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179-0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努力通过 “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是不容易的,那么好的课堂要努力做到“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更不易。在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中,点睛之笔处处可见,导入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一、课题导入——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语文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应当引起重视。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语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三顾茅庐》一文中,教师从“庐”字入手理解课题,了解故事内容。对“茅庐”的了解,也是对诸葛亮身份的了解,感受诸葛亮地位的卑微,为下面的品味人物形象,埋下伏笔。课堂中抓住《三顾茅庐》这一课鲜明的写作特色“对比”,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刘备与关羽、张飞对待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对比中体悟刘备对贤才的尊敬及其他仁义的个性。教者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代讲,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读,而且读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课文语言,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主线设计——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全文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样,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关键部分入手(即从一个自然段、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入手),然后通过前后联系,上下贯通来把握。小语课文, 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 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 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备课时找准一篇课文的关键词,就可以紧扣这个关键词来教活整篇课文。
1.抓住课堂的主线,触摸重点的词句。朱老师的《诺贝尔》一文的整堂课主线鲜明,紧紧抓住诺贝尔那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中的重点词句,通过读、议、思来感悟文本的主旨。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了“读——品——说——读”,走进了文本所设的情景中,读读、划划、批批、注注,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个鲜活的、毫不气馁的诺贝尔走进了学生的视野,走进了他们的心灵。
三、分析细节——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人们也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可见细节的重要性。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学活动中,因为教学活动是亦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语文教学中分析细节,利于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深化课堂内容,改变教育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效果,全面提升师生语文素养。
1.《诺贝尔》教者解读文本有文体意识,写“人”的文章归属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时时关注人物形象,抓住文章中“双目紧盯”、“怦怦直跳”、“鲜血淋漓”等词语,进行细节描写分析,让学生体会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不怕牺牲,勇不满足的精神,以及人物伟大而崇高的形象。《海伦·凯勒》一文,一是,抓住细节领悟文字内涵,力透文字张力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多,教者力透文字张力,强化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领悟文字内涵,读懂悟透文本,把学生置身于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营造烈烈的语文味道。二是,利用文字空间,拓展文字张力。让学生紧密结合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近海伦的内心世界。“学生有了与文本、与主人公的深入对话,有了对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深刻体验,在表达时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了。三是,展开多维对话,升华文章张力。教者设计了以“不屈不挠”这个点来辐射全文,采用多维对话带动深入理解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拥有了自主阅读、批注的空间,反复朗读感悟,升华文章张力,引导学生开展多维对话,不仅使学生徜徉在语言艺术的世界里,流连忘返,也让人文教育“雁去无痕”。
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笔,有时可以是一堂课的灵魂,能掀起课堂的高潮,这些点睛之笔,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精彩无限,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缭绕。
参考文献:
[1].丛书主编组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佘维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细节处理》
[3].王涛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努力通过 “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是不容易的,那么好的课堂要努力做到“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更不易。在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中,点睛之笔处处可见,导入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一、课题导入——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语文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应当引起重视。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语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三顾茅庐》一文中,教师从“庐”字入手理解课题,了解故事内容。对“茅庐”的了解,也是对诸葛亮身份的了解,感受诸葛亮地位的卑微,为下面的品味人物形象,埋下伏笔。课堂中抓住《三顾茅庐》这一课鲜明的写作特色“对比”,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刘备与关羽、张飞对待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对比中体悟刘备对贤才的尊敬及其他仁义的个性。教者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代讲,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读,而且读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课文语言,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主线设计——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全文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样,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关键部分入手(即从一个自然段、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入手),然后通过前后联系,上下贯通来把握。小语课文, 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 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 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备课时找准一篇课文的关键词,就可以紧扣这个关键词来教活整篇课文。
1.抓住课堂的主线,触摸重点的词句。朱老师的《诺贝尔》一文的整堂课主线鲜明,紧紧抓住诺贝尔那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中的重点词句,通过读、议、思来感悟文本的主旨。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了“读——品——说——读”,走进了文本所设的情景中,读读、划划、批批、注注,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个鲜活的、毫不气馁的诺贝尔走进了学生的视野,走进了他们的心灵。
三、分析细节——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人们也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可见细节的重要性。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学活动中,因为教学活动是亦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语文教学中分析细节,利于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深化课堂内容,改变教育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效果,全面提升师生语文素养。
1.《诺贝尔》教者解读文本有文体意识,写“人”的文章归属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时时关注人物形象,抓住文章中“双目紧盯”、“怦怦直跳”、“鲜血淋漓”等词语,进行细节描写分析,让学生体会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不怕牺牲,勇不满足的精神,以及人物伟大而崇高的形象。《海伦·凯勒》一文,一是,抓住细节领悟文字内涵,力透文字张力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多,教者力透文字张力,强化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领悟文字内涵,读懂悟透文本,把学生置身于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营造烈烈的语文味道。二是,利用文字空间,拓展文字张力。让学生紧密结合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近海伦的内心世界。“学生有了与文本、与主人公的深入对话,有了对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深刻体验,在表达时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了。三是,展开多维对话,升华文章张力。教者设计了以“不屈不挠”这个点来辐射全文,采用多维对话带动深入理解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拥有了自主阅读、批注的空间,反复朗读感悟,升华文章张力,引导学生开展多维对话,不仅使学生徜徉在语言艺术的世界里,流连忘返,也让人文教育“雁去无痕”。
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笔,有时可以是一堂课的灵魂,能掀起课堂的高潮,这些点睛之笔,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精彩无限,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缭绕。
参考文献:
[1].丛书主编组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佘维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细节处理》
[3].王涛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