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的噪音污染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你置身于南极的浮冰之间,庄严的景象令人有远离尘世喧嚣的静谧之感,就像波德莱尔在诗中写道的那样:那里,一切只是整齐和美,豪侈、平静和那欢乐迷醉(译者注:该诗选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邀游》)。然而在海平面之下,在这珍贵的“宁静之地”,实际却涌动着巨大的声响——那是海浪拍打浮冰的声音,在深海中不断地回荡。而在这巨大声响之外,还有鲸鱼迷人的歌声不断地传来。
  为什么鲸歌可以在整个海底世界自由回荡?自然的规律能够给我们解释:无论声音在怎样的环境下传播,都会搅动周围的介质以形成波段。在陸地上,声波扇动空气,我们的耳朵已经习惯了这种传播方式。但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介质,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近千倍。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五倍,而且能够传得更远。蓝鲸发出的低频旋律在水中传播开去,在几公里之外的地方都能听得到。
  光线透过海面照射下去,只能到达几里的深度,这之下的海底都是一片漆黑,因此声音成为了海底生物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它们不仅利用声音来进行交流,很多动物也会通过听觉来捕捉猎物。比如鲸鱼目动物会在捕猎前对猎物发出短促的声波,并像雷达一样通过声波的反馈来确定猎物的位置。而更令人惊奇的是,海底还存在着一些只具有听觉的生物,并且它们都积极地运用着这种能力。例如珊瑚虫,它们可以完全利用对周围“声音景象”的感知来决定移动的方向。
  海底的声音世界丰富多彩,但本世纪以来,这一原本自然和谐的海底交响曲却混入了一些刺耳的音符:那是来自人类世界的声音。这些出现在海底的巨大声响中,最多的便是来自海洋交通——海运船只来往所制造的噪音,可以传播到50公里之外的海域。除此之外还有近海作业、海上工程等。在近海石油勘探中利用压缩空气爆炸来进行的地震勘探法、风力发电设备采取的海底打桩技术……这些无一例外都给海底生物的声音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

致命影响


  这些来自人类世界的噪音如今充斥在海底世界的各个角落。这种危害看不见,也几乎听不到……至少对于人类来说,因为人类的耳朵并不能听到海底的声音。这也正是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未曾重视这种噪音污染给海底生物带来的威胁。
  而一次鲸鱼搁浅事故向人们直接地揭示了噪音污染对海洋生态所造成的破坏。1996年的5月12日,12头喙鲸突然在希腊海滩搁浅。科学家们很快找到了原因:北约在地中海的军事演习中部署的声呐设备。这次鲸鱼搁浅事件让研究者们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鲸类动物身上。但近十年来的研究发现,噪音也同样影响着海底大量无脊椎动物的生存:虾、水母、章鱼……它们虽然不具备听觉器官,但会利用能够感知水压的器官来保持生存状态。有实验表明,当对周围环境施加噪音时,这些无脊椎动物会停止移动,并在几天内死去。这一实验证明,噪音对于海底无脊椎动物的影响,与其对鱼类、鲸类的影响一样,都是巨大且致命的。另外,海船的轰鸣声也时常遮盖了海洋生物的交流。就像在一场嘈杂的晚会上,人们总是听不清对方的话语。比如龙虾原本会通过触须发出的尖锐声响来避免与类似物种之间的冲突。但如果这种交流的声音被海船发出的噪音掩盖,那么它们面临的可能就是每日不断的纷争与杀戮。

