权利义务结合的紧密程度与组织的强有力与否至关重要。同时,从横向来看,每一层级或同一层级内部成员个人之间(一般成员与干部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合作、相互支持的融洽程度决定了该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和谐程度,并决定了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程度。
  以中国民主党派的组织状况为例:在省级组织中,除台湾、西藏外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地方组织的有民革、民盟、民建、农工党和九三学社,民进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民进建立了地方组织,台盟在台湾同胞较集中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地方组织,而致公党只在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地方组织;在省辖市级、区、县级基层组织中,各民主党派之间是有较大差异的,如民建的省辖市级组织256个,县级市组织54个,基层组织共有4771个,而民进的市级组织233个,县级组织701个,有基层组织5678个,其他的如九三学社有285个省辖市级组织,29个县级市组织,民革在市、县一级组织发展超过500个,其余民主党派的地方和基层组织相对少一些[2]。此外,无党派代表人士的组织根本没有建立或不健全,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港澳台海外侨胞的组织机构面临同样的问题。即使党外代表人士的建立有自己的组织,其分布状况也不完整,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覆盖面也相对较窄,与县市、乡镇的基层民众关系淡漠,甚至隔断,群众基础不深厚。有些民主党派的地方、基层组织还存在与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统战工作社会化和平民化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新经济区域和新的产业发展、承接地区等还缺乏基层组织。   同时,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还不足,组织纪律性还有待加强,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的组织动员和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以及基层组织工作方式方法还较僵化,不够灵活,部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存在年龄老化问题或领导班子成员又过分年轻,阅历不够,领导组织协调能力和亲和力不够等诸多问题。虽然总的来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还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与目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与发挥好参政党作用的要求还有差距。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顺利开展和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
  3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的不均衡及范围限制,使民主党派人才吸收面受到影响,人才后备队伍难以为继
  根据“三个为主”发展成员和组织的精神,虽然民主党派的地方组织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和大部分副省级城市,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且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地方组织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健全一些,有的则相对较少,而且在没有民主党派组织活动历史的区市县不能建立基层组织。同时,根据民主党派与中共的约定,民主党派发展成员每年不能超过其总数的5%限额,不能发展一般的群众,不能在某些敏感和关键领域,如军队、国防、情报等发展成员和组织,也不能在大学生中发展成员,而且还面临交叉党员的问题。这样,民主党派组织在基层不少地方的缺失、不完整和组织成员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远离基层群众以及目前民主党派内部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密切关联程度还需大力加强,上下级组织间的“刚性”权利义务关系没有完全确立,其组织、凝聚力、吸引力、动员力和号召力还与其参政党的身份不相适应,也与其履行参政党职能和所肩负的参政党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要求不相适应等。
  根据2011年6月中共中央外宣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公布的资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共有党的各级地方委员会3222个,其中省(区、市)党委31个,市(地、州)党委396个,县(市、区)党委2795个;全国6869个城市街道建立了党组织,34万个乡镇建立了党组织,82万个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党组织,594万个建制村建立了党组织;全国7507万户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公、私企业中,7496万户建立了党组织,占999%;全国2359万个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机关单位中,2358万个建立了党组织,占9996%;4983万个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事业单位中,4926万个建立了党组织,占989%;全国147万个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团体中,142万个建立了党组织,占968%;193万个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中,189万个建立了党组织,占98%。[3]
  如果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的以上组织状况不利的局面不改变,其组织体系的不完备、组织系统的松散、组织纪律不强、运行效率不高,必然导致其政治凝聚、动员、组织能力的弱化,甚至欠缺,将使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在参政议政方面无法充分发挥组织的力量,参政议政质量和效果必然受影响。对民主党派来讲,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关键时刻,将很可能无法有效地承担起参政党应有职责、义务和发挥应有的替执政党分忧解难的作用,反过来也进一步消解了其政党身份和作用的发挥,甚至逐渐被社会边缘化,这对民主党派的生存发展将带来严重挑战,也必然严重影响到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并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二)原因分析
  以上种种问题的原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参政党等党外代表人士自身的原因,也有执政党方面的原因;既有制度机制不完善方面的原因,也有主、客观政治环境、条件的制约因素等,归结到一点,就是因以民主党派为核心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不足,包括人才队伍、干部队伍、组织建设等的不足或不健全所造成的,也必然造成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能力的不足,参政议政效果不理想,参政党职能和作用不充分,进而影响到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认同。因此,必须从增强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的参政议政能力的视角,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二、加强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增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这是从组织系统层面来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从纵向看,应包括中央、地方、基层三个层面的上下组织关系构建以及与执政党中央、地方、基层组织相对应的和谐关系的构建;从横向看,一方面表现为民主党派不同地区(区域)同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包括民主党派同级组织与中共同级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的关系及相互关系的和谐构建问题;从组织建设的全局看,基层组织建设是基础和重点,而机关建设是核心和关键;从参政议政的角度看,组织建设必须把成员个人的参政议政能力与整体的参政议政效果结合起来,必须重视各级组织的协调组织能力和民主党派领导的组织领导能力建设。同时,也必须注重组织对个人、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纪律约束力建设,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协调力和动员组织能力。此外,也要加强民主党派各级组织与中共各级组织的协调能力,尽最大可能争取执政党各级组织对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参政议政、党派活动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还应有制度建设、动力建设等相配套,共同推进以民主党派为核心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和办法如下:
  (一)优化组织成员构成,严把“入口关”,疏通“出口”
