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故乡,摸不着的乡愁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yue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中国文化中,并不是所有的思乡都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般愉快,大多诗词一触及乡愁,必定携带悲剧基因。
  文人的乡愁不是简单的乡愁。中国古代有严格的等级之分,要想跻身上等,为官是最好的途径。在科举考试之前,历朝选举制度不一,不变的有捐纳和考试两种方式。捐纳是有钱人的游戏,而一般读书人大都出身贫寒,有些朝代有推选的途径,但大多受到势力控制,考试可以说是寒士入世的唯一途径。古时考试不像现在全国统考这样方便,因而造就了知识分子大多“宦游”的经历。古时交通不便,书信难通,他们游离在追求理想的艰难和离乡的煎熬之中。这种乡愁在艰难的入仕过程中和官场失意之时体现得尤为明显,因而乡愁体现在诗词形式上是具体的乡土人情,领悟到的则是文人对回归精神家园的追求,此时的“乡愁”的偏重点已经不是乡而是愁。生活与政治交杂的痛,成就了艺术,文人总是在乡愁诗词中蕴含丰富的感情,大致有以下几类:
  游子思乡,移景入情,直抒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以“秋风”起兴,描绘出写信之前的万千思绪,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重。
  征人思乡,以战争切入,书写羁旅之苦,抒发思乡之情,进一步表达对战争的厌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带来的国破家亡让黎民百姓担惊受怕,更何况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戍边将士?
  士大夫思乡,看似为思乡,其实是由仕途失意、报国无门的幽怨引起的政治之思。“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家愁与国难染白了双鬓,杜甫想借酒浇愁却又苦于多病停酒,愁绪更浓。
  诗以言志,但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能如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般直白,自《诗经》以来,中国古典诗词惯用起兴,纯粹写景状物的诗词很少,借物抒怀已经成了文人的惯例,在潜移默化中,便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意象。
  明月照我还
  历来用“明月”来咏叹的诗词俯拾皆是,从魏晋开始,中秋赏月便成为民间的重要活动,唐朝尤为兴盛。赏月赋诗也是文人墨客的主要交游活动之一,或引二三好友在家对酒赏月,或约志同道合之人泛舟赏月,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是人与月的相似,才更容易引起文人的咏叹。
  “月”作为一种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描写的是作者的孤独之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以残月道出凄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以明月长存对比人生短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月亮的变化映射人的聚散。当然,“月”也有美好的寓意,“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中的秋月象征美好纯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是以明月渲染环境的清幽,烘托自在之情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则是用明月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月”的另一个重要象征意义是“乡愁”。
  【解读赏析】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钟山位于南京,诗人从小在此地长大,第一次辞官后也是寓居于此,于王安石而言,钟山是他身心寄居之所。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素有争议,一说是诗人应诏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所作,一说是诗人第一次变法失败被迫辞官或辞官后再次拜相途经瓜洲所作,但无论何种,该诗都作于诗人晚期,都与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月”不只是写实,也是对政治清明的寄寓,诗人看似是在写思乡之情,寄寓的却是自己对重回官场的期望。
