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校史文化建设 培育大学生档案意识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xin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所在高校于2012年开展校史文化建设工程,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构建校史文化的展示平台,弘扬南师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爱校情怀,培育大学生档案意识。
  [关键词]校史文化大学生档案意识
  档案承载着人类各项社会活动发展进程中悠长的历史,人类通过利用档案承上启下,借古鉴今。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档案反映了学校的变迁和发展历程,是学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学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校史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在培育大学生档案意识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档案史料,深入研究校史文化精神和大学精神,弘扬南师百年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办学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荣誉感、责任感,发挥了校档案馆基础性的关键作用。在实际档案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大学生普遍缺乏对档案的基本认知。想要提高大学生的档案意识就必须让大学生参与到档案工作中来,切身体会档案文化的魅力。在重视校史文化宣传的同时,抓住契机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一、大学生档案意識淡薄表现
  1.对档案缺乏基本认知
  由于档案具有机密性,大多数人生活中没有真正接触过自己的档案。大学生在校四年间对档案的利用少之又少,学生与档案、档案馆之间几乎毫无交集。所以大多数学生知道档案,但并不清楚档案有什么用处。再者,因为档案由学校统一保管、流转,学生普遍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档案保管、利用和流转应由学校负责,与自己无关。更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只知道查档,不知道查什么档,或者一旦出现问题,就指挥父母来处理。大学生不仅缺少对档案的认识,也缺少自我负责的态度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2.对档案工作缺乏了解
  许多学生在校四年都未弄清学校的档案部门到底是“档案馆”“档案处”还是“档案室”,更不知道其具体位置以及如何利用档案。更有学生盲目地认为档案馆是个“百宝箱”,什么都有,什么都应该有。正是因为缺少对档案工作的认知,不少学生会忽视自己的档案,给自己日后学习工作造成麻烦,也对档案工作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误解。
  二、大学生档案意识淡薄的原因
  1.缺少大学生参与渠道
  前面提到档案的机密性决定了档案工作一直以来对大众保持着神秘感。大学生档案意识淡薄并不仅仅是自身原因,也是由于缺少重视档案的教育过程和了解档案的途径。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没有给予足够的档案知识教育,对档案基础知识、档案利用以及档案与就业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缺乏学习与了解;另一方面学校档案部门对自身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缺少沟通的机制和渠道,使得大学生对档案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2.大学生缺乏参与主动性
  因为缺乏参与的有效渠道,大学生普遍未曾关注过档案和档案工作,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一种学生是自身主动回避这个问题,缺少自我负责的态度,对档案漠视,认为与自己无关,任由老师和学校处理。另一种学生是由于知识能力有限而被动地解决问题,他们对档案有些许认知但不足以帮助自身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老师、同学等其他途径解决。这都说明大学生和学校档案部门之间缺少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有效深入的交流,提高大学生参与档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是培育大学生档案意识的关键。
  三、通过校史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生档案意识的优势
  1.大学生可参与度高
  南京师范大学十分重视校史文化建设,从挖掘校史档案到搭建平台都经过了多部门精心准备和筹划。平台搭建完成后,档案馆围绕校史文化资源的展示、抢救和研究开展建设工程。校史馆的开放、博雅课的开设面向全校大学生,从参观频次和博雅课的选修人数来看,大学生对校史文化和校史档案有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渠道的打通帮助大学生主动亲近档案,真实体会到档案其实就在身边。在校史文化资源抢救工程中,各学院学生代表积极参与其中,与名师名家共话。学生参与度高,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升,对档案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有助于档案意识的培养和形成。
  2.校内外传播范围广
  南京师范大学校史文化建设通过多渠道、多维度、多媒体手段进行了展示、抢救和研究。校史馆的访问者来源已不局限于本校范围,而是涉及各个行业、社会团体和海外交流院校,访问频次高、反响热烈。档案馆网站的相关展示板块点击量突破百万。校史文化的传播不仅在校内,也通过多个途径走向校外,面向社会大众,实现了由点到面的传播效果。其广泛传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爱校荣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校史档案和档案文化的关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四、通过校史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生档案意识的实践
