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渔访谈:诗人的一切荣辱都在他的作品里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ans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在新世纪诗坛上,作为一个重要诗歌现象,朵渔的写作受到诸多关注。朵渔二十余年的写作,一方面是其诗歌个性不断变化、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时代写作潮流的一个缩影。“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的分立,可以说是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诗坛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朵渔起自“民间写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念的变化,他又表现出向“知识分子写作”靠近的倾向,因而被称为“民间知识分子”诗人。事实上他既保有了“民间写作”的身体性、现场感,也摄纳“知识分子写作”的形上气质、宏大关怀,同时尽力扬弃两者的不足。朵渔是一个智慧的诗人,这种智慧首先表现在他拥有一种强烈的自省意识,他能够根据常识、经验、直觉和思考,及时地发现自身的偏颇而加以调整;其次,他的智慧还体现在他是一个有信仰的诗人,信仰是一种力量,能够使我们超越复杂而艰难的困境,抵达更为高远的精神空间。朵渔的写作关注人性的内核,但他并不沉溺于此,而是尽可能把对爱的信念贯注其中;他抒写爱的艰难,表达对爱的渴念,也描述爱的令人颤栗的力量。这使他得以在一种高度融合了感性与理性、自由与担当、美感与正义之后,进入一种更为开阔的诗学境界。
  ——微蓝
  朵渔
  朵渔,诗人,随笔作家。1973年出生于山东。1994年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现居天津,独立写作,主持出版工作室。主要作品有诗集《追蝴蝶》《暗街》《高原上》《非常爱》等,文史随笔集《史间道》《禅机》《十张脸》等。现主编诗歌民刊《诗歌现场》。曾获得华语传媒年度诗人奖、柔刚诗歌奖等多项诗歌奖。
  问:朵渔你好!听到不少诗人或评论家评价你是有担当的诗人,这自然是指你的诗歌中呈现的责任意识和价值取向。你认为诗歌应该有怎样的担当?
  答:我们通常讲“有担当”,大意是指承担你个人之外的一些责任,也就是说,你写诗是为一个群体,或一个“他者”。事实上就诗的本性而言,这很难做到。诗本质上还是太个人化的东西,无论是“载道”还是“言志”,它都是个人之道和个人之志。因此,无论你怎么担当,从诗的角度而言,你担的依然是你个人。你心中有“他者”,有遥远的远方和无限的人,你自然会传达出来,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有担当”。但是,即便你心中没有“他者”,没有一个群体性目标,你只要写作,依然是有所“担当”的。你可能担当了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也可能担当了自我的怯懦和苟且。表达即是担当,创造即是担当。在这个意义上,我更看重“价值取向”或说“价值观”,我觉得价值观要比责任意识或担当要有意义得多。价值观有问题,担当得越多越糟糕。在我们这样一个“经验贫乏”的生存环境里,塑造具有普世情怀和全人类眼光的价值观,才是继续写下去的基础。
  问:得知你曾经一度失去工作,造成了一个时期的焦虑和紧张。现实中,一个诗人靠写诗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说养家。有些曾经写诗的人,为了应付工作与生活放弃了诗歌。有些诗人为了诗歌放弃了工作,生活得艰难落魄。也有些诗人,将这些处理得很好。你经历过这种工作的失而复得,并且还写进诗中。请谈谈作为一个诗人,应该怎样处理好工作、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答:说实话,我没有什么值得参考的经验可以提供,我的这些经历都太过于个人化,有很多具体的个人境遇在左右这一切。什么样的生活更适合写作,也很难有一个标准。普遍来看,疲于应付工作和现实生活,对写作而言会是一种撕裂,因为写作需要持续地保持一种专注状态,如果精力和心境过于撕裂,就很难保持一种持续的投入,写作就很难有进境。斯蒂文斯说诗歌只会呈现给天真的人,专注到一定程度才会进入一种天真的状态;同时,过于拮据的生存方式,对写作也是一种伤害,过于拮据会败坏人的心态,会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人的眼界,甚至会在肉体上损耗和毁火一个人。我觉得工作、生活和写作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充满了“古老的敌意”,很多诗人都是一边在诅咒工作,一边让它像瘌蛤蟆一样待在自己的鞋子上。我的建议,首先是尽量过一种可控的生活,不要让自己的生活失控,诗人大多脆弱.很难去过那种极端的失控的生活;其次,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擅长什么,做一个合理的取舍。很多写作者将自己的全部生活押在写作上,但又不具备相应的才华,这是对生活和写作的双重误会:更多的人是疲于应付生活,浪费了自己的写作才华,这也是可惜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要知道,写作本身所具有的乔噬性,它要求一个写作者要全身心的献身于它,为它建立一种“绝对的生活”,将所有精力集中于这件难以把握的事情上,否则,终将是一事无成。
  问:2000年,你曾参与发起了“下半身”诗歌运动,在诗歌界影响挺大。但你后来的诗歌写作并没有沿着这个路数走下去,为什么?
