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往大国之路》
文化崛起的意义
“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了眼下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毋庸置疑,中国正在崛起或者已经崛起。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崛起”呢?不难发现,目前来说,中国的崛起主要是经济上的崛起。
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发展,包括诸如经济那样的硬性指标和文化那样的软性指标。文化进步能够回答什么是经济增长的道德基础这个问题。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追求开放,追求财富。使社会财富的积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走向富裕的过程并不必然地带来文化的繁盛乃至复兴。
在任何时代,都有一些人类最为基本的问题需要得到回答,比如为了什么而活着?怎样活着?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这些问题对中国显得尤其重要。尽管对一个总体上仍然是并不富裕的中国来说,经济发展还是个硬道理,但并不是什么问题都是可以用经济方法得到解决的。人并非是经济动物,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文化上下工夫。
提倡内部文化崛起的意义在于要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新的生活价值取向,一种新的认同感。这种新的价值取向和认同感在赋予他们生活以新的意义的同时也为他们的社会行为提供一种软约束。提文化的崛起就是要造就一种新的文化来节制人们的社会行为。西方国家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人们所看到的是除了贪婪之外还是贪婪,私欲横流、公德尽丧。但后来随着福利国家的出现,市民社会的成长和大众政治参与的发展,原始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得以遏制,得以软化,以钱为本的社会开始添加上以人为本的色彩。
对外部来说,中国周边有众多的小国,他们想知道身边这个越来越巨大的国家将会做些什么。处理国际关系不仅仅是外交政策的事情,也需要有个文化上的交代。外部文化崛起至少要回答两个问题:中国代表着的是一种怎样的价值?中国体现的是怎样的一种软力量?
在国际社会,世界历史上既有德国、日本式的崛起模式,也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地式的崛起模式。中国如何崛起?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追求财富和力量?追求财富和力量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这是各国所关心的问题。
中国的经济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事实。中国依靠融入国际社会而得到发展,到现在中国经济本身的影响力开始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最明显地表现在近几年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上。中国也已经从早期的资本短缺转变成为资本过剩。随着中国影响力的走出去,这种影响力中所能包含的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重要。西方大国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影响力过程中,商贸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也同样确定的是,在种种影响力中,文化是关键的部分。没有内部文化的崛起,在国际舞台上,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畏惧且无法预测的力量。追求文化的崛起因此不仅仅是要在国际舞台上追求软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用这种文化来规范自己的国际行为,使得自己的国际行为对他国来说是可预期的。
温家宝总理去年在访问欧洲时曾经表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学生交流要远比中国采购空中巴士更为重要,因为经济为的是现在,而文化合作则是为了未来。这番话可以说已经突出了文化在国际事务中的至关重要性,但同时也说明了追求文化的崛起是一项比追求经济崛起更为艰巨的任务。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这项艰巨的任务是中国必须承担的。
要追求怎样的内部文化崛起
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很多人就去追求文化,希望自己多些涵养,生活多一些品质。
不仅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也是一样。如何追求文化的崛起对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仍然是个大问题。
今天,人们大多把文化崛起理解成为文化的复兴。泱泱大国,要承继深厚的传统文化,把此发扬光大。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传统文化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如何在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今天得以生存与发展呢?