  首先,把好“入口关”,严格新成员发展标准,宁缺勿滥,同时根据形势发展适当调整成员发展标准,从多角度、多渠道发现在实际岗位工作、社会工作中表现突出、有代表性的优秀年轻高中级知识分子,优先考虑和发展认同民主党派政治身份、有较强政治参与意愿、愿意为民主党派发挥参政党职能和作用努力奋斗的人士并采取措施把他们吸收到民主党派组织中来;其次处理好发展成员和巩固成员素质的关系,全面考察发展对象的个人能力、社会影响力、人格魅力,特别是参政议政能力,有计划地稳定发展政治素质好、层次高、有广泛代表性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到各民主党派,为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最后搭建民主党派成员成长发展平台,引入竞争淘汰机制,疏通出口。既为新成员的成长、发展创造尽可能的条件,又引入竞争淘汰机制,让那些政治过硬、作风正派、业务精通的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物从基层脱颖而出,担任更重要的职务,同时听其言观其行,随时把不合格成员清除出队伍,也不强留不愿留在民主党派队伍的成员;同时,从一般人才队伍建设、、领导班子(领导集体)建设等方面加强党外代表人才队伍建设。   (二)完善民主党派组织,提高民主党派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其参政议政能力,发挥参政党的积极作用
  组织建设是任何政党都十分重视的。它不仅对政党的成长、发展、壮大不可缺少,对政党作用的发挥也至关重要。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组织建设同样对其成长、发展和发挥参政党作用、参政议政作用至关重要。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看,其组织发展必不可少;从增强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的参政议政能力看,组织(机关)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政治参与实践看,组织作用的发挥与参政议政质量和效果密切相关;从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对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的要求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在人才、智力、组织等方面都与之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加强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的组织建设,既包括横向组织建设,也包括纵向组织建设,即中央、地方和基层,也包括成员发展、党派机关建设等,重点是发展成员、基层组织建设和机关建设。
  1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以质量为重,保持一定的数量增长。以民主党派队伍建设为例,除坚持和改革、完善“三为主”的成员发展方针外,发展中还必须要用活、用足5%限额,注意处理好质量与数量,发展与巩固,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着重发展政治素质好、知识层次高、有代表性、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同时加强对新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与中共的政治共识教育,尽量克服功利主义色彩,在源头上保证民主党派成员的素质;通过社会服务工作、党派活动和其他形式,加强对民主党派成员的学习培养和实践锻炼,狠抓基层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素质培养和参政议政能力建设,逐步建立起一支参政议政的骨干队伍。
  2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外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动员号召力,增强党外代表人士,包括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
  基层组织建设是包括民主党派工作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基础,也是其履行参议政职能的基本源泉,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事关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全局。加强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整体素质,更好的发挥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的一个重要保证。正因为如此,民建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把民建基层组织真正建设成为自我教育的学校、团结互助的集体、参政议政的桥梁、培养人才的基地。加强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党外代表人士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作好以下工作:
  第一,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建设这个核心和关键,把政治素质好,组织协调能力强,熟悉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热心党派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有奉献精神的党外代表人士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同时加强了对其的经常性培养教育,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增强其基层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充分保证基层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加强基层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基层工作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如新成员吸收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会议制度、考勤制度、财务收支公开制度、学习制度、评优表彰制度计划和汇报制度等,规范基层组织运作实践,减少或避免组织生活的随意性,提升基层组织的形象。
  第三,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创新基层组织生活形式,增强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和活力,提高参政议政能力。通过创新基层组织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把基层组织建设与成员的个人成长、进步、组织的发展壮大结合起来,并通过其来提高包括民主党派成员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的参政议政能力,扩大社会影响,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党外代表人士的地方和基层组织。这样就有利于基层组织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党派等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体现基层组织作为密切联系会员群众,加强组织作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增强民主党派组织的战斗力。[4]如苏州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围绕苏州的水资源保护、失地农民利益保护、义务教育问题、医疗卫生改革等10多个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苏州市委、人大、政府等提供决策支撑。在“十五”期间,苏州市各民主党派成员以个人和集体等不同方式从促进苏州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超过1300件提案[5],发挥了基层组织强大的组织作用。
  第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加强与中共党组织的密切关系,妥善处理好活动经费来源保障、组织体系相对独立、政治纲领的特色和加强群众基础建设等四大问题,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和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需要,与中共党组织(统战部)充分协商的前提下,探索党外代表人士新的发展方针和范围。以民主党派队伍建设为例,应探索民主党派成员发展“三个为主”方针的应时、适当调整和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发展应适当放开的可行性问题。中共中央也充分认识到了民主党派发展目前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和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滞后的问题,专门出台了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新政策,包括民主党派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问题、在新建省辖市的建立地方组织的规划问题、新建县级组织问题、界别调整和保持特色的问题等都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调整,甚至创新。
  总之,组织建设要以党外代表人士,尤其是民主党派,更好地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各项职能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和人才储备为目标,不断增强党外代表人士,尤其是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活力和发展后劲,为提高整个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促进民主党派参政党功能的充分实现服务,最终促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新闻发布会资料: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等方面情况介绍,2011年6月29日.Http://discoverychinacomcn/zhibo/201106/29/content_22866373htm.
