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段时间我颇纠结。在不多的文学活动中,有幸接触到一些名人。我很珍惜这种幸运,希望可以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但时间长了,有的人却颇让我失望。不管你怎样真心真意待他:在人前待之以礼,在人后听到对他的负面议论比如“名不副实”“过气了”之类,总是尽力劝说议论者给予必要的尊重——谁没有过气的那一天呢?但遗憾的是,他对此永远保持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冷漠。我自然不敢期待任何哪怕是最细微的一点善意,但受到他时不时当众毫无来由的奚落,特别是当我发现这常常是掩盖他的某种空虚和嫉恨的时候,我真是打心眼里为自己也为他难过。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终止这种只能讓人难堪的交往,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则微博,豁然开朗。
那则微博说:与人为善是一种能力,与人保持距离也是一种能力。用与人为善找到好的回应对象,用保持距离过滤不值得交往的对象。两种能力都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筛选手段,都特别重要。与人为善不是一味迁就,保持距离不是愤世嫉俗。一个能理解并回应你的善意的人,与你产生良性互动的机会就比较多;一个自视颇高让你永远得不到正视的人,让你受到伤害的几率就比较大。这是明摆着的事。
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试错成本越来越高,无意义的迁就毫无必要,也耗不起。随时止损,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以我不太丰富的人生阅历,以下类型的人,真的遇上,就趁早保持距离为好。
对他人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说起自己同过学的人、共过事的人、短暂交往过的人,甚至是偶尔认识的人,总是一无是处;与他交谈时他漫不经心,要不冷淡不屑,要不你说什么他都打哈哈;永远是一脸的优越感,咄咄逼人,不是伸手相握,而是抬手让你碰他的手指;没听清你说什么就打断、抢话、牛头不对马嘴地接茬说自己的;打听、谈论、传播各种八卦隐私,同时炫耀自己的艳史;当众取笑朋友的弱点表现自己的优秀;为了利用你,强行套近乎,动不动就说你是他一辈子的朋友;高声大气,咋咋呼呼,对上司唯唯诺诺,对下级粗鲁无礼,颐指气使;神情猥琐,目光躲闪,含糊其词,话说一半留一半;只要涉及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正义就打死也不开口;自我感觉超好,把尖刻无礼当聪明可爱。觉得是个男的就会喜欢她,想占她便宜。自己最聪明,别人都没有见识,自己永远是对的。不管别人说什么,回应都以轻蔑的“不可能”开头。男性小拇指留很长的指甲,油头粉面,在电梯里对着镜面墙拂弄头发;时不时吹嘘,某天在某高档酒店跟某名人吃了饭,合了影,某大老板是他哥们儿;一有机会就伸出手腕逼人家猜腕上的手表或手镯值多少钱,那串佛珠手链是什么材质、在哪个庙里由哪个高僧开的光。永远是最时髦的——你说佛教,他就是名僧的居家弟子;你说基督,他就是教堂的礼拜常客。
对于判断应该保持距离的人,上述特征,有一点就够了。一个人一开始就让你觉得哪里有点不舒服,最终一定会让你特别不舒服。
人自然应该宽厚、不狭隘,有容人之量,但容忍并不等于没有距离,并不等于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没有反感,并不等于要勉强自己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不反感。反感有时是你的潜意识在提醒自己避免可能遭遇的伤害。
当然,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人不可能只与自己觉得舒服的人相处。学会与自己觉得不舒服的人保持距离,既是避免伤害之道,也是与各种各样的人在一个无可回避的空间共处共存之道。
(张建中摘自《广州日报》2018年2月2日)
那则微博说:与人为善是一种能力,与人保持距离也是一种能力。用与人为善找到好的回应对象,用保持距离过滤不值得交往的对象。两种能力都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筛选手段,都特别重要。与人为善不是一味迁就,保持距离不是愤世嫉俗。一个能理解并回应你的善意的人,与你产生良性互动的机会就比较多;一个自视颇高让你永远得不到正视的人,让你受到伤害的几率就比较大。这是明摆着的事。
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试错成本越来越高,无意义的迁就毫无必要,也耗不起。随时止损,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以我不太丰富的人生阅历,以下类型的人,真的遇上,就趁早保持距离为好。
对他人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说起自己同过学的人、共过事的人、短暂交往过的人,甚至是偶尔认识的人,总是一无是处;与他交谈时他漫不经心,要不冷淡不屑,要不你说什么他都打哈哈;永远是一脸的优越感,咄咄逼人,不是伸手相握,而是抬手让你碰他的手指;没听清你说什么就打断、抢话、牛头不对马嘴地接茬说自己的;打听、谈论、传播各种八卦隐私,同时炫耀自己的艳史;当众取笑朋友的弱点表现自己的优秀;为了利用你,强行套近乎,动不动就说你是他一辈子的朋友;高声大气,咋咋呼呼,对上司唯唯诺诺,对下级粗鲁无礼,颐指气使;神情猥琐,目光躲闪,含糊其词,话说一半留一半;只要涉及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正义就打死也不开口;自我感觉超好,把尖刻无礼当聪明可爱。觉得是个男的就会喜欢她,想占她便宜。自己最聪明,别人都没有见识,自己永远是对的。不管别人说什么,回应都以轻蔑的“不可能”开头。男性小拇指留很长的指甲,油头粉面,在电梯里对着镜面墙拂弄头发;时不时吹嘘,某天在某高档酒店跟某名人吃了饭,合了影,某大老板是他哥们儿;一有机会就伸出手腕逼人家猜腕上的手表或手镯值多少钱,那串佛珠手链是什么材质、在哪个庙里由哪个高僧开的光。永远是最时髦的——你说佛教,他就是名僧的居家弟子;你说基督,他就是教堂的礼拜常客。
对于判断应该保持距离的人,上述特征,有一点就够了。一个人一开始就让你觉得哪里有点不舒服,最终一定会让你特别不舒服。
人自然应该宽厚、不狭隘,有容人之量,但容忍并不等于没有距离,并不等于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没有反感,并不等于要勉强自己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不反感。反感有时是你的潜意识在提醒自己避免可能遭遇的伤害。
当然,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人不可能只与自己觉得舒服的人相处。学会与自己觉得不舒服的人保持距离,既是避免伤害之道,也是与各种各样的人在一个无可回避的空间共处共存之道。
(张建中摘自《广州日报》2018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