内部文化的崛起并不一定要“言必称希腊”或“言必称孔孟”。复古、穿长衫马褂不是文化的崛起。尽管传统可以继承也应当继承,但文化的崛起是要造就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文化。现在的总体环境是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这些变化已经自动地造就了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和快餐文化等等。不管人们喜欢与否,这些新趋势难以抵挡。文化崛起的意义是,如何造就能够适应这些新环境并且能够抵消这些很多人称之为垃圾文化的一种主流文化。
很显然,文化崛起并不是要回到从前。从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中可以学到一些重要的东西。尽管人们可以说希腊文化是今天西方文化的核心,但也可以说,没有任何现代西方文化是从古希腊直接搬过来的。西方文化是近代文化,是现代化的产物,甚至是后现代化的产物。从封建文化到专制文化,从原始资本主义文化到人本主义文化,从高消费文化到环保文化,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就不会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西方文化。
文化的崛起应当是文化创新的产物。要追求文化的崛起首先必须意识到这个新时代已经造就了什么样的文化,而又缺失了什么?文化并不高深,她是日常生活种种常识的综合体现。正因为是常理和常识,文化才会对个人行为产生制约作用。《论语》和四书五经等并不高深,是那些时代常理的汇编,因此才为当时的人所学习。
现在提文化的崛起,并不是说这个时代没有文化,而是说我们有增长的文化,但还缺乏一些社会公平的文化。财富收入的不平等分配,每一个人的认同就可能出现问题。
西方社会的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所谓的激进知识界革命,因为人们意识到社会在畸形发展,人类成了单向面(马尔库塞语)的人了。尽管后来又有保守主义的回潮,但西方文化从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一个后现代文化的时代。总体来说,近代西方文化的变迁过程就是对资本主义文化不断修正的过程,使之更人本化。
在中国,片面的商业文化的发展,现在也应当是加以修正的时候了。这应当是文化崛起的契机。近年来提倡并为人们所接受的各种新观念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应当说是一种新文化开始崛起的标志。
这种新文化无疑是一种人本主义文化。人本主义本来就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意在约束和修正贪婪的原始资本主义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界提倡人道或者人本社会主义,那时是为了修正苏联版本的贫穷社会主义。今天提倡人本社会主义则有了不同的内容,是对商业化社会的一种修正,纠正片面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消极后果,营造一个和谐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尽管人们从中国古典文化中也可以找到人本主义的内容,但现代人本主义只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不过,要这种新文化发展到能够制约政府、企业和社会各阶层的行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更多内容详见《通往大国之路》原著
[作者简介]
郑永年
中国问题领域的权威专家,新加坡政府首席智库。近年来为中国政府高层倚重,多次为中国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高层演讲和献策,在国际范围内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文化崛起的意义
“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了眼下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毋庸置疑,中国正在崛起或者已经崛起。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崛起”呢?不难发现,目前来说,中国的崛起主要是经济上的崛起。
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发展,包括诸如经济那样的硬性指标和文化那样的软性指标。文化进步能够回答什么是经济增长的道德基础这个问题。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追求开放,追求财富。使社会财富的积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走向富裕的过程并不必然地带来文化的繁盛乃至复兴。
在任何时代,都有一些人类最为基本的问题需要得到回答,比如为了什么而活着?怎样活着?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这些问题对中国显得尤其重要。尽管对一个总体上仍然是并不富裕的中国来说,经济发展还是个硬道理,但并不是什么问题都是可以用经济方法得到解决的。人并非是经济动物,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文化上下工夫。
提倡内部文化崛起的意义在于要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新的生活价值取向,一种新的认同感。这种新的价值取向和认同感在赋予他们生活以新的意义的同时也为他们的社会行为提供一种软约束。提文化的崛起就是要造就一种新的文化来节制人们的社会行为。西方国家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人们所看到的是除了贪婪之外还是贪婪,私欲横流、公德尽丧。但后来随着福利国家的出现,市民社会的成长和大众政治参与的发展,原始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得以遏制,得以软化,以钱为本的社会开始添加上以人为本的色彩。
对外部来说,中国周边有众多的小国,他们想知道身边这个越来越巨大的国家将会做些什么。处理国际关系不仅仅是外交政策的事情,也需要有个文化上的交代。外部文化崛起至少要回答两个问题:中国代表着的是一种怎样的价值?中国体现的是怎样的一种软力量?
