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现状,提出了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观念,重新深入剖析语文的机理。提倡把课堂构建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意识放在首位,满足学生认知的培养,使学生的技能、情感得到发挥的“生命”课堂。并对构建语文“生命”课堂的方法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生命;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等同于语言,并狭隘地认为,学习语文就是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于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成了单纯、机械地掌握语言,语文课堂结果变成了“训练场”,学生觉得学习语文就像背负着沙袋,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上前行,语文课被搞得索然无味,师生关系难以和谐、融洽。其实,语文之于人,虽然是一种工具,但它更是一种文化,当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时,语文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丰富多彩的语文层面的背后透露的更多的是人性关怀和对生命的深刻关照,所以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语文教师,更需要转变观念,重新深入剖析语文的机理。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语文又是一种具体的文化显照方式,而中学语文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课堂,所以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意识放在首位,不仅满足学生认知的培养,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得到发挥的课堂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称这样的课堂为“生命”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学,同时也在享受着创造的喜悦和满足,体味着人性的灿烂和美丽。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从内到外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那么,怎样构建语文“生命”课堂呢?
一、改变教学观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生命课堂的新理论
传统课堂遵循着韩愈“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准则,把学习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出的被动反应,即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所以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课堂上被动视听,这样就束缚了学生想象的飞跃,影响了学生潜质的发挥。新的教育理论突破了教师“园丁”“蜡烛”“春蚕”的固有模式,提出了教师是“110”的全新理念,这种新的教育观为语文教师有效地构建生命课堂提供了可能,它把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框架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充当了学生“帮助者”的角色,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构建“生命”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将构建主义理论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
二、打破传统课堂的“一言堂”模式,还课堂“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生成性”的面目
“生命”课堂是一个弹性课堂,它集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生成性为一体,形式多样,自由活泼,不拘一格。例如,对写景作文的训练,教师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近自然,耳听目测,心领神会,寄情山水,怡情养性,这样,学生笔下的山水自然就会有灵气,有精魂、灵动、毓秀,不单调、空乏,可触可摸,可想可感。再比如,在讲古代诗歌的时候,教师就不应该忽视“生命”课堂的“生成性”。诗歌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它富含情韵深厚的意境,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意境枯索、冷寂、荒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雄阔、伟丽、壮观;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画面清新、雅致明丽;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格调闲适、淡远、恬静。这些意境的生成凝聚了文人纤细的情思,强健的艺术构建力。像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所说:“它(意境)像一面镜子,映现着世界,且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形象创造,它凭着韵律、节奏,形式的和谐,彩色的配合,成立一个自己的有情有致的小宇宙,这宇宙是圆满的、自足的,而内部一切都是必然性的,因此是美的。”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使他们思想的触角能够延展这些美妙的诗情画意中去,使他们灵魂的脉搏能够在澄澈光明的精神天空里强劲地律动,培养起他们对艺术初步的感知能力和构建能力,范铸一个冰清玉洁、脱尽尘滓、空灵通脱的艺术境界。
三、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放在课堂任务的首位
文化生产为科学文明提供基础和可能。同理,语文课堂所培养的广义的创造能力恰是构成语文教育所培养的狭义的创造能力的基因和要素。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的两件事:(1)是帮助学生把自己的话说出来,以激活主体语言——促发主体语言实践;(2)是指导学生把话说好,以发挥主体语言的能动性。我们教书教惯了,往往忽视了学生说,甚至剥夺了学生说话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说话了,甚至不想说话了。语文能力是听、写、读、写的综合能力,说在其中占了很大一项,说的内容也包罗万象。说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构建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说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充当建设生活的主人角色,以主人的情怀,包罗万象,容纳百川,兼收并蓄,影射万象,当然,听、读、写也同样可以体现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语文教师构建“生命”课堂的很重要的一步就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去保护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积极性。
当然,构建语文“生命”课堂的途径还很多,需要语文工作者在理论上深入探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夸美纽斯曾说过:“有什么比教育和教导青年更伟大的呢?”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始终不断地学习、研究,以期获得更大的成绩,构建语文“生命”课堂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
(莱芜市第四中学)
关键词:语文;生命;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等同于语言,并狭隘地认为,学习语文就是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于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成了单纯、机械地掌握语言,语文课堂结果变成了“训练场”,学生觉得学习语文就像背负着沙袋,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上前行,语文课被搞得索然无味,师生关系难以和谐、融洽。其实,语文之于人,虽然是一种工具,但它更是一种文化,当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时,语文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丰富多彩的语文层面的背后透露的更多的是人性关怀和对生命的深刻关照,所以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语文教师,更需要转变观念,重新深入剖析语文的机理。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语文又是一种具体的文化显照方式,而中学语文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课堂,所以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意识放在首位,不仅满足学生认知的培养,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得到发挥的课堂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称这样的课堂为“生命”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学,同时也在享受着创造的喜悦和满足,体味着人性的灿烂和美丽。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从内到外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那么,怎样构建语文“生命”课堂呢?
