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动见证率先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实施,《纲要》规划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吹响了建设教育强国的进军号。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在全国率先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率先颁布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此后,江苏省委、省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分解教育发展目标,明确改革步骤和路径。
  一年多来,江苏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创新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以扎实的行动贯彻落实教育改革规划纲要。
  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纲要》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苏州市在此基础上,将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作为本市2020年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写进地方纲要。
  以“六个统一”实现“六个一样”
  “美人靠”、圆拱门、花格窗装饰的富有民族传统情趣的吴文化走廊,日晷、浑天仪、气象站组成的科技广场,竹林、芭蕉林、豆苑、“水八仙”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投资36万、藏书近5万册的图书馆……这是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的校园。这样高品位、有气派的校园使人很容易忽略了这所学校原来的“出身”——由十几所农村小学合并而成的乡镇中心校。2009年,原来的“唯亭中心小学”通过苏州工业园区“达标升级”的验收,由园区教育局直管,更名为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这意味着,尽管学校的生源仍然是附近的村民和外来打工子弟,它与城里的学校已没有任何身份上的差异。跨塘实验小学的变迁和现状所映射出的,正是整个苏州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路径和未来。
  苏州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令世界瞩目,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州长期以来保持着高水平的教育事业。然而,该市对于教育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有着清醒的认识。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鲍寅初就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苏州教育的城乡差距还是较大,与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匹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苏州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决定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城乡学校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生个性一样得到弘扬”。而实现这“六个一样”的路径是“六个统一”: 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办学标准、统一办学经费、统一教师配置、统一办学水平。
  改革管理体制,实现“以县为主”
  在“六个统一”中,“统一教育管理体制是其余五个‘统一’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发展、优质发展的前提”。鲍寅初告诉记者:“过去的县乡‘两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制约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布局、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师资队伍和办学水平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优质均衡,影响了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全面实现。”为此,苏州市明确要求各地进一步完善“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从乡镇一级收回教师的人事任免和教育经费的财政调拨权,从县级层面统一规划建设和统一直接管理。
  苏州工业园区在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上做了成功的探索,为苏州市其他县区提供了一个成功范式。“15年前的园区是苏州教育最薄弱的地方。”园区教育局局长丁立新毫不讳言。当时的园区教育是在原吴县和郊区5个乡镇的农村教育基础上起步的,辖区内分布了100多所中小学和办学点,区域发展极不均衡。
  2007年开始,园区以“达标升级”的模式,历时三年,统一了城乡学校管理体制,在苏州市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区一级管理。所谓“达标升级”,即在乡镇学校上收区级管理之前进行“达标”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科研、特色建设等9大类20个项目,不达标的项目,由乡镇政府组织改进提升,帮助相关学校全面“达标”,学校通过“达标”验收后,再交由园区教育局统一直接管理。目前,苏州园区原有的15所乡镇学校已全部升级为区级管理,传统意义上的“乡镇学校”在苏州工业园区已经不复存在。达标升级后,区一级对原乡镇学校的教师和校长的配置力量快速增强、教学指导全面深入,极大地拉近了其与城区学校的距离。
  园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模式得到了苏州市的肯定,并成为苏州全市未来几年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的方向。“看到现在的园区,就等于看到2015年的苏州市。”苏州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段建伟说。
  均衡师资,提升“软实力”
