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支书”的光明情

来源 :中国扶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formyw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滇东北部地区大山深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里,有这样一位村支书:上中学时就在心里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与乡亲们一起改变家乡的穷困面貌;二十多年来,怀揣着一定要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的信念,带领全村百姓跑生意、找项目、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和摸索适合当地发展的好路子;引领全村迅速发展壮大花椒产业,使其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让村民的生活越过越滋润。他,就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光明村村支书谭德军。
  产业“椒”傲 光明知道
  “金山银山,不如咱们的花椒山;金果银果,不如咱们的核桃果,”这是在乌蒙山崇山峻岭之中的光明村广为流传的话语。简单的话语,概括了光明村的收入来源,透出了村民浓浓的自豪情。而在二十年前,这一切还是那么遥远。
  光明村现有2121户、8190人,但土地贫瘠。早在1997年,村民主要以种植烤烟和苞谷为生。1999年国家出台双控政策,光明村“炒烟锅、吃烟饭”的生活结束。下一步该怎么办?高中毕业走出校门后不久就被村民推选成了光明村“父母官”的谭德军陷入了困境。
  在扶贫部门的带动下,谭德军带领村“两委”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分析了光明村西照日光强、适合发展干果的优势后,将花椒、核桃、粟油籽三种列入考虑范围,结合酸性土壤居多、粟油籽不好销售的实际,因地制宜,最终提出在村适宜区广泛种植核桃、花椒的想法。但村民并不买账,根本不相信种花椒、核桃还能种出钱来,“花椒、核桃又不能当饭吃,没有粮食是要死人的。”乡亲们不但不接受,有的还取笑说花椒种出来卖给谁去,纯属想钱想疯了。村干部前脚种完村民后脚就给拔了,甚至还聚众殴打村干部,闹得公安来出警。


  面對这种情况,谭德军只好从村“两委”和全村党员干部身上打主意。他首先在自家地里种了20亩核桃,并要求村“两委”人员和党员也在地里先种植核桃或花椒。同时,走村串户做村民思想工作,为了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谭德军连包销售的“包票”都打了。就是在这种“保证”下,村民才勉强加入到了花椒和核桃种植的行列中来。
  直到国家实施退耕还林项目,按照每亩260斤粮食/年进行补助,解决了村民的口粮问题,村民的思想才逐步发生转变。加上花椒地每亩年收入抵得上以前种苞谷3年的收入,村民争先恐后种起了花椒。在种植过程中,谭德军又成了村民的技术指导和业务服务员,同时抓住省、市、县林业部门专家到龙头山镇开展花椒、核桃种植和抚育管理技术培训的机会,组织村民参加培训,不断提高村民花椒、核桃的种植水平。
  如今,光明村的青花椒种植面积已经从2001年的140亩发展到了目前的13000亩,核桃种植面积从240亩发展到15000多亩;年产干花椒30多万公斤,产值达到1800多万元;年收入上万元的农户有568户,5万元以上的有21户;青椒种植面积最大的农户达25亩,年收入超过7万元。
  尝到了甜头的光明村群众,现在提起谭德军是赞不绝口,就连当初说他风凉话的那些人也伸出了大拇指,“谭书记带领我们脱贫致富,以前进村是土路,骑着毛驴,现在都是轿车了。以前我们吃苞谷,现在吃上了东北大米。”
  “以前来打架闹事的村民,现在一心搞发展,每亩花椒地能有1.5万元的效益呢!”望着这片山坡,谭德军深情地说。放眼望去,这些山坡颇为壮观,海拔1700米以下实现了花椒全覆盖,1700米以上是核桃林。花椒、核桃已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致富果”。
  群众利益为大 支书知道
  “认真贯彻组织法,四个民主不做假;胸中常挂村民事,基层岗位写芳华。”这是谭德军的工作标准,也是他对全村人的庄重承诺。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谭德军不忘抓基层党建和组织建设。在他的努力下,光明村党员数量已由1997年的60个发展到现在的125个,且党员多为致富能手。
  “为村民干实事,再苦再累都心甜。”入党20年的谭德军心中是乡亲,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谁家有急事、难事,他都会主动帮助解决。他经常进组入户,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需求,通过下访找问题、寻对策,想方设法把服务工作做到村民的心坎上。
  多年前,光明村22个村民小组中只有7个村民小组通简易土路,群众出行艰难,发展基础条件极其薄弱,村民吃饭喝水只能祈求上天的垂怜,生产方式只能是人背马驮牛耕。为夯实光明村发展基础,谭德军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累计争取道路、管引项目15个,投资90余万元,新建水窖1660个,彻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同时,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公路、挖水池、接管引。
  2014年,谭德军租赁设备,申请民爆公司支持,带领群众昼夜奋战6个月,千锤万凿打通破窖子至茶坪子村组道路,圆了茶坪子村民世世代代的“出行梦”。在他的带领下,光明村公路里程从1997年的7公里发展到现在的45公里,基本实现了社社通、户户通。据了解,单是光明一个村的农户现在就拥有摩托车1300多辆,很多人家还买上了小轿车。
