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42-01
高效课堂上学生是主角,自学、交流、展示、训练、归纳、拓展都是他们的自发行为,教师只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评价者。因此学生自学的深度、对教材的把握度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那么如何让学生深刻的挖掘教材,实现生本对话呢?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导读自学问题情境化,生活化,既实现从课本中学,同时也实现从生活中学。
物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活动离不开物理,所以说物理来自于生活,或者又有人说生活就是物理。因此鉴于物理的学科特点,我认为要使学生对教材理解更到位,学习更有效,学生的学习不仅要从书本知识中学,也要从“生活”这本物理书中学,这样的学习就有活力、生命力。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在教材中学,而不是向教材中学。
比如我们在学习“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节课时,我们设计的对于电能表的认识的问题是“观察课本上的电能表和你家中的电能表,你认为电能表是测量什么的工具?从电能表的铭牌上你都能知道哪些信息?”当然这张单子要提前发给学生,给学生观察的机会,这样通过书本上的电能表和实际中的电能表的对比,他们就能发现不少问题,如教材中的电能表是有转盘的,而家中的电能表没有,只有一个指示灯在闪烁,这是为什么?还有不同电能表的铭牌上的数据不相同,那么这两个表在使用中有何不同?这些问题会带领着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下去,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二、对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初读教材的时候都是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不是在任课老师监督下的学习,这时如果不注意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话,学习上的差异很快就会暴露出来。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自学时并不是从书本中通过读文本来找答案,而是直接从课外资料中找答案,完成导读单后仍然不明白教材上说了什么。这种自学是无效的。因此要使学生快乐学习,共同成长,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必不可少。做法是在落实“查、划、写、记、练、思”读书法的同时,又受于漪老师备课法的启示把学生的自学过程设计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通读教材。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独立看书不许看课外资料,通读教材,全面把握教材上的每一个点,包括课本上的加油站、信息窗等内容,对本节知识做到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体系,知道本节课教材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两到三遍。
第二环节,带着问题到教材。学生明确本节的目标、重难点等信息后,带着导读单上的问题再次进入教材去阅读,这次的阅读有侧重点、有目标,而且有了前一阶段的阅读,有些前后关联的知识也易于理解。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阅读三到四遍。
第三环节,查阅资料读教材。通过前两环节的阅读,学生必然会产生许多疑惑,这时允许学生边查阅手中的资料边读教材,利用资料中对一些问题的解释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同时还要完成课后作业题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三到四遍。
三、深入读教材,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要让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不仅要有好的读书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结果,即通过读教材,产生了思想冲突,产生疑问,并把这些思想冲突、疑问以问题的形式完整的呈现出来。那么学生如何学习才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我认为:
1.导读问题的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勇于置疑、大胆创新。如学习安全用电时,我们设计的导读问题为“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人不小心手摸电线时会触电,而电工师傅带电工作且手摸导线时不会触电,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样学生脑海中会呈现人们手摸导线的场景,从场景中思考差异,从而产生问题,如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什么?
2.在生活中学生是有很多生活体验的,这些体验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学习内能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我们都使用过打气筒,当使用一会后,你再摸打气筒有何感觉?”学生通过思考,会想起当时有热的感觉,自然而然会出现问题:“打气筒为什么会发热?改变内能的方法是什么?”等问题。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
四、将物理知识拓展到课外,实现课后再读教材。
正如前面所说,物理与人们的活动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学完物理知识后如果能及时的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加以验证,如果理论和实际相符则加强了知识在大脑中的生命力,如果不符则引发思维冲突,再回归教材找寻原因,使知识得以升华。如学习安全用电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安全用电的原则,今后只要按规定操作就不会发生触电事故,可是天上的小鸟却没学习啊,请同学们课下观察小鸟的行为,再次總结我们安全用电的原则。”学生在课下会发现,户外的小鸟落在裸露的电线上不会触电,而在电线杆上筑巢再遇到雨天时就会触电这一现象,将这一现象和学过的安全用电原则相对比,对安全用电的理解就会更深一层。因为课本上说人站在干木凳上,只接触火线时不会触电,但又说明不让尝试,因此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有怀疑的,而小鸟站在电线上不会触电则很好的说明了这一问题。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构建有效、高效课堂已成为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多地去深思,去实践,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以生为本,先学后导,全面进展”为核心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乐意学习,以期达到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高效课堂上学生是主角,自学、交流、展示、训练、归纳、拓展都是他们的自发行为,教师只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评价者。因此学生自学的深度、对教材的把握度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那么如何让学生深刻的挖掘教材,实现生本对话呢?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导读自学问题情境化,生活化,既实现从课本中学,同时也实现从生活中学。