  管理体制改革为统一师资配置提供了条件。教育均衡的核心是师资的均衡。事实上,苏州市在2007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后,全市城乡学校在设施设备、校园环境等硬件方面的差异已基本消除。“但是在教师队伍高一层次学历占比、高级职称占比、学校骨干教师占比等核心指标方面,城乡学校间仍有不小的差距,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水平的全面提升。”鲍寅初说。
  为此,苏州要求把均衡城乡教师和校长配置作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工作来抓。明确要求加大城乡学校间教师交流轮岗的力度,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比例每年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15%,骨干教师的交流比例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的15%。
  苏州园区一中校长徐正伟正是按照园区教育局“刚性流动”制度的要求,从位于城区的星海学校副校长的岗位“流动”来的。去年,园区一中刚刚由乡镇学校“达标升级”为园区直管学校。包括徐正伟自己在内,今年一共有7位教师从人们口中的城区“优质学校”流动到一中,这其中还包括与他“搭班”的三个副校长。履新几个月来,徐正伟对教师流动政策的效果深有体会:“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的更新与提升,带来办学理念的更新,进而带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园区的“刚性流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与此同时,不同形式的城乡学校交流制度在苏州其他地方建立起来。如张家港市规定在同一学校工作满10年的中青年教师,原则上都要进行交流或支教;同时建立骨干教师服务期制度,评选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和高级职务,必须有2-3年以上农村学校工作经历。太仓市则是通过实行教育“托管制”,将农村薄弱学校交由城区优质学校全面管理,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推进中考改革,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纲要》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南通市为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从2009年起在中考制度改革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2010年,南通市“推进中考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该市进一步对考试内容和方式、评价方式、招生录取制度进行了调整。
  变革考试内容和方式,提高分数的“含金量”
  “中考考什么和怎样考,决定了学校的教育行为和学生的发展方向。”南通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黄建辉说。2009年起,南通市对中考考试的内容结构和试题呈现方式进行了调整,调整的方向包括“降低难度”“重视能力”。
  例如,英语考试增加了30分的“人机对话”内容,包括10分的口语测试和20分的听力测试。“这使得老师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引导老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南通市第三中学英语老师葛婷婷说,“考试改革让学生更能感受到英语作为一门应用语言的魅力,不再把英语当成很重的一种课业负担。这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一方面确实减轻了英语学习的负担。”
  另外,数学考试减少了计算量和难度,突出通性通法的考查;语文加大了思维拓展性与深刻性的考查力度;化学考试加大了实验题的分值,更加侧重探究性;历史考试更加侧重考查主干知识,不再刻意考查识记。变革使中考更能体现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分数更具“含金量”。
  多元化评价、多样化招录,降低分数的“分量”
  自2009年起,南通市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构建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学业水平测试和学业考试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中考分数不再是决定学生升学与否、能否上热点高中的唯一指标。
  其中具有基础性的举措是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据南通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罗飞介绍,该评定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习惯与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6个大类,并具体细化为46项评价指标。其中,前两类采用“合格”与“不合格”的评定,后4个大类采用A、B、C、D等级评定。评定时,先由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得出各项的等级,再根据各项的权重,生成六个大项指标的最终结果。学校每学期评定一次,评定结果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依据。前两项综合素质合格,其他各项达C级以上才能报考普通高中,热点高中则须两个A以上。
  多元评价体系为多样化的招录方式提供了条件。南通市每年将5所热门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作为“指标生”名额,按考生数均衡分配给各初中学校。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的总体排名确定“指标生”资格,获得资格的学生在中考录取时以低于志愿学校分数线20分录取。
  改革降低了分数在中考录取中的“分量”,并且,目前还仅仅是个开始。“我们还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中所占的权重,最终使其成为主导性指标。”罗飞说,“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学生的分数仅仅作为指标之一放在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量变”引发了“质变”
  “中考改革起到了对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减轻课业负担的导向作用。”黄建辉说。一系列的改革,促使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发生了转变。