  在帮助多数村民谋发展的同时,谭德军十分关注村里困难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困户张元荣同时供养4个子女上学,家里已是负债累累。谭德军主动找到张元荣,为其提供种苗,并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帮助他发展蚕桑脱贫致富。如今,张元荣家已种植蚕桑20000余株,实现年收入4万余元,家里的债务全部偿清,一家人走上了致富路。
  69岁高龄的五保户黄关妹无依无靠,谭德军成为她唯一的亲人。每年,谭德军都要为老人耕地、种植,帮助老人采摘并出售核桃以解决老人的生计。
  一点点温暖,一滴滴关怀,谭德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干部的精神风貌,“我是一名党员干部,有责任确保群众有饭吃、有衣穿,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做好群众的“主心骨”
  “我是支书,我先来。”这是谭德军在地震抢险救援中的“口头禅”。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他带头冲进危险之处,刨伤员、背老人、抱小孩,争抬遇难者遗体。在黄金救援期72小时内,他没有统计自己背了多少人,更記不清自己搬开了多少砖头和瓦片。
  在开始救灾的那段时间里,谭德军几乎连续一周没有合过眼。作为光明村支书的他不等不靠,带领村干部、村民开展自救,发放救灾物资,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对民房受灾情况进行核实……“不管碰到多大困难,只要有谭书记在,我们心里就有了‘主心骨’。”谭德军的付出,村民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抗震救灾结束后,在包保部门的关心帮助下,谭德军和村“两委”人员积极带领村民开展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奔走在村组群众家中,切实解决民房恢复重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村民李文巧一家,丈夫和儿子在地震中遇难,剩下母女三人,家里房屋变成了一片废墟。当时的李文巧觉得天都塌了,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在谭德军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下,李文巧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通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谭德军带领村民如期完成了1866户民房的恢复重建任务,村民们住进了安全、舒适、美丽的新家。
  如今,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已全面完成,产业基地也成为鲁甸县脱贫致富的示范点。全村党员干部在谭德军的带领下,不断强化党员管理,改进工作作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着光明村的群众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光明。而谭德军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土地上还能套种呢,满山坡的花椒树和核桃树能不能利用起来,发展多元化产业?”多方考察后,2016年3月,在谭德军的带领下,光明村成立了合作社,吸纳了32户贫困户加入,共同探索林下养鸡生态养殖新模式,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饲养公鸡,在提高经济林附加值的同时,也建立起鸡与林木互促互利的良性生态循环。
  目前,合作社共有3000多只鸡,一只只公鸡傲然地在树下散步,打鸣声此起彼伏。据谭德军介绍,这些鸡销往昭通、鲁甸的宰鸡厂,平均每天能销售几百只,17-18元/斤。对贫困户,合作社也有政策,“入社时每户贫困户是带着1万元贷款加入的,每户每年可免费领30只鸡作为利息,什么时候脱贫了也就不享受了。”除此之外,合作社还雇了2名贫困村民务工,“下一步,我们打算引进母鸡,增加鸡蛋等副产品,发展旅游业,当有游客来时,可以体验捡鸡蛋、现场买土鸡等。”
  如今的谭德军,就连以前与他很熟的人都很少叫他的名字,特别是光明村的村民,都喜欢亲切地称他为“花椒支书”。而这位“花椒支书”也不负村民的期望,正带领村民继续走向光明。
其他文献
平凡中见担当,质朴中显忠诚。2015年以来,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抓住第二轮省委选派第一书记帮扶的难得机遇,整合省市区镇村五级帮扶工作力量,承接、选派127名第一书记帮扶124个贫困村。  127名第一书记各显神通,从根本上破解脱贫致富难题,提升帮扶村的“造血”功能,“靠自己的骨头长肉”,用激情与赤诚践行着党旗下的铮铮誓言,用拼搏与奉献奏响了山区发展的最强音,把第一书记的旗帜牢牢插在了山亭大地上。  
期刊
“百佳书记因公殇,万人同哀悼逝波”  “丁酉春夜别廖公,悲恸肝肠万物空”  “仿佛你一如既往的浅笑,春风会不停地思念你”  ……  2017年3月18日,福建省南平市副市长廖俊波,在赶往武夷新区开会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年仅48岁。2017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无数认识或不认识廖俊波的人自发通过文章、诗歌、留言等各种形式怀念
期刊