  答:我一开始也没有完全按“下半身”的路数写呀,在我的写作里,“下半身”或者说身体性因素占有很大的比重,但从来不是全部。我的写作,简单说就是“生死爱欲信”,“下半身”属于“欲”的一部分。我对“人性”感兴趣,尤其是人性中最原始、最黑暗的部分,属于狄俄尼索斯的部分。所以在我的整个写作生涯里,“下半身”的因素一直存在。
  问:你的诗很感性,但又有很强的理性思维,你认为自己偏于感性还是理性?
  答:从感性、理性的角度来谈,我大概是偏于感性的吧,即便是诗里一些思辨的东西,事实上也并非理性的产物。但我又深信诗里有一种真理存在,我的写作也是在最大程度上接近这种真理。这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关于上帝的知识,还有关于诗的终极信仰问题,是感性还是理性?终极感性和终极理性在我这里几乎是统一的,诗的感性最终即是诗的理性。
  问:你写诗应该有二十年了吧,你认为自己现在是一个成熟定型的诗人,还是成长性诗人?
  答:如果将学徒期算上,我写诗应该超过二十年了。对于一个诗人而言,二十年的时间并不长,也许只是刚刚过了青春期。你怎么也得写上三五十年,才能有点收成。我肯定还不是一个成熟定型的诗人,差不多每隔三五年,从诗的创作上,到对诗的认识,都會有变化。这种随生命体验和写作实践而来的变化,在我看来是唯一值得信任的路径。我不喜欢那种始终如一的写作,对诗的追求永无止境,那种真理在握式的偏执,是很难达到诗的终极目标的。   问:在网上看了一些你的发言,你经常提到的几个词语“深渊”“爱”“否定辩证法”等,请结合你自己的写作,谈谈这些词语在诗学上的建构。
  答:我谈这些也只是随机而谈,根本谈不上诗学建构。如果说跟诗学观念有关的,也许就是“生死爱欲信”这五个字吧。我的写作基本上就是在写这五个字,但每一个字都要说上半天,很费力气。
  问:你诗歌中的批判精神和反抗意识,最初萌芽是否来自童年时期父亲的粗暴管制和父爱的缺乏?读你那篇《母亲的教诲》,我也深有感触,因为我也有这样一个父亲,直到现在我也不能很自然地去亲近他。据说一个人所有的行为(包括写作风格)其实都发轫于童年的经历,只不过在有了知识背景后,确认了它而已。如果你有一个慈爱的可以处处为你做榜样的父亲,你确信不会是另外的你和另外的写作风格吗?
  答:我诗里的批判和抗争可能更多来自于我的怯懦、执拗和不够世故,很多在别人眼中可以变通的事情,在我这里都无法轻松绕过。当然,你也可以说我不那么犬儒,事实上都是那么一回事。我缺乏一种变通的能力,或者说“良心上过不去”。这是否来自童年经验,我也拿不准。父亲的形象的确是我的一个对立面,我在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反对自己,修正自己。但这很难,时不时的,我就会在镜子中看到一个父亲的形象。这让我惊出一身冷汗。
  问:作为一个男性诗人,你怎样看待当前的女性诗人写作?
