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春天还远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4525466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人们把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的三个月称为“冬”,大致对应农历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在古代,人们对“冬”还有不同的称呼。
  古人很多时候叫冬天为“三冬”。农历十月称孟冬,十一月称仲冬,十二月称季冬,合称“三冬”。唐代薛逢在《九日郡斋有感》中写道:“白日贪长夜更长,百般无意更思量。三冬不见秦中雪,九日惟添鬓畔霜。”薛逢被贬为蓬、绵二州刺史,离开京都很久了,可无雪的冬天,他的心仍然是凉的;南宋吴潜在《望江南》中歌咏冬天:“家山好,好处是三冬。梨栗甘鲜输地客,鲂鳊肥美献溪翁。醉滴小槽红。”在吴潜眼里,冬天是美的,有朋自远方来,纯朴的家乡人备一桌佳肴,用小槽红酒款待客人,朋友间借酒怀旧,其乐无穷……
  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写:“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且养凌云翅,俯仰弄清音。”冬日风霜雪雨之下,鸟儿不能自在地展翅高飞,那就韬光养晦吧,俯仰皆有收获。细品之下,既有“既来之,则安之”的从容,又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乐观。
  冬天一片清凉,故它又有“清冬”之称。唐代诗人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诗曰:“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王维《赠从弟司库员外絿》诗曰:“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
  还有我们现在依然常常用到的“严冬”。“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明代文学家李贽在《答高平马大尹》中写道:“严冬十日不出户矣。”而“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正是陈毅元帅《赠同志》一诗中的名句。
  另外,穷者,尽也,作为一年当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冬天又叫“穷冬”。同样表达这个意思的称呼还有“岁馀”。古人读书有所谓“三馀”之说,“三馀”包括: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岁之馀”的冬天读书效果最好。
  岁馀正是读书时,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东方朔上书武帝自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几个冬天的书读下来就已经学富五车,可以“货卖帝王家”,为国所用了。也许当年的东方朔有“自卖自夸”之嫌,但他确实有才,很快就被汉武帝重用了。当然,觉得冬天好读书的才子可不止东方朔一个。唐代诗人韦嗣立在《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中说:“六月飞将远,三冬学已精。”明代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也讲述了自己在寒冷的冬天求学读书的经历。
  为什么大家都在冬天读书呢?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冬天如此清冷,人在家中居多,时间仿佛变得漫长,读书时便更能去掉浮躁之心,更能做到风声雨声不入耳吧;二是对于一些条件不好的家庭来说,冬季可能是最清闲的季节了。在其他时节,即便是读书人也要为生计奔忙呢。所以唐代历史学家颜师古在“三冬文史足用”后面加注释说:“贫子冬日乃得学书,言文史之事足可用也。”
  不过,对古人来说,冬日虽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但读书时肯定非常冷,这该怎么办呢?
  富家子弟办法很多。“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裘是指毛向外的皮衣。中国古代以农耕社会为主,动物毛皮制成的衣物比较珍贵,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也非常保暖,为达官贵族所穿。一件用白狐腋下皮毛制成的狐裘,价值千金,绝对的奢侈品。还有专门保护耳朵的“暖耳”,多用狐皮类制成,和现在我们用的耳套相似。现存的文物中,最有特点的就是清代心形暖耳,不仅造型像二师兄的招风耳,更有保暖“咒语”:“轻风耳边过,难冷套内物”。
  除了穿的好,美酒也是驱寒佳品。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宋代金石学家、诗人洪适词曰:“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这样的冬天不仅不冷,还别有一番意境。
  家境不好的读书人就穿不上皮衣了,只能穿絮了丝绵或麻葛的绵袍。内絮麻葛的绵袍到处透风,防寒效果差。战国时期的儒学名家曾子生活很贫困,十年都没有一件新衣服,他整理一下衣襟就会露出胳膊肘,提一下鞋子就露出了脚后跟,也由此有了成语:捉襟见肘。难怪“诗圣”杜甫住在茅草屋里也要叹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因为冷,冬季就显得特别漫长。南北朝时期民间产生了“数九”的习俗,从冬至日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依次往后,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天也就过去了。元明时期,文人雅士在读书之余,也加入了“数九”的行列,以此让每一个寒冷的日子顯得不那么难过。他们采用的方式非常风雅,一幅名为“九九消寒图”的画上,或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笔,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或是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从冬至开始,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冬已至,春还远,亲爱的少年们,趁着岁馀好好读书吧!
