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居住疗愈空间的设计手法探究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l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发展需求,人类健康压力。慢性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以及其年轻化程度趋升随。现对于关注外部空间疗愈环境对于健康的影响较多,却忽视了我们日常生活空间的环境也作为疗愈的主要因素之一。故此,文章探究家庭生活空间的室内环境设计以及室外有限区域景观之间对于疗愈的效果及对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疗愈空间;居家;生活行为;交互功能;健康
  一、从“家”空间到疗愈空间
  与其说住宅空间,我更希望称之为“家”空间,一个更带有温度的词。在一次健康调查结果中超过60%的参与者显示,当人在受挫,身心遭受不安时,更希望寻求到更具安全感的地方,而大部分人选择了“家”这样的一个场所来慰藉自己的身心。相比起医院,患者在允许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回家,也相应会减少其患者及家庭压力。住宅是作为主要的承载空间,考虑其疗愈空间需求,将此两者结合起来,放大“家”的功能。家庭中的生活是除了工作生活以外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慢性病对工作条件有了更多的限制,身体不再允许熬夜加班,将时间拉回“家”这个环境中。因慢性病年轻化、长期化的特点,“家”成为我们疗愈环境中的重点空间。
  疗愈环境理论将“健康”从传统的医学领域中剥离,延伸为在多方面均衡完善的广义健康,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概念,作为其核心概念的疗愈环境指的是那些能够对生理健康和心理福祉进行恢复、起到疗愈作用的环境。城市空间中,土地的使用不当,各空间之间联系紧密度不够,并未形成一个较为详细甚至完备的疗愈空间,交往沟通的空间较为零散,不利于患者治愈以及对其他人身心健康并未形成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空间属性的转变,从概念上的设计到空间上的落成,更像是一处根据不同患者病情不同的定制设计。将空间围绕其患者,家属展开,成为一种双向疗愈的艺术空间。
  二、研究理论
  1、从生活习惯到居住疗愈空间
  关于环境在健康中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疗愈景观以及相关的医学领域的研究中,更加注重病理本身的发展趋势,并未涉及到患者身心健康的本身。景观疗愈空间以及表现手法越来越多,反之,相对居住空间的疗愈功能相关设计较少。慢性病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与健康人群有一定的差异,需要更细致更具体化,以慢性肾病患者生活为例,此类人群需有非常好的固定的按时睡眠,缺乏力气去做家务一类活动,以及每天的定时定点的测量血压、服用特定的时间段的药物,定期的医院复查,以及术后的一些反应及护理;饮食上也会更加的注意与控制,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引起的生活中的不便都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
  通过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的行为从生理健康到心理健康,设计能够对患者本身起到治疗作用的疗愈空间,更倾向于关注使用者身心健康的态度。
  生活习惯与生活环境是相互促使形成,2012年国际新闻就有这样一个报道:环境因素是导致慢性病的主因,在基因因素与环境因素中,基因的影响因子竟然是低于环境因素的。在后几年中开始更多的设计思维探讨在康养、疗愈花园一类中明显增多。
  2、室内与室外疗愈空间的交互
  建筑师巴瓦,在自然建造中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设计中也会通过本土以及自然材料模糊建筑边界,相互融合渗透,同时又赋予场地建筑生命力,具有周期生长性,在运用在此处的室内空间设计应用中具有一定参考性。
  英國Maggie’s中心,是一处为癌症患者设计的空间,设计中采用触感细腻的天然材料、柔和的采光以及各种能够促进社交和安静沉思的空间。可以将自己的物品摆放在窗台和置物架上,创造出家一般的氛围。室内的中心区域,设置以建筑的木质鳍片为灵感的两张桌子,采用软木和山毛榉打造。室内疗愈空间在设计表达上更加注重功能性,延伸至室外疗愈空间则偏向于视觉性,在现代科技的结合下更易于为患者提供更治愈的环境。在近几年的建筑中,通常选用光洁而纯粹的饰面材料,通过光影、材质的对比来营造纯净清新的光感,这种更为干净清爽的白色通过另外一种视角来触及观者的内心,现在的设计中景观是附属品,作为建筑物的配合使用,形成一定的对比,凸显出建筑本身的纯粹,其实不然,在很多无明显景观设计的空间,他的材料与氛围营造也皆来自于自然景观范畴。例如现在的空间新品来自深圳的“一刻间”,通过体验设计让其成为身体乃至精神的外延。空间设计、流程再造、科技融合,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刻间”精神归属。进入一刻间的大厅,石头墙、仙人掌两两相对,和通体沙石色一起营造出沙漠的意像,辽远粗粝中透出生命力。空间环境、光影营造带来的抚慰(视觉),按摩带来的舒缓放松(触觉),结合安神放松的香氛(嗅觉)、带来心灵治愈的音乐(听觉),轻松健康的食物(味觉),组成了一刻间的“五感”体验。
  在空间上的疗愈,设计者所追寻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延伸。但是室内疗愈空间在设计表达上更加注重功能性,延伸至室外疗愈空间则偏向于视觉性,在现代科技的结合下也更易于为患者提供更治愈的环境。同时,女性与男性对于疗愈环境侧重点也有着区别,在慢性病患者性别调查报告中,男性的慢性病患者是高于女性的。在空间的感受上女性关注安全感的供给,更多的来自于自然景观所带来的的轻松愉悦感;男性则是通过社交减压和场所的便利性来缓解,更多趋向于室内的疗愈空间。