一、改变教学观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生命课堂的新理论
传统课堂遵循着韩愈“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准则,把学习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出的被动反应,即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所以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课堂上被动视听,这样就束缚了学生想象的飞跃,影响了学生潜质的发挥。新的教育理论突破了教师“园丁”“蜡烛”“春蚕”的固有模式,提出了教师是“110”的全新理念,这种新的教育观为语文教师有效地构建生命课堂提供了可能,它把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框架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充当了学生“帮助者”的角色,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构建“生命”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将构建主义理论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
二、打破传统课堂的“一言堂”模式,还课堂“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生成性”的面目
“生命”课堂是一个弹性课堂,它集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生成性为一体,形式多样,自由活泼,不拘一格。例如,对写景作文的训练,教师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近自然,耳听目测,心领神会,寄情山水,怡情养性,这样,学生笔下的山水自然就会有灵气,有精魂、灵动、毓秀,不单调、空乏,可触可摸,可想可感。再比如,在讲古代诗歌的时候,教师就不应该忽视“生命”课堂的“生成性”。诗歌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它富含情韵深厚的意境,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意境枯索、冷寂、荒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雄阔、伟丽、壮观;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画面清新、雅致明丽;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格调闲适、淡远、恬静。这些意境的生成凝聚了文人纤细的情思,强健的艺术构建力。像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所说:“它(意境)像一面镜子,映现着世界,且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形象创造,它凭着韵律、节奏,形式的和谐,彩色的配合,成立一个自己的有情有致的小宇宙,这宇宙是圆满的、自足的,而内部一切都是必然性的,因此是美的。”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使他们思想的触角能够延展这些美妙的诗情画意中去,使他们灵魂的脉搏能够在澄澈光明的精神天空里强劲地律动,培养起他们对艺术初步的感知能力和构建能力,范铸一个冰清玉洁、脱尽尘滓、空灵通脱的艺术境界。
三、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放在课堂任务的首位
文化生产为科学文明提供基础和可能。同理,语文课堂所培养的广义的创造能力恰是构成语文教育所培养的狭义的创造能力的基因和要素。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的两件事:(1)是帮助学生把自己的话说出来,以激活主体语言——促发主体语言实践;(2)是指导学生把话说好,以发挥主体语言的能动性。我们教书教惯了,往往忽视了学生说,甚至剥夺了学生说话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说话了,甚至不想说话了。语文能力是听、写、读、写的综合能力,说在其中占了很大一项,说的内容也包罗万象。说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构建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说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充当建设生活的主人角色,以主人的情怀,包罗万象,容纳百川,兼收并蓄,影射万象,当然,听、读、写也同样可以体现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语文教师构建“生命”课堂的很重要的一步就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去保护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积极性。
当然,构建语文“生命”课堂的途径还很多,需要语文工作者在理论上深入探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夸美纽斯曾说过:“有什么比教育和教导青年更伟大的呢?”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始终不断地学习、研究,以期获得更大的成绩,构建语文“生命”课堂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
(莱芜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