其他文献
那是二年级的一天,爸爸上班去了,要到晚上十点才回来。妈妈本来是在家的,但是突然有急事,留了张字条就匆匆地走了。走时,我还在甜甜的睡梦中。八点,我起床了,觉得屋子里空荡荡的,没有人,不禁有些害怕,大叫了一声:“妈妈!”无人回应,又叫了一声,回头看见了那张字条:“宝贝,妈妈今天要加班,晚上才回来。你早上吃点面包,中午晚上去奶奶家吃。”我很高兴,因为现在我当家了,而且是第一次!我对我自己说:“我现在是这
期刊
回忆着外婆的点点滴滴,我决定,我要来医院照顾外婆。妈妈怕耽误我的学习,没有答应。我一再坚持,她便不再阻止。自那天起,我就担当着照顾外婆的责任来。每天下午放学后,我都去医院为外婆端茶送水,甚至(删除这个词更好,更显自然与朴实)倒便盆,风雨无阻。(很有生活气息的选材,很有味道的琐事入文)  一日,我突然有了为外婆洗头的念头。(不用“突然”,换为一两句很自然的描述交代会不会更好?)我慢慢扶起外婆,外婆一
期刊
很早,我们就读过他的那首《水调歌头》——中秋夜晚,他想起了自己的弟弟,端起酒杯对着明月,轻吟低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就是名满天下的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我们先说说这名字里的学问——读古文,你会发现古代人的名字特别多。姓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你来自哪个家族,这就是“姓”;其次,家族对你有什么样的期望,这就是“名”。两者应该是一种从属关系,姓在前名在后。“名”和“字”
期刊
【课文分析】  又是一年春好处,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所以,到了春天,当然就要写一写喽!不过,这也是让小同学们最最头疼的事情。  是啊,春天那么美,可我们怎么去描写呢?  别急,在教材里,描写春天的办法多的是。走吧,让我们在春游之前先到教材里找一找春天吧!  我们的教材中,写美景的诗词很多,《忆江南》和《渔歌子》这两首词,都以色彩描写见长。前者是高调的红配纯粹的绿,配得非常亮丽、
期刊
不知道有多少次,在拿到作文試卷的时候,我们看着上面的分数,总是心有不甘。老师在讲台上宣读学霸的满分作文,我们一边聆听,一边在内心发出疑问——到底差在哪里?我手上的作文和完美作文之间,到底有着怎样难以逾越的距离?  明明你也熟知老师说的所有写作规则,明明你也做到了结构完整,做到了前后呼应,做到了引经据典,做到了虚实结合……甚至,你还在考前的晚上,背诵了一段华丽的诗篇,准备化用在文章中,让你的文章在符
期刊
不久前,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骄傲。  就让我们以民间歌谣为起点,欣赏熊亮先生的绘本故事《二十四节气》,从中感受天人合一的灵动与传统文化的别样魅力。  背下耳熟能详的歌谣,二十四节气再也不会难以记住——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
期刊
……  说实话,我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一份责任,一种担当,很慌。我想让他们都留下来,毕竟舍不得,毕竟我爱他们中每一个人。(将心理感触小小“铺排”一下)  “齐步走!”老师一声令下。他们看看我,像是在询问怎么做。我眨了眨眼,头微微一摇,眼睛往左猛地一瞅,手若无其事地插在口袋里紧紧地攥着。他们慢了一拍,右边整个塌了下去,像是连绵山峦中的一个缺口。(很细致更形象的一笔)我叹口气,扭过头小跑着跟了上去
期刊
楔子  唐飞睁开眼,他躺在床上,头下是柔软的枕头。唐飞感觉到床在微微摇晃。他一骨碌爬起来,只见自己身处一间很小的屋子里,墙上是圆形的窗子。圆形的窗子?微微摇晃的感觉?莫非,这是在船上?  唐飞来到窗前,只见外面是波涛汹涌的海浪,阳光甚好。  一个少女的电子影像出现在唐飞面前,少女说:“欢迎来到云龙世界!这是量子信息组成的世界,你可以把它当作现实世界的平行空间。想要回到你的世界,就必须完成N个副本任
期刊
八、一个与众不同的光头  与动不动就隐身的慕容三兄弟比,沙满天实在是简单实用,瞬间转换身份成为唐枫的车夫。一行人趁着夜色,赶往落英湖畔。  小枇杷给南西梳了梳毛,打起帘子看了看车窗外的月色,忧愁道:“公主你说,咱们还要遇到多少波袭击?”  西圆圆打着瞌睡:“谁知道呢?想要《九州秘谱》的人这么多,理由五花八门,咱们现在呀,就是众矢之的。”  唐枫叹道:“你们真不该跟我来趟这浑水,在宫里喂喂鱼赏赏花,
期刊
【考点聚焦1】概括内容,筛选信息]  【答题指津】  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语言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种。首先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然后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再找出所要填写的信息相对应的段落;最后紧扣题目要求,筛选、整合与题目有关的信息。解题时,尽量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填空。  “概括内容”题的答案格式:谁,干什么。  【真题】(2017·湖南省长沙市中考)《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