  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两位医生曾对千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情绪抑郁、紧张、喜怒无常的人比性格开朗豁达的人容易患病。好的环境可使人心情愉快和精神振奋,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环路,交感神经兴奋与下丘脑神经原发放率增加,引起内环境持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过人自身系统发生着能的传递和变化,导致神经和体液的生理变化及物质代谢变化,达到调节人体机能状态,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效果。
  三、设计中的具体表现手法
  2018年一组研究者通过虚拟实验设计,将疗愈空间中的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确定为两种变量,室内景观和室外景观进行场景设置,通过材质的不同采集被试者的呼吸率(RR)、心电R-R间期和皮电(SCR)以及两项反应心理状态的指标,以此来对被试者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间接推断实验环境的疗愈能力。   结果表明,对于个体的疗愈过程而言,当所处场所外的景观无法改变时,木质设计优于空白设计,室内选用木质的设计且室外为公园景观时疗愈的效果是最为明显的,室内外均未设计及空景观则是最不理想的。
  功能与视觉
  使得空间内能够最大程度的方便患者使用为最佳。在人居环境设计中采用加工度低、亲自然材料,如木、石、竹、藤等,尽量控制人工化程度高的材料,如玻璃、金属、合成材料等,同时兼顾安全性和舒适度,进行无障碍设计考虑。
  很多患者往往在对慢性病的重视程度存在不足,只受到病名的负面情绪影响,并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对于维持良好生活方式、坚持适度合理的运动、规律药物治疗和监测等方面的自觉性较差。
  在现如今的时代中,智能家居流行,一套完备的系统对于患者有更细致入微的记录与提示,在患者独立情况下,仍然能够对其的健康状况进行详细的监控,也为后期长期的治疗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严格把控病情发展变化。除了日常的记录,也在空间上设置紧急报警器,病情发作时能够尽快得到医疗处理。地面上防摔垫也可考虑在设计中减少受伤程度。
  对“家”空间一体化设计,从风格到功能,考虑声光因素,家居布局因素,家具装饰因素以及水电温设备因素,适当点缀自然化饰物。选择植物、水景,合理搭配自然饰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和声景,让使用者能够便宜的、多维的感受与接触自然。在慢性病的疗愈空间中,所设计以患者为主要考虑对象外,家属的心理需求也通过对空间的处理营造释压的环境。
  设计中,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师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建筑物朝向,推敲窗户的位置和窗口大小,营造自然窗景,放松身心。同时,层次、形式丰富的自然窗景会更能使疗愈效果放大。绿色植物有效吸附空气中粉尘的同时释放氧气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从而改善空气质量,调节人的身心状态,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设计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空间的色彩。色彩疗法是指在医疗空间的环境中,科学合理地利用色彩对人的刺激特性以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跨学科发展的建筑设计行业也在不断探索将科学合理的利用色彩对人的刺激特性溶于建筑空间设计的方法,展现出多样化和合理化的空间色彩设计趋势。
  四、思考与期待
  目前人们一听到慢性病,在脑海反映的印象更多的是无止尽、恐惧的感觉。当下许多医院依然沿袭着仅仅看重生理疾病治疗而忽视人内心感受的医学模式,环境冰冷的医院,内心往往会不安和烦躁,情绪负面,患者的心理状态又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状态,不利于医生对患者疾病的治疗。不然,停留时间最长的居住空间则是更想去关注与解决的焦点,将冰冷拒之门外,舍内一片温暖,“形式追随功能”在此方向设计上我是不愿苟同的,一味的追求效率、生产,不管是在于社会层面还是健康层面都是得不偿失的。疗愈空间具有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既能方便病人就诊、舒缓患者精神压力又能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感受、缓解压力。空间予人的治愈,最终也将反馈于空间之中。空间与人的互动,将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奇妙悠然的诗性场域。
  要逐渐认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本文不仅仅只是在探索慢性病的居住空间环境,更想引发我们设计者在疫情下的空间设计的思考,两者都是被迫长期反复于居住空间。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疗”的空间,“未病先医”“未果先谋”,只有如此跨领域的思考与探究才好更进一步的发展领域专业知识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舒晴,徐磊青,陈筝.起居室的疗愈景观——室内及窗景健康效益VR研究[J].新建筑,2019(05):23-27.
  [2]宋炯.原型·立体·纯粹·---理查德·迈耶建筑解析[J].交通科学与工程,2002,18(1):70-76.
  [3]李江,卓晴.一种与情绪有关的皮肤直流建模及其实验方法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0,9(4):255-257.