  1.师生协作开展校史档案收集,全媒体传播助力档案文化传承
  南京师范大学于2012年开始着手开展“校史文化资源抢救工程”,通过前期摸底排查,罗列出全校高龄的名师大家和老领导,他们都经历了南师的变迁,见证了南师的成长,以“抢救第一”为原则,“口述档案”为形式,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拟出访谈时间表,根据时间表有计划、有针对地进行访谈活动。
  在访谈前,查阅受访者的人事档案,结合档案内容拟定访谈提纲,确定访谈时间和地点。随后,由档案馆的老师带领相关院系的学生一起对受访者进行采访。采访全程录音录像,留下受访者的影视资料。采访后,工作人员及时将视频音频资料整理成册,将征集来的手稿、证书和专著等归为名人档案妥善保管。同时撰写访谈新闻稿发布在档案馆网站、校党委阳光网以及校报等学校主流自媒体,覆盖全校范围,让在校师生可以了解到档案馆的校史挖掘功能并从中获益。邀请相关院系的学生参加访谈,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在与本专业名师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大师风采、汲取名家智慧,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档案工作的距离,了解档案工作如何开展和档案工作的意义。   2.新设校史类博雅课程,丰富档案资源形象


  南京师范大学秉持“校史精神传承与精英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已将档案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档案馆精心准备和设计,在江苏省高校中率先开设了校史文化类博雅课程——“校史文化与大学精神”,并成为南师校园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该课程由校档案馆老师授课,前期编撰了十余万字的讲稿,详细描述了南师大由三江、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解读了学校的校训、校风,阐释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在校学生通过博雅课的学习,了解了母校百年变迁的风雨沧桑,体会了一代代南师人为办学付出的艰辛劳动。博雅课的開设也让档案资源的形象生动饱满起来,不光停留在档案盒中,而是以活跃鲜明的姿态深入校史文化教育,培育大学生档案意识、激发热爱母校的情意。开设期间,选修该博雅课的学生人数众多,参与热烈。随后,档案馆还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了“校史文化知识竞赛”,丰富校史文化教育体系。
  3.以校史馆为平台,学生参与传播校史文化
  2017年恰逢南京师范大学115周年校庆,档案馆以此为契机对校史馆进行了全面的改版和升级。全新改版的校史馆以“百年学府,再铸辉煌”为主题,分十个部分详细展示了南师大百年发展历程和未来蓝图,并配有沙盘展示校园风貌。每年入校的新生由各学院辅导员带队,与档案馆提前预约时间,参观学校校史馆。参观校史馆一方面可以让同学们在正式进入大学校园生活之前,了解自己学校的历史,感召“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情怀;另一方面是让同学们了解校史文化的渊源,感受档案史料的魅力。校史馆对外还承接了各机关事业单位、国内中学、海内外团体、知名校友等组织的参观访问。为此,档案馆专门组建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讲解队伍。讲解员来自校内志愿者,经过严格的选拔,并通过校史文化专题、讲解员礼仪培训后向参观者提供优质的讲解服务。2018年起校史馆开始向外国留学生参观者提供英文讲解,促进了南师大与海外院校的友好往来。每年档案馆会为即将毕业的讲解员举行退队仪式,感谢他们为宣传校史、研究校史所做出的贡献,激励年轻的讲解员们继续讲好南师故事、南师校史,使得校史文化教育深入人心。
  4.全方位多载体开展档案知识宣传,丰富信息获取渠道
  2013年起,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利用校史档案资料精心设计校史文化宣传展览,在随园校区主干道两旁的宣传栏进行了展示,供校内外师生、游客参观。展览共设计了“金陵贻芳”“大家风范”“桃李英华”“随园文脉”“教育丰碑”五个历史主题,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为师生研究校史、撰写论文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每年的“档案宣传日”,学校档案馆结合国家、省局要求积极制定宣传标语、宣传方案,有效开展档案宣传活动,向在校师生宣传档案知识、档案法规和档案馆工作职能等,同学们踊跃参与,宣传效果良好。学校档案馆网站在改版后,新加入了“网上校史馆”和“历史上的今天”板块,师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参观图文版校史馆展览并了解学校历史上的大事要事,网站上还附有南师老照片和校史名人展台,作为师生了解南师历史、关注校史档案的重要平台,点击量已超300余万次。在档案馆的入口处还设置了触摸式显示屏,进行了详细的馆务介绍,并配有“南师图志”专栏,充分展示了校史文化和大师风采。多媒体多渠道的校史文化宣传促进了在校师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校史,激发了师生工作学习的热情,也激励他们再创辉煌。


  校史文化建设大力推动了南师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弘扬“严谨朴实”“团结奋进”的南师精神,在师生中营造了浓厚的校史学习氛围,师生共同参与建设带动了大学生参与档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档案文化和档案意识深入思想并付诸行动,收效颇丰。
  参考文献
  [1]陈海静.当代我国大学生档案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以苏州地区在校大学生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2,(7).