  答:我很喜欢一些年轻女诗人的作品,如果让我列数十个我喜欢的当代诗人,我可能会列出四五位八零后或九零后的女诗人。我觉得她们的写作具有一种简洁质朴而又接近本质的质地,天然的接近于诗。她们的性别意识,她们对身体性的本质观照,她们诗中所体现的那种柔软、透气、毫不做作的风格,真是超越了大部分男性诗人的写作。好像在年轻写作者中,女诗人普遍比男诗人写得好。男诗人往往想得太多,想要的也太多,但又很难自如驾驭。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写作的持续性问题。很多非常优秀的女诗人,也会写着写着就消失了,生活上稍有变故,一个女诗人可能就不复存在了。另外,如何在早期的天才风格上再做提高,对很多女诗人而言,也是一个难题。
  问:得知你为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地读了很多书。请问哪些人的哪些书对你产生了较大影响?
  答:孔子、佛陀、耶稣基督、苏格拉底、柏拉图、杜甫、王阳明、朱熹、尼采、海德格尔、笛卡儿、陀思妥耶夫斯基、卢梭、波普尔、哈耶克、托尔斯泰、里尔克、托马斯·阿奎那、但丁、米歇尔·福柯、薇依、哈维尔等等。我看得太杂了。
  问:不少男性诗人,中年后提倡诗歌写作的“泥沙俱下”,你怎樣理解这种现象?
  答:为什么中年后才提倡“泥沙俱下”?“泥沙俱下”的意思是把诗写坏吗?还是添加些中年的油腻经验?这种策略性的转变是为了对抗中年后创造力的下降,还是为了对抗一种中产阶级陷阱?我觉得“泥沙俱下”挽救不了一个诗人的中年危机,这不是最根本的出路。最根本的出路,大概还是要提升自己的品格,从信仰上、灵魂上,从人之为人的最根本处提升自己,向死而生,向死而写,更加开阔和专注一些,少些算计和旁骛。诗小是个小东西,小是修修补补就能搞成功的。
  问:和诗人交朋友,你是认诗,还是认人?评价诗歌,你是看文本,还是看影响力和关系?
  答:朋友就是朋友,和诗没关系。诗就是诗,和影响力没关系。
  问:诗歌写作,你是否给自己制订计划,比如每个月或每年写多少首?
  答:没有制订过计划。写作基本是一种生命节奏,每年写几首基本都有定数。自然地去写,每年大概二三十首;勤奋地去写,可能也就是三四十首。不要写得太多,那会稀释生命感受;也小要太过拘谨,把诗弄成浓缩铀。
  问:在你看来,诗人的荣誉是什么?诗人的耻辱又是什么?
  答:想小出来诗人的荣誉是什么。做诗人没有什么可荣耀的。写出好诗来也算小上什么荣誉,顶多只是一种个人的幸福。做诗人也小是件值得耻辱的事,诗人无论写好写坏,也没有对小起任何人。世俗所得到的一切荣誉,对一个诗人而言都无足轻重,因为诗人的一切荣辱都在他的作品里,只有当他独白面对自己的作品时,才能体会到何为荣,何为辱。但这重要吗?我觉得小重要。无论如何我们要感谢诗,正是这个东西将死亡运送给我们。
其他文献
瑞丽国境线沿线分布着许多小寨子,有些看似普通,实则隐藏着国家间的正式通道、民间便道和水运渡口。关门节期间,喊沙寨老人持戒修行  边寨喊沙,隶属勐卯镇姐东村,相传曾是勐卯古国京都,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喊沙奘房庄严雅致,是瑞丽著名的佛寺之一。喊沙寨是孔雀舞、傣族织锦、农民画的传承保护基地。我有幸见过孔雀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约相,当时他正在传习馆同芬兰舞团进行交流。相较女舞者的灵动活泼,男舞王的
忘记  我把自己喂给了云,然后悲凉,  然后失去  风的故事无需言语  发源江湖的我如今正迎着潮汐  我在天地之间宣读自己的诗集  有人在听吗?  我想到千山万水的事情  却唯独忘记了你  暂染风尘  风尘仆仆的天空,一个疲惫的旅客  暮色疾逼,被迫投宿于  陌生的街镇,当所有灯光即将睡去  又即将醒转  就虔诚地向大地的极端  朝拜,以一个归人的眼神轻描  淡写一个游子的辛酸  北纬三十度白夜 
