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参政党的文化建设有着自身的特殊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它形成于多党合作的历史之中,在当今社会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当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构建特色鲜明的参政党文化是民主党派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参政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1)03-0045-0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一个政党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政党不可能成为一个先进的政党。在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日益交融和渗透的今天,文化对政治的影响更加明显。而当今社会,政党是主导性的政治力量,如何开发和利用文化对政党的影响,培育和构建自己的政党文化是摆在各个政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框架下,文化建设不仅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也是参政的各民主党派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参政党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政党文化构成论的观点认为,政党文化是指“一个政党所具有的为其党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党的政党形象”。政党文化包含的要素很多,政党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党纪党风、政党形象等无不是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在诸多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和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政党意识,制度规范、党纪党风、执政理念与方式等是政党文化的二级标示要素,政党形象则是党外力量对政党文化的评价要素。
根据政党文化的一般原理,结合我国参政党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参政党文化应当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所认同的对参政党性质、地位、作用的认知、情感、态度,即意识形态要素。对参政党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参政党意识,这是参政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参政党意识是维系民主党派成员的精神纽带,是团结全党形成统一意志,增强全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精神动力;反映了该党派的基本价值取向。各民主党派自成立之初,就高举爱国、民主两面大旗,与中共团结合作,共同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民主革命运动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对于中国共产党严密的组织体系,民主党派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纪律显得略加松散,因此体现出一定理想信念的意识形态的力量对于凝聚全党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说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正是在这样一种以爱国民主、团结合作为核心的参政党文化的引领下,始终保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各民主党派的组织特色、行为作风等,即制度规范要素。制度规范是参政党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意识形态中价值理念的体现。各民主党派自成立之日起都在各自的党章中规定了相应的行为规范、党纪党风等并在以后的实践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组织体系。其中最突出、最鲜明的就是民主党派“三个为主”的组织发展原则,既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又体现了各民主党派的鲜明特色。这是各参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人们判断参政党最直接、最主要的要素。
三是对外所展现出来的参政党形象。政党形象是党外力量对政党文化所做出的评价,即公众对政党的基本政治评价和情感认同。它内化于普通公众的主观意识之中,主要体现在公众对某一政党的认识程度、对该政党及其党员持有何种态度,怀有何种感情(爱憎、好恶、亲疏、忠诚或背叛、尊敬或蔑视等)以及对该政党的政治活动能力和执政绩效做出何种评价和判断。就参政党而言,政党形象体现为中国共产党、普通民众对民主党派的思想政治路线、党员干部的修养作风、言谈举止;参政议政的成效等诸方面的认识和评价以及情感上的一种倾向。
二、参政党文化的历史考察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层面和意识形态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历史的积淀和传承。参政党的政党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深深植根于民主党派与中共团结合作、风雨同舟的光辉历程中。
尽管参政党的概念是在1989年1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来的,但是作为参政党的八个民主党派却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成立了。因此,参政党文化的形成应该从中国大陆第一个民主党派的诞生——中华革命党的成立算起,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打击和动摇了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广泛地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为以后中国各政党的产生(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可以说,早期创建民主党派的主要领导人都曾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这是参政党文化的思想渊源。抗战前后,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一批民主党派组织相继成立,他们一开始就以反帝爱国、救亡图存为己任,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奋斗。抗战胜利后,在国共两党的较量中,各民主党派组织迅速发展并一度作为第三方面的力量在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专制等发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全面内战爆发后,在残酷的军事斗争面前,各民主党派经过反复的比较鉴别,逐步走上了与中共团结合作的道路。以1948年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共“五一”号召为标志,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共的领导。这一重大历史转折不仅表明了民主党派在政治上的成熟,同时也标志着以“爱国、民主、团结、合作”为核心的参政党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正式确立并成为指导民主党派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根据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协商确定了各自的分工范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组织发展原则和规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的制度框架下,积极参政议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群众中树立了参政党的良好形象。这些都是其政党文化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创新。