  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推出“一二一”教学模式,即一“导”(教师从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及学习手段进行科学指导)、二“自”(学生课前根据学案进行自学,课后反思自我,纠正错误)、一“合”(学生合作组成“共同体”,以小组成绩参与学业竞争),实现了课前预学、课中导学和课后复学三者的统一,把学生自学和教师导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该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校丁志祥副校长说。分管教学的丁志祥还对学校的老师提了“四不讲”的要求:“学生一看就会的不讲,学生经过思考能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南通市第三中学推出了“三单”教学模式:一是教师将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成“活动单”,用于学生课堂进行讨论、互动等活动;二是把课后作业设计成包含不同题目的“自助单”,让学生结合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课后作业;三是学生、老师、家长通过“联系单”从书面上实现三方沟通,及时了解情况,反映问题。“这一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校长朱全中说。
  以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
  促进素质教育创新发展
  针对当前国内普遍存在的普通高中学校“千校一面”、缺乏办学特色、不能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需要的突出问题,《纲要》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试点地区,南京从今年起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构建符合学生多样化成长需要的普通高中发展新格局。
  建设四类高中,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在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看来,普通高中的同质化发展使学生在“千校一面”面前没有了选择的余地,所谓“择校热”的本质是“攀校”,是“以B类的分数攀A类的学校”。
  因此,南京市计划在未来十年重点建设高水平综合发展高中、高水平特色发展高中、高水平普职融通高中和国际高中等四类富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中。“十二五”期间,南京市教育局将设立2个亿的专项经费,用于推进这一工作。
  吴晓茅介绍,高水平综合发展高中,是指以培养基础宽厚、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基本目标的普通高中。学校在高品位文化建设和高质量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设置和科学指导,对学生进行全面而又有个性化的培养。
  南京市外国语学校是这类学校的代表。该校建立拓展性、荣誉性、活动性、社会性等多种类课程,通过多方位引导、多样文化和多维度评价,着力培养孩子的10种能力和15种素养等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质,让不同禀赋和个性的学生在教育中发现自我价值、准确定位,走出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高水平特长发展高中,是指在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数理、人文、科技、体育、艺术某方面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学生有明显的学科兴趣或特长的普通高中。学校有完整系统的特色学科课程体系、专业教师队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南京市宁海中学充分利用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不仅在普通高中开设美术专业班,更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美术教育。
  高水平普职融通高中,是指兼顾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普通高中,学校具有多元选择的课程体系,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富有成效的就业指导,可与职业类学校合作办学,实行学籍和学分互认。
  国际高中,是以接纳外籍学生并以开展国际课程教学为主的普通高中。
  “理想的‘择校’是学生根据个人发展意愿、兴趣特长自由选择适合的普通高中教育,”吴晓茅说,“这是我们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的目标。”
  多种渠道培养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是普通高中的重要任务。南京市立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普通高中和高校的有机衔接,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拓展更多的渠道。
  从去年开始,金陵中学启动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系列计划”。该校与南京大学联手,成立了“南京大学·金陵中学准博士培养站”,由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主任邢定钰院士牵头,南京大学7位长江学者、25位院士、教授与金陵中学42名高一学生结对,共同开展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的准博士学习生涯规划等。今年,金陵中学又与东南大学启动“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两校将合作从高一学生中选拔50名尖子生,由东大交通学院教授亲自“带教”。学生们将有机会走进高校,参观实验室,听名家讲座,甚至参与结对教授的课题研究,提前享受研究生待遇。“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希望借助于与高校合作,在探索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金陵中学校长邹正表示。
  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并不是唯一的有效渠道。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过建构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是学校运行的时空框架,”该校校长陈履伟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如果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生根,都是不可持续的。”