  人归落雁后
  大雁喜欢群居,据说鸿雁群飞时不会发出声音,只有失群的孤雁才会发出哀鸣声,故而很多诗词都从雁鸣声入手写作。“衡阳雁”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衡阳雁去无留意”,鸿雁是一种春去秋回的季节性迁徙候鸟,以衡阳回雁峰为界,回雁峰以南的衡阳更为温暖,因而大雁更喜欢在衡阳过冬,故而文人常以“衡阳雁断”比喻音信不通,或以“归雁”寄信。大雁为“一夫一妻制”,传闻曾有衡阳猎人射杀雄雁,雌雁不忍离去,直到找到猎人超度雄雁后才离去,故而文人尤爱以“衡阳雁”渲染悲凉的氛围。
  【解读赏析】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从起字到落笔,没有一处写个人感情,看似为单纯的咏物诗,其实是诗人以孤雁自比。杜甫出身北方大士族京兆杜氏,但他一生仕途不顺,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但处于唐由盛转衰的乱世,故十年困于长安不得志,終于拜官却是无用之职,污浊的政治和现实的打击终于让杜甫放弃了挣扎,辗转漂泊西南。此诗作于诗人旅居夔州之时,此时杜甫已是晚年,老弱多病,诗中的孤雁正是诗人的自喻,其寄寓了诗人对颠沛流离、漂泊异乡的感伤,也表达了诗人怀念亲朋、渴望团聚的心情。
  聒碎乡心梦不成
  弗洛伊德说梦是由潜意识的愿望产生的。现代电影中常以梦暗示人物的心理,古诗词中也有很多“梦”,但诗人、词人写梦之时,往往伴随着现实的无奈,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报国无门,故只能靠做梦来实现抱负。“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故园黄叶满青苔,梦破城头晓角哀”,以梦写思乡之情时,则往往会有“归路”“故园”等词的出现。
  【解读赏析】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是清初第一词人,他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深得康熙青睐,被授予御前侍卫之职,经常随康熙出巡。这首《长相思》作于云南平定之后,康熙出山海关东巡。   “山一程,水一程”,奉命随行,但他却是“身向榆关”,而心向京师。劳累一天,夜深入帐,终于得以安歇,但塞外冰天雪地,寒风呼啸,让人难以安睡,一个“聒”字表达出他对这些惊扰他睡梦的狂风暴雪的厌恶。
  独自莫凭栏
  栏杆这一意象多出现在宋词中,而与栏杆相似的有高楼、西楼、危栏、小楼等意象,所谓“凭阑总是销魂处”,栏杆总能牵动文人的万千愁绪。
  栏杆是亭台楼阁的必然存在,文人的活动离不开这些地方。词有离愁别怨,亦有慷慨陈词,栏杆虽多与愁绪相通,但也与豪情相连,如“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虽豪情万丈,但却苦于报国无门。
  【解读赏析】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是难得的具有丰富戍边经验的文人将才。党项族首领元昊自建西夏以来经常侵犯北宋边境,当时北宋长期无战事,突遭战乱,朝廷措手不及。朝廷分为主守派和主攻派,范仲淹便是主攻派的一员。他此时年过半百,临危受命,整顿军纪,并挽回了西北战势溃败的局面。
  这首词意境阔大,以色彩秾丽的秋景起兴,抒发思乡的柔情。登高望远易触景生情,酒入愁肠更催化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地位最高的乡愁
  向来背井离乡的多为游子,但有时帝王也免不了这样的命运。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却是成功的诗人,他被后人称为“词帝”。
  李煜本无鸿鹄之志,因被太子猜忌,他醉心经籍以明心志,太子和中主相继病逝后,他登基袭位,承担起一国之重,这才真正体味到人间的疾苦。李煜的词继承了花间词的柔软优美,又受南唐词的影响扩大了境界,前期多写闺帏之诗,后因被俘而多为国破家亡的哀思。他在南唐灭亡后被囚禁于汴京,期间写作了大量的诗词。
  【解读赏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命词。此时李煜已被囚于汴京三年,“春花秋月”无限美好,但故国已经不堪回首,身为阶下囚,只能发几句无关痛痒的伤悲之句。一个“又”字,点出了李煜心中的煎熬,三年不长,但精神上的折磨让他度日如年。他对故国的思念有多少?对国破的哀愁有多少?原本虚无缥缈的愁绪,化为春水奔流向东,可见愁思之深之远。
  最含蓄的乡愁
  婉约派最大的特点就是“辞情酝藉”,多写情爱离别。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语言含蓄隽永,如《武陵春》,不直说愁有多重,却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虽然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她也有豪放的时候,虽为女子,但不让须眉,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陈词。