水酒辞  大雨打翻了虚张的河流,大雨覆盖了  一座又一座没有记忆的城镇  田野里,我们的父亲  像是與死神已经谈好  在新编的家谱中,小心地  辨认旧祖宗。雨水,为他举着半截蜡烛  在地上在纸上,低头寻找安息日。不再  拿身体和声音说话  只把同样的一杯水酒一饮而尽  我们之间  匍匐在地上的草,匍匐在纸上的草稿  春风会,清明会  泄露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有多么重要  喜鹊绕着滁州有限的油菜田 
入夜  我始终没找见流水的入口  鱼活在水里  好像没看见水  鱼和鱼之间  好像不用说话说话  不用声音  佛与佛说话从来不用声音  我始终没找见夜的伤痕  黑暗中  它经常锋芒毕露  穿墙而过  最初的人类是快乐的  最初的人类  没活在时间里  夜色  夜色越来越浅。浅得  盖不住一声叹息  梦里 我俩总是失散  总是找不见彼此  每天都在失散  每天都在厮守  廝守好像是假的  失散  好
近来,《美国新闻报》和BBC等媒体相继报道美国大学生纷纷出国上大学这一新趋势。  “国际教育协会”2013年做了一个调查,不完全的统计是当时有约46500名美国学生在海外大学攻读学位,其中有约84%的人读的是本科和硕士,其他为博士,总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5%。  历来,人们对美国大学趋之若鹜。美国大学学位含金量高,而且美国对外国人才实行比较宽松的移民政策,所以美国从外国留学生上吸收了大量的人才红
中年遇雨  先生,相较于雷声,我更害怕小荷的战栗  雨水凭空而下,掷地有声  收起这场雨,便获得了——中年的肉身  先生,我们必须承认,生活终究  比我们预想的要危险,要艰难  这些年来,房价、雾霾、二胎以及母亲的病  日子在你左手边,生生地喊疼  先生,人到中年,爱你,一如三餐的朴素  可有时候依旧有些吃力,也是这时候  黄昏,分外诱人  还没来得及借由雨水抵达你,先生,天空  已经转晴。草木露
大雨纪实  有一人,忽然发现  风雨同行  是一个很艰难的词  昨天的闪电劈走了太阳  深渊一样的积怨  窝住心口  我的门前从此  横着一条浑浊不清的河流  水把树叶、果实吞噬  把街道上张扬的牌匾吞噬  除了蝉鸣的狂叫  大雨肆虐每一条主要干道  那些漂浮的车辆  像一只只丢失的鞋子  在一片汪洋中找不到脚印  举步维艰,风雨尚在  而我已找不到同行的理由  “我们能够真正行走的道路  各人走
在北岛、柏桦、陈东东等重要诗人或批评家那里,张枣享有很好的口碑。这种口碑,要比国内任何一个诗歌奖都更难获得。但几个代表性的口语诗人谈到张枣时,明显持有不屑一顾的态度。这可能还不完全是源于风格上的歧视,因为与对张枣的评价相比,他们对另一些“知识分子”风格的诗人认可度还要更大一点。沈浩波在朋友圈用来将张枣比下去的诗人,也并不属于口语诗人阵营。张枣久居国外,与国内诗人少有江湖恩怨。应该说,的确是张枣的诗
让波浪穿透我的身体  宁静生活中,身体早成了  避风的港湾  情感徘徊着,收拢了翅膀  杂念胡乱堆放着,任其腐烂  身边的海已成日常的摆设  涛声悬挂在梦境的边缘  我蜷缩在体内,想象一场风暴  让波浪穿透我的身体  吹卷幽暗的房舍和岁月  让海浪和诗篇掀起我内心的  动荡不羁。这是一场归人的等候  现在海風已经长大  春潮也正在舒展其年轻的翅膀  来吧,狂傲的马蹄扬起来  波浪像刀一样掠过胸膛和
我本科就读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因为对植物药感兴趣,所以在读研时报考了在江苏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专业。  冷植冷知  想起第一次野外实习,在安徽芜湖丫山认植物,老师让我们摘下某些植物的叶子,用手指揉搓后闻味道,于是那些味道很销魂的鸡矢藤、臭大青等植物,就跟它们的气味一样令人难忘了,从丫山实习回来后,我便成了南京中山植物园的常客,并且因为感兴趣,我成为了南京中山植物园的科普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