编者按: 创业29年,投入30多亿元绿化库布其沙漠6300平方公里,投资400多亿元发展沙漠生态产业,创造生态财富5000亿元,带动沙区10万农牧民脱贫,人年均收入由1990年的不足400元增至15000元,实现了库布其地区绿色中国梦。这就是从沙漠走来创造辉煌业绩的亿利资源集团。2016年该集团被国务院授予“脱贫攻坚奖”。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工作面临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集中连
期刊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表示,健康扶贫属于精准扶贫的一个方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扶贫硬骨头,在综合治理的同时需结合“靶向治疗”。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字字入心,指明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让健康扶贫的路线图更加明晰。  上下联动部署实  2015年底,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占比44.1%,其中患大病重病的贫困人口有240万,患长期慢
期刊
村容干净整洁,文化氛围浓郁,邻里和谐互助,道路四通八达,这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如今展现出的勃勃生机。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上访村。  巨变源于驻村第一书记吴涛的辛勤耕耘。2015年12月,四川省广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干部吴涛正准备向组织汇报调往重庆之际,却接到一纸任命——到广安区化龙乡长坪村当第一书记。随着他的到来,“长坪变成‘常富’村”逐渐成了现实。  下乡:挨户串门赢民心
期刊
2017年2月,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整村脱贫,甩掉了压在头上多年的穷帽子。这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该村考察时,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相隔了3年零3个月。  自总书记考察后,十八洞村就成为全国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策源地。当地派驻工作队驻村蹲点,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新模式。经过三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外界帮扶和激发内生动力的积极互动下,十
期刊
“现在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我们住上了大房子,收入有了保障,孩子也能繼续上学深造。”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马台乡那杏村村民李朝忠说。  以前,李朝忠一家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茶和蔬菜,但因为交通落后、缺乏种植技术,年收入仅能维持全家的基本花销,孩子的学费常常没有着落。被云南省公安厅确定为挂包帮扶对象以后,李朝忠的孩子享受到了困难补助和助学贷款。通过云南省公安厅在挂包点推行的种猪发放、芽茶改造等举措,李朝忠家一
期刊
抓党建,促脱贫,党员打头阵。  走进齐鲁大地,随处可见党员奔波在扶贫路上的身影,无时不感受到奉献脱贫攻坚、践行党性忠诚的激情。  革命战争时期,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铸就的沂蒙精神就诞生在这里。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深情地说:“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绝不能让老区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山东省委、省政府把扶贫攻坚当重大的政治责任、崇高的历史责任
期刊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广西百色领导和发动了著名的百色起义,革命的火种燃遍了全市12个县(市、区)、126个乡镇、1542个村的每一寸土地。百色因此得名“红城”。  如今,这座红城里的“战斗”还在继续。百色位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为全自治区最高。在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的今天,党没有忘记这片红色土地,带领老区人民不屈不挠,充分发扬革命精神,与贫困
期刊
面对11%的贫困发生率,村党支部该如何抓脱贫攻坚工作?如何帮助贫困群众?  山东省东明县陆圈镇马军营村打造“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村党支部为引领,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为优势,通过吸纳贫困户就业、引导贫困户发展大棚种植和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不仅有效助推了精准脱贫,先后带动周边10余个村200余户贫困户发展,成为当地精准扶贫新引擎,还吸引了1220名村民共同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