  [4]张楠.“治愈系”室内环境视觉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4
  [5]朱林.室内医疗空间的治愈性設计探究[J].现代园艺,2018(04):125-126.
  [6]黄舒晴,徐磊青.疗愈环境与疗愈建筑研究的发展与应用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7(10):101-104.
  作者简介
  张苏洋(1997—),女,汉,湖北省荆门市人,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断背山》是由李安执导的爱情片,该片改编自安妮·普鲁克斯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在1963年至1981年的美国怀俄明州,两个男人之间存在着复杂情爱关系的故事,在影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就影片《断背山》的内容浅析其在西部影史上的跨时代意义。  關键词:《断背山》;同性恋;爱;牛仔文化;宗教  《断背山》是由李安执导的爱情片,该片改编自安妮·普鲁克斯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在1963年
期刊
【摘要】:問询函作为一项监管制度,对企业的信息披露以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问询函监管有效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从企业避税的角度,探究问询监管的有效性,文章分别交易所问询函监管和企业避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此外并进行研究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问询函监管;避税;文献回顾  一、引言  问询函制度作为一种非处罚性监管方式,它的发函主体主要是两大证券交易所,当上市公司的
期刊
谈到道德,人们往往想到“行为规范”或者“行为准则”。目前,无论是学界,还是社会普遍认知中,总是把道和德混为一谈去理解。这样理解的弊端是在学理上厘不清道德为什么就成为“行为规范”或者“行为准则”了。只有把道和德掰开理解。把道是什么?德是什么?以及道和德的关系厘清,我们才能够让学生理解道德和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必然联系,弄懂行为规范和行为规则是道德的必然结果。这样,人们才不会把道德当成一种生硬的说教或
期刊
摘要: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的历史进入洛阳时代,孝文帝提倡汉化改革,着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元。在洛阳周围营造石窟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龙门石窟的古阳洞与宾阳洞。 本文主要讨论洛阳时代的石窟造像的成因,发展与艺术特点,初步探讨其在中国石窟造像史上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北魏 洛阳时代 石窟 造像  北魏孝文帝的“太和改制”,实施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政策,北魏洛阳时代的石窟造像在汉化改革中受到南朝士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如何用较少时间让七年级学生尽快学会陈式太极拳段位制一段单打套路,并选出最佳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从中体会、观察、了解、实验,把原有的“直线分段式”教学法,改变成“四步”教学法。结果表明,现行的“四步”教学法比传统的“直线教学法学法”效果好,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有推广性。  关键词:陈式太极拳;段位制;“四步”教学法  一、前言  陈式太极拳段位制一段单打套路,由于教学时数少,学生也没有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世界的目光开始更多的转向东方,投向中国。长期以来,西方将中国政治简单定义为东方专制主义和威权体系。这两大定义像紧箍咒一样把中国政治确定下来。显然这种国外学界定义与中国现实形成强烈反差,需要我们突破既有的理论限制,对中国政治发展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政治智慧和政道思想。本文将讲述为什么要讲好中国的政治故事以及怎样讲好中国的政治故事。  关键词:中国故事;政
期刊
摘要:西方合唱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早期的合唱音乐中,主要是以圣詠音乐为主,换句话说,中世纪的音乐史基本上就是圣咏的历史,圣咏在早期的宗教音乐中独树一帜,并在其形式上不断的扩展新的表现形式,直至多声音乐产生后,圣咏才有总回落。多声部音乐的发展,使中世纪的音乐有了更多可供人选择的余地,世俗音乐也逐渐在整个音乐形式中占有一席之地,后至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思想得到解放,合唱创作开始追求音乐情
期刊
摘要:自公元962年神圣罗马帝国成立,至1806年拿破仑勒令弗朗茨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国皇帝称号,各邦脱离帝国组成莱茵联邦之时,神圣罗马帝国彻底灭亡。帝国境内的各邦国在近千年的时间里都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下,而帝国的突然崩溃使它们失去了长期以来藉以存在的虚幻的“神圣躯壳”。面对周遭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近代主权民族国家纷纷兴起的浪潮,如何挣脱中世纪的分崩离析与三十年战争的动乱,走出
期刊
摘要:本研究在自杀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及专家研讨的方式,经过2030名初试构建出3个维度的青少年自杀高危人群筛查量表,并通过12238人的正式施测以及多种方法的分析验证,最终确定该量表。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杀高危人群筛查量表的模型结构合理,拟合良好,量表各项目区分度良好,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因此,该量表可作为青少年自杀高危人群筛查的测量工具。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筛
期刊
摘要:在枯燥、单调的日常生活中,与大众接触最多的就是熟悉的人和事物。源于这类的情况,“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每一个人身处其中,每一刻均在感受生活中产生的新鲜事物亦或是在非常熟悉的环境中度过。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不是就实现了呢?以本文角度来看,这个审美化未能切实实现,显现出来的日常生活形态,往往是是属于非审美形态。其缘由就是,大众把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当作审美
期刊