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距离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023144553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段时间我颇纠结。在不多的文学活动中,有幸接触到一些名人。我很珍惜这种幸运,希望可以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但时间长了,有的人却颇让我失望。不管你怎样真心真意待他:在人前待之以礼,在人后听到对他的负面议论比如“名不副实”“过气了”之类,总是尽力劝说议论者给予必要的尊重——谁没有过气的那一天呢?但遗憾的是,他对此永远保持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冷漠。我自然不敢期待任何哪怕是最细微的一点善意,但受到他时不时当众毫无来由的奚落,特别是当我发现这常常是掩盖他的某种空虚和嫉恨的时候,我真是打心眼里为自己也为他难过。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终止这种只能讓人难堪的交往,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则微博,豁然开朗。
  那则微博说:与人为善是一种能力,与人保持距离也是一种能力。用与人为善找到好的回应对象,用保持距离过滤不值得交往的对象。两种能力都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筛选手段,都特别重要。与人为善不是一味迁就,保持距离不是愤世嫉俗。一个能理解并回应你的善意的人,与你产生良性互动的机会就比较多;一个自视颇高让你永远得不到正视的人,让你受到伤害的几率就比较大。这是明摆着的事。
  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试错成本越来越高,无意义的迁就毫无必要,也耗不起。随时止损,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以我不太丰富的人生阅历,以下类型的人,真的遇上,就趁早保持距离为好。
  对他人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说起自己同过学的人、共过事的人、短暂交往过的人,甚至是偶尔认识的人,总是一无是处;与他交谈时他漫不经心,要不冷淡不屑,要不你说什么他都打哈哈;永远是一脸的优越感,咄咄逼人,不是伸手相握,而是抬手让你碰他的手指;没听清你说什么就打断、抢话、牛头不对马嘴地接茬说自己的;打听、谈论、传播各种八卦隐私,同时炫耀自己的艳史;当众取笑朋友的弱点表现自己的优秀;为了利用你,强行套近乎,动不动就说你是他一辈子的朋友;高声大气,咋咋呼呼,对上司唯唯诺诺,对下级粗鲁无礼,颐指气使;神情猥琐,目光躲闪,含糊其词,话说一半留一半;只要涉及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正义就打死也不开口;自我感觉超好,把尖刻无礼当聪明可爱。觉得是个男的就会喜欢她,想占她便宜。自己最聪明,别人都没有见识,自己永远是对的。不管别人说什么,回应都以轻蔑的“不可能”开头。男性小拇指留很长的指甲,油头粉面,在电梯里对着镜面墙拂弄头发;时不时吹嘘,某天在某高档酒店跟某名人吃了饭,合了影,某大老板是他哥们儿;一有机会就伸出手腕逼人家猜腕上的手表或手镯值多少钱,那串佛珠手链是什么材质、在哪个庙里由哪个高僧开的光。永远是最时髦的——你说佛教,他就是名僧的居家弟子;你说基督,他就是教堂的礼拜常客。
  对于判断应该保持距离的人,上述特征,有一点就够了。一个人一开始就让你觉得哪里有点不舒服,最终一定会让你特别不舒服。
  人自然应该宽厚、不狭隘,有容人之量,但容忍并不等于没有距离,并不等于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没有反感,并不等于要勉强自己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不反感。反感有时是你的潜意识在提醒自己避免可能遭遇的伤害。
  当然,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人不可能只与自己觉得舒服的人相处。学会与自己觉得不舒服的人保持距离,既是避免伤害之道,也是与各种各样的人在一个无可回避的空间共处共存之道。
  (张建中摘自《广州日报》2018年2月2日)
其他文献
什么是信息可视化?  由于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信息可视化在最近的几年中取得了快速的增长,该学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图像显示,以加强对数据具体特征的理解。在关于信息可视化的众多定义中,大家比较接受的是Card等人提出的定义:信息可视化(IV)就是“通过计算机的支持与交互作用,将抽象的数据进行可视化描述以增强认知”。根据这个定义,有四项内容是理解这一领域的关
一等奖: 薛鸿升 山东省济宁市  沈水根 浙江省德清县  二等奖: 王勇智(陕西渭南) 任先本(四川南充) 王敢(安徽黄山) 王宗康(贵州金沙) 顾红(重庆)  三等奖:李秀芬(黑龍江大庆) 袁克兴(湖北恩施) 曾进宝(福建漳州) 张映辰(北京) 范福泉(山东茌平) 李守俊(江苏南京) 汤维(辽宁沈阳) 徐启伟(云南大理) 江延(甘肃天水) 纪晓敏(广东深圳)  四等奖:郝加银(安徽怀宁) 赵忠义