三、参政党文化在当代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民主党派的老一辈领导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创建并传承下来的文化价值体系,在当代遭遇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保持民主党派的文化特色是当前需要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在意识形态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互相碰撞、互相渗透,人们受各种思潮冲击、影响的途径日益增加。在这种开放性、多样性的社会环境中,国际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以及不同性质的民主制度、政党制度的较量,不可避免地使人们的思想更趋复杂活跃。个别民主党派成员接受西方政治民主的观点,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点认识模糊,羡慕西方政党制度,对竞选情有独钟,希望把多党合作当作“多党制”,实行“轮流执政”。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如何保持正 确的政治方向,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是当前参政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
(二)在组织发展上受到“趋同”现象的困扰
近几年来,各民主党派严格贯彻“三个座谈会纪要”的精神,制定各自的组织发展规划和制度,按照重点分工的范围,积极稳妥地开展组织发展工作,尽量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但是由于受历史原因、社会分工多样化等条件的影响,从总体来看,各民主党派的组织特色正越来越多地受到“趋同”现象的困扰,其组织特色正逐步趋于弱化。以山东省为例,本省的民革、致公党由于受自身界别的制约,发展资源相对匮乏,只能将目光瞄向自己的非主体界别,民革已经出现了“倒三七”的现象。而其他民主党派如民盟、民建、九三学社等虽然没有如此严重,但近几年按照各自的主体界别发展成员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保持民主党派的组织特色,不仅是参政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问题,也是参政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在参政形象上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进入新时期以来,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迅速,其成员已经达到80万左右,成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民主党派新成员特别是中青年成员中,大部分人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素质是好的。但是由于个人经历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成员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政治理念等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消极和负面的东西。比如一些新成员在价值观念方面呈现出趋利务实、功利性强的苗头,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不强,对民主党派自身的性质、任务、奋斗目标不甚了解,更多的关注个人利益。尤其是随着民主党派成员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来,与权力的关系更加紧密,如何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定位,在群众中树立什么样的“参政形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构建特色鲜明的参政党文化
民主党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质上就是用社会主义本质和主导的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广大成员的思想和行动,为多党合作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组织支撑,树立起与自身地位相符合的参政党形象。
(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参政党意识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追求和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的政治理想、奋斗目标和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
参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正确的参政党意识就是要高举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决抵制西方多党制、两党制的影响和渗透,恪守多党合作的政治准则,共同维护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这是参政党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离开这这个基础,参政党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政治根基和价值。为此,必须增强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基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增强对我国现有政治制度的认同感。
(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指导,创造性地保持和突出参政党的组织特色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孕育的时代精神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核心是改革创新。面对组织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开拓思路,化解难题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政治参与的需求,解决有些党派发展资源缺乏问题,避免“趋同”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中央统战部和民主党派中央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一是适当调整了有些党派的发展界别:民革可重点发展社会和法制专业人士中的代表性人士,农工党可重点发展环境保护和人口资源领域的代表性人士。这不仅扩大了民革和农工的主体发展范围,也为他们体现特色、更好地发挥参政党职能提供了保证。二是民主党派对自身的职能定位更加清晰。据一位参政党的领导人讲,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中要想成为“百科全书派”是不可能的,要想成为对中国所有问题都有发言权的参政党是不现实的。因此,参政党必须对自己的职能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在发展成员时才不会盲目,自己的组织特色才能更加彰显。
(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树立“廉洁清正、奋发有为”的参政党形象