  [2]周媛.在校大学生档案意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J].档案与建设,2010(3).
  [3]尹美京,任凤仙.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的关系之我见[J].档案学通讯,2008(3).
  [4]马建堂.校史文化建设中档案的价值及开发利用[J].教学与管理,2018(15).
其他文献
《档案与建设》作为江苏省档案馆、江苏省档案学会主办的档案专业学术期刊,是江苏档案宣传的主阵地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广大读者了解江苏档案文化的窗口,承担着展示地方特色、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作为档案文化传播的载体,始终致力于对地方档案宣传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助推苏州丝绸档案申遗就是一个生动实例。  苏州是中国丝绸产品和丝绸产业的重要生产地,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现馆藏
期刊
近年来,丰县城管档案工作紧紧抓住“智慧城市”建设契机,以创建智慧档案室为抓手,有机嵌入“智慧城管”运转体系,主动介入“智慧城管”核心管理,为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贡献了档案力量。2018年1月,內嵌智慧城管档案管理流程的丰县城管执法应急可视化指挥平台,在北京第二届新型智慧城市论坛上获得“中国新型智慧城市优秀创新案例奖”,同年7月获得国家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从无到有,全面建构智慧档案室  201
期刊
9月11日,江苏省档案馆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省档案馆馆长、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陈向阳出席会议并作总结报告。省档案馆副馆长、机关党委书记、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赵深主持会议,通报了省档案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并作会议小结。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副馆长陈万田和副巡视员邹华、于晓庆出席会议。全馆处级以上干部、全体党务工作者等参加了会议。  陳
期刊
摘要:文章以张家港市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例,以“互联网+”的设计理念,从设计架构、业务流程、条件保障等方面对城建档案智能化管理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BIM+GIS技术对城建档案工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BIM;GIS;智能化管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  一、建设BIM+GIS城建档案管理平台的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随着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传统城建档案管理模式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档
期刊
2019年5月20日至2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组织专家对丰县黄河故道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进行考察评估。其间,与会专家认为大沙河湿地公园档案管理制度健全、分类科学、保护有效、管理精致,在翔实规范的档案资料支撑下,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顺利通过专家评估。  一、大沙河國家湿地公园建设基本情况  丰县物阜民丰,自古即有“丰沛收,养九州”美誉,宋末金初黄河南迁会泗侵汴夺淮,明清时期黄河在丰县
期刊
8月14日,“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E起学习”工作室成立暨“红色宣讲映初心”首播活动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举行。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金松,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長、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出席活动,并为“E起学习”工作室揭牌。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顾雷鸣与首批红色文化资源战略合作单位代表签约。  今年以来,在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下,“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在不断扩大用稿数量的同时,坚持
期刊
摘要:档案资源数据化应是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文章基于OFD标准,以高校为具体应用场景,研究满足档案资源数据化需求的实施策略,包括对数据化资源充分包容与主要资源形态间顺畅转换的支持、对档案资源元数据体系充分支持、对本体论知识库充分支持、对档案资源协同过滤机制充分支持等方面。  关键词:OFD;数据化;高校档案;协同过滤;本体论  分类号:G270.7  Research on Universi
期刊
摘要:通过对社交媒体信息保存行动的调查,文章借助各类案例来解析档案领域未来可参与的空间。据调查,当前档案界对社交媒体信息保管的参与有限,正面临失却先发契机、错失发展资源、弱化档案话语权的危机。同时,由于社交媒体乃至互联网信息保管的复杂性,档案领域依旧拥有参与的巨大空间:为匹配庞杂社交媒体信息保管补充资源、为缓解信息边界难分引发的主体矛盾贡献方法、为显性化构建社交媒体作为档案库整体的关联提供思路、为
期刊
江苏省档案馆成立档案事业发展暨红色档案开发利用战略研究小组  近日,省档案馆成立档案事业发展暨红色档案开发利用战略研究小组,对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超前谋划、系统研究、强力推进、精准实施。战略研究小组由省档案馆馆长陈向阳任组长,省档案馆数位综合素质较强的业务骨干为成员。日前,战略研究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围绕新形势下做好红色档案开发利用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谋划。战略研究小组对推进
期刊
摘要:民国时期的江北运河工程局,承担着以里运河水系为重点的修治江北运河工程相关事宜。1914—1937年,江北运河工程局治运导淮相关工作虽然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地形水量测绘、治水人才培育、灾民工赈、运河修治维护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亦为后人在治运施政、经费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留下较多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民国;江北运河工程局;治运  由于历史和社会生产发展的实际原因,江苏段的江北运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