新年之际,多位院士、专家联合倡议:你最大的责任就是让自己健康!同时,送出新春健康寄语,愿大家新年健康、幸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人生病了,就需要治疗。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只要我们每个人能做到平时积极预防,有病坦然面对、正确治疗,就可以做到健康、快乐、长寿。  很多人对健康的四大基石了如指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提升,人们如今不再缺盐,反而开始担心摄入过多的盐所带来的健康隐患。减盐成为社会的共识,如何科学减盐则更需要探讨。  我国高血压患者分布北高南低,与盐的摄入量相符  盐是重要的调味品,有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血压正常的功效,并参与能量代谢有关的一些生理功能的维持。但盐的摄入过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已被证实。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武阳丰教授指出,在我国
在消化科门诊,常有因各种不适而被医师建议做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很多人往往“谈镜色变”,甚至有人已经预约检查,但到了检查室门口因紧张而临阵脱逃。  我们知道,传统的插入式胃镜和肠镜检查属于有创检查,检查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不适也让部分受检者难以忍受,导致不少患者对这项检查说“不”。现在的无痛胃镜通过静脉麻醉,使患者在检查时处于睡眠狀态以达到无痛、无不适的目的,但必须有麻醉师密切监测患者的
在杂木林环绕的小木屋里,英子女士和修一先生过着简单优雅的生活,他们捡拾落叶,劈柴做饭,尽管连换气扇也没有,却过得怡然自得。这是《明天也是小春日和》中给我们呈现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在2015年6月2日结束,因为在这一天,修一先生在午睡中与世长辞,享年90岁。接下来,89岁的英子女士人生中第一次开始一个人生活。此刻,时间仿佛停滞,春、夏、秋、冬四季的流转只是毫无意义的更迭。  最终,“食也,命也”的
如何清除体内垃圾,特别是如何避免肝脏和肠道中累积毒素?俄罗斯直肠科医生、肿瘤专家叶莲娜·斯米尔諾娃说,这是她的患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很多人不事先咨询医生就开始灌肠、洗肠,服用利尿剂和泻药。清理身体后会有轻盈的感觉,这往往被视为是好的效果。但叶莲娜·斯米尔诺娃指出,这些做法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这样会减少肠道蠕动,导致钙、钾、镁、钠等矿物质流失,使神经系统受损,还会引起其他疾病。  斯米尔诺娃认
现在已进入早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专家提醒,人们需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谨防感冒。同时,立春过后气候逐渐转暖,但大风伴随着早晚温差,常常让人猝不及防,一不小心就可能遭到疾病的“偷袭”,以下四类病尤其要注意预防。  呼吸内科:春季感冒、哮喘发威  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如果不及时增减衣物,老人、孩子很容易感冒。冷空气刺激后,会导致呼吸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损,继而令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咳嗽、胸
三分吃药七分养”,在“养”字上下功夫,不但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心理平衡、膳食平衡、动静平衡、人与自然平衡,还应特别注意不要犯以下错误:  悲观消沉 有了病首先要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精神上绝不能悲观消沉,否则,在精神上首先败下阵来,生活没有规律,自主活动减少,不坚持治疗,这样肯定难以康复。  起居无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說:“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
十二、缩身斜带(狮子摇头)  (二)撤步伸剑  左脚后撤。同时右手持剑向前伸送,手与肩平,剑身与小臂成直线;左剑指屈腕经左肋反插向身后穿出,与腰同高。眼看剑尖。  上身略向前伸,送剑方向与弓步方向相同。左脚撤步,仍落于原位,左剑指后插,臂稍带弧形,腕部稍屈,手心斜向下。  随伸劍呼气。  (三)丁步左带  重心移向左腿,右脚随之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成丁步。同时右手翻转,手心向上,将剑向左平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