  该校构建了以素质养成课程和个性发展课程为塔基,以特色创造课程为塔尖的“金字塔”式课程体系。其中塔基部分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基本素养,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多元发展。塔尖的特色创造课程则主要面向部分超前学习、学有所长、学有余力的学生,它以校本特色的学术性、研究性课程为主。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还实施必修课免修制度,进一步解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他们配备了导师,对他们的阶段性发展规划给予指导,解答他们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陈履伟认为,这一课程体系“很好地发挥了教育的‘扬长’功能,让优秀学生更充分地发展”。南师附中通过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创新品质的“小发明家”。2011届学生赵英培在校期间发明的西瓜渣籽汁分离一体机获得国家专利,赵英培也凭借这一发明被上海同济大学录取。同一届的袁博融同学研发了不用戴眼镜就能看到3D图像的“裸眼3D”技术,并召开了自己的新闻发布会推介这一成果。
  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纲要》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提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淮安市根据各县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地方实际,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均衡发展新模式。
  以强校带弱校,缩小校际差距
  “集团化办学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形式,是社会效益高、经济成本低的创新之举。”淮安市教育局局长朱亚文说。据他介绍,淮安市2006年起开始在主城区部分学校试点集团化办学,2010年起在全市全面推广。目前淮安全市基础教育办学集团已达86个,其中中学教育集团32个,小学教育集团和学前教育集团各27个,涉及近200所相对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
  淮安市集团化办学的形式主要是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质学校带新建学校、优质学校带片区学校等,集团学校实行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资源共享、统一教学管理、统一考核评价。
  淮安市实验小学与天津路小学便是按优质学校带新建学校的模式组建的教育集团。2010年9月,天津路小学正式创办,淮安市实验小学派出副校长出任新建学校的校长,同时,新学校的总务主任、教导处主任、幼儿园园长以及语数英三个学科的教研组长全部由实验小学派出的骨干教师担任,他们将在新学校任职至少三年时间。
  天津路小学还将新招聘的大学生教师送往实验小学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在实小,新教师们被委以班主任的工作,实小为他们每人配置一位班主任师傅和一位学科师傅,全程帮助他们成长。
  通过这样的“以强带弱”,一方面使新建学校迅速成长为优质学校,使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也使优质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集团化办学为我市教育均衡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朱亚文说,“它扩大了优质资源的服务半径,并培育出更多的新的优质资源,使更多的群众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
  整体高位推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淮安经济开发区被朱亚文局长称作是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典范”。这是淮安市发展最为活跃、最具有潜力的新兴地区,经济上领跑全市。高起点、高标准,整体高位推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这是开发区推进教育均衡的主要模式。
  所谓的“高位”,淮安经济开发区城乡事业局副局长蒋寿桐解释,首先是学校建设的高标准和内部装备的现代化。由于开发区是在原郊区农村的几个偏远乡镇基础上成立的,教育原有的硬件基础很差。近两年,开发区秉持“教育发展水平就是投资环境”的理念,投入巨资,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教育设施和设备。全区共投资7亿多元兴建24个校建项目,目前已完成全部工程的83%;全区所有中小学均以省教育现代化II类以上标准进行装备,总投入达4600多万元。用蒋寿桐的话说,全区所有中小学校硬件上“一应俱全”。
  然而,“高位”最主要还是体现在软件和内涵方面,体现在教师队伍的优质化、办学行为的规范化和素质教育的全员化上,蒋寿桐强调。
  作为江苏省特级教师,蒋寿桐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教研组组长的水平就是这个教研组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这被他称作“反木桶效应”。为了尽快有效提升开发区的整体师资水平,近两年开发区在抓优秀师资培养的同时,以优厚的待遇面向全省引进了省特级教师4名,名校长3名,名园长4名,优秀教师100多名。优秀的师资最终为整体提升学校内涵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开发区整体高位推进教育均衡的实践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这个地区的教育面貌。这一点蒋寿桐有着最直接的体会。10年前,蒋寿桐在徐杨乡做文教科员,那时的徐杨乡还是楚州区的一个偏远乡镇,办学层次很低,“周围老百姓的孩子,有能力的都送到楚州、市区去上学”。“现在周边的孩子不往外送了,甚至有回流,而且接待了那么多外来打工子弟,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已经走在迈向成功的路上。”
  科学实施布局调整,让农村孩子进城上学
  在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的一块展板上,照片和文字展示着这所城关中心校以前的窘境。区区6000平方米的校园,连运动场都没有;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24口教室,最多时挤进2300名学生,平均每班90余人;教师办公室是原平房加盖的二层小楼,教学楼两个不宽敞的楼道是学校的安全隐患之一;校门前的路面狭窄,放学时几乎寸步难行。
  2009年起,原中心小学的四个办学点告别旧的校园,集体迁到由政府投资55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新的校园。新的学校图书室、实验室、舞蹈房等配套用房齐全,体育看台、足球场、乒乓球训练室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