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各民主党派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一是要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民主党派成员尤其是机关干部的作风反映了该党派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各民主党派的形象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广大民主党派成员一定要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树立民主党派“廉洁清正”的参政道德和参政形象。二是要努力提升参政能力,提高参政议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树立起“奋发有为”的参政党形象。各民主党派能否得到中国共产党、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许,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参政议政的效果。因此,广大民主党派成员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建功立业,真正为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壬古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参政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1)03-0045-0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一个政党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政党不可能成为一个先进的政党。在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日益交融和渗透的今天,文化对政治的影响更加明显。而当今社会,政党是主导性的政治力量,如何开发和利用文化对政党的影响,培育和构建自己的政党文化是摆在各个政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框架下,文化建设不仅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也是参政的各民主党派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参政党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政党文化构成论的观点认为,政党文化是指“一个政党所具有的为其党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党的政党形象”。政党文化包含的要素很多,政党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党纪党风、政党形象等无不是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在诸多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和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政党意识,制度规范、党纪党风、执政理念与方式等是政党文化的二级标示要素,政党形象则是党外力量对政党文化的评价要素。
根据政党文化的一般原理,结合我国参政党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参政党文化应当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所认同的对参政党性质、地位、作用的认知、情感、态度,即意识形态要素。对参政党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参政党意识,这是参政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参政党意识是维系民主党派成员的精神纽带,是团结全党形成统一意志,增强全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精神动力;反映了该党派的基本价值取向。各民主党派自成立之初,就高举爱国、民主两面大旗,与中共团结合作,共同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民主革命运动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对于中国共产党严密的组织体系,民主党派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纪律显得略加松散,因此体现出一定理想信念的意识形态的力量对于凝聚全党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说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正是在这样一种以爱国民主、团结合作为核心的参政党文化的引领下,始终保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各民主党派的组织特色、行为作风等,即制度规范要素。制度规范是参政党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意识形态中价值理念的体现。各民主党派自成立之日起都在各自的党章中规定了相应的行为规范、党纪党风等并在以后的实践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组织体系。其中最突出、最鲜明的就是民主党派“三个为主”的组织发展原则,既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又体现了各民主党派的鲜明特色。这是各参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人们判断参政党最直接、最主要的要素。
三是对外所展现出来的参政党形象。政党形象是党外力量对政党文化所做出的评价,即公众对政党的基本政治评价和情感认同。它内化于普通公众的主观意识之中,主要体现在公众对某一政党的认识程度、对该政党及其党员持有何种态度,怀有何种感情(爱憎、好恶、亲疏、忠诚或背叛、尊敬或蔑视等)以及对该政党的政治活动能力和执政绩效做出何种评价和判断。就参政党而言,政党形象体现为中国共产党、普通民众对民主党派的思想政治路线、党员干部的修养作风、言谈举止;参政议政的成效等诸方面的认识和评价以及情感上的一种倾向。
二、参政党文化的历史考察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层面和意识形态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历史的积淀和传承。参政党的政党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深深植根于民主党派与中共团结合作、风雨同舟的光辉历程中。
尽管参政党的概念是在1989年1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来的,但是作为参政党的八个民主党派却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成立了。因此,参政党文化的形成应该从中国大陆第一个民主党派的诞生——中华革命党的成立算起,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打击和动摇了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广泛地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为以后中国各政党的产生(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可以说,早期创建民主党派的主要领导人都曾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这是参政党文化的思想渊源。抗战前后,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一批民主党派组织相继成立,他们一开始就以反帝爱国、救亡图存为己任,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奋斗。抗战胜利后,在国共两党的较量中,各民主党派组织迅速发展并一度作为第三方面的力量在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专制等发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全面内战爆发后,在残酷的军事斗争面前,各民主党派经过反复的比较鉴别,逐步走上了与中共团结合作的道路。以1948年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共“五一”号召为标志,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共的领导。这一重大历史转折不仅表明了民主党派在政治上的成熟,同时也标志着以“爱国、民主、团结、合作”为核心的参政党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正式确立并成为指导民主党派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根据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协商确定了各自的分工范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组织发展原则和规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的制度框架下,积极参政议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群众中树立了参政党的良好形象。这些都是其政党文化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创新。