  [2] 各民主党派的组织数目资料来自中央统战部网站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委员会网站,2011年7月8日.
  [3] 中组部介绍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情况,解读主要数据.2011年6月24日凤凰网资讯.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6/24/7228796_0shtml.
  [4] 郑宪中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174.
  [5] 田芝健,毛波杰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
  编辑:王 芳
其他文献
摘 要:为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发挥科研促教、科研咨政作用,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实施开放式科研战略,加强与统战部门、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的科研合作。从2009年至今,围绕统一战线理论、多党合作理论、参政党建设理论和中华文化等专题,连续3年在省内以及国内面向社会进行课题招标,已经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本文是对2009、2010两年度招标课题已结题成果的综述。  关键词:招标课题
期刊
摘要:文化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参政党的文化建设有着自身的特殊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它形成于多党合作的历史之中,在当今社会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当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构建特色鲜明的参政党文化是民主党派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参政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1)03-0045-04   
期刊
(2012年7月9日)  同志们:  在全省上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多党合作理论研究中心今天正式成立了。这是我省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喜事,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代表中共江苏省委,对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专程莅临指导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兄弟省市社会主义学院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
期刊
(2012年7月9日)  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在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新址办学2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多党合作理论研究中心今天正式成立了。首先,我谨代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对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新址办学20周年和多党合作理论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向20年来为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和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和发
期刊
(2012年7月9日)    尊敬的石泰峰副书记、尊敬的黄易宇副院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天,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多党合作理论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同时又喜逢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新址办学20周年纪念,我谨代表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向省社会主义学院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一直关心支持社会主义学院建设的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多年来为省社会主义学院建设与发展奉献聪明
期刊
(2012年7月9日)  尊敬的石泰峰副书记、尊敬的黄易宇副院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在我院新址办学20周年之际,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多党合作理论研究中心也于今天正式成立了。首先,我谨代表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向专程莅临指导的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省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各位领导和有关部门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为深入挖掘、利用和研究我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农民工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以东莞的农民工文化生活为例,他们的身份基本是处于“不工不农、不城不乡”的状态,除了经济权益很难有充分的保障外,更为贫乏的是他们的精神生活、文化权利的保障,传统的家族、家庭结构基本解构,心灵的无处栖息。了解农民工的公共文化需求,推进公共文化建设,适应人口流动需求促进交融文化成为当前一个时代性课题。  
期刊
摘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来政治建设的重要创新成果,突出表现在协商民主的政治定位创新、制度保障创新、协商主体创新、程序形式创新。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协商民主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协商民主;改革开放30周年;创新  中图分类号:D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8)06—0015—0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
期刊
  摘 要: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新崛起的社会阶层中的重要阶层。由于新世纪一系列重大社会事件的发生,在西方兴起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引起我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广泛关注。公益责任是企业责任中的最高责任。虽然私营企业主近年来已经成为公益事业的重要力量,但绝大部分的私营企业主没有履行公益责任。私营企业主阶层应该承担与之能力相符合的社会责任以增进社会信任、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新社会阶层;私营企业主;社会责任
期刊
  摘 要:本文从余光中的风物诗中挖掘出其特点,对诗的表现手法和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使人更深刻地理解余光中风物诗的意境。  关键词:余光中;风物体;散论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2)04006605  一  所谓风物,一是指风光景物,二是指风俗物产。前者如晋代陶潜《游斜川》诗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宋代张升《离亭燕》词:“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