  类似的行动在洪泽县12个乡镇都已完成,目前全县的小学生全部集中在12个乡镇的中心校就读。据洪泽县教育局副局长陈宏介绍,由于洪泽县区域小、人口少,近几年洪泽县本着“有利于就近入学、有利于集中优势、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把初中集中到片,小学集中到乡,推动城乡学校空间布局一体化,全面改变了农村薄弱学校“旧、小、差、散”的局面。
  去年9月,洪泽县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初中进县城。在县城建设4所规模较大的初中,计划在2012年前后将10所农村初中全部撤并至县城,仅保留距县城较远的老子山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不增加进城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洪泽县还加大财政的补贴力度,平均每生每年补贴1500元,解决学生的交通、食宿等问题。
  “合并农村师资相对较弱的中小学校,把农村学生接进县城,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优化,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均衡,从而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陈宏表示。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消除择校热
  择校热现象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质,同时也损害了其公益价值,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为此,《纲要》明确提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的目标。去年以来,盐城市通过清理规范改制学校、优化调整施教区、推行集团化办学等主要措施,全市城乡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按施教区免费就近入学,有效杜绝了权力择校、缴费择校现象。
  科学划分施教区,杜绝“条子生”“缴费生”
  仅仅几年前,盐城教育还深陷择校热的怪圈。据盐城市教育局局长常逢生介绍,最高峰时,盐城市区小学初中适龄少年儿童有70%左右择校缴费上学。这与“改制校”的存在有着直接的联系。上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难以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各地将部分公办优质名校“改制”为“国有民办”学校,或由公办优质名校举办民办性质的分校,通过收取择校费弥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所需资金的不足。这就导致优质校越来越优,甚至超常规发展,而其他一般学校办学越来越艰难,甚至逐步沦为薄弱学校。而老百姓要想“上好学”,一方面要花费一笔不菲的择校费,另一方面常常要将孩子送到远离家门的中心城区上学。“权力择校”“关系择校”“人情择校”现象也随之滋生。
  2010年,盐城市以清理规范改制学校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和重要契机,率先将市区的9所改制学校全部规范为公办学校。在大市区的带动下,全市其他7县(市)22所改制学校中的19所收归公办,2所保留民办性质并与公办学校彻底脱钩,1所停止办学。改制学校规范为公办学校后,大市区一年就免除择校费达2.55亿元。
  清理规范改制学校为盐城市科学划分施教区、推行义务教育免费就近入学扫清了障碍。盐城市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各学校实际办学能力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区位、人口、生源、交通等因素,制定了大市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施教区划分方案,使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能相对就近入学。
  盐城市委、市政府也对大市区义务教育免费就近入学给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主要领导对党政机关干部下了“死命令”:不得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递条子、打招呼要求择校,不符合施教区入学条件的学生坚决不招。
  经过近两年的扎实推进,盐城市区就近免费入学的系列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盐城市已成为一座没有‘条子生’和‘缴费择校生’的城市!”常逢生掷地有声。
  推行集团化办学,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名校
  在盐城某高校任职的赵任凭为女儿上小学的事情着实担忧过一阵子。去年,按照新出台的施教区划分方案,他的女儿免费入读离家不远的田家炳小学。然而,在赵任凭的印象中,这是一所并不起眼的普通学校。考虑到小学阶段“打基础”的重要性,如果有可能,他更愿意把孩子送到距家有40分钟自行车车程的盐城市第一小学——当地人眼中的金字招牌。
  这种担忧在家长中很普遍。事实上,仅靠划分施教区,只能保证孩子免费就近入学,却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上“名牌”优质学校,毕竟百姓认可的名校、窗口学校总共只有那么几所。常逢生等人认识到:要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真正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名校、窗口学校为龙头,组建教育集团,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和较为便捷的途径。
  2010年起,盐城市将集团化办学作为推进按施教区免费就近入学的最重要的支撑条件,在全市组建了各类教育集团21个,其中大市区11个,以名校为龙头,吸纳或整合办学水平相对一般的学校,形成办学共同体。教育集团实行统一师资配置、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奖惩考核,资源互补共享。
  赵任凭女儿就读的田家炳小学被纳入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管理体系。一直关注着女儿在学校学习情况的赵任凭很快了解到,田家炳小学的教学进度、教学计划与集团学校完全统一,连孩子的课后作业都与第一小学的一样。更让他放下心来的是,两个学年里,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总共向田家炳小学派出了16位老师,其中包括一名数学特级教师和多名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
  “集团化办学体现的是教育过程的公平,”常逢生说,“它使孩子在家门口也能接受优秀品牌学校的老师的授课和优质学校文化的引领。”但这还不是最终目标。常逢生表示,集团化办学只是一个“过渡性措施”,它“不是我们的办学方向”。最终目的是通过集团化办学,把每一所学校都办好,实现教育质量的公平。“到那个时候,这个集团就可以取消了。”每个学校将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竞争。