在国际社会,世界历史上既有德国、日本式的崛起模式,也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地式的崛起模式。中国如何崛起?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追求财富和力量?追求财富和力量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这是各国所关心的问题。
中国的经济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事实。中国依靠融入国际社会而得到发展,到现在中国经济本身的影响力开始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最明显地表现在近几年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上。中国也已经从早期的资本短缺转变成为资本过剩。随着中国影响力的走出去,这种影响力中所能包含的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重要。西方大国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影响力过程中,商贸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也同样确定的是,在种种影响力中,文化是关键的部分。没有内部文化的崛起,在国际舞台上,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畏惧且无法预测的力量。追求文化的崛起因此不仅仅是要在国际舞台上追求软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用这种文化来规范自己的国际行为,使得自己的国际行为对他国来说是可预期的。
温家宝总理去年在访问欧洲时曾经表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学生交流要远比中国采购空中巴士更为重要,因为经济为的是现在,而文化合作则是为了未来。这番话可以说已经突出了文化在国际事务中的至关重要性,但同时也说明了追求文化的崛起是一项比追求经济崛起更为艰巨的任务。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这项艰巨的任务是中国必须承担的。
要追求怎样的内部文化崛起
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很多人就去追求文化,希望自己多些涵养,生活多一些品质。
不仅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也是一样。如何追求文化的崛起对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仍然是个大问题。
今天,人们大多把文化崛起理解成为文化的复兴。泱泱大国,要承继深厚的传统文化,把此发扬光大。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传统文化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如何在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今天得以生存与发展呢?
内部文化的崛起并不一定要“言必称希腊”或“言必称孔孟”。复古、穿长衫马褂不是文化的崛起。尽管传统可以继承也应当继承,但文化的崛起是要造就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文化。现在的总体环境是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这些变化已经自动地造就了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和快餐文化等等。不管人们喜欢与否,这些新趋势难以抵挡。文化崛起的意义是,如何造就能够适应这些新环境并且能够抵消这些很多人称之为垃圾文化的一种主流文化。
很显然,文化崛起并不是要回到从前。从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中可以学到一些重要的东西。尽管人们可以说希腊文化是今天西方文化的核心,但也可以说,没有任何现代西方文化是从古希腊直接搬过来的。西方文化是近代文化,是现代化的产物,甚至是后现代化的产物。从封建文化到专制文化,从原始资本主义文化到人本主义文化,从高消费文化到环保文化,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就不会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西方文化。
文化的崛起应当是文化创新的产物。要追求文化的崛起首先必须意识到这个新时代已经造就了什么样的文化,而又缺失了什么?文化并不高深,她是日常生活种种常识的综合体现。正因为是常理和常识,文化才会对个人行为产生制约作用。《论语》和四书五经等并不高深,是那些时代常理的汇编,因此才为当时的人所学习。
现在提文化的崛起,并不是说这个时代没有文化,而是说我们有增长的文化,但还缺乏一些社会公平的文化。财富收入的不平等分配,每一个人的认同就可能出现问题。
西方社会的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所谓的激进知识界革命,因为人们意识到社会在畸形发展,人类成了单向面(马尔库塞语)的人了。尽管后来又有保守主义的回潮,但西方文化从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一个后现代文化的时代。总体来说,近代西方文化的变迁过程就是对资本主义文化不断修正的过程,使之更人本化。
在中国,片面的商业文化的发展,现在也应当是加以修正的时候了。这应当是文化崛起的契机。近年来提倡并为人们所接受的各种新观念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应当说是一种新文化开始崛起的标志。
这种新文化无疑是一种人本主义文化。人本主义本来就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意在约束和修正贪婪的原始资本主义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界提倡人道或者人本社会主义,那时是为了修正苏联版本的贫穷社会主义。今天提倡人本社会主义则有了不同的内容,是对商业化社会的一种修正,纠正片面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消极后果,营造一个和谐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尽管人们从中国古典文化中也可以找到人本主义的内容,但现代人本主义只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不过,要这种新文化发展到能够制约政府、企业和社会各阶层的行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更多内容详见《通往大国之路》原著
[作者简介]
郑永年
中国问题领域的权威专家,新加坡政府首席智库。近年来为中国政府高层倚重,多次为中国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高层演讲和献策,在国际范围内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