三、参政党文化在当代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民主党派的老一辈领导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创建并传承下来的文化价值体系,在当代遭遇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保持民主党派的文化特色是当前需要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在意识形态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互相碰撞、互相渗透,人们受各种思潮冲击、影响的途径日益增加。在这种开放性、多样性的社会环境中,国际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以及不同性质的民主制度、政党制度的较量,不可避免地使人们的思想更趋复杂活跃。个别民主党派成员接受西方政治民主的观点,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点认识模糊,羡慕西方政党制度,对竞选情有独钟,希望把多党合作当作“多党制”,实行“轮流执政”。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如何保持正 确的政治方向,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是当前参政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
(二)在组织发展上受到“趋同”现象的困扰
近几年来,各民主党派严格贯彻“三个座谈会纪要”的精神,制定各自的组织发展规划和制度,按照重点分工的范围,积极稳妥地开展组织发展工作,尽量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但是由于受历史原因、社会分工多样化等条件的影响,从总体来看,各民主党派的组织特色正越来越多地受到“趋同”现象的困扰,其组织特色正逐步趋于弱化。以山东省为例,本省的民革、致公党由于受自身界别的制约,发展资源相对匮乏,只能将目光瞄向自己的非主体界别,民革已经出现了“倒三七”的现象。而其他民主党派如民盟、民建、九三学社等虽然没有如此严重,但近几年按照各自的主体界别发展成员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保持民主党派的组织特色,不仅是参政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问题,也是参政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在参政形象上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进入新时期以来,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迅速,其成员已经达到80万左右,成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民主党派新成员特别是中青年成员中,大部分人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素质是好的。但是由于个人经历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成员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政治理念等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消极和负面的东西。比如一些新成员在价值观念方面呈现出趋利务实、功利性强的苗头,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不强,对民主党派自身的性质、任务、奋斗目标不甚了解,更多的关注个人利益。尤其是随着民主党派成员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来,与权力的关系更加紧密,如何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定位,在群众中树立什么样的“参政形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构建特色鲜明的参政党文化
民主党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质上就是用社会主义本质和主导的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广大成员的思想和行动,为多党合作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组织支撑,树立起与自身地位相符合的参政党形象。
(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参政党意识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追求和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的政治理想、奋斗目标和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
参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正确的参政党意识就是要高举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决抵制西方多党制、两党制的影响和渗透,恪守多党合作的政治准则,共同维护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这是参政党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离开这这个基础,参政党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政治根基和价值。为此,必须增强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基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增强对我国现有政治制度的认同感。
(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指导,创造性地保持和突出参政党的组织特色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孕育的时代精神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核心是改革创新。面对组织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开拓思路,化解难题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政治参与的需求,解决有些党派发展资源缺乏问题,避免“趋同”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中央统战部和民主党派中央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一是适当调整了有些党派的发展界别:民革可重点发展社会和法制专业人士中的代表性人士,农工党可重点发展环境保护和人口资源领域的代表性人士。这不仅扩大了民革和农工的主体发展范围,也为他们体现特色、更好地发挥参政党职能提供了保证。二是民主党派对自身的职能定位更加清晰。据一位参政党的领导人讲,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中要想成为“百科全书派”是不可能的,要想成为对中国所有问题都有发言权的参政党是不现实的。因此,参政党必须对自己的职能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在发展成员时才不会盲目,自己的组织特色才能更加彰显。
(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树立“廉洁清正、奋发有为”的参政党形象
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各民主党派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一是要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民主党派成员尤其是机关干部的作风反映了该党派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各民主党派的形象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广大民主党派成员一定要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树立民主党派“廉洁清正”的参政道德和参政形象。二是要努力提升参政能力,提高参政议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树立起“奋发有为”的参政党形象。各民主党派能否得到中国共产党、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许,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参政议政的效果。因此,广大民主党派成员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建功立业,真正为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壬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