物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活动离不开物理,所以说物理来自于生活,或者又有人说生活就是物理。因此鉴于物理的学科特点,我认为要使学生对教材理解更到位,学习更有效,学生的学习不仅要从书本知识中学,也要从“生活”这本物理书中学,这样的学习就有活力、生命力。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在教材中学,而不是向教材中学。
比如我们在学习“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节课时,我们设计的对于电能表的认识的问题是“观察课本上的电能表和你家中的电能表,你认为电能表是测量什么的工具?从电能表的铭牌上你都能知道哪些信息?”当然这张单子要提前发给学生,给学生观察的机会,这样通过书本上的电能表和实际中的电能表的对比,他们就能发现不少问题,如教材中的电能表是有转盘的,而家中的电能表没有,只有一个指示灯在闪烁,这是为什么?还有不同电能表的铭牌上的数据不相同,那么这两个表在使用中有何不同?这些问题会带领着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下去,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二、对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初读教材的时候都是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不是在任课老师监督下的学习,这时如果不注意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话,学习上的差异很快就会暴露出来。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自学时并不是从书本中通过读文本来找答案,而是直接从课外资料中找答案,完成导读单后仍然不明白教材上说了什么。这种自学是无效的。因此要使学生快乐学习,共同成长,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必不可少。做法是在落实“查、划、写、记、练、思”读书法的同时,又受于漪老师备课法的启示把学生的自学过程设计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通读教材。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独立看书不许看课外资料,通读教材,全面把握教材上的每一个点,包括课本上的加油站、信息窗等内容,对本节知识做到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体系,知道本节课教材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两到三遍。
第二环节,带着问题到教材。学生明确本节的目标、重难点等信息后,带着导读单上的问题再次进入教材去阅读,这次的阅读有侧重点、有目标,而且有了前一阶段的阅读,有些前后关联的知识也易于理解。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阅读三到四遍。
第三环节,查阅资料读教材。通过前两环节的阅读,学生必然会产生许多疑惑,这时允许学生边查阅手中的资料边读教材,利用资料中对一些问题的解释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同时还要完成课后作业题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三到四遍。
三、深入读教材,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要让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不仅要有好的读书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结果,即通过读教材,产生了思想冲突,产生疑问,并把这些思想冲突、疑问以问题的形式完整的呈现出来。那么学生如何学习才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我认为:
1.导读问题的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勇于置疑、大胆创新。如学习安全用电时,我们设计的导读问题为“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人不小心手摸电线时会触电,而电工师傅带电工作且手摸导线时不会触电,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样学生脑海中会呈现人们手摸导线的场景,从场景中思考差异,从而产生问题,如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什么?
2.在生活中学生是有很多生活体验的,这些体验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学习内能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我们都使用过打气筒,当使用一会后,你再摸打气筒有何感觉?”学生通过思考,会想起当时有热的感觉,自然而然会出现问题:“打气筒为什么会发热?改变内能的方法是什么?”等问题。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
四、将物理知识拓展到课外,实现课后再读教材。
正如前面所说,物理与人们的活动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学完物理知识后如果能及时的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加以验证,如果理论和实际相符则加强了知识在大脑中的生命力,如果不符则引发思维冲突,再回归教材找寻原因,使知识得以升华。如学习安全用电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安全用电的原则,今后只要按规定操作就不会发生触电事故,可是天上的小鸟却没学习啊,请同学们课下观察小鸟的行为,再次總结我们安全用电的原则。”学生在课下会发现,户外的小鸟落在裸露的电线上不会触电,而在电线杆上筑巢再遇到雨天时就会触电这一现象,将这一现象和学过的安全用电原则相对比,对安全用电的理解就会更深一层。因为课本上说人站在干木凳上,只接触火线时不会触电,但又说明不让尝试,因此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有怀疑的,而小鸟站在电线上不会触电则很好的说明了这一问题。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构建有效、高效课堂已成为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多地去深思,去实践,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以生为本,先学后导,全面进展”为核心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乐意学习,以期达到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