其他文献
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是个难点,一年级学生刚入校门,语言表达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语言规律,循序渐进,按从易到难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逐步打好朗读基础。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  我校近年来正在进行学案教学的探究,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将低年级语文学案分为“一案三单”,即:教师手上一份从学生角度制定的学案,学生手上拿到的是课前“预习单
一、换位思考:数学地倾听从善意的强迫开始  大多数人往往喜欢做发言者而不喜欢做倾听者,没有一个发言者希望自己的发言没有听众,但发言者和倾听者本身是相对的,你不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又怎么要求别人认真倾听你的发言呢?所以要想做一个大家欢迎的发言者,必须先学会做一个会尊重别人的倾听者。为了让一年级的孩子明白这一点,我采取了换位思考的方法,效果显著。我们班有一个调皮大王,思维活跃,上课时总是抢着发言,但别人发
如东县城名为掘港。作为地名,“掘港”迄今已有千余年,相传唐大历年间淮南黜陟使李承建捍海堰以挡潮水,遇泄洪则掘捍海堰以排内涝,循环往复,故得名。  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位于古镇掘港的中心位置,百余年来,学校一代代“掘港”人薪火相传,把掘出一方教育的港口以成大海作为自己的教育理想。“掘港”为海,正体现了掘小人的文化主张: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他们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教育践行中,承继了海一样博大精深的气
名师档案    倪晨瑾,女,1973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曾获得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体育器材选用鉴定专家、南京市第三届体育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国家一级排球裁判员等多项荣誉称号。教学中,系统研究科学意义基础上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努力通过创设向导教学模式、课前预习教学法、留白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DIY体育教学方法等建构“活力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在我看来,钱希洁老师是一位有教育理想的人。正是因为她有理想,她对教育才会有发自心底的挚爱;她的论文才会看似描述的都是日常教学中的琐碎,但读后却能令人深思、反省;她的课堂才会充满灵动,她对课堂的关注才会细致入微,她对教育的感悟才会情思细腻,她的教育人生才会富有诗意。可以说,钱老师的教育理想渗透在她教学、科研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教育理想促成她的论文充满了诗意  阅读钱希洁老
主持人语  本期一组文章试图用现代的话语来诠释几种经典教育思想。  从逻辑的角度看,“现代”应是与“传统”相对的,本栏目选题也应以“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为宜。从一般的认识来看,将“现代”界定为整个20世纪的历史阶段,将“现代性”从表征上概括为:经济上,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体制;政治上,民主主义扩展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政府组织形式;文化上,社会哲学或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我确定了3个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初步感知“月光启蒙”的内涵,感受母爱的博大。(2)通过朗读歌谣,感受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3)知晓本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走进“月光启蒙”的美妙世界。在朗读歌谣的指导部分,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母亲唱了几首歌谣?(出示幻灯片:(1)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2)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
《渔舟唱晚》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国标版)小学音乐11册第三单元“古诗新唱”中的教学内容。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一、从语文课文导入,感悟《渔舟唱晚》的文化渊源。    大家知道,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本身就是一段历
毋庸置疑,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产业结构的先天失衡,公共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以及全球化语境之于东方式教育传统的既往矛盾均正在或者即将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然而,乐观来看,这些瓶颈本身就会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激发因素,因为化危机为机遇,化阻力为动力一向是中国政府及其行政决策者的固有品质,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上矛盾性因素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逆向性的风向标,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如下变革。 
一、案例    [片段一]  师:我们学校的操场绿草如茵。修整得很平坦,我们都为拥有这样一个运动场所而感到自豪。其他学校也想建造一个相同大小的操场,同学们能不能帮助他们画个图纸呢?  课件出示文字:操场是一个长100米、宽80米的长方形。  师:你准备怎么画?  生:我先画一个长方形,在旁边标出长和宽。  生:我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并在长10厘米的边上标出100米,宽8厘米的边上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