减少海洋噪音


  如今科学家们致力于为各类海洋生物建立健康档案。比如为不同的海洋物种派发“声音身份证”,用来帮助诊断它们的健康状况。例如扇贝原本在合上贝壳时会发出一种规律性的声音,但如果受到了噪音的骚扰,这种日常的行为也有可能发生变化。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些声音档案来为海洋生物的健康状况作诊治。而在这些研究之外,听取大海的声音成为了人们保护海洋声音环境最好的方式。现在有一些专门针对海洋环境提供服务的工程咨询公司,他们跟踪一些海上工程监测附近海域的动物出没状况,来为工程提供合适施工时间的参考。他们也可以帮助提醒海上船只避让周围动物,及时调整方向以避免碰撞。
  除了“听”,人们也在积极寻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噪音污染的措施。比如在施工地区周围设置气泡帷幕——这一灵感来自于鱼缸里的气泡泵,人们发现声音穿过气泡时会减小许多。海船上的减噪设施则主要针对三个方面:马达声、螺旋桨转动时产生的空泡破裂声以及船只在水中运动时产生的流体噪音。然而要减少这些噪音,都得从船只的设计上下手。如果船只本身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后期要再进行干预就得承担高昂的费用,而且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另一个困难则是来自法律层面。如今虽然有了一些地区性的条约,但却仍然缺乏一套针对海洋噪音污染排放的全球性限制条例,不同地区的人遵循的条例不一样,难免限制了环境保护的效果。但不管怎么说,人们已经在努力建设相应的法规秩序了。总之,人类已经意识到了海洋噪音污染所带来的危害,也明白这一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无可回避的了。
  (杜文荐自《海外文摘》
其他文献
切入主题前,我想有必要跟各位交代一下,我就是一名患有先天性小脑偏瘫的残障人。下面要介绍的无非是,再将多年来的身体情况重复一次。尽管类似的话有我我已经写了或说了无数次了,再说一遍也无妨。我出生时,因我母亲产前宫腔窒息,加之医生的疏忽,导致我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我没有与常人一样健步如飞的行走能力,我无法站稳看这个世界,也无法轻松开口和他人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家人,还有熟悉我的人
期刊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二战结束后,不安与恐惧在日本社会如野草般蔓延。可是,一位每天乘地铁上下班的东京市民却发现,地铁依然像以前那样准时到站。于是这位市民由衷地感叹:“地铁还能准时运行,看来战后的人生还是可以期待的。”  一个社会,一座城市,一个人,都是如此。  几年前,我打算从上一间公司离职,也做了有可能失业的心理准备。但心里总不踏实,我担心做一名自由职业者会不够自律,胡混度日。  那时有一个远方的朋
期刊
有一道名菜叫铁板烧鮰鱼。二尺见方、四十多斤重的大铁盘端上来,只见盘中油珠飞溅,噼啪作响,白嫩的鮰鱼在滚热的铁板上轻微颤抖着,芳香扑鼻。汤汁很快被烤干,铁板依然炙热,但鱼肉却没有被粘底烧煳。直到鱼被吃掉后,盘底现出一层洋葱,不过,它们已全部被烧焦。  实际上,很多菜肴的制作都离不开洋葱,尤其是干锅类和铁板烧类。在这些菜肴中,洋葱不仅防粘锅,还是调味品,在高温的炙烤下它奉献出了全部的汁液和气味,以“舍
期刊
在学校勤工助学栏上看见那张蓝色的招聘纸时,怦然心动的感觉来了——“招聘外教人员:要求在校大学生;性格开朗,英语口语好;工作时间灵活,线上工作,不坐班;熟悉使用国外社交软件者优先;每月底薪一千,每单提成两千……”  我忐忑地发去了简历和自我介绍视频,很快,电话打了回来:“师妹,这个工作简直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原来这家公司的老板就是我校的在读博士,名叫柯文。  我很快成为了一名兼职外教中介,准备磨刀霍
期刊
三十多位日本老兵穿戴整齐,或拄着拐杖,或坐着轮椅,来到中国驻日大使馆。  他们大都八九十岁,女士们白发苍苍,男士多已秃头,但都精神抖擞,腰板挺得笔直。一位身着军装,胸前别着十多枚中国奖章的老人还兴致勃勃地和老友叙旧。他们有个共同身份——日本籍解放军战士。  这天是2019年9月25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正为日本籍解放军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中国驻日大使孔铉佑表示,日本
期刊
我们每天为了生计奔波,行色匆匆,忘了吃早点,晚上累得倒头便睡。我们开完一个会又去赶下一个,结束一场约会或饭局又转场到下一场……  我们站在原地打转,犹如没有方向的陀螺,忙得团团转,以至于根本没有心思认真去想一件事,因为觉得太麻烦。然而當忙了一圈后,我们却最终发现:要么是因为怕麻烦而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要么是因为怕麻烦而拒绝了所有我们可能喜欢的事。  市场部经理Mary之前就遇到一件让她非常生气的
期刊
我爱他们。这是我唯一的理由。  之前上了一课,叫《幸福是什么》,课前我们讨论,大家觉得幸福是什么,孩子们说,幸福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一顿饭。  那时候我特别诧异,我就问,有多少孩子的父母是常年在外地打工的,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举起了手。有个孩子站起来说他已经两年没有见过他妈妈了,说着这孩子就哭了。  另一个女孩子说,她最期待和父母团聚,她的妈妈在北京卖烤串,她已经半年多没有见过妈妈了,说着她也哭了起来
期刊
对得来不易的东西,大家都知道珍惜。但对眼前手边,随时可得的东西,却往往忽视了它们的价值。如,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亲情、友爱,时常会被视为理所当然而不加重视。唯有当需要它们的时候,才会发现,它们竟然是那么昂贵,而即使倾其所有,也无法买到。  同样的东西,有人覺得欣赏,有人觉得无动于衷。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没有值得欣赏的东西,全靠个人去体会。天空一弯淡淡的月痕,屋角下几声寂寞的虫鸣,秋天清风拂过时的微凉,
期刊
超忆症其实非常罕见。美国一项研究指出,目前全世界约有80个。一位超忆症患者自述道:非常痛苦。我能清晰地记得每一天每一秒发生的每一个细节。我能告诉你所有经过我面前的车的牌号、生产厂家。超级记忆带来了很多令人惊异的好处。我的腦中储存了极大量的信息,我能对读过的每本书倒背如流,而且我读了上千本。但是人们不明白的是,不像他们的记忆,我的记忆没有权重。大多数人只记得他们的大脑认为重要的事。而我记得一切。每天
期刊
小女巫敲開少年的窗户,想借把扫帚,他找了找,只找到吸尘器。无奈之下就收留她,两人一起做了把新扫帚,后来,还组成了一个新家庭。他看着满地玩耍的孩子,神秘兮兮又有点不好意思地对她说,其实那天家里是有扫帚的。她也神秘兮兮地说,其实拖把和吸尘器我都有驾照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