  李清照是齐州章丘(山东章丘)人,出身书香世家,与赵明诚结为连理后生活无忧,在此期间她的词作大多清丽悠闲,后因金兵入侵国破家亡而辗转流离于南方,不仅遭受明抢暗夺,还经历了感情曲折,晚景颇为凄凉。在此期间她的词风有所转变,变为慷慨感伤。
  【解读赏析】
  添字丑奴儿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首词作于南渡之初,词人极力描写眼前的芭蕉,芭蕉的舒卷与她的“伤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个流落南方的“北人”,不习惯南方的水土气候,表达了她对北国的绵绵之思。
  词中无一处写愁,却将愁绪抒发到了极致,情景相生,含蓄婉约地抒發了作者飘零异乡的愁绪,隐含着深切的爱国之思,言有尽而意无穷。
  最百感交集的乡愁
  南朝乐府民歌都收录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其中《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收录了一首《长干曲》:“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遥。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长干位于南京,此诗描写的是江上船家女的生活场景。后世有不少仿作,如李白的《长干行》,虽不囿于五言四句,但内容没有偏离:“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前半段写美好的爱情,后半段写对远行经商的丈夫的思念,“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崔颢的《长干行》则沿袭了五言四句的形式,且在内容上有所拓展。
  【解读赏析】
  长干行
  崔颢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长干行·其一》是女子的问答诗,描述了一个率真的船家女,行船江上,听见了乡音,急切而羞涩地询问男子是否为同乡。而《长干行·其二》则是男子的对答诗,流露出“同是长干人”,在同乡时不相识,却在外地相遇的慨叹。作者留白了一段“闻乡音”的情节,看似为一场艳遇,其实是一段乡思。两个“同”字,女子因听到“同乡”口音而欣喜,男子因“同是长干人”而相逢恨晚,表达出两个背井离乡之人遇见同乡的欣喜之情。
  乡愁的现代精神内涵
  在经历了各种新旧交替之后,现代文明又赋予了乡愁新的精神内涵。乡愁在文学上的集中体现,最突出的莫过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涌现的“寻根文学”热潮,这种在文化上的追本溯源和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与以地理为区分的乡愁情结是相通的,作家在写作中进行文化探索,他们笔下的人物也携带着文化基因的生命符号。
  乡愁,小而言之,便是对祖先的敬畏。自2000年开始,10年间便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落,而更多的村落正在消失中,对传统村落和文明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村落在消失,但乡愁情结却没有停止发酵。所谓饮水思源,无论人们走得多远,也会被血缘的线牵着。曾经清明节比春节还要热闹,因为清明节是凝聚族人的强大动力。很多以姓氏为单位的少数民族有特定的节日祭祀祖先,如侗族的鼓楼不仅是民族的标志,还以姓氏为单位,修建鼓楼祭祀祖先。中国人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但有一点是相似的,那便是对祖先的信仰和敬畏,越是以姓氏为基础聚居的村落对祖先的纪念便越为厚重。
  乡愁,大而化之,则是家国情怀。现当代诗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诗歌,此中尤为突出的是港台诗人和华侨诗人的乡愁诗,“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余光中的乡愁则将孟子的话反而推之,乡愁,是从母亲到故乡再到祖国的升华。又有于右任先生的《望故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这种家国情怀的乡愁情结是他们那一代“台漂”人的独特体验,因为战争或政治原因离开大陆,长期处于无根状态,对他们来说,大陆就是家之所在。
其他文献
【梗概】“爱”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最治愈的良药和最强有力的动力。瘫痪在床的叶海涛虽然没能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但他凭借惊人的毅力,十八年如一日,点亮了留守儿童的求学之路。    叶海涛,男,1978年9月出生,是明祖陵镇明祖陵村叶桥组的一名普通村民。这位看似普通的村民竟靠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做出了让人动容的事情。他虽然身患残疾,但他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一颗感恩的心,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十八年如一日,
期刊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分不清哪是思想,哪是文字,只觉得思想的锋利割伤了我的眼,文字的冷笑让我狠狠地打了个哆嗦。  在困境中拍打着彼此的肩膀大声鼓励,用温暖的怀抱助长你的懦弱,人类天性要我如此,你还想怎样?  然而他说:“不如相忘于江湖。”仿佛在极寒的山顶被一盆冷水迎头浇下,我听见天性结冰的声音。所谓顶级的互助互爱,与温柔无关,只是互相映衬的心跳,有一种迢遥的感觉。  我如此想念你,但我要
期刊
高考作文,在其合乎“基础等级”要求的前提下,“深刻”往往被列为“发展等级”之首。我们衡量一篇议论文的写作水准,往往也以深刻与否作为评判标准。或许我们可以极端地认为,“深刻”这一要求,基本上是针对议论文设置的。何以言之?记叙文可以编排波澜起伏的故事引人入胜,可以描写个性鲜明的人物使人难忘;散文可以抒发喜怒哀乐与人共鸣,可以描绘山川风物与人共赏(不言而喻,不管所写为何物,切题扣题是先决条件,此为“基础
期刊
共处于涸辙而相濡以沫的鱼儿们,庄子所言,是否为你们之心声?  分别于朝野而相忘于江湖的友人,庄子所说,是否为你们之本意?  那份聚薄力以共存的珍贵情谊,真的就如此一文不值?  庄子错了吗?  庄子未错,相反,他比我们任何人都在意、珍视这份情谊。  鲍鹏山在《永恒的乡愁》中谈道:“他(庄子)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作践给我们看,并遏制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独自失声
期刊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狼吃羊,不是狼凶恶,不是羊软弱,而是自然法则的决断。”无论是学校联合家长安装时时监控的摄像头,还是学生为了自身隐私权而作出的申辩,都是应试教育强化的变态形式造成的结果。这件事情不怨学校和家长,也不怨学生,而该怨现有的畸形的应试教育体制,是應试教育体制“监控”了学校和学生。  应试教育体制“监控”的首先是学生。六年小学升初中有考试,三年初中升高中有中考,三年高中升大学有高考。学生
期刊
热点押题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今的课堂早已被PPT霸占,老师的板书成了稀罕物。2017年7月上旬,清华大学工会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比赛——“2017年清华大学教职工粉笔板书比赛”。比赛由中国书协、中央美院的书法家当评委,共有22个分工会的近40名老师报名参赛。网友纷纷被老师的粉笔板书惊艳到:这样的黑板舍不得擦!  高校教师能写一手好字,在电子教案占据绝大多数课堂的
期刊
徐志摩的课堂不局限在小小的教室里。    据赵家璧回忆,1930年春天,学生征得徐志摩的同意,逢他上课时,就把课堂改在光华大学校园内的一座古墓前。墓前刚好有棵古槐树。上课时,徐志摩身靠古槐,学生则分坐于树阴下的石条上。头顶是满天的绿叶,小鸟儿在鸣唱。徐志摩给学生朗诵赫德森的作品《绿色大厦》和《鸟与人》,又介绍泰戈尔是如何喜爱赫德森的作品的。  课堂之外,徐志摩还通过多种途径打开学生的艺术视野。他曾
期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送别》包含着无数中国离人的深情,成为流传百年的名曲。而其作者李叔同,“由翩翩公子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最终成为一代传奇。    世上不缺富家子弟,却不是每个富家子弟都能做到才情兼具、潇洒翩翩的;世上亦多有倾心书画诗词者,但能走遍了文艺的圈子而
期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的陈楠教授,将古老的甲骨文稍加设计,做成了鲜活有趣的表情包。这些甲骨文表情包一定能让你和同学在社交媒体上成为亮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老的甲骨文和鲜活的表情包相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吧!    骑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  服  给跪了……  这组甲骨文表情包搭配上可愛的小动画和网络流行语,就像是一套甲骨文识字卡片,形象地讲解了每个甲骨文的意义,也让人们对这一古老的文化
期刊
【作文题目】  1.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龙应台《山路》)  2.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请你根据自